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危重患者急性胃肠损伤与肠康复治疗 被引量:51
1
作者 任建安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1-24,共4页
急性胃肠损伤(AGI)是指危重患者因为急性疾病导致胃肠道功能不正常。AGI按严重程度可分为4级:Ⅰ级,存在发展至胃肠道功能障碍和衰竭的风险;Ⅱ级,胃肠道功能障碍;Ⅲ级,胃肠道功能衰竭;Ⅳ级,胃肠道功能衰竭伴有远隔器官功能障碍... 急性胃肠损伤(AGI)是指危重患者因为急性疾病导致胃肠道功能不正常。AGI按严重程度可分为4级:Ⅰ级,存在发展至胃肠道功能障碍和衰竭的风险;Ⅱ级,胃肠道功能障碍;Ⅲ级,胃肠道功能衰竭;Ⅳ级,胃肠道功能衰竭伴有远隔器官功能障碍。AGI的症状包括呕吐与反流、胃潴留、腹泻、消化道出血、麻痹性肠梗阻、肠扩张和肠鸣音异常。针对目前国内外诊断和治疗AGI的现状,可应用肠康复治疗AGI。肠康复是早年促进短肠综合征患者残存小肠恢复肠内营养与经口饮食的整套方案。肠康复的步骤包括全肠外营养、肠外+肠内营养、全肠内营养和经口饮食等4个阶段。临床实践中应根据AGI损伤的程度决定肠康复的起始措施,不一定拘泥于前述的4个步骤,同时还应通过肠内或肠外途径提供肠黏膜组织特异营养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胃损伤 功能障碍 康复 内营养
原文传递
短肠综合征病人的营养支持及肠道代偿治疗 被引量:5
2
作者 吴国豪 吴肇汉 吴肇光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661-664,共4页
目的探讨短肠综合征病人的营养支持以及肠道代偿、康复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2005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64例短肠综合征病人治疗过程及随访情况,其中26例联合应用生长激素[GH,每天(0.10±0.06)mg/kg]和谷氨酰胺[GLN,每天(0... 目的探讨短肠综合征病人的营养支持以及肠道代偿、康复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2005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64例短肠综合征病人治疗过程及随访情况,其中26例联合应用生长激素[GH,每天(0.10±0.06)mg/kg]和谷氨酰胺[GLN,每天(0.30±0.17)g/kg]进行肠道促代偿治疗.结果 64例病人中死亡6例,存活58例,存活时间3个月至19年,平均(6.6±9.4)年.9例长期接受家庭肠外营养(HPN),13例接受部分PN或肠内营养(EN)支持,完全摆脱PN者36例,平均摆脱PN的时间为(8.6±14.2)个月. 26例接受GH+GLN治疗的SBS病人,其中9例(34.6%)治疗后近期内完全摆脱PN;8例(30.8%)经治疗后明显减少了PN用量[从每周需要PN支持(6.5±1.0)d下降至(4.2±1.0)d,每周PN需要量从(13.6±5.2)L降至(8.2±3.3) L];9例(34.6%)在治疗后仍依赖PN支持.64例共发生286次各种并发症.结论经过适宜的营养支持和肠道促代偿治疗,大多数短肠综合征病人的残留肠道可充分代偿,完全摆脱PN或减少PN用量,长期健康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征 康复 外营养 内营养
原文传递
肠康复治疗对短肠综合征病人残余小肠黏膜形态学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郭明晓 李幼生 +5 位作者 李元新 吴波 汪志明 王剑 王凯 黎介寿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26-330,共5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谷氨酰胺(Gln)和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EN)对短肠综合征病人小肠黏膜形态、肠黏膜细胞增殖和凋亡水平的改变,以评价对短肠综合征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10例短肠综合征病人联合应用rhGH 0.05 mg/(kg.d)、Gl...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谷氨酰胺(Gln)和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EN)对短肠综合征病人小肠黏膜形态、肠黏膜细胞增殖和凋亡水平的改变,以评价对短肠综合征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10例短肠综合征病人联合应用rhGH 0.05 mg/(kg.d)、Gln 30 g/d和膳食纤维的EN进行3周的肠康复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测病人残余小肠黏膜形态以及细胞增殖、凋亡水平。结果:10例短肠综合征病人均完成肠康复治疗。治疗后病人残余小肠绒毛高度显著增加(P<0.05),隐窝深度轻度增加(P>0.05)。治疗后小肠黏膜隐窝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表达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肠上皮细胞Caspas-3的活性轻度降低(P>0.05)。结论:联合应用rhGH、Gln和膳食纤维的EN,可有效地促进短肠综合征病人残余肠道黏膜形态学代偿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激素 谷氨酰胺 营养 康复 综合征
