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32篇文章
< 1 2 1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临床特点探讨
1
作者 刘金慧 李海丽 +1 位作者 肖建波 王均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A02期758-759,共2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方法选2012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患者10例,对10例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症状、肿瘤病变部位、病理类型、内镜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在所研... 目的分析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方法选2012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患者10例,对10例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症状、肿瘤病变部位、病理类型、内镜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在所研究的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病变的部位主要是空肠及回肠部位,并且能够通过结肠累及.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症状为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部分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会并发肠穿孔、肠梗阻、消化道出血.通过肠内镜观察发现,有2例患者出现了溃疡病灶.结论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不伴有乳糜泻特点,而其病症主要是以非特异性的表现症为主,常常会被误诊成肠炎等病症,采用内镜进行检查能够明确肿瘤类型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 肠道 T细胞 淋巴 临床特征
下载PDF
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再认识 被引量:156
2
作者 朱雄增 侯英勇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5,共3页
关键词 肠道间质 病理诊断 免疫表型 分子生物学 肠道自主神经
原文传递
胃肠道间质瘤 被引量:155
3
作者 纪小龙 虞积耀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1期3-5,共3页
关键词 肠道间质 病理学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CT和超声内镜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150
4
作者 孙灿辉 李子平 +1 位作者 孟悛非 许达生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7-201,共5页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超声内镜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 1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11例均行螺旋CT平扫 ,10例行双期增强扫描 ,8例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 肿瘤位于胃部 8例 ,食管、十二指肠和直肠...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超声内镜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 1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11例均行螺旋CT平扫 ,10例行双期增强扫描 ,8例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 肿瘤位于胃部 8例 ,食管、十二指肠和直肠各 1例。本组良性者 ,肿瘤直径≤5cm ,边界清楚 ,密度均匀 ,可见单个坏死灶。恶性者 ,有如下特征 :(1)肿块直径≥ 7cm ;(2 )肿瘤边缘有分叶 ;(3)瘤体内有多个小片状坏死或大块坏死 ;(4)肿瘤的溃疡大而深 ;(5 )瘤旁常伴成簇状或线状排列的小血管 ;(6 )瘤体内有散在分布的细小钙化点 ;(7)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本组CT定位准确度为 5 4 5 %(6 / 11) ,超声内镜定位准确度为 87 5 %(7/ 8)。病理学检查肿瘤为良性者 3例 ,恶性者7例 ,增生活跃者 1例。CT判定良恶性准确度为 72 7%(8/ 11) ,超声内镜判定良恶性准确度为6 2 5 %(5 / 8)。结论 CT和超声内镜结合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良恶性的判断 ,对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超声内镜诊断 肠道间质 增强扫描
原文传递
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发生及命名 被引量:109
5
作者 侯英勇 朱雄增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53-454,共2页
关键词 肠道间质 GIST 组织发生 命名
原文传递
中国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共识意见 被引量:109
6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04-707,共4页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近几年在GIST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均有不少进展。欧洲医学肿瘤协会(ESMO)于2004年发布了《关于GIST诊疗的欧洲共识》。2007年,美国国家综合癌...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近几年在GIST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均有不少进展。欧洲医学肿瘤协会(ESMO)于2004年发布了《关于GIST诊疗的欧洲共识》。2007年,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表了最新的GIST诊疗临床实践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间质 共识意见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 病理 中国 间叶源性肿 GIST 临床实践指南
