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种手术入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疗效评价 被引量:6
1
作者 乔洪杰 张玉盘 李学锋 《实用骨科杂志》 2003年第3期272-273,共2页
关键词 手术 手术治疗 肱骨髁上骨折 疗效 克氏针 外侧联合 外侧
下载PDF
膝关节过伸损伤导致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栋 鲁齐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2年第10期1090-1091,共2页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膝关节过伸损伤导致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8—2019-12手术治疗的14例膝关节过伸损伤导致胫骨平台骨折。以内外侧联合入路为例,首先通过后内侧切口显露内侧骨折或后内侧骨折处,需要对关节面进...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膝关节过伸损伤导致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8—2019-12手术治疗的14例膝关节过伸损伤导致胫骨平台骨折。以内外侧联合入路为例,首先通过后内侧切口显露内侧骨折或后内侧骨折处,需要对关节面进行解剖复位,复位满意后用克氏针临时固定。然后再作前外侧切口显露关节面,直视下对关节面进行清理,修复受损的半月板,通过骨折窗撬拨技术恢复外侧胫骨平台的高度,采用人工骨或自体骨植骨。C型臂X线机透视确认下肢力线、关节面平整度、骨折复位情况后,分别于内侧和外侧放置合适长度的钢板和螺钉固定。结果13例切口一期愈合,1例切口延迟愈合,清创植皮后创面愈合。1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6(12~24)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2~18周,平均13.8周。术后1例CT显示关节面轻微塌陷,但无疼痛及功能受限。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结果:优13例,良1例。结论对于膝关节过伸损伤导致的胫骨平台骨折,平整的关节面、正常的下肢力线及坚强的内固定是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及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功能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过伸损伤 胫骨平台骨折 外侧联合 锁定钢板 固定
原文传递
内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松解治疗创伤性肘关节僵硬23例 被引量:3
3
作者 郭颖彬 张小玲 +3 位作者 郑尤辉 陈志明 陈开宇 叶春晓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3年第7期758-760,共3页
目的探讨内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松解治疗创伤性肘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6—2021-03诊治的23例肘关节僵硬,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松解治疗。比较松解前与末次随访时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肘关节功能M... 目的探讨内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松解治疗创伤性肘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6—2021-03诊治的23例肘关节僵硬,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松解治疗。比较松解前与末次随访时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记录患者是否复发异位骨化,以及是否发生其他并发症。结果2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69个月,平均35个月。术前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为55.0(52.5,65.0)分,末次随访时为90.0(85.0,95.0)分;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松解前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为(38.5±15.7)°,末次随访时为(105.7±19.1)°;末次随访时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例中9例松解前前臂旋前或者旋后活动度≤50°,松解前的前臂旋前活动度为35°(35°,40°),末次随访时为55°(45°,65°);松解前的前臂旋后活动度为50°(35°,55°),末次随访时为75°(70°,80°);末次随访时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松解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可取得满意的疗效,术后能够增加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并且能够改善桡骨头骨折内固定术后肘关节僵硬合并前臂旋转受限患者的前臂旋转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关节僵硬 前臂旋转受限 外侧联合 松解术
原文传递
肱骨髁间骨折两种手术入路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韦展图 王小平 +5 位作者 胡世锵 吴玮伟 陈路遥 黄俭 屠玉民 冯伟力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8年第4期215-218,共4页
目的比较分析肱骨髁间骨折两种手术入路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共72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接受手术,根据采用的手术入路分为内外侧联合入路组(A组,n=36)、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组(B组,n=36)。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 目的比较分析肱骨髁间骨折两种手术入路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共72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接受手术,根据采用的手术入路分为内外侧联合入路组(A组,n=36)、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组(B组,n=36)。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X线暴露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肘关节功能评价。结果 B组的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少于A组(P<0.05);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B组肘关节功能评价及格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方式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手术时间少,X线暴露时间少,并发症发生率低,且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好,优于内外侧联合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骨鹰嘴截骨 外侧联合 肱骨髁间骨折 解剖结构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内外侧联合入路三钢板内固定及前方植骨治疗过伸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妍 谢雨舟 +6 位作者 邹宏 王大伦 李剑峰 沈建平 李刚 李惟坤 王辉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3年第8期849-851,共3页
