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减重手术后肠道的适应性改变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晓倩 刘少壮 胡三元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5年第8期631-634,共4页
目前,减重手术缓解糖尿病、改善重度肥胖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肠道在调节葡萄糖、能量稳态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在减重手术如垂直胃袖状大部切除术、Roux-en-Y胃旁路术缓解糖尿病的机制中,肠道适应性代谢改变的作用已受到广泛关注,动物实... 目前,减重手术缓解糖尿病、改善重度肥胖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肠道在调节葡萄糖、能量稳态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在减重手术如垂直胃袖状大部切除术、Roux-en-Y胃旁路术缓解糖尿病的机制中,肠道适应性代谢改变的作用已受到广泛关注,动物实验及临床实验就肠道在减重手术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机制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现将对减重手术后肠道发生的适应性变化,包括胃肠激素的改变,胆汁酸、肠道菌群的改变,术后肠道糖异生的变化及肠道神经系统的作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减重手术 肠道变化
下载PDF
氟化物摄入对于小鼠孤独症样行为及其肠道变化的影响
2
作者 周俊球 段娟 +2 位作者 辛金鸽 彭薇淇 黄咏梅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3年第10期1245-1254,共10页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氟化物摄入对小鼠孤独症样行为表现及其肠道变化的影响。方法 动物试验分两次进行:两次试验分别将3周龄与8周龄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低浓度氟化物组(LF组)、中浓度氟化物组(MF组)和高浓度氟化物组...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氟化物摄入对小鼠孤独症样行为表现及其肠道变化的影响。方法 动物试验分两次进行:两次试验分别将3周龄与8周龄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低浓度氟化物组(LF组)、中浓度氟化物组(MF组)和高浓度氟化物组(HF组),每组12只,分别在小鼠7周龄与12周龄进行埋藏食物实验、三箱社交实验、旷场实验、埋珠实验以及高架十字迷宫相关行为学检测。测定不同组别小鼠氟化物在大脑中的残留,大脑皮层NR2A、NR2B、BDNF、GABRA1、GAD65和GAD67的mRNA表达和蛋白水平,并进行右旋糖酐法以及DAO和D-乳酸活性检测肠道通透性。结果 MF组和HF组小鼠的孤独症样行为较Control组和LF组小鼠更为显著;随着氟化物摄入浓度的增加,小鼠大脑中的残留量也随之增加;中、高浓度的氟化物摄入使3周龄小鼠相关因子的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均显著降低;肠道通透性检测结果显示,中、高浓度的氟化物摄入导致肠道高通透性和血清DAO含量和D-乳酸活性的增加。3周龄小鼠四组之间的检测结果较8周龄小鼠更为显著。结论 中、高浓度的氟化物摄入会导致明显的孤独症样行为;该影响具有时间窗口,即3周龄小鼠有显著影响,氟化物对8周龄小鼠孤独症样行为的影响明显下降;3周龄小鼠的敏感性,及氟化物对孤独症样行为的影响,可能均与肠道黏膜的完整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肠轴理论 氟化物摄入 孤独症样行为 肠道变化
下载PDF
肠外营养与肠道变化
3
作者 刘牧林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1999年第1期64-65,共2页
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nutrition,TPN)替代胃肠道提供机体所需营养素,使胃肠道功能处于休息状态,是胃肠道解剖结构异常及功能障碍患者唯一营养途径,对某些胃肠疾病有治疗作用。但TPN需要较高的... 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nutrition,TPN)替代胃肠道提供机体所需营养素,使胃肠道功能处于休息状态,是胃肠道解剖结构异常及功能障碍患者唯一营养途径,对某些胃肠疾病有治疗作用。但TPN需要较高的技术条件和物质条件,并可能发生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外营养 肠道变化 细菌移位 谷氨酰胺
下载PDF
急性重症胰腺炎胃肠道分析
4
作者 苏永军 《中国卫生产业》 2014年第12期192-192,194,共2页
重症急性胰腺炎属于临床上的重症疾病,多同时存在肠麻痹等临床表现,胃肠道的改变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效果息息相关。近些年研究发现,胃肠激素的改变和急性重症胰腺炎引起的胃肠道动力改变有密切关系。分析胃肠动力及胃肠激素的改... 重症急性胰腺炎属于临床上的重症疾病,多同时存在肠麻痹等临床表现,胃肠道的改变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效果息息相关。近些年研究发现,胃肠激素的改变和急性重症胰腺炎引起的胃肠道动力改变有密切关系。分析胃肠动力及胃肠激素的改变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胃肠动力的影响,这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预后及治疗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重症胰腺炎 肠道变化 分析
下载PDF
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及分析
5
作者 王亚荣 贾素娟 《河北畜牧兽医》 2001年第6期26-26,共1页
关键词 断奶仔猪 腹泻 病因 应激反应 肠道变化 消化酶分泌量 蛋白饲料用量
下载PDF