原文传递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治疗进展 被引量:91
7
作者 师英强 杜春燕 《实用肿瘤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63-265,共3页
关键词 肠道间质 治疗 病理诊断 临床特征
下载PDF
中国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 被引量:101
8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697-702,共6页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大多数呈CD117阳性。传统放疗和化疗对GIST几乎无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的临床应用使GIST的治疗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大多数呈CD117阳性。传统放疗和化疗对GIST几乎无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的临床应用使GIST的治疗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为部分晚期GIST患者带来了延长生存期的疗效。同时由于对GIST基因突变认识的进一步提高,使GIST的诊断率显著提高。为了规范GIST的诊断和临床治疗,建立包括病理科、放射科、胃肠外科和肿瘤内科医师的多学科合作网络,乃至建立GIST治疗中心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间质 诊断治疗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间叶源性肿 GIST 甲磺酸伊马替尼 中国
原文传递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被引量:94
9
作者 方松华 罗叶旋 +2 位作者 孟磊 章士正 金梅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80-282,共3页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CT表现特点 ,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 2 1例 ,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肿瘤发生于胃部 11例 ,十二指肠 1例 ,空肠 5例 ,回肠 4例。病灶多呈圆...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CT表现特点 ,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 2 1例 ,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肿瘤发生于胃部 11例 ,十二指肠 1例 ,空肠 5例 ,回肠 4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 :肿瘤呈均匀等密度者 8例 ;肿块周边呈等密度 ,中间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者 12例 ;呈高、等、低混杂密度者 1例。增强扫描 :病灶中度或明显强化者 10例 ;不均匀强化 ,其内可见多数小囊状坏死者 5例 ;病灶中央坏死、液化 ,周边强化者 6例。 2 1例GIST中 ,良性 7例 ,肿块直径多小于 5cm ,边界清楚 ,多均匀强化 ;恶性 14例 ,肿块直径大于 5cm ,边界多不清楚 ,10例肿块内有坏死 ,5例出现转移灶。结论 CT检查对于GIST的定位准确 ,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亦很有价值 ,但CT表现无特异性 ,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间质 CT 诊断
下载PDF
伊马替尼术后辅助治疗胃肠间质瘤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中期报告 被引量:85
10
作者 詹文华 王鹏志 +14 位作者 邵永孚 伍晓汀 顾晋 李荣 万德森 丁克峰 师英强 于吉人 卢辉山 邹小明 毕建威 孙益红 陆云飞 陈道达 张信华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383-387,共5页
目的评价具复发转移高风险的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术后予以伊马替尼(imatinib,IM)辅助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004年8月16日至2005年12月15日期间,国内16家医院共同参加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18岁以上、肿瘤最大径在5 cm及以... 目的评价具复发转移高风险的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术后予以伊马替尼(imatinib,IM)辅助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004年8月16日至2005年12月15日期间,国内16家医院共同参加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18岁以上、肿瘤最大径在5 cm及以上、病理核分裂相在5/50个高倍视野及以上、CD117阳性、肿瘤能作完整切除的GIST患者,手术后4周内开始服用IM,每天400 mg;疗程持续12个月或以上。主要终点观察指标为术后1、3年的肿瘤复发或转移率;次要终点指标为无病生存期、总生存期、不良事件和生活质量。按方案完成12个月或以上的IM治疗,且至少有1次主要终点指标评估者归入符合方案(PP)分析,至少服用过1次研究药物者归入意向治疗(ITT)分析。结果符合入选标准者57例,其中男34例,年龄(50.6±12.2)岁;女23例,年龄(50.0±10.8)岁。肿瘤部位:胃50.9%,小肠38.6%,结直肠10.5%;全部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归入PP分析者12例,归入ITT分析者57例。至中期报告随访期间,所有受试者均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和死亡;无病生存期ITT分析为(268.3±120.2)d,PP分析为(396.7±38.2)d;不良事件发生率44.4%。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基线评估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有高度恶性倾向的胃肠间质瘤完整切除术后患者,每天口服400 mg的IM可降低肿瘤的转移率和复发率;其不良反应是可以接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间质 外科手术 辅助治疗 伊马替尼