下载PDF
Ⅱ型肠衰竭患者的临床诊疗及其结局分析
4
作者 葛晓龙 戚卫林 +5 位作者 刘威 徐海利 叶玲娜 曹倩 李宁 周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66-969,共4页
目的分析Ⅱ型肠衰竭的疾病特征、诊治策略及临床结局。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病例入选标准:(1)符合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协会(ESPEN)肠衰竭的诊断定义;(2)连续肠外营养治疗时间>28 d;(3)接受由外科医生、临床营养师、药剂... 目的分析Ⅱ型肠衰竭的疾病特征、诊治策略及临床结局。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病例入选标准:(1)符合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协会(ESPEN)肠衰竭的诊断定义;(2)连续肠外营养治疗时间>28 d;(3)接受由外科医生、临床营养师、药剂师、造口伤口护理师和重症监护病房医生组成的多学科诊疗团队(MDT)的诊疗;(4)临床资料完整。排除Ⅰ型或Ⅲ型肠衰竭及随访不配合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普通外科2016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收治的67例Ⅱ型肠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分析。主要分析本组Ⅱ型肠衰竭患者的病因并进行病理生理分类,分析治疗转归情况。结果67例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24例;中位年龄54(15~83)岁;体质指数(17.5±3.8)kg/m^(2),营养不良发生率67.2%(45/67),肌少症发生率74.6%(50/67),既往腹部手术中位次数2.0(1~13)次,接受肠外营养治疗中位时间为2.1(1~12)个月。初始疾病包括克罗恩病36例,溃疡性结肠炎2例,放射性肠炎3例、肠白塞病2例,肠系膜血管性病变4例,侵袭性纤维瘤病1例,腹茧症5例,消化道穿孔5例,肠内疝1例,肠动力障碍4例,其他原因(胃肠道肿瘤、外伤及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根据肠衰竭病理生理分类,肠瘘33例,肠动力障碍12例,机械性肠梗阻6例,短肠13例,广泛小肠黏膜病变3例。经MDT模式诊治后,67例Ⅱ型肠衰竭患者均接受了联合营养支持治疗方案的肠康复治疗,其中36例患者恢复口服饮食或肠内营养;31例患者经过肠康复治疗后效果不佳,最终接受确定性手术,确定性手术距肠康复治疗的间隔中位时间2.7(1~9)个月。术后24例患者恢复肠道自主功能,7例死亡,其中6例死因为腹腔感染,1例为肠动力障碍致营养衰竭和肝功能衰竭。结论多学科综合诊疗有利于Ⅱ型肠衰竭的自主肠道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竭 Ⅱ型 病因 多学科综合诊疗 康复
原文传递
肠康复治疗用于缺血性肠功能障碍 被引量:3
5
作者 韩建明 李为苏 +1 位作者 吴性江 黎介寿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4年第4期209-211,215,共4页
目的 :总结肠康复治疗用于急性肠系膜缺血所致肠功能障碍的经验。 方法 :对 2例急性肠系膜缺血病人 ,在早期治疗中保留生机不确定的肠管 ,设法尽早恢复肠道血供 ,术后肠功能障碍给予肠外、肠内营养支持 +谷氨酰胺 +生长激素 +膳食纤维... 目的 :总结肠康复治疗用于急性肠系膜缺血所致肠功能障碍的经验。 方法 :对 2例急性肠系膜缺血病人 ,在早期治疗中保留生机不确定的肠管 ,设法尽早恢复肠道血供 ,术后肠功能障碍给予肠外、肠内营养支持 +谷氨酰胺 +生长激素 +膳食纤维行肠康复治疗。 结果 :肠康复治疗结束后 ,肠功能恢复 ,饮食正常。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 缺血性功能障碍 功能障碍 急性系膜缺血
下载PDF
Current status of intestinal and multivisceral transplantation 被引量:3
6
作者 Shishira Bharadwaj Parul Tandon +5 位作者 Tushar D.Gohel Jill Brown Ezra Steiger Donald F.Kirby Ajai Khanna Kareem Abu-Elmagd 《Gastroenterology Report》 SCIE EI 2017年第1期20-28,I0001,共10页