重视肠道微生态变化在慢性肝病中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李兰娟 吴仲文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63-64,共2页
关键词 肠道微生态变化 慢性肝病 作用 双岐杆菌活菌制剂
下载PDF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及与炎症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关系和对妊娠结局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陈悦群 费华丽 夏建妹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1年第7期1369-1373,共5页
目的:探究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及与炎症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12月本院定期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妊娠期妇女12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孕24~28周糖耐量检查结果分为GDM组5... 目的:探究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及与炎症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12月本院定期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妊娠期妇女12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孕24~28周糖耐量检查结果分为GDM组52例与糖耐量正常组74例。对比两组孕妇肠道菌群特征、炎症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差异并行相关性分析,分析肠道菌群特征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两组孕妇梭杆菌菌落数无差异(P>0.05),GDM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菌落数少于正常组,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酵母菌菌落数高于正常组(P<0.05),GDM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CD8^(+)水平高于正常组,CD3^(+)、CD4^(+)、CD4^(+)/CD8^(+)水平少于正常组(P<0.05)。Spearman相关性显示,GDM组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酵母菌与TNF-α、IL6、HsCPR、CD8^(+)呈正相关(P<0.05),与CD3^(+)、CD4^(+)、CD4^(+)/CD8^(+)、组别呈负相关(P<0.05);乳杆菌、拟杆菌与TNF-α、IL6、HsCPR、CD8^(+)呈负相关(P<0.05),与CD3^(+)、CD4^(+)、CD4^(+)/CD8^(+)、组别呈正相关(P<0.05)。GDM组孕妇妊娠不良总发生率(21.2%)高于正常组(6.8%)(P<0.05),GDM组妊娠不良者双歧杆菌、乳杆菌菌落数少于妊娠正常者,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酵母菌菌落数高于妊娠正常者(P<0.05)。结论:GDM患者机体存在肠道菌群失衡,肠道菌群失衡与炎症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具有一定相关性,一定程度影响GDM患者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 肠道菌群变化特征 炎症因子 T淋巴细胞亚群 妊娠结局
下载PDF
肠道菌群变化在2型糖尿病诊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14
8
作者 宋丹丹 刘煜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7年第1期184-187,共4页
1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 人体胃肠道中存在着大量的正常菌群,其肠道内微生物主要由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以及疣微球菌门组成,而厚壁菌门及拟杆菌门占优势,某些病毒及真核生物也同时存在于肠道内。肠道菌群和肥胖症的... 1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 人体胃肠道中存在着大量的正常菌群,其肠道内微生物主要由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以及疣微球菌门组成,而厚壁菌门及拟杆菌门占优势,某些病毒及真核生物也同时存在于肠道内。肠道菌群和肥胖症的发生有很大的关系,其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亦是如此,有学者发现,改变肠道菌群构成,可以控制与肥胖相关的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变化 2型糖尿病 肠道内微生物 价值 诊疗 代谢性疾病 正常菌群 真核生物
下载PDF
肝衰竭患者肠道微生态变化及其干预措施 被引量:12
9
作者 盛国光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257-259,共3页
肠道菌群可以参与体内多种物质的合成与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维护肠道生态平衡,对宿主的生理、病理过程产生重要影响[1]。肝衰竭是肝脏病变最危重的临床阶段,肠道微生态失调与肝病的严重程度相关,肝功能障碍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相... 肠道菌群可以参与体内多种物质的合成与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维护肠道生态平衡,对宿主的生理、病理过程产生重要影响[1]。肝衰竭是肝脏病变最危重的临床阶段,肠道微生态失调与肝病的严重程度相关,肝功能障碍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相互影响,可形成恶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态变化 肝衰竭 干预措施 肠道微生态失调 患者 机体免疫功能 肝功能障碍 肠道菌群