原文传递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90
11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36-539,共4页
为了规范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s,GIST)的诊断和临床治疗,由病理科、胃肠外科、肿瘤内科组成的中国专家组.于2008年12月20日召开了中国GIST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研讨会,参考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2008年欧洲临... 为了规范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s,GIST)的诊断和临床治疗,由病理科、胃肠外科、肿瘤内科组成的中国专家组.于2008年12月20日召开了中国GIST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研讨会,参考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2008年欧洲临床肿瘤学会(ESMO)的GIST诊断与治疗欧洲共识和NCCN2008年第2版GIST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对2007年版的“专家共识”进行了审定和修订.现予以公布.供同道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间质 临床治疗 T诊断 专家组 中国 循证医学证据 临床实践指南 临床肿学会
原文传递
中国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7年版)病理解读 被引量:88
12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共5页
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专家委员会组织临床、病理和影像学专家在“中国GIST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3年版)”基础上编写的“中国GIST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7年版)”已于近日... 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专家委员会组织临床、病理和影像学专家在“中国GIST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3年版)”基础上编写的“中国GIST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7年版)”已于近日发表于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本文就其中的病理部分进行解读,并介绍一些新进展。便于病理同行了解相关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家委员会 肠道间质 诊断治疗 病理 中国 解读 临床肿学会 GIST
原文传递
胃肠道间质瘤的光镜、免疫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的观察 被引量:78
13
作者 柳萍 那加 +4 位作者 王颖 何群 张莹 汤秀英 邹万忠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99-203,共5页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 (GISTs)的光镜、电镜形态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在诊断中的价值 ,探讨肿瘤的组织来源和分型。方法 对GISTs进行光镜和超微结构的观察 ,用EnVision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波形蛋白、CD117(c kit)、CD34等 8种...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 (GISTs)的光镜、电镜形态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在诊断中的价值 ,探讨肿瘤的组织来源和分型。方法 对GISTs进行光镜和超微结构的观察 ,用EnVision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波形蛋白、CD117(c kit)、CD34等 8种抗原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6 5例GISTs占同期消化系统间叶性肿瘤的 85 5 % (6 5 / 76 ) ;其中梭形细胞为主的有 4 6例 ,伴有上皮样细胞的有 13例 ,单纯由上皮样细胞组成的有 6例 ,瘤细胞呈长、短梭形和圆形 ,胞质弱嗜酸 ,常见核端空泡 ,有时呈印戒样或透明细胞样 ;排列呈旋涡状、栅栏状或弥漫性巢状。超微结构表现出树枝样突起、神经内分泌颗粒、桥粒样连接等神经分化特点 ,或 (和 )胞质内出现密斑、密体等肌性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组织中抗原标记物表达阳性率波形蛋白为 10 0 % (6 5 / 6 5 ) ,CD11793 8% (6 1/ 6 5 ) ,CD3478 5 % (5 1/ 6 5 )。结论 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 ,光镜形态与真性肌源性和神经源性肿瘤极为相似 ,电镜和CD117、CD34等免疫标记物配合使用可对其做作出正确诊断 ,GISTs可能起源于多潜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间质 超微结构 胃肠肿 间叶 免疫组织化学 原癌基因蛋白质c-kit类 GISTS 诊断
原文传递
胃肠道间质瘤起源和分化的探讨 被引量:76
14