Clinical-nutritional autonomy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patients with intestinal failure(IF).Traditionally,patients with IF have been relegated to lifelong parenteral nutrition(PN)once surgical and medical rehabilitatio... Clinical-nutritional autonomy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patients with intestinal failure(IF).Traditionally,patients with IF have been relegated to lifelong parenteral nutrition(PN)once surgical and medical rehabilitation attempts at intestinal adaptation have failed.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however,outcome improvements in intestinal transplantation have added another dimension to the therapeutic armamentarium in the field of gut rehabilitation.This has become possible through relentless efforts i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surgical techniques,advancements in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ies and induction protocols and improvement in postoperative patient care.Four types of intestinal transplants include isolated small bowel transplant,liver-small bowel transplant,multivisceral transplant and modified multivisceral transplant.Current guidelines restrict intestinal transplantation to patients who have had significant complications from PN including liver failure and repeated infections.From an experimental stage to the currently established therapeutic modality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IF,outcome improvements have also been possible due to the introduction of tacrolimus in the early 1990s.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ntestinal transplant is cost-effective within 1–3 years of graft survival compared with PN.Improved survival and quality of life as well as resumption of an oral diet should enable intestinal transplantation to be an important option for patients with IF in addition to continued rehabilitation.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detecting biomarkers of early rejection,enhanced immunosuppression protocols,improved postoperative care and early referral to transplant cen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stinal transplant multivisceral transplant parenteral nutrition intestinal failure gut rehabilitation
原文传递
短肠综合征并肠外瘘3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侯建芳 《中国实用医刊》 2016年第24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短肠综合征合并肠外瘘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普外科收治的剩余小肠<105 cm 的肠外瘘患者36例,对其肠外瘘发生部位、原因、治疗方法和肠康复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中治愈23例,死亡4例... 目的:探讨短肠综合征合并肠外瘘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普外科收治的剩余小肠<105 cm 的肠外瘘患者36例,对其肠外瘘发生部位、原因、治疗方法和肠康复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中治愈23例,死亡4例,9例好转后中断治疗出院。患者肠管残存长度为(61.05±28.60)cm。31例接受肠内营养,其中10例未接受肠康复治疗,肠管长度为(53.30±31.60)cm,肠内营养恢复时间为(131.50±91.20)d;21例接受肠康复治疗,肠管长度为(63.60±20.50)cm,肠内营养恢复时间为(60.10±49.80)d。结论短肠综合征并肠外瘘的主要疾病为肠扭转、肠坏死,肠瘘部位多在吻合口,因肠坏死范围较广,手术切除界限不易判断。早期应用生长抑素能够减少消化液分泌的作用,同时能够减少短肠综合征急性期的腹泻及电解质紊乱症状。后期应用生长抑素能促进肠外瘘自愈和肠康复的双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征 康复 内营养