目的探讨内外侧联合入路三钢板内固定及前方植骨治疗过伸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09—2021-01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三钢板内固定及前方植骨治疗的16例过伸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作膝关节内侧切口显露胫骨内侧平台骨... 目的探讨内外侧联合入路三钢板内固定及前方植骨治疗过伸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09—2021-01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三钢板内固定及前方植骨治疗的16例过伸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作膝关节内侧切口显露胫骨内侧平台骨折,清理骨折断端并恢复后内侧皮质对位,再复位胫骨平台前内侧骨折;以骨刀撬拨或撑开器恢复压缩塌陷,恢复正常的后倾角,用克氏针临时固定。作膝关节前外侧切口显露胫骨外侧平台并复位骨折。固定胫骨平台后侧锁定钢板于胫骨平台后内侧。胫骨平台前侧复位后于空腔处植骨,再固定T形锁定钢板于胫骨平台前内侧,固定L形钢板于胫骨平台前外侧。结果1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00~165 min,平均115 min;术中出血量为60~280 mL,平均115 mL。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切口均一期愈合。本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18个月,平均15个月。2例出院前复查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患肢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2~19周,平均13.4周。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为83~96分,平均90.5分,优15例,良1例;膝关节活动度达100°~135°,平均116.4°;关节面无明显移位及塌陷,胫骨平台后倾角6°~11°,平均8.2°。结论内外侧联合入路三钢板内固定及前方植骨治疗过伸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安全有效,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治疗上要注意恢复下肢正常力线,矫正胫骨平台后倾角,胫骨平台前方植骨支撑,恢复关节面平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过伸型损伤 外侧联合 植骨 固定
原文传递
内外侧联合入路多钢板固定微创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 被引量:3
6
作者 刘长韦 《浙江创伤外科》 2016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内外侧联合入路多钢板固定微创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6月至2015年2月期间49例获得6个月以上时间随访的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多钢板微创手术治疗,术后... 目的探讨内外侧联合入路多钢板固定微创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6月至2015年2月期间49例获得6个月以上时间随访的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多钢板微创手术治疗,术后循序功能锻炼。术后定期复查并记录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关节活动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所有患者骨折的临床愈合时间为3~8个月,平均(4.9±1.2)个月。术后6个月患者屈膝达80°~120°,平均(94.2±8.7)°;伸膝为0°~20°,平均(4.2±2.1)°;所有患者术后双侧肢体长度差值小于1cm,下肢力线均恢复正常;术后出现骨折畸形愈合4例,出现手术切口感染或坏死2例。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显示治疗有效率为87.8%。结论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多钢板固定微创治疗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能够更好地获得视野,恢复下肢长度、力线和关节面的平整,能够有效地提高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高能量 外侧联合 钢板固定
下载PDF
内外侧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谢旭垣 孔志强 +2 位作者 龙朝仪 成本强 邓海棠 《中国伤残医学》 2016年第7期1-2,共2页
目的:探究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中进行内外侧联合入路内固定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4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45例,均通过X线检查及CT三维成像对受伤部位做详细的了解分析,所有患者采用内外侧... 目的:探究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中进行内外侧联合入路内固定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4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45例,均通过X线检查及CT三维成像对受伤部位做详细的了解分析,所有患者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行胫骨后内侧及前外侧钢板固定,通过X线和CT检查对患者的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进行评估,通过HSS评分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通过X线片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后倾角及股胫角。结果:45例患者经过内外侧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后其成功达到解剖复位的患者42例,另外3例患者复位效果为良;在患者治疗后半年随访显示其骨折部位基本愈合,能够下地负重行动,没有内固定失败的情况,其HSS评分均值为87.6分;术后半年与术后早期胫骨平台的内翻角、后倾角及股胫角变化不大。结论: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中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有利于患者手术后的早期功能锻炼及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联合 固定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原文传递
内外侧联合入路对SchatzkerⅤ型、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廖志坚 曾小青 邹建生 《当代医学》 2021年第3期183-184,共2页
目的探讨内外侧联合入路对SchatzkerⅤ型、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SchatzkerⅤ型、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2例。研究组给予内外侧联合入路进行手术,对照组... 目的探讨内外侧联合入路对SchatzkerⅤ型、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SchatzkerⅤ型、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2例。研究组给予内外侧联合入路进行手术,对照组给予前正中单切口入路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和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即刻测量胫骨平台相关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术后膝关节Rasmussen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外侧联合入路对SchatzkerⅤ型、Ⅵ型胫骨平台骨折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术后膝关节功能,且不会增加术中创伤、手术时间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联合 SchatzkerⅤ型 SchatzkerⅥ型 胫骨平台骨折