下载PDF
利福昔明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变化及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巧民 胡乐义 +3 位作者 姜彬言 宋继中 解朕 初晨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82-484,共3页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 ble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病因尚不明确,近年来研究认为肠道菌群变化可能在IBS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利福昔明是一种几乎不被肠道吸收的广谱抗生素,粪便中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能杀...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 ble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病因尚不明确,近年来研究认为肠道菌群变化可能在IBS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利福昔明是一种几乎不被肠道吸收的广谱抗生素,粪便中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能杀死肠道内病原菌,调节肠道菌群紊乱,进而改善IBSl临床症状。本研究观察腹泻型IBS和对照组肠道菌群的变化,利福昔明治疗腹泻型IBS的疗效和药物安全性及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肠道菌群变化 利福昔明 治疗前后 疗效观察 腹泻型IBS 功能性胃肠病 肠道菌群紊乱
原文传递
腹腔镜与开腹结肠癌根治术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常琦 张磊 黄江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7年第4期455-458,共4页
目的研究腹腔镜与开腹结肠癌根治术对患者临床疗效及术后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方法纳入本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78例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手术)与对照组(行开腹结肠癌根治手术),每组各39... 目的研究腹腔镜与开腹结肠癌根治术对患者临床疗效及术后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方法纳入本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78例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手术)与对照组(行开腹结肠癌根治手术),每组各39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近端切缘长度及术后感染发生率,并采集粪便标本送至医院检验科,记录肠道菌群培养结果。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近端切缘长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大肠杆菌、球杆菌菌落计数均高于术前,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术后双歧杆菌、拟杆菌、乳杆菌菌落计数及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均显著低于术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根治术与开腹根治术治疗结肠癌近期疗效相当,但前者术后恢复更快,具微创优势,且可相对减轻肠道菌群紊乱程度及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腹腔镜 开腹 肠道菌群变化
下载PDF
继续关注儿童功能性胃肠病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宝西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年第2期103-104,共2页
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FGIDs)原指年龄相关的、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候群,是无法用器质性病变或生化异常来解释的一类胃肠道功能性疾病。2016年发布的罗马Ⅳ标准对其重新进行了定义,即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FGIDs)原指年龄相关的、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候群,是无法用器质性病变或生化异常来解释的一类胃肠道功能性疾病。2016年发布的罗马Ⅳ标准对其重新进行了定义,即功能性胃肠病又称为脑-肠互动异常,强调其症状产生与动力紊乱、内脏高敏感性、黏膜和免疫功能改变、肠道菌群变化及中枢神经系统协调功能异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胃肠病 临床研究 肠道功能性疾病 儿童 内脏高敏感性 免疫功能改变 中枢神经系统 肠道菌群变化
下载PDF
