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82例原发性肠道淋巴瘤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1
作者 林筠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第20期89-91,共3页
目的评估原发性肠道淋巴瘤(PIL)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以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PIL患者临床资料,分为肠道B细胞淋巴瘤(IBCL)及T细胞淋巴瘤(ITCL),依据Lugano分期进行临床分期,行预后分析。结果68例(82.9%)为IBCL,14例... 目的评估原发性肠道淋巴瘤(PIL)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以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PIL患者临床资料,分为肠道B细胞淋巴瘤(IBCL)及T细胞淋巴瘤(ITCL),依据Lugano分期进行临床分期,行预后分析。结果68例(82.9%)为IBCL,14例(17.1%)为ITCL。多因素预后分析提示血清白蛋白水平正常、B细胞来源、LuganoI/II期及手术联合化疗,均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正常血清白蛋白水平、临床早期、IBCL、手术联合化疗的PIL患者预后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肠道淋巴瘤 肠道b细胞淋巴瘤 肠道T细胞淋巴瘤 Lugano分期 治疗方法 预后分析
下载PDF
肠道B细胞淋巴瘤Epstein-Barr病毒感染与癌基因
2
作者 顾依群 刘淑云 +4 位作者 贾鲲鹏 李宁 李敏 钟博南 高子芬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4-177,共4页
目的 :研究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型的Epstein Barr(EB)病毒感染、p5 3、p2 1ras基因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应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方法对瘤细胞进行免疫表型研究 ,CD2 0、CD45RA、CD79a鉴定瘤细胞的B细胞分化 ,CD45RO、CD3除外瘤... 目的 :研究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型的Epstein Barr(EB)病毒感染、p5 3、p2 1ras基因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应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方法对瘤细胞进行免疫表型研究 ,CD2 0、CD45RA、CD79a鉴定瘤细胞的B细胞分化 ,CD45RO、CD3除外瘤细胞T细胞分化。同时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瘤细胞 p5 3基因表达、p2 1ras基因表达。EB病毒寡核苷酸探针 (EBER)原位杂交 ,观察瘤细胞EB病毒感染情况。结果 :34例肠道B细胞淋巴瘤好发部位为回肠和结肠 ,以单发瘤结节多见 ,常伴有表面溃疡形成。 34例中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9例 (2 6 .5 % ) ,19例为惰性的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 (MZL MALT型 ) (5 5 .9% ) ,6例为MZL MALT型伴高度恶性转化(17.6 % )。EBV EBER原位杂交检测 ,全部病例为阴性。p5 3蛋白表达共有 2 3例 ,占全部病例的 6 7.6 % (其中高度恶性占 47.8% ) ;16例有 p2 1ras的表达 ,为 47.1% (其中高度恶性占 43.8% )。有 15例同时检出 p5 3蛋白和p2 1ras的表达 ,占病例数的 44 .1%。结论 :34例肠道B细胞淋巴瘤以惰性为多见 ,但恶性转化明显。EBV的研究提示肠道B细胞淋巴瘤有别于T细胞淋巴瘤 ,与EBV感染无关。p5 3蛋白的表达高于 p2 1ras,p5 3和 p2 1ras的共同表达检出率较高 ,提示癌基因 p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b细胞淋巴瘤 Epstein—barr 病毒感染 癌基因 非霍奇金淋巴瘤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联合CVAD方案对原发性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VEGF、β2-MG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诗彤 王爱民 +4 位作者 孙智慧 宋晶晶 玄小玉 刘伟 田新春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2期901-904,共4页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CVAD方案在原发性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患者84例作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 =42)和观察组(...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CVAD方案在原发性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患者84例作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 =42)和观察组(n=42).对照组给予CVAD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3个疗程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治疗后对患者进行3年随访;采用美国RECIST1.1肿瘤客观疗效评价标准对患者近期疗效进行评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完成患者VEGF、TNF受体关联因子6(TRAF6)及B细胞淋巴瘤因子-6(Bcl-6)水平测定;采用反射免疫法完成患者β32-MG水平测定,比较两组近期疗效、生化指标、毒副反应发生率及远期生存率.结果:观察组联合用药治疗后近期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3个疗程后VEGF、TRAF6、Bcl-6及β2-M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粒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败血症、感染、输液相关反应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年远期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3年远期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利妥昔单抗联合CVAD方案用于原发性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能获得较高的近期疗效,能降低VEGF、β2-MG水平,毒副反应发生率较低,能提高患者远期存活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CVAD方案 原发性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 近期疗效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β_2微球蛋白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联合CTOP治疗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海燕 何恒 +1 位作者 许珍 薛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年第21期3293-3295,共3页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CTOP治疗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68例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RCTOP组,34例),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范围22~77岁,年龄(...