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常人脉络膜厚度分布特征及肥厚型脉络膜诊断界线值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新媛 邱冰洁 +3 位作者 王艳红 李志清 曾依云 陈晓思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48-555,共8页
目的探讨正常人脉络膜厚度的分布情况并界定肥厚型脉络膜的诊断值。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对2018年4月至2021年6月在北京同仁医院招募的肥厚型脉络膜谱系疾病(PCD)以及正常人研究队列中正常者230人446眼进行脉络膜厚度分布分析,并选... 目的探讨正常人脉络膜厚度的分布情况并界定肥厚型脉络膜的诊断值。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对2018年4月至2021年6月在北京同仁医院招募的肥厚型脉络膜谱系疾病(PCD)以及正常人研究队列中正常者230人446眼进行脉络膜厚度分布分析,并选取其中屈光度、年龄及性别与PCD组匹配者199人382眼进行似然比分析。纳入PCD患者274例314眼作为PCD组,包括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患者133例149眼、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81例95眼、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60例70眼进行肥厚型脉络膜的诊断界值研究。所有受试者接受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扩瞳眼底检查和彩色眼底照相;采用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采集黄斑区9 mm×9 mm范围B扫描图像,用仪器自带TABS软件获取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干预研究分区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值;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估SFCT与年龄和屈光度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SFCT的影响因素;采用似然比检验界定校正年龄及屈光度后肥厚型脉络膜的诊断值。结果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正常眼SFCT与年龄呈负相关(r=-0.34,P<0.001),男性及女性正常人SFCT与年龄均呈负相关(r=-0.43,P<0.001;r=-0.38,P<0.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近视度数与SFCT呈弱正相关(r s=0.19,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屈光度是正常人SFCT的影响因素(均P<0.001)。20~39岁组、40~59岁组、60~79岁组、≥80岁组正常人肥厚型脉络膜的临界诊断值分别为320~330、330~340、250~275、200~225μm。正常人20~39岁、40~59岁和≥60岁组中肥厚型脉络膜的占比分别为14.71%(10/68)、24.48%(47/192)和28.89%(55/18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0,P=0.046;LR=6.579,P=0.037),其中≥60岁组占比明显高于20~39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2,P=0.014;LR=6.479,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 脉络膜厚度 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技术 似然比检验 正常人 诊断界线值
下载PDF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研究现状
2
作者 万雪 段俊国 《健康之家》 2023年第5期102-104,共3页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分肥厚型脉络膜黄斑病变及肥厚型脉络膜其他毛细血管疾病两大类。肥厚型脉络膜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PPE)、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PNV)、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I型动脉瘤新生血...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分肥厚型脉络膜黄斑病变及肥厚型脉络膜其他毛细血管疾病两大类。肥厚型脉络膜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PPE)、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PNV)、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I型动脉瘤新生血管(PCV/AT1)归属于肥厚型脉络膜黄斑病变。视乳头周围肥厚型脉络膜综合征(PPS)、局灶性脉络膜凹陷(FCE)归属于肥厚型脉络膜其他毛细血管疾病,患者以视物模糊、视物变形甚至视力丧失为主要症状,治愈率较低。主要综述肥厚型脉络膜疾病的病因病理及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 相互关系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病变
原文传递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影像特征及基于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原铭贞 陈有信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39-744,共6页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是一类临床特点类似的视网膜脉络膜疾病,以脉络膜病理性增厚及脉络膜静脉扩张为特征,常伴随进行性RPE功能障碍和新生血管形成等。目前该类疾病包括肥厚型脉络膜色素上皮病变、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肥厚型脉...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是一类临床特点类似的视网膜脉络膜疾病,以脉络膜病理性增厚及脉络膜静脉扩张为特征,常伴随进行性RPE功能障碍和新生血管形成等。目前该类疾病包括肥厚型脉络膜色素上皮病变、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局灶性脉络膜凹陷及视盘周围毛细血管脉络膜肥厚综合症。这些疾病不仅具有共性影像特征,还具有各自个性的影像特征,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肥厚型脉络膜疾病发病机制方面的重要线索,更对其治疗决策提供了指导意义。虽然目前有关该疾病的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治疗方式也存在争议;但相信随着影像学技术发展及高质量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开展,未来能为肥厚型脉络膜疾病患者提供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 影像特征 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肥厚型脉络膜谱系疾病影像特征研究进展
4
作者 黄琳 黄涵 马红婕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003-2011,共9页
肥厚型脉络膜谱系疾病(PSD)是近年来被定义的一组具有相似脉络膜解剖学特点及相同病理过程的一组疾病,包括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等。其主要特征是脉络膜各血管层厚度改变和血管通透性增强。随... 肥厚型脉络膜谱系疾病(PSD)是近年来被定义的一组具有相似脉络膜解剖学特点及相同病理过程的一组疾病,包括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等。其主要特征是脉络膜各血管层厚度改变和血管通透性增强。随着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为代表的现代眼科影像技术不断发展,使这类疾病脉络膜各血管层的变化得以更直观地呈现,从而对该谱系疾病发病机制研究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对健康人及PSD的共同临床特点进行归纳,对各种PSD的最新影像学发现进行综述。从遗传背景及解剖学结构等不同角度,讨论各型PSD是同一疾病不同阶段的表型还是类似特征的不同疾病。以期为该类疾病的发病机制、早期临床诊断及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 影像特征 发病机制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
下载PDF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4
5