肠外营养、肠内营养及益生菌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细菌变化和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和庆章 王桂良 +5 位作者 龚敏 邱萍 徐林芳 文剑波 肖献忠 谭斯品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4期5-8,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肠外营养(PN)、肠内营养(EN)及益生菌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细菌变化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收集赣南医学院附属萍乡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203例,随机分为三组:肠外营养(PN)组、肠内营养(EN)组、肠内... 目的探讨肠外营养(PN)、肠内营养(EN)及益生菌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细菌变化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收集赣南医学院附属萍乡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203例,随机分为三组:肠外营养(PN)组、肠内营养(EN)组、肠内营养+益生菌(EN+益生菌)组。并评估三组APACHEⅡ得分、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死亡率、大便菌群的变化、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0的水平。结果EN组、EN+益生菌组与PN组比较,APACHEⅡ评分、MODS的发生率、死亡率、粪便致病菌数、血清内毒素、TNF-α和IL-6浓度显著降低(P<0.05);粪便有益菌和血清IL-10显著升高(P<0.05)。EN+益生菌组与EN组比较,APACHEⅡ评分、MODS的发生率、粪便致病菌、血清内毒素、TNF-α和IL-6浓度显著降低(P<0.05);粪便有益菌和血清IL-10显著升高(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N可通过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在SAP的治疗中发挥有效作用,益生菌可与EN起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肠内营养 益生菌 肠道细菌变化 细胞因子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发病机制的相关性 被引量:8
14
作者 周艳 《医疗装备》 2017年第2期17-18,共2页
目的分析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治疗的4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为试验组,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40名健康人员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IL-6、IL-33、IL-22、IL-17的检测结果。结果试验组... 目的分析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治疗的4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为试验组,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40名健康人员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IL-6、IL-33、IL-22、IL-17的检测结果。结果试验组的肠球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数量分别是(8.0±1.6)CFU/g、(8.3±2.2)CFU/g、(5.5±0.7)CFU/g、(5.3±0.9)CFU/g,对照组分别为(5.1±0.8)CFU/g、(6.0±0.8)CFU/g、(7.6±2.0)CFU/g、(7.3±1.7)CFU/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炎性细胞因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球菌、大肠杆菌与炎性细胞因子呈正相关,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与其呈负相关(P<0.05)。结论炎症性肠病与肠道菌群变化存在密切关系,而肠道菌群数量与炎性因子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肠道菌群变化 发病机制 相关性
下载PDF
肠道菌群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曦 刘爱霞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6-240,共5页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生殖内分泌疾病,临床表现高度异质化且病因不明,受表观遗传和环境的影响。肠道菌群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参与人体健康的维持,肠道菌群变化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P...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生殖内分泌疾病,临床表现高度异质化且病因不明,受表观遗传和环境的影响。肠道菌群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参与人体健康的维持,肠道菌群变化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PCOS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量人类和啮齿类动物模型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变化与PCOS的发生有关。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肠道菌群与PCOS相关性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龄期妇女 肠道菌群变化 生殖内分泌疾病 微生态系统 表观遗传 测序技术 病因不明 人体健康
原文传递
急性肝衰竭小鼠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海燕 董礼阳 杨景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9期2128-2129,共2页