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CTOP治疗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68例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RCTOP组,34例),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范围22~77岁,年龄(70.6±2.1)岁,单用化疗组(CTOP组,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范围22~78岁,年龄(70.8±2.2)岁。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1~2年死亡、复发率、不良反应。结果RCTOP组有效性为91.2%,CTOP组有效性为70.6%,RCTOP组临床有效性高于CTOP组(P<0.05);RCTOP组1~2年死亡率为23.5%,CTOP组1~2年死亡率为52.9%,RCTOP组复发率为5.9%,CTOP组复发率为32.4%,RCTOP组1~2年死亡、复发率均低于CTOP组(均P<0.05);RCTOP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6%,CTOP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2%,两组不良反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治疗中,利妥昔单抗联合CTOP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b细胞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 环磷酰胺 效果 不良反应
下载PDF
肠道非B细胞淋巴瘤与克罗恩病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2
5
作者 吕春亮 杨丽 +3 位作者 林辉 王光宪 唐雪峰 郭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18-623,共6页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肠道非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鉴别诊断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肠道非B细胞淋巴瘤(n=27)和CD病(n=30)患者的临床资料,寻找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并进一步分析其在鉴别...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肠道非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鉴别诊断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肠道非B细胞淋巴瘤(n=27)和CD病(n=30)患者的临床资料,寻找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并进一步分析其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结果腹腔脓肿、瘘管、肛周病变、肠外表现、阑尾切除病史在CD组中更常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症状和急性肠穿孔在肠道非B细胞淋巴瘤组中更常见(P<0.05)。血小板在CD组明显升高(P<0.001)。内镜及小肠CT中,节段性病变、回盲部受累、肠腔狭窄、铺路石样改变,以及梳样征、息肉样凸起、系膜血管增生在CD组中更常见(P<0.05),腹腔淋巴结融合增大在肠道非B细胞淋巴瘤组中更为常见(P<0.05)。结论临床需结合小肠CT、检验及内镜寻找CD和肠道非B细胞淋巴瘤的鉴别诊断点,从而提高确诊率。疑诊肠道非B细胞淋巴瘤者需多次内镜并多块深挖活检明确病理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肠道b细胞淋巴瘤 鉴别诊断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及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在PGI-DLBCL中的预后价值
6
作者 董舒蕾 朱锋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708-714,共7页
目的探究原发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患者化疗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21年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93例PGI-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究原发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患者化疗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21年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93例PGI-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NLR、SII截断值并分别分为高、低组。分析总结不同组患者的预后生存情况。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根据ROC曲线确定NLR的截断值为3.974,SII的截断值为853.775,根据截断值分为高NLR组31例,低NLR组62例,高SII组40例,低SII组53例。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显示,ANC>4.620、MLR>0.254、NLR>3.974、SII>853.775均为影响患者5年PFS的危险因素(P均<0.05),多因素分析提示,NLR>3.974、SII>853.775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组间临床特征分析提示,高NLR组、高SII组倾向于分布在临床分期晚(χ^(2)=7.971、6.996,P=0.004、0.008),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高(χ^(2)=13.527、8.877,P<0.001、0.003)的患者。生存分析提示,低NLR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中位总体生存(OS)时间比高NLR组患者的长,低SII组的中位PFS、中位OS时间比高SII组患者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初诊时NLR、SII是PGI-DLBCL患者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NLR、SII越高,其预后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 原发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原文传递
原发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张焕倩 燕法红 +2 位作者 张焕起 王玲玲 赵允正 《大医生》 2024年第24期91-94,共4页