作者 侯英勇 朱雄增 +5 位作者 王坚 谭云山 孙孟红 杜祥 施达仁 胃肠道间质瘤课题协作组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6-110,共5页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起源或分化。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和电镜的方法对GIST进行研究。结果  2 12例GISTCD117、CD34、α 平滑肌肌动蛋白 (SMA)、肌特异性肌动蛋白、结蛋白阳性率分别为 96 7% ,77 3% ,19 3% ,1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起源或分化。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和电镜的方法对GIST进行研究。结果  2 12例GISTCD117、CD34、α 平滑肌肌动蛋白 (SMA)、肌特异性肌动蛋白、结蛋白阳性率分别为 96 7% ,77 3% ,19 3% ,15 6 % ,1 9% ,其中S 10 0和PGP9 5的阳性反应分别为 16 3%及 12 3%。超微结构显示瘤细胞含丰富的线粒体 ,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中间丝 ,有的细胞切面可见溶酶体和脂滴 ,高尔基复合体在核周分布 ,质膜处偶尔不规则地分布着一些微饮泡、密斑样结构及不连续的基板。部分病例细胞有多量细长指状突起 ,突起内有胞内成分如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延续 ,突起之间或突起与细胞膜有连接结构。细胞外间质内可见胶原原纤维或团丝样纤维。结论 GIST免疫表型及超微结构特征与胃肠壁成熟卡哈尔间质细胞相似 ,提示GIST可能是起源于幼稚间充质细胞向卡哈尔间质细胞分化的肿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间质 起源 分化 免疫组织化学 超微结构 游离核糖体 线粒体
原文传递
胃肠道间质瘤:一种新确定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 被引量:74
15
作者 张龙江 祁吉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98-1001,共4页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过去曾称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怪异形平滑肌瘤、成平滑肌细胞瘤等。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技术的发展,对该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已认识到该病是原发于...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过去曾称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怪异形平滑肌瘤、成平滑肌细胞瘤等。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技术的发展,对该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已认识到该病是原发于胃肠道、网膜及肠系膜,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KIT)阳性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肿瘤,显示向胃肠道间质Cajal细胞(胃肠道起搏细胞)分化。KIT受体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能有效治疗恶性GIST。这些进展使得人们对GIST作为独立的实体达成了共识。近年来国外关于GIST的分子遗传学、临床病理学及影像学研究多见文献报道,国内相关影像学文献较少,现在的影像学教科书中依然沿用过去“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的概念,因此有必要提高及更新对该病的认识。笔者综述近年有关GIST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其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间质 间叶性肿 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影像学研究 肠道起搏细胞 CAJAL细胞 甲磺酸伊马替尼 平滑肌肉
原文传递
74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与生物学行为评价 被引量:68
16
作者 杨其昌 季晓华 +3 位作者 沈屹 韩枋 张晓娟 刘宏斌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探讨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诊断和预后分析上采用一种简单实用且重复性好的病理学'标准',以利于GIST的日常病理诊断和生物学行为评价及指导治疗,并对Fletcher等推荐的GIST生物学行为评价表进行评估.方法 85例消化道间... 目的探讨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诊断和预后分析上采用一种简单实用且重复性好的病理学'标准',以利于GIST的日常病理诊断和生物学行为评价及指导治疗,并对Fletcher等推荐的GIST生物学行为评价表进行评估.方法 85例消化道间叶组织肿瘤,复习其病理形态学并应用CD117、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结蛋白、S-100等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合31例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85例消化道间叶组织肿瘤中,GIST 74例,平滑肌瘤和交界性平滑肌瘤8例(食管),平滑肌肉瘤1例(直肠),神经鞘瘤1例(胃),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肠系膜).74例GIST中,发生在胃和小肠的分别为34例和30例,占86.5%,食管3例,胃肠道外(肠系膜、网膜、后腹膜)7例.年龄23~80岁,平均52.5岁,40岁以上者占85%,男性45例,女性29例.镜下观察:梭型细胞型48例,上皮样细胞型10例,混合细胞型16例.瘤细胞呈长、短梭形和圆形,胞质丰富弱嗜酸性,排列呈旋涡状、栅栏状或弥漫巢状.免疫组织化学:85例消化道间叶组织肿瘤波形蛋白均阳性,其中74例表达CD117,诊断为GIST,表达形式有弥漫胞膜/胞质强阳性、散在阳性、胞质点状着色等,其中54例同时表达CD34(阳性率72.9%),25例表达SMA,5例表达结蛋白,5例表达S-100蛋白.在85例消化道间叶组织肿瘤中,有9例SMA和结蛋白阳性,而CD117和CD34均无表达,诊断为平滑肌肿瘤;1例S-100蛋白阳性,CD117和CD34阴性,诊断为神经鞘瘤.1例除波形蛋白和溶菌酶阳性外,其他抗体都阴性的多形性肉瘤诊断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74例GIST生物学行为评价分为:极低度侵袭危险性3例,低度侵袭危险性15例,中度侵袭危险性36例,高度侵袭危险性20例.31例GIST有随访资料,随访率41.9%,随访时间18~72个月,不同侵袭危险性病例各组以随访结果做出 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生存率比较,P<0.01,显示生物学行为的病理学参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间质 临床病理 生物学行为 评价 原癌基因蛋白质C-KIT
原文传递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66
17
