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坐位直肠肛管压力梯度在便秘肛直肠动力障碍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1
作者 吴高珏 许丰 +2 位作者 龚镭 陈建德 林琳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23-228,共6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便秘(FC)患者不同体位(坐位和左侧卧位)肛直肠测压(ARM)结果的差异,研究坐位ARM的直肠肛管压力梯度(RAPG)在评价FC患者肛直肠动力障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胃肠动力中心连... 目的探讨功能性便秘(FC)患者不同体位(坐位和左侧卧位)肛直肠测压(ARM)结果的差异,研究坐位ARM的直肠肛管压力梯度(RAPG)在评价FC患者肛直肠动力障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胃肠动力中心连续招募66例18~75岁符合罗马Ⅲ标准的FC患者,记录便秘症状并行便秘症状评分量表(PAC-SYM)和便秘生命质量量表(PAC-QoL)评分,以随机顺序接受左侧卧位和坐位ARM,再行坐位球囊排出试验(BET),比较不同体位的ARM参数差异,分析ARM参数与BET结果,以及便秘症状与生命质量评分的关系。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Kappa检验。结果坐位直肠相关压力参数直肠静息压和直肠排便压,以及RAPG均高于左侧卧位测定值[(30.83±7.89)mmHg(1mmHg=0.133kPa)比(10.53±3.94)mmHg,(78.86±22.25)mmHg比(54.92±21.26)mmHg,(17.53±27.40)mmHg比(-7.80±26.88)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10、-12.35、-8.84,P均<0.01),但肛管相关压力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坐位RAPG与BET一致性检验呈高度一致,最高Kappa值为0.643,高于左侧卧位的最高Kappa值0.349。坐位最适RAPG阈值为10mmHg,此时以RAPG预测BET结果的灵敏度为85.71%,特异度为79.17%。以坐位最适RAPG阈值将患者分为高RAPG组与低RAPG组,高RAPG组每周自发排便频率高于低RAPG组[(2.88±2.16)次比(1.66±0.9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P=0.01),且高RAPG组患者PAC-QoL的满意度亚表评分低于低RAPG组[(2.05±0.55)分比(2.83±0.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2,P<0.01)。结论坐位ARM测定FC患者的直肠压力参数可能更为准确,尤其是坐位RAPG与BET、便秘症状和生命质量评分的相关性更好,在FC患者肛直肠动力评价中可能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便秘 直肠 球囊排出试验 直肠力梯度
原文传递
生物反馈治疗对功能性便秘患者肛管直肠动力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罗虹雨 陈维顺 +1 位作者 周婷 刘丹 《临床医学》 CAS 2006年第7期1-2,共2页
目的研究生物反馈治疗前后功能性便秘患者肛管直肠动力参数的改变,探索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给予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进行临床评估、肛管直肠测压及肌电图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生物反... 目的研究生物反馈治疗前后功能性便秘患者肛管直肠动力参数的改变,探索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给予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进行临床评估、肛管直肠测压及肌电图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生物反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肛管直肠测压显示直肠感觉阈值、直肠最大容量感觉阈值、肛管直肠抑制反射阈值有所下降(P<0.05),而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及肛管最大收缩压虽有增高,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肌电图显示盆底肌和腹肌的矛盾运动消失。结论功能性便秘患者存在肛直肠动力异常,有盆底肌和腹肌的矛盾运动,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改善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肛直肠动力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便秘 生物反馈 直肠 肌电图检查
原文传递
不同检测方法对基于罗马Ⅳ标准的排便障碍型便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3
作者 任晓阳 殷燕 +4 位作者 闫小妮 罗玉梅 赵艳 冯云 和水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67-871,共5页