目的分析原发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患者预后结局不良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PGI-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出院后均进行1年的随... 目的分析原发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患者预后结局不良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PGI-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出院后均进行1年的随访,根据患者预后结局分为生存组(47例)和死亡组(13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影响PGI-DLBCL患者预后结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死亡组患者年龄>60岁、出院时白蛋白水平<35 g/L、出院时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Lugano分期Ⅲ~Ⅳ期、肿瘤累及多部位占比均高于生存组(均P<0.05)。两组患者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基础疾病、婚姻状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出院时白蛋白水平<35 g/L、出院时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Lugano分期为Ⅲ~Ⅳ期、肿瘤累及多部位均为影响PGI-DLBCL患者预后结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60岁、出院时白蛋白水平<35 g/L、出院时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Lugano分期为Ⅲ~Ⅳ期、肿瘤累及多部位均为影响PGI-DLBCL患者预后结局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予以高度重视,尽早制订针对以上因素的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结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探讨原发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技术的临床研究
8
作者 詹涛 黎军和 +2 位作者 曾庆芳 刘娟 肖威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0期0005-0009,共5页
原发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G-DLBCL)是一种临床中十分常见的胃肠道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最近几年,关于该疾病的相关研究显现出了一定的进展。为了继续了解PG-DLBCL的治疗现状以及进展,本文采用了文献综述的方法,对PG-DLBCL的临床特... 原发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G-DLBCL)是一种临床中十分常见的胃肠道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最近几年,关于该疾病的相关研究显现出了一定的进展。为了继续了解PG-DLBCL的治疗现状以及进展,本文采用了文献综述的方法,对PG-DLBCL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治疗选择以及研究动态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性综述,结果表明:传统手术治疗方式是值得商榷的,相比之下,联合化疗免疫治疗型治疗方案更加主流,应用范围更广,CAR-T疗法、造血干细胞移植、新药等治疗方案也是颇有前景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诊断 治疗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在PGI-DLBCL疾病进展中的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孙克盟 桑威 +5 位作者 徐林艳 闫冬梅 宋旭光 孙财 孙晓坤 徐开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18-1122,共5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 to monocyte ratio,LMR)在原发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PGI-DLBCL)疾病进展中的意义。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 to monocyte ratio,LMR)在原发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PGI-DLBCL)疾病进展中的意义。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经病理学确诊为PGI-DLBCL的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观察患者疾病进展情况,分析LMR与患者2年PFS(%)之间的关系。结果:根据ROC曲线PGI-DLBCL患者LMR最具差异性的界限值为2.6。单因素分析显示,LMR(P<0.05)、大包块病变(P<0.01)和IPI(P<0.05)为影响患者2年PFS(%)的预后因素。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LMR<2.6[(危险比(RR)=3.083,95%CI1.828-8.313,P<0.01)]、大包块病变(RR=2.718,95%CI1.339-6.424,P<0.05)为2年PFS(%)的不良预后相关因素。结论:LMR<2.6,大包块病变与PGI-DLBCL患者疾病的进展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 原发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疾病进展 预后因素
下载PDF
倪海雯应用芪苓白头翁汤治疗脾虚湿热型原发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证经验 被引量:2
10
作者 凌冰莹 孔祥图 +2 位作者 于慧 陈晓丽 倪海雯 《中医药导报》 2023年第8期183-186,190,共5页
总结倪海雯治疗原发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经验。原发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情凶险,预后差,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治疗棘手。倪海雯以周仲瑛癌毒学说及病机十三条理论为指导,从“虚、毒、湿、热”复合病机论治,归纳本病核心病机为“... 总结倪海雯治疗原发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经验。原发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情凶险,预后差,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治疗棘手。倪海雯以周仲瑛癌毒学说及病机十三条理论为指导,从“虚、毒、湿、热”复合病机论治,归纳本病核心病机为“脾虚癌毒,挟杂湿热”,并结合不同治疗阶段采用分期论治、病证结合的中西整合模式,在经典名方白头翁汤基础上结合癌毒病机加以创新,创立验方芪苓白头翁汤以健脾益气,燥湿清肠,标本兼治。临床随访观察发现,其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芪苓白头翁汤 癌毒学说 复合病机 脾虚湿热 倪海雯 名医经验
下载PDF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极化与原发性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复发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孟娟 高元慧 +2 位作者 徐海霞 王美清 陈正义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347-350,357,共5页
目的:检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分子表面标志物CD68、CD206在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初诊和首次复发的表达变化,分析其变化与临床相关参数的关系,探讨TAM的极化在PGI-DLBCL复发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8例PGI-DLBCL患者初诊... 目的:检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分子表面标志物CD68、CD206在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初诊和首次复发的表达变化,分析其变化与临床相关参数的关系,探讨TAM的极化在PGI-DLBCL复发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8例PGI-DLBCL患者初诊和首次复发后淋巴瘤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TAM的分子标志物CD68和CD206的表达变化。根据CD68和CD206初诊至首次复发后表达的变化,将28例患者分为"增强"、"稳定"和"减弱"3种情况,分析其变化与临床病理参数、疾病复发的相关性。结果:CD68和CD206不同程度表达的病例所占比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CD68和CD206间存在一定相关性(P=0.008)。CD68和CD206表达变化与患者年龄、性别、分期、有无B症状、病理类型、ECOG评分和IPI评分无关,CD206的表达变化与原发部位有关(P<0.05)。CD68(P=0.23)和CD206 (P=0.818)变化与肿瘤复发时间无关。结论:M2-TAM的极化促进了PGI-DLBCL复发,可能成为预测PG-DLBCL复发的相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复发时间 相关巨噬细胞 免疫组化 复发