下载PDF
肩胛骨体部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治疗及效果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蒋海勇 黄宁 +2 位作者 李铭 金鹏宇 史井超 《浙江创伤外科》 2017年第4期699-701,共3页
目的分析肩胛骨体部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治疗及术后疗效;方法对42例肩胛骨体部不稳定骨折的治疗效果对比,7例保守治疗,35例手术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结果 42例患者在1年半内均获得随访,7例保守治疗优良率14.29%,35例手术患者优良率97.14%,... 目的分析肩胛骨体部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治疗及术后疗效;方法对42例肩胛骨体部不稳定骨折的治疗效果对比,7例保守治疗,35例手术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结果 42例患者在1年半内均获得随访,7例保守治疗优良率14.29%,35例手术患者优良率97.14%,两者疗效对比明显。结论肩胛骨不稳定骨折采用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保守治疗,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手术疗效满意。通过内外侧联合入路能有效减少肌肉的损伤,术后肩关节功能得到有效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肩胛骨骨折 外侧联合 肩关节功能
下载PDF
探讨内外侧联合入路合并早期支具固定治疗复杂肘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大光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第6期19-20,共2页
目的探讨内外侧联合入路合并早期支具固定治疗复杂肘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76例复杂肘关节脱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应用非手术疗法,观察组应用内外侧联合入路合并早期支具固定治疗,记... 目的探讨内外侧联合入路合并早期支具固定治疗复杂肘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76例复杂肘关节脱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应用非手术疗法,观察组应用内外侧联合入路合并早期支具固定治疗,记录并评价2组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屈伸度、旋转度及肘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屈伸度、旋转度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76.32%,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11,P<0.05)。结论内外侧联合入路合并早期支具固定治疗复杂肘关节脱位骨折愈合时间短,有利于促进肘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联合 早期支具固定 复杂关节脱位 临床效果
下载PDF
探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和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11
作者 应晓峰 《中国伤残医学》 2017年第20期59-60,共2页
目的:探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和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43例患者均为本院2012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肱骨髁间骨折病例,按照回顾性方法,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2组.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的8例归入观察组,内外侧... 目的:探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和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43例患者均为本院2012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肱骨髁间骨折病例,按照回顾性方法,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2组.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的8例归入观察组,内外侧联合入路35例归入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及术后并发症,随访半年,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对2组患者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半年,2组患者肘关节功能评分均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肱骨髁间骨折而言,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和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均有一定的效果,但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对患者的影响较小,术后患者肘关节恢复较快、较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骨鹰嘴截骨 外侧联合 肱骨髁间骨折
原文传递
肘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13例疗效分析
12
作者 朱群 陈高新 来进杰 《浙江医学》 CAS 2014年第24期2022-2023,共2页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是1996年由学者Hotchkiss[1]首先提出,指肘关节后脱位伴桡骨头和尺骨冠状突骨折。多因高能量损伤所致如车祸伤、高处坠落伤等,由施加于上肢伸展位的轴向压力、剪切暴力及前臂处在旋后位的外翻应力引起。与单纯肘...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是1996年由学者Hotchkiss[1]首先提出,指肘关节后脱位伴桡骨头和尺骨冠状突骨折。多因高能量损伤所致如车祸伤、高处坠落伤等,由施加于上肢伸展位的轴向压力、剪切暴力及前臂处在旋后位的外翻应力引起。与单纯肘关节脱位不同,“恐怖三联征”常合并关节囊及副韧带损伤,治疗困难,需要及时、合理治疗,否则可造成肘关节功能恢复不佳。2009-10—2012-10我院收治13例“恐怖三联征”患者,按照Pugh等[2]提出手术原则进行治疗,取得较满意的功能恢复,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后脱位 恐怖三联征 外侧联合 治疗 疗效分析 关节功能恢复 尺骨冠状突骨折 高能量损伤
下载PDF
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股骨远端C2、C3型骨折30例分析
13
作者 金晓晨 季祝永 +4 位作者 张文祥 韩乃富 薛荣 陈余庆 谭相齐 《双足与保健》 2017年第15期148-148,152,共2页