目的研究球囊逼出试验、肛直肠测压、结肠传输试验3种检测方法对排便障碍型便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就诊的功能性便秘患者,依据罗马Ⅳ诊断标准,分为排便障碍型便秘及非排便障碍型便秘,分析两组患者之间的症状学特征及3种... 目的研究球囊逼出试验、肛直肠测压、结肠传输试验3种检测方法对排便障碍型便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就诊的功能性便秘患者,依据罗马Ⅳ诊断标准,分为排便障碍型便秘及非排便障碍型便秘,分析两组患者之间的症状学特征及3种检测方法的诊断效能差异。结果纳入的48名功能性便秘患者中,男性13名(27.1%),女性35名(72.9%),年龄为(44.8±12.3)岁,其中排便障碍型32人(66.7%),非排便障碍型16人(33.3%)。肛门坠胀感在排便障碍型便秘组中的出现比例明显高于非排便障碍型便秘组(34.4%vs.0.0%,P=0.021)。3种检测方法均对排便障碍型便秘有诊断价值,但诊断一致性较差。肛直肠测压的诊断敏感性为100%,但特异性(56.3%)偏低,阳性预测值(82.1%)和阴性预测值(100%)均较高;球囊逼出试验的的诊断敏感性(75.0%)和特异性(81.3%)均较高。结肠传输试验的Youden指数最小。排便障碍型便秘组的肛管静息压和最大收缩压均低于非排便障碍型便秘组(75.2 mmHg vs.97.1 mmHg,168.7 mmHg vs.251.6 mmHg),两种类型便秘在模拟排便时肛直肠压力梯度、直肠感觉功能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球囊逼出试验可作为排便障碍型便秘的初筛检查,肛直肠测压的综合诊断价值最高,但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结肠传输试验的诊断效能最低。在临床中需对患者的症状及各种检测方法的诊断效能进行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便障碍型便秘 便秘相关症状 球囊逼出试验 直肠 结肠传输试验
下载PDF
不同年龄层女性慢性便秘患者临床特征差异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许海蓉 司新敏 林琳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819-822,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层女性慢性便秘患者临床特征差异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将402例女性慢性便秘患者按年龄分为育龄期组(18~50岁)248例,中老年组(51~64岁)100例及老年组(〉165岁)54例,比较并分析3组患者基本资料、生活方式、便...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层女性慢性便秘患者临床特征差异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将402例女性慢性便秘患者按年龄分为育龄期组(18~50岁)248例,中老年组(51~64岁)100例及老年组(〉165岁)54例,比较并分析3组患者基本资料、生活方式、便秘相关症状、肛门直肠测压及结肠转运试验结果。结果饮食量、水果摄入量、睡眠质量下降更易发生于老年组女性便秘患者,粗粮摄入量减少、运动量下降、工作压力增加更易发生于育龄期组患者。育龄期组患者排便次数减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老年组(P=0.012),肛管静息压显著高于中老年组及老年组,肛管残余压显著高于老年组(P〈0.001)。老年组72h胃肠道排空率明显低于中老年组患者(P=0.038)。结论不同年龄层女性慢性便秘患者的便秘危险因素、症状分布存在一定差异,老年女性患者结肠蠕动能力明显下降,而育龄期女性患者用力排便时肛门无法充分松弛可能为导致该年龄层患者便秘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慢性便秘 不同年龄 直肠 结肠转运试验
原文传递
功能性便秘患者结肠传输试验结果及肛直肠测压参数的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任晓阳 闫小妮 +2 位作者 罗玉梅 和水祥 殷燕 《广西医学》 CAS 2021年第14期1664-1668,共5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便秘患者中结肠传输试验结果和肛直肠测压参数的关系。方法纳入4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采用胃肠动力标记物胶囊进行结肠传输试验,分别于服用胶囊后48 h和72 h各拍摄腹部平片1张。根据结肠传输试验标记物的残留数量将患者分... 目的探讨功能性便秘患者中结肠传输试验结果和肛直肠测压参数的关系。方法纳入4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采用胃肠动力标记物胶囊进行结肠传输试验,分别于服用胶囊后48 h和72 h各拍摄腹部平片1张。根据结肠传输试验标记物的残留数量将患者分为完全排空组、残留数1~5组、残留数≥6组;根据结肠传输试验结直肠内标记物的残留部位并结合结肠传输指数,将患者分为完全排空组、结肠型组和直乙型组。同时行固态高分辨率肛直肠测压,记录直肠及肛管静息压、模拟排便时直肠收缩压和肛管残余压,以及直肠对不同容量刺激的感觉阈值。比较结肠传输试验48 h和72 h时上述各组(分别按结直肠传输试验标记物残留数量、残留部位分组)肛直肠测压参数的差异,以及结直肠传输试验标记物残留数量、残留部位与肛直肠测压参数的关系。结果不同结直肠传输试验标记物残留数量组间相比,48 h时完全排空组肛管内静息压(相对直肠)高于残余数1~5组;72 h时完全排空组、残留数1~5组、残留数≥6组模拟排便压力梯度依次减小(负值越大)(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其与结直肠标记物残留数量呈负相关(P<0.05)。不同结直肠传输试验标记物残留部位组间相比,48 h时患者的直肠排便感觉阈值、排便急迫阈值及最大耐受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上述三个指标与结直肠标记物残留部位相关(均P<0.05);72 h时结肠型组患者的模拟排便压力梯度负值大于直乙型组和完全排空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其与结直肠标记物残留部位相关(P<0.05)。结论功能性便秘患者结肠传输试验结果和肛直肠测压参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肠传输试验中标记物的残留情况受排便时肛直肠压力差及直肠感觉功能的影响,但两者并不能完全相互替代,故建议对便秘患者同时完善肛直肠测压及胃肠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便秘 结肠传输试验 直肠 相关性 诊断