作者 侯英勇 王坚 朱雄增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44-246,共3页
关键词 肠道间质 组织细胞学 GIST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的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56
18
作者 陈丽荣 王海军 +1 位作者 许晶虹 姚丽芳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1-105,共5页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起源和神经分化特征。方法 应用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对 2 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微结构和神经分化相关抗原表达进行研究。结果  2 0例胃肠道间质瘤c kit表达均阳性。其中 7例超微结构存在神经分化 ,12例未...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起源和神经分化特征。方法 应用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对 2 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微结构和神经分化相关抗原表达进行研究。结果  2 0例胃肠道间质瘤c kit表达均阳性。其中 7例超微结构存在神经分化 ,12例未见神经或肌细胞分化 ,仅有 1例存在向平滑肌纤维分化。神经分化形态表现为瘤细胞胞质和胞质突起内可见散在或簇状分布的致密核心颗粒 ,并形成突触样结构。并可见神经元样突起、饮液空泡和团丝样纤维。神经分化伴有致密核心颗粒病例在良性、交界性和恶性组各有 1例、1例和 5例。神经分化组病例神经分化相关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CD99、S 10 0和CD5 6阳性表达分别有 7例、7例、5例和 4例 ,均高于未定分化组。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和所谓的胃肠道自主神经肿瘤在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都存在相互重叠现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间质 电镜 免疫组织化学 超微结构 神经分化相关抗原
原文传递
胃肠道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48
19
作者 万德森 伍小军 +5 位作者 梁小曼 罗容珍 潘志忠 陈功 卢震海 丁培荣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5期288-291,共4页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外科治疗效果以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 对我院1990年1月至2003年5月外科治疗的97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含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重新复核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外科治疗效果以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 对我院1990年1月至2003年5月外科治疗的97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含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重新复核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本组中位生存时间为57.3个月,完全切除术组患者生存率明显优于不完全切除术组(P=0.00),后者无1例生存期超过2年。完全切除术组中,肿瘤局部切除和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患者生存率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2795);但肿瘤局部切除和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两组分别与扩大切除术组比较,差异却有显著性意义(P=0.00)。完全切除术患者的生存率与其性别、肿瘤部位和大小、肿瘤性质、核分裂及复发转移有关;但多因素的Cox回归分析显示,其术后生存率仅与肿瘤大小、肿瘤性质和复发转移相关。结论 GIST以外科治疗为主,原则上施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其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间质 外科 手术治疗 疗效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54
20
作者 周雷 王岩 +4 位作者 姚力 裴斐 黄林平 王正康 贾振庚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5-47,共3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 2 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 ,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标记抗体为CD34、SMA和S 10 0蛋白。结果本组中胃间质瘤 14例 (5 4% ) ,小肠间质瘤 10例 (38% ) ,直肠间质瘤 2例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 2 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 ,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标记抗体为CD34、SMA和S 10 0蛋白。结果本组中胃间质瘤 14例 (5 4% ) ,小肠间质瘤 10例 (38% ) ,直肠间质瘤 2例 (8% ) ,其中恶性 2 0例 (77% )。肿瘤大小与良、恶性相关 (P <0 0 5 )。CD34、SMA、S 10 0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 2 2例 (85 % )、12例 (46 % )和 7例(2 7% ) ,其阳性表达率与肿瘤良、恶性无关 (P >0 0 5 )。结论肿瘤的大小是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 ,免疫表型与良、恶性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间质 诊断 治疗 临床 病理 CD34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