目的探讨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股骨远端C2、C3型骨折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6年4月该院骨科收治的30例股骨远端C2、C3型骨折患者,采取内外侧联合入路方式进行手术治疗,做好术后护理,对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影像学... 目的探讨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股骨远端C2、C3型骨折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6年4月该院骨科收治的30例股骨远端C2、C3型骨折患者,采取内外侧联合入路方式进行手术治疗,做好术后护理,对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影像学评价骨折端复位效果、切口并发症等方面情况进行记录,通过随访的方式,调查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评价手术效果,按照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评分系统评价患者关节功能。结果在手术指标方面,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复位效果好,30例患者未发现感染现象,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在关节功能方面,优良率83.3%。结论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股骨远端C2、C3型骨折,复位精准,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固定稳定可靠,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联合 股骨 C2、C3型 骨折
原文传递
内外侧联合入路对肱骨远端关节面有效可视面积及血供影响的解剖学研究
14
作者 陈定爽 陈春 刘东旭 《现代实用医学》 2020年第12期1488-1489,I0002,共3页
目的探讨内外侧联合入路时肱骨远端关节面有效可视面积及对血供可能造成的影响。方法将6例成人新鲜尸体行血管造影,观察肘关节局部的微血管分布情况。同时对尸体右侧肘关节行内外侧联合入路解剖,先行内侧入路,再行外侧入路,测量并计算... 目的探讨内外侧联合入路时肱骨远端关节面有效可视面积及对血供可能造成的影响。方法将6例成人新鲜尸体行血管造影,观察肘关节局部的微血管分布情况。同时对尸体右侧肘关节行内外侧联合入路解剖,先行内侧入路,再行外侧入路,测量并计算各切口暴露的肱骨远端关节面有效可视面积。结果血管造影方面,肘关节内、外侧,真皮下血管网发育良好,真皮下血管吻合程度高、循环量大。肘关节后方,在尺骨变薄的皮下边界有一个明显的真皮下血管缺失。关节面显露方面,采用内侧入路时,术中最大显露范围为肱骨滑车的2/5和肱骨小头的1/3;采用外侧入路时,术中最大显露范围可为肱骨小头的3/7和肱骨滑车的1/4;采用内外联合入路时,内侧关节面有效可视面积占总关节面比值的平均范围34.7%(27.5%~40.2%),外侧关节面有效可视面积占总关节面比值的平均范围34.1%(28.9%~40.8)。结论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关节面骨折安全有效、术野清晰,便于骨折复位固定,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面 外侧联合 关节 解剖学研究
下载PDF
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体会
15
作者 余丰羊 《基层医学论坛》 2018年第25期3620-3621,共2页
目的观察内外侧联合入路在复杂径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4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对照组,采用传统前沿正中切口治疗;另选取34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研究组,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对2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术后... 目的观察内外侧联合入路在复杂径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4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对照组,采用传统前沿正中切口治疗;另选取34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研究组,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对2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6个月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外侧联合微创入路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效果显著,并发症少,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外侧联合 并发症 膝关节功能
下载PDF
两种手术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16
作者 吴琦明 李建斌 +5 位作者 张利 孙基锴 唐文成 曾洁洁 邓剑平 程喜红 《海南医学》 CAS 2016年第4期634-636,共3页
目的分析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和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09年5月至2014年4月我院骨科患者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观察组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对照组采用肱三头肌内外侧联合... 目的分析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和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09年5月至2014年4月我院骨科患者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观察组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对照组采用肱三头肌内外侧联合入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X线及CT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X线暴露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半年对患者肘关节功能进行Flynn评估,探讨两种手术入路对肱骨髁间骨折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5.4±6.7)min vs(78.3±10.9)min、(18.6±4.5)min vs(67.4±13.3)min,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7%(5/2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2.1%(1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肘关节功能评价及格率为95.65%(22/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87%(1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特征分析两种手术入路均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研究表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方式治疗肱骨髁间骨折对患者的肘关节功能恢复优于肱三头肌内外侧联合入路方式,并减少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骨鹰嘴截骨 肱三头肌外侧联合 肱骨髁间骨折 解剖结构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肱三头肌内外侧联合入路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对比 被引量:12
17
作者 汪维 马伟巍 +3 位作者 黄轶晖 曹欣宇 余翔 郑昱新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7年第3期366-368,共3页