下载PDF
距肛缘不同部位的直肠刺激对肛直肠抑制反射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杨刚 钟天 陈尉云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94-95,97,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的直肠腔内刺激对肛直肠抑制反射有何影响。方法对20只大白鼠,分别距肛缘2、4、6、8cm处的直肠腔内进行刺激,诱发肛直肠抑制反射。结果直肠2、4cm处的刺激可引出典型的肛直肠抑制反射,两处的反射在最大下降幅度和持续...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的直肠腔内刺激对肛直肠抑制反射有何影响。方法对20只大白鼠,分别距肛缘2、4、6、8cm处的直肠腔内进行刺激,诱发肛直肠抑制反射。结果直肠2、4cm处的刺激可引出典型的肛直肠抑制反射,两处的反射在最大下降幅度和持续时间上无差异,距肛缘4cm和6cm处的反射在最大下降幅度上有明显差异,但在持续时间上没有差别,在直肠8cm处的无该反射引出。结论肛直肠抑制反射仅能在距肛缘的适当距离的直肠腔内引出,距肛缘不同距离的直肠腔内刺激对肛直肠抑制反射的压力下降、持续时间均有影响,直肠腔内不同部位的刺激具有不同的生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 直肠抑制反射 肽能神经 动物实验
下载PDF
巨结肠同源病16例的诊断治疗 被引量:1
7
作者 杜明国 李晓刚 廖晓锋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00-801,共2页
自2007年6月至2012年7月,我科对临床便秘症状明显,但钡灌肠、结肠传输试验、肛直肠测压、直肠黏膜免疫组化检查诊断依据不确切,而疑为巨结肠同源病(hirschsprung disease allied disorder,HDAD).现就16例的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 自2007年6月至2012年7月,我科对临床便秘症状明显,但钡灌肠、结肠传输试验、肛直肠测压、直肠黏膜免疫组化检查诊断依据不确切,而疑为巨结肠同源病(hirschsprung disease allied disorder,HDAD).现就16例的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结肠同源病 诊断治疗 结肠传输试验 直肠 便秘症状 检查诊断 免疫组化 直肠黏膜
原文传递
带蒂臀大肌瓣皮下括约肌成形术治疗小儿闭肛术后肛门失禁 被引量:1
8
作者 赖炳耀 莫家聪 +1 位作者 刘文旭 刘唐彬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1987年第4期197-199,共3页
本文报告用带蒂臀大肌瓣括约肌成形术治疗小儿闭肛术后肛门完全失禁6例.年龄5~11岁.5例术后随诊2个月~5年,失禁均已治愈;另1例术后一周明显好转,正在训练括约功能.6例术后均作了肛直肠测压对照检查,都恢复括约肌收缩反射和松弛反射,... 本文报告用带蒂臀大肌瓣括约肌成形术治疗小儿闭肛术后肛门完全失禁6例.年龄5~11岁.5例术后随诊2个月~5年,失禁均已治愈;另1例术后一周明显好转,正在训练括约功能.6例术后均作了肛直肠测压对照检查,都恢复括约肌收缩反射和松弛反射,肛直肠压力差比术前升高1~4倍,高压区长度增加50%至3倍,患儿自主收缩臀大肌时,肛管括约部产生相当高的收缩压,达115~212mmH_2O,而手术前则为'零'.作者认为手术年龄以5岁以上为合适,双侧带蒂臀大肌瓣左右交义成形肛门括约肌效果快而确实.保证肌瓣血循环和防止感染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瓣 皮下 括约肌成形 术治疗 小儿 术后随诊 门失禁 CHILDREN operation anal SPHINCTER 臀大肌 CHILDREN used in 手术年龄 直肠 blood supply 门括约肌 自主收缩 收缩反射 防止感染
原文传递
高位无肛术后肛门控制力的随访
9
作者 董其刚 余世耀 +1 位作者 陈其民 张志芳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1987年第4期202-204,插1,共4页
本文报告68例高位无肛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随访结果.随访时间1~24年.均系作腹会阴肛门成形术.排便功能优组29例,良组17例,差组22例.肛直肠测压证实所有失禁病例,其内括约肌均缺如,外括约肌电图及钡灌肠摄片说明其外括约肌及耻骨直肠肌... 本文报告68例高位无肛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随访结果.随访时间1~24年.均系作腹会阴肛门成形术.排便功能优组29例,良组17例,差组22例.肛直肠测压证实所有失禁病例,其内括约肌均缺如,外括约肌电图及钡灌肠摄片说明其外括约肌及耻骨直肠肌功能均丧失.建议高位无肛者拟先作结肠造瘘,待1岁后再行骶腹会阴肛门成形术.判断术后最终能否控制排便,常须在青春期才能定论,故完全失禁者至少超过术后五年而症状毫无改善者,方可施行修补或替代控制肛门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 会阴门成形术 控制力 随访时间 fecal INCONTINENCE 外括约肌 high frequency anal SPHINCTER 肌功能 直肠 替代控制 随访结果 失禁 排便功能 内括约肌 控制排便 结肠造瘘 门手术 function addition
原文传递
小儿肛门失禁2例治疗体会
10
作者 刘珍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1998年第S1期6-6,共1页
关键词 门失禁 治疗体会 直肠粘膜脱垂 直肠阴道瘘 先天性门闭锁 直肠粘膜固定 内括约肌 门成形术 手术损伤 直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