原文传递
肠复康胶囊治疗大肠癌临床疗效探析 被引量:9
8
作者 熊绍权 刘碧清 +1 位作者 王柏丁 易雪冰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2003年第1期45-46,共2页
目的 :观察肠复康胶囊治疗大肠癌的疗效。方法 :12 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60人以肠复康治疗 ,对照组 60人采用 5Fu/CF方案化疗。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相近 (P >0 .0 5 ) ,有效率分别是 3 1 6%和 2 8 3 % ;治疗... 目的 :观察肠复康胶囊治疗大肠癌的疗效。方法 :12 0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60人以肠复康治疗 ,对照组 60人采用 5Fu/CF方案化疗。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相近 (P >0 .0 5 ) ,有效率分别是 3 1 6%和 2 8 3 % ;治疗组症候总积分低于对照组 ,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 (P <0 .0 1)。两组CEA无明显差异 ,但均较治疗前低 (P <0 .0 5 )。结论 :肠复康胶囊治疗大肠癌疗效较好 ,并具有一定的抗转移复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胶囊 中医药地
下载PDF
消化道恶性肿瘤致肠梗阻姑息性32例手术治疗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李国栋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8年第12期2171-2173,共3页
患者行姑息性手术治疗尽可能降低患者的肠道损伤,避免患者并发慢性肠功能衰竭,有利于患者经肠康复治疗,缩短经口进食与住院时间,提高该类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但姑息性手术能否让患者获益,一直以来也存在着争议,缺乏系统的评估体系与... 患者行姑息性手术治疗尽可能降低患者的肠道损伤,避免患者并发慢性肠功能衰竭,有利于患者经肠康复治疗,缩短经口进食与住院时间,提高该类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但姑息性手术能否让患者获益,一直以来也存在着争议,缺乏系统的评估体系与具体的评价指标[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6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致肠梗阻患者的治疗情况,旨在探讨消化道恶性肿瘤致肠梗阻患者行姑息性手术治疗原则、手术评价方法以及术后获益评价,为该类患者行姑息性手术治疗提供临床上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恶性肿瘤 姑息性手术 手术治疗 梗阻 功能衰竭 康复治疗 道损伤 住院时间
下载PDF
短肠综合征的治疗历史和现状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剑 黎介寿 《肠外与肠内营养》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8-71,共4页
自Wilmore和Dudrick1968年[1]首次报道在一位肠道闭锁的新生儿将中心静脉置管用于静脉营养支持获得正常的生长发育,人类使用成熟的肠外营养支持技术已经近50年,这50年同样是短肠综合征这一肠衰竭核心疾病治疗发展的50年,这一过程中,随... 自Wilmore和Dudrick1968年[1]首次报道在一位肠道闭锁的新生儿将中心静脉置管用于静脉营养支持获得正常的生长发育,人类使用成熟的肠外营养支持技术已经近50年,这50年同样是短肠综合征这一肠衰竭核心疾病治疗发展的50年,这一过程中,随着肠外营养的普及,短肠综合征的治疗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不治之症发展到今天的多种治疗手段并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征 康复治疗 移植 外营养
下载PDF
短肠综合征的治疗及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贾凌威 王桂华 冯永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2-527,共6页
短肠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妨碍正常社交,但病例少见,临床认识普遍不足。补充必须营养成分及促进肠道再适应、营养支持治疗、肠康复治疗以及各种形式的非移植手术是短肠综合征的有效治疗手段,近年来发展迅速。小肠移植是短肠综合... 短肠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妨碍正常社交,但病例少见,临床认识普遍不足。补充必须营养成分及促进肠道再适应、营养支持治疗、肠康复治疗以及各种形式的非移植手术是短肠综合征的有效治疗手段,近年来发展迅速。小肠移植是短肠综合征的挽救性治疗,但手术时间跨度大,移植后急性排斥仍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该文就短肠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进展展开综述,为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开展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征 营养支持 康复治疗 手术