目的研究肱三头肌内外侧联合入路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2012年4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80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 目的研究肱三头肌内外侧联合入路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2012年4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80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对照组采用肱三头肌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比较两种入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出血量,术后对患者的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Aitken-Rorabeck评估,并比较两种治疗方式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24 h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1);术后观察组患者肘关节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5.0%vs 62.5%,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2.5%vs 32.50%,P<0.05)。结论从解剖结果及生物力学特征分析,两组手术方式治疗肱骨髁间骨折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比肱三头肌内外侧联合入路疗效更好,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三头肌外侧联合 尺骨鹰嘴截骨 肱骨髁间骨折 切开复位固定
原文传递
后内侧倒L形辅助前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效果及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靳继锋 何大鹏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5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后内侧倒L形辅助前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效果及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后内侧倒L形辅助前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后内侧倒L形辅助前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效果及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后内侧倒L形辅助前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患者不同时间的骨折复位情况、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50例患者的手术用时为(1.43±0.21)h,术中出血量为(318.25±3.46)m L,患肢开始负重时间为(13.12±1.24)周,骨折愈合时间为(15.13±1.03)周。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0%。术后3、6、12个月,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PA均大于术后即刻,TPA均小于术后即刻,HSS、膝关节Rasmussen评分均高于术后即刻,且术后时间越长,HSS、膝关节Rasmussen评分越高(P<0.05)。结论后内侧倒L形辅助前外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具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骨折复位与愈合良好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倒L形 外侧联合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下载PDF
骨盆内外侧联合入路的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 被引量:3
19
作者 姜旭 徐辉 《中国骨肿瘤骨病》 2011年第5期445-449,共5页
目的研究采用骨盆内外侧联合入路的髋臼周围截骨术(periacetabular osteotomy,POA)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方法及有效性。方法自2007年11月至2011年2月采用骨盆内外侧联合入路的髋臼周围截骨方法治疗了29例髋臼发育不良的患者,其中男5例6髋,... 目的研究采用骨盆内外侧联合入路的髋臼周围截骨术(periacetabular osteotomy,POA)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方法及有效性。方法自2007年11月至2011年2月采用骨盆内外侧联合入路的髋臼周围截骨方法治疗了29例髋臼发育不良的患者,其中男5例6髋,女24例25髋;平均年龄24.9岁(16~38岁)。术前、术后拍摄骨盆正位、双髋侧位及外展位像,测量髋臼的CE角(中心边缘角)和AC角(臼顶倾斜角),记录髋关节旋转中心及Shenton氏线的变化、骨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并进行随访,行髋关节Harris评分并进行评价。结果平均随访1.75年(0.42-3.70年)。除1例以外所有患者截骨术后股骨头覆盖均得到改善:CE角由术前的2.1°(-38°~18°)矫正为32.7°(-37°~54°),AC角由术前的24.2°(9°~42°)矫正为4.7°(42°~-21°);髋臼旋转中心内移率为55%(17/31),Shenton氏线不连续率由74.2%降为29.0%。30髋症状减轻、骨关节炎得到控制,1髋疼痛加重;Harris评分由术前82.9分(66~97分)改善为96.2分(62~100分)。无截骨块不愈合病例。结论骨盆内外侧联合入路的髋臼周围截骨术能够有效地治疗髋臼发育不良,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发育不良 髋臼周围截骨术 骨盆外侧联合
原文传递
早期支具固定联合内外侧联合入路对复杂肘关节脱位的疗效 被引量:2
20
作者 魏正刚 潘虎 《贵州医药》 CAS 2021年第12期1909-1911,共3页
目的观察早期支具固定联合内外侧联合入路对复杂肘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20年1月我院治疗的58例复杂肘关节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所采用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保守治疗组(28例)和手术治疗组(30例),对两组... 目的观察早期支具固定联合内外侧联合入路对复杂肘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20年1月我院治疗的58例复杂肘关节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所采用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保守治疗组(28例)和手术治疗组(30例),对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行肘关节屈伸度、旋转度测量及肘关节功能评价,术后6个月评价肘关节功能疗效,并行组间比较。结果(1)治疗后3个月、6个月手术治疗组患者肘关节屈伸度、旋转度均较保守治疗组患者角度大;(2)治疗3个月、6个月后手术治疗组患者肘关节功能评分中的疼痛、活动范围、稳定性、功能维度评分均较保守治疗组患者高;(3)术后6个月,手术治疗组患者肘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保守治疗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支具固定联合内外侧联合入路对复杂肘关节脱位患者进行治疗,较之于保守治疗,其在改善患者肘关节灵活度、肘关节功能及肘关节功能疗效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关节脱位患者 早期支具固定联合外侧联合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