目的:研究小鼠急性肝衰竭时肠道腔菌群和膜菌群的变化及肝脏细菌易位的情况。方法:以D-氨基半乳糖予小鼠腹腔注射,制备急性肝衰竭模型,取肠内容物和肠管标本,进行腔菌群、膜菌群定量检测,计算双歧杆菌/肠杆菌(B/E)值,并观察肝脏细菌易... 目的:研究小鼠急性肝衰竭时肠道腔菌群和膜菌群的变化及肝脏细菌易位的情况。方法:以D-氨基半乳糖予小鼠腹腔注射,制备急性肝衰竭模型,取肠内容物和肠管标本,进行腔菌群、膜菌群定量检测,计算双歧杆菌/肠杆菌(B/E)值,并观察肝脏细菌易位情况。结果:小鼠肝细胞出现大片状坏死,肠道腔菌群与膜菌群中肠球菌、肠杆菌数量升高(P<0.001),肠道优势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显著下降(P<0.001),B/E比值<1,并可见肝脏细菌易位。结论:急性肝衰竭小鼠肠道腔菌群及膜菌群比例失衡,定植抗力下降,小鼠肠道细菌易位,是肝衰竭发生、发展、维持、恶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肠杆菌科 D-氨基半乳糖 肠道菌群变化 小鼠肝细胞 急性肝衰竭 肠道细菌易位 双歧杆菌 膜菌群 腔菌群
下载PDF
肠道微生态紊乱对肝脏疾病进展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任志刚 周琳 +1 位作者 王伟林 郑树森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2-144,共3页
肠道微生态与人体存在共生关系,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其在食物的消化吸收、维生素的合成、机体的免疫反应、代谢水平、抵抗致病菌定植等多个方面影响人体健康[2].肠道微生态失衡可促进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包括肝病[2].肝... 肠道微生态与人体存在共生关系,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其在食物的消化吸收、维生素的合成、机体的免疫反应、代谢水平、抵抗致病菌定植等多个方面影响人体健康[2].肠道微生态失衡可促进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包括肝病[2].肝脏与肠道有紧密的解剖与功能关系,肠道微生物在肠道中与宿主相互作用,通过肝肠循环和微生态-肝脏轴,在肝脏炎性反应、肝损伤、慢性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3-4].肝脏炎性反应和疾病[包括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病毒性肝病和肝硬化等]往往伴随肠道渗透能力和微生态改变;在疾病状态下,肠道微生态紊乱可促进肝脏慢性炎性反应,导致慢性纤维化,促进肿瘤形成[3-4].因此,研究肝病时的肠道微生态变化,探索肝病进展与肠道微生态变化的相互作用关系,寻找肝病潜在的微生物型治疗手段,是具备明显科学性和前沿性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态失衡 肝脏炎性反应 疾病进展 紊乱 肠道微生态变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 慢性肝纤维化
原文传递
肠道菌群变化与大肠癌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高志光 秦环龙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02-504,共3页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已居恶性肿瘤第三位[1].大肠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随着分子生态学及宏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肠道微生态及代谢模式的改变在大肠癌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表明,多种...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已居恶性肿瘤第三位[1].大肠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随着分子生态学及宏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肠道微生态及代谢模式的改变在大肠癌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表明,多种环境因素可引起肠道微生物种群结构及丰度的改变,进而引起肠道内致病性共生菌群占优势,并发生代谢特征改变,从而产生有毒的肠道代谢产物诱发肠道上皮细胞癌变[2].本文就大肠癌患者肠道微生态及代谢模式改变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变化 大肠癌患者 肠道微生态 生发 代谢特征 上皮细胞癌变 恶性肿瘤 分子生态学
原文传递
IBD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 被引量:3
19
作者 钱家鸣 《医学研究杂志》 2008年第9期3-4,共2页
关键词 肠道菌群变化 IBD DSS结肠炎 动物模型 梭状芽胞杆菌 无菌环境 发病机制 肠道炎症
下载PDF
C型产气荚膜梭菌所致猪梭菌性肠炎病防治措施 被引量:4
20
作者 柴莉 《猪业观察》 2020年第3期36-37,共2页
引言:C型产气荚膜梭菌是引起猪梭菌性肠炎的病原菌,可引起仔猪坏死性肠炎,具有病程短、高致死率的特点。本文对C型产气荚膜梭菌所致猪梭菌性肠炎病从细菌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肠道病理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对致病机理最新研究的... 引言:C型产气荚膜梭菌是引起猪梭菌性肠炎的病原菌,可引起仔猪坏死性肠炎,具有病程短、高致死率的特点。本文对C型产气荚膜梭菌所致猪梭菌性肠炎病从细菌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肠道病理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对致病机理最新研究的现状及假说进行阐述,对该病的防治措施进行探究分析,以为临床诊治和预防C型产气荚膜梭菌所致猪梭菌性肠炎病提供理论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型产气荚膜梭菌 猪梭菌性肠炎 坏死性肠炎 流行病学 肠道病理变化 致病机理 临床症状 致死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