下载PDF
短肠综合征的肠康复治疗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剑 黎介寿 《肠外与肠内营养》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00-203,共4页
以对肠适应的认识为标志,短肠综合征的治疗包括100余年的历史,1992年开始,Byrne提出"肠康复治疗"(intestinal rehabilitation)的概念,这一概念开始时更多地局限于以生长激素、谷氨酰胺、改良膳食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回顾短肠综合征... 以对肠适应的认识为标志,短肠综合征的治疗包括100余年的历史,1992年开始,Byrne提出"肠康复治疗"(intestinal rehabilitation)的概念,这一概念开始时更多地局限于以生长激素、谷氨酰胺、改良膳食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回顾短肠综合征治疗的百年历史,人们通过膳食调整、药物治疗、外科手术等手段促进肠切除后残余肠道适应和肠道康复,这些努力具有更广阔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征 康复治疗 移植界
下载PDF
膳食纤维在超短肠综合征肠康复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13
作者 齐欣 夏宇飞 +3 位作者 刘思睿 高学金 章黎 王新颖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7-225,共9页
目的探究膳食纤维在超短肠综合征肠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研究纳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普通外科2012年1月至2023年10月诊断为超短肠综合征的住院患者34例,根据其营养支持治疗期间是否行肠康复治疗分为三组:营养治疗组(11例)、生长激... 目的探究膳食纤维在超短肠综合征肠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研究纳入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普通外科2012年1月至2023年10月诊断为超短肠综合征的住院患者34例,根据其营养支持治疗期间是否行肠康复治疗分为三组:营养治疗组(11例)、生长激素+谷氨酰胺肠康复治疗组(10例)及生长激素+谷氨酰胺+膳食纤维肠康复治疗组(13例)。肠康复治疗组均采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0.05 mg/(kg·d),谷氨酰胺粉5 g/d。记录患者的治疗方案及其变化和治疗前后的血液学指标、营养指标、肠道吸收指标、粪便性状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对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与营养治疗组和生长激素+谷氨酰胺肠康复治疗组相比,生长激素+谷氨酰胺+膳食纤维肠康复治疗组的肠内营养液体增加量、肠外营养能量减少量、肠道湿吸收增加量、排便次数减少量及血红蛋白上升值等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其治疗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水平等营养状态相关指标明显升高(P<0.01)。结论营养支持联合肠康复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超短肠综合征患者营养状况及肠道吸收率等指标,在肠康复治疗方案中联合使用膳食纤维可使其获益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短综合征 膳食纤维 康复治疗
原文传递
短肠综合征的治疗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伟 朱维铭 《临床外科杂志》 2011年第10期662-663,共2页
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SBS)是指小肠吸收面积骤然减少后而出现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营养吸收不良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严重腹泻、水电解质紊乱、代谢障碍、吸收不良和进行性营养不良。常见于小肠广泛切除和旷置的小肠过长... 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SBS)是指小肠吸收面积骤然减少后而出现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营养吸收不良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严重腹泻、水电解质紊乱、代谢障碍、吸收不良和进行性营养不良。常见于小肠广泛切除和旷置的小肠过长等。一般认为,要获得机体所需要的营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征 康复治疗 道代偿 移植