作者 尹心恺(综述) 戴荣平(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8-83,共6页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是近年提出的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描述了一类以病理情况下脉络膜慢性增厚及脉络膜血管扩张为特点的视网膜脉络膜疾病谱,其特征性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容量衰减、脉络膜血管扩张、局灶性或弥漫性的脉络膜增厚、进行性...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是近年提出的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描述了一类以病理情况下脉络膜慢性增厚及脉络膜血管扩张为特点的视网膜脉络膜疾病谱,其特征性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容量衰减、脉络膜血管扩张、局灶性或弥漫性的脉络膜增厚、进行性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功能障碍及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生成。如今对于肥厚型脉络膜疾病的定义,已从既往强调单纯的脉络膜异常增厚逐渐转变为对复杂的病理状态(肥厚型脉络膜疾病)的形态学描述。肥厚型脉络膜疾病谱包括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CSC)、肥厚型脉络膜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PPE)、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PNV)、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局灶性脉络膜凹陷(FCE)、视盘周围脉络膜增厚综合征(PPS)。这些疾病都表现出各自的特征性脉络膜病变。本文对肥厚型脉络膜疾病的分类、特征、最新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 特征 综述
下载PDF
肥厚型脉络膜色素上皮病变进展为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胡依博 沈策英 赵宏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1年第2期86-90,共5页
目的观察肥厚型脉络膜色素上皮病变(PPEP)进展为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NV)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诊治的PPEP进展为PNV者17例(17只眼)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未进行干预治疗。比较患者... 目的观察肥厚型脉络膜色素上皮病变(PPEP)进展为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NV)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诊治的PPEP进展为PNV者17例(17只眼)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未进行干预治疗。比较患者确诊为PPEP及PNV后的视力(BCVA)和黄斑中心区脉络膜厚度(CMCT)。随访时间30个月。结果患者由PPEP转化为PNV的病程为(23.18±4.13)个月。PNV者的视力(BCVA,logMAR)为0.08±0.08,较PPEP患者视力(0.03±0.05)差(t=2.226,P=0.033)。PNV患者的CMCT(372.12±33.28)μm与PPEP患者CMCT(369.35±34.84)μm,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7,P=0.814)。PNV患者的BCVA与CMCT、病程及年龄无相关性(P>0.05)。结论 PPEP可直接进展为PNV,转化后的视力降低,脉络膜厚度无明显变化,转化的具体机制及危险因素尚不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 脉络膜 新生血管病变 进展 特征 临床
原文传递
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孤立息肉的2型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7
作者 邵玲 沈策英 +1 位作者 杜敏 赵宏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0年第11期815-820,共6页
目的:评价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孤立息肉的2型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6月孤立息肉的2型PCV 33例(33只眼)的临床资料。采用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每月1次,共... 目的:评价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孤立息肉的2型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6月孤立息肉的2型PCV 33例(33只眼)的临床资料。采用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每月1次,共6次。观察治疗后3、6及12个月的视力、中央视网膜厚度(CRT)、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脱离和息肉的变化。随访12个月。结果: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视力均有提高(F=21.502,P<0.05),CRT均有减少(F=296.290,P<0.05)。术后11例(33.3%)RPE脱离逐渐降低。息肉消退率为100%(33/33)。结论: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孤立息肉的2型PCV视力明显提高,CRT明显降低,息肉消退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病变 脉络膜 息肉样 2型 雷珠单抗 玻璃体内注射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
原文传递
关注黄斑区肥厚型脉络膜疾病谱的概念及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新媛 赖旭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85-390,共6页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谱是近年来随着眼科诊疗技术的进步而提出的新概念。眼底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巨大进步,特别是扫频源OCT在扫描速度、深度、扫描模式以及扫描软件方面的突破,克服了以往眼底成像技术的局限性,使得深达脉络膜,甚至巩膜...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谱是近年来随着眼科诊疗技术的进步而提出的新概念。眼底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巨大进步,特别是扫频源OCT在扫描速度、深度、扫描模式以及扫描软件方面的突破,克服了以往眼底成像技术的局限性,使得深达脉络膜,甚至巩膜的结构得以清晰成像,为视网膜脉络膜疾病的诊断、分型及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有用信息和依据。近年来正是基于OCT对脉络膜越来越精细的成像特点提出了肥厚型脉络膜疾病谱的概念,国外学者将与慢性持续性脉络膜增厚相关的具有临床表型及发病机制相似的黄斑疾病进行归类并加以病名,为该类疾病的临床诊疗及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眼科医师应该关注这些新的进展和相关的研究工作。本文就其概念、发病机制、临床表型做一简要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 扫频源OCT 发病机制 影像学眼底成像技术
下载PDF
肥厚型脉络膜谱系疾病与脉络膜、涡静脉、巩膜改变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熊晓媚 林振强(综述) +3 位作者 蔡晨希 王强 崔金利 林英(审校) 《眼科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693-699,共7页
肥厚型脉络膜谱系疾病(pachychoroid disease spectrum,PCD)包括肥厚型脉络膜色素上皮病变(pachychoroid pigment epitheliopathy,PPE)、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 肥厚型脉络膜谱系疾病(pachychoroid disease spectrum,PCD)包括肥厚型脉络膜色素上皮病变(pachychoroid pigment epitheliopathy,PPE)、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achychoroid neovasculopathy,PNV)、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局灶性脉络膜凹陷(focal choroidal excavation,FCE)和盘周肥厚型脉络膜综合征(peripapillary pachychoroid syndrome,PPS)。有学者将PCD看作脉络膜功能障碍引发的一系列连续疾病过程,但关于PCD的发病机制、形态改变尚未明确。该文对PCD的脉络膜、涡静脉及巩膜相关改变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脉络膜谱系疾病 脉络膜 涡静脉 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