下载PDF
美罗华联合CTNP方案治疗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护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奚荣桂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8年第6期51-54,共4页
目的探讨美罗华联合CTNP方案治疗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毒副反应及护理方法。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64例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将6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美罗华联合CTNP)和对照组(美罗华联合CHOP),每组3... 目的探讨美罗华联合CTNP方案治疗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毒副反应及护理方法。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64例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将6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美罗华联合CTNP)和对照组(美罗华联合CHOP),每组32例。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和疾病基础护理支持,采用WHO标准评价疗效和毒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毒副不良反应。结果美罗华联合CTNP方案治疗的有效率为87.5%,美罗华联合CHOP治疗的有效率为81.2%,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治疗患者均出现毒副不良反应,其中贫血、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静脉炎等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呕吐发生、心电图异常、脱发、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美罗华联合CTNP组明显低于美罗华联合CH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罗华联合CTNP方案与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治疗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相当,但美罗华联合CTNP方案治疗的心脏毒性、胃肠道反应、周围神经损害及脱发的毒副反应低于罗华联合CHOP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美罗华 治疗 护理 依从性
下载PDF
原发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消化道大出血1例患者的护理
13
作者 蔡燕红 王群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9期298-300,共3页
总结1例原发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为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评估和急救护理,心理护理,加速康复护理,术后营养评估和支持、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患者术后21天患者康复出院,随访6个月,患者生活自理、生... 总结1例原发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为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评估和急救护理,心理护理,加速康复护理,术后营养评估和支持、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患者术后21天患者康复出院,随访6个月,患者生活自理、生活质量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消化道大出血 乙状结肠癌 护理
下载PDF
外周血细胞计数在PGI-DLBCL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14
作者 赵盼 于泳 +3 位作者 王亚非 赵智刚 张翼鷟 王晓芳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5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细胞计数在原发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5年5月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PGI-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绝对淋巴细胞计数(ALC)、绝对单核细胞计数(AMC... 目的探讨外周血细胞计数在原发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5年5月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PGI-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绝对淋巴细胞计数(ALC)、绝对单核细胞计数(AMC)、淋巴细胞计数与单核细胞计数比值(LMR)及PLT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R)对PGI-DLBCL患者5年总生存率、5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的影响。将168例患者根据国际预后指数(IPI及aa IPI)评分分为低危、低中危、中高危、高危组,根据LMR联合IPI或aa IPI评分分为3组,其中LMR≥2.5、低危患者为预后良好组,LMR〈2.5、高危患者为预后极差组,其余为预后一般组。比较各组的总生存率、无疾病进展生存率。结果患者中位年龄55岁(12-90岁),中位随访时间25个月(8-79个月)。单因素分析提示,ALC、AMC、LMR、PLR与5年总生存率、5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有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提示,5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与ALC、LMR、乳酸脱氢酶有关(P均〈0.05),5年总生存率与年龄、LMR有关(P均〈0.05)。低危、低中危、中高危、高危组中,中高危与高危组5年总生存率和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2.0%、23.8%;5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分别为20.0%、23.8%;P均〉0.05)。预后良好组、预后一般组、预后极差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8%、60.0%、14.3%,5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9.3%、53.8%、14.8%。3组及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结论初诊时外周血细胞计数对评估PGI-DLBCL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价值。LMR联合IPI评分有助于PGI-DLBCL患者发病初期更好地进行危险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绝对淋巴细胞计数 绝对单核细胞计数 血小板计数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