下载PDF
超短肠综合征病人肠康复治疗探讨(附1例报告) 被引量:2
15
作者 秦凯强 楚晓娜 +2 位作者 成良栋 李春桥 李世宽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247-248,共2页
目的探讨以肠内营养为主的肠康复治疗在超短肠综合征病人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急诊普外科收治的1例小肠大部坏死致超短肠综合征病人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早期并后续最大限度行以肠内营养为主的肠康复治疗对超短肠综合征病人... 目的探讨以肠内营养为主的肠康复治疗在超短肠综合征病人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急诊普外科收治的1例小肠大部坏死致超短肠综合征病人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早期并后续最大限度行以肠内营养为主的肠康复治疗对超短肠综合征病人的预后及临床结局具有重要影响。结论肠康复治疗仍是超短肠综合征首选治疗方法,而肠康复治疗中后期肠内营养是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 综合征 诊断 康复治疗
下载PDF
肠康复治疗对促进移植小肠结构修复作用的观察
16
作者 张小桥 黎介寿 李宁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2年第2期98-102,共5页
目的 :观察小肠移植术后应用肠康复治疗 (生长激素和谷氨酰胺强化的TPN支持 )对移植小肠结构修复的促进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异基因异位全小肠移植及TPN模型 4 8只 ,分为 4组 ,每组 12只。Ⅰ组 :标准TPN组 ;Ⅱ组 :谷氨酰胺强化TPN组 ;Ⅲ... 目的 :观察小肠移植术后应用肠康复治疗 (生长激素和谷氨酰胺强化的TPN支持 )对移植小肠结构修复的促进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异基因异位全小肠移植及TPN模型 4 8只 ,分为 4组 ,每组 12只。Ⅰ组 :标准TPN组 ;Ⅱ组 :谷氨酰胺强化TPN组 ;Ⅲ组 :生长激素组 ,STPN的基础上加用生长激素 ;Ⅳ组 :肠康复治疗组。生长激素用法为术后第 1天起每日皮下注射 1U/kg ,GTPN每日补充谷氨酰胺 3.6 g/kg ,CsA为每日肌注 10mg/kg。术后检测各组移植小肠粘膜的形态学参数。 结果 :Ⅰ组移植小肠粘膜在术后第 8天明显萎缩 ,其它 3组移植小肠粘膜的改变显著轻于Ⅰ组。术后第 14天 ,Ⅰ组各参数进一步下降 ,而其它 3组已开始恢复 ,特别是Ⅳ组 ,各指标与术前水平已无明显差异并且显著优于Ⅰ组。结论 :联合应用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的肠康复治疗顺应了移植术后机体的代谢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治疗 修复 谷氨酰胺 生长激素 粘膜 移植
下载PDF
婴儿超短型短肠综合征肠康复治疗1例报告 被引量:1
17
作者 陆丽娜 汤庆娅 蔡威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7年第6期378-379,384,共3页
关键词 婴儿 综合征 康复治疗
下载PDF
复方中药配合Wiltse入路并伤椎双侧单向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文亮 蒋欣浩 +1 位作者 黄威 王丹 《湖北中医杂志》 2015年第7期67-68,共2页
胸腰椎骨折是最常见的脊柱损伤,目前多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但存在椎体高度恢复欠佳、矫正易丢失等问题。经典的后正中入路需广泛剥离并牵拉椎旁肌以求充分显露,容易造成肌肉缺血坏死和失神经支配,出现顽固性腰痛;... 胸腰椎骨折是最常见的脊柱损伤,目前多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但存在椎体高度恢复欠佳、矫正易丢失等问题。经典的后正中入路需广泛剥离并牵拉椎旁肌以求充分显露,容易造成肌肉缺血坏死和失神经支配,出现顽固性腰痛;术后常伴发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近年来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国内外临床报道较多,但伤椎置钉多以万向钉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中西医结合疗法 Wiltse入路 康复
原文传递
短肠综合征的肠康复治疗(附3例报告)
19
作者 姜永胜 孙少川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4期37-38,共2页
关键词 综合征 康复治疗 SYNDROME 营养不良综合征 营养治疗 1995年 2002年 吸收面积 移植 营养支持 治疗手段 国外学者
下载PDF
短肠综合征的现代治疗方法与评估
20
作者 龚剑峰 朱维铭 《腹部外科》 2006年第6期329-331,共3页
关键词 综合征 治疗方法 并发症发生率 营养支持技术 评估 移植 康复治疗 PN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