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针肌肉运动点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23
1
作者 高燕玲 陈立典 陶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67-1168,共2页
手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功能障碍,由于手在皮质的投射区比较大,一旦受损,其功能的恢复非常困难,长期以来都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重点和难点。偏瘫手的典型表现是腕关节掌屈、尺偏,指关节屈曲、内收。
关键词 脑卒中患者 手功能障碍 肌肉运动 电针 运动功能障碍 康复治疗 腕关节 投射区
下载PDF
不同穴位与肌肉运动点针刺在脑卒中患者腕手功能重建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东岩 王岩 杨晓东 《上海针灸杂志》 2009年第5期253-255,共3页
目的在客观准确评价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基础上,观察不同穴位与肌肉运动点针刺对脑卒中患者腕手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四组,分别给予伸肌运动点针刺(运动点1组),伸-屈肌交替运动点针刺(... 目的在客观准确评价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基础上,观察不同穴位与肌肉运动点针刺对脑卒中患者腕手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四组,分别给予伸肌运动点针刺(运动点1组),伸-屈肌交替运动点针刺(运动点2组),针刺肩髃、臂臑、手三里、外关(穴位1组),针刺肩髃、臂臑、手三里、外关、尺泽、内关(穴位2组)。以上肢表面肌电信号(sEMG)特征值、Fugl-Meyer功能评定表及Barthel ADL指数评价表评价各组治疗前后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结果采用伸-屈肌交替运动点针刺可以使上肢sEMG的峰值(MAX)、积分肌电值(IEMG)、Fugl-Meyer运动功能分值、Bar the l ADL提高较明显。结论不同针刺部位治疗脑卒中后腕手运动功能疗效的影响不同。伸-屈肌交替运动点针刺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明确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中风后遗症 脑卒中 表面肌电信号 腕手功能 肌肉运动
下载PDF
肌肉运动点温针灸配合康复治疗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卢洁 陈丽君 +1 位作者 党宝齐 王明明 《中医药导报》 2020年第4期72-75,共4页
目的:观察肌肉运动点温针灸配合康复治疗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8例脑卒中后下肢肌张力高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康复治疗,治疗组行肌肉运动点温针灸+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 目的:观察肌肉运动点温针灸配合康复治疗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8例脑卒中后下肢肌张力高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康复治疗,治疗组行肌肉运动点温针灸+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偏瘫侧膝部、髋部屈伸肌肌力、肌张力,痉挛指数(CSI)评分、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MI)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速、步频等步态分析指标,偏瘫侧下肢胫神经潜伏期及Hmax/Mmax比值等肌电图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膝关节后伸(FKE)、前屈(FKF)及髋关节后伸(FHE)、前屈(FHF)肌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膝关节后伸(SKE)、前屈(SKF)及髋关节后伸(SHE)、前屈(SHF)肌张力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CSI评分低于对照组,FMA、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健侧步长及患侧步长、步速、步频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偏瘫侧下肢胫神经潜伏期高于对照组,Hmax/Mmax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肉运动点温针灸配合康复治疗可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增加肌力,改善肢体痉挛状态及肌电图指标,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运动 温针灸 康复治疗 脑卒中 下肢肌张力
下载PDF
低频电刺激屈伸交替法对卒中后腕手功能重建的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王东岩 王伟 +2 位作者 王岩 郇靖 周围 《中医药信息》 2009年第2期72-73,共2页
目的:应用低频经皮电刺激法,作用于肌肉运动点,以屈伸交替的刺激方式帮助中风后患者腕手功能重建,观察此治疗方案对手腕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Fugl-Meyer腕手功能评分≥7分的脑梗死、脑出血患者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康复+低... 目的:应用低频经皮电刺激法,作用于肌肉运动点,以屈伸交替的刺激方式帮助中风后患者腕手功能重建,观察此治疗方案对手腕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Fugl-Meyer腕手功能评分≥7分的脑梗死、脑出血患者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康复+低频电刺激)和对照组(常规康复),采集患者上肢肘和手腕部活动时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的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ic signal,sEMG信号),提取特征值MAX、AEMG。结果:疗后两组患者的腕手功能均有恢复,但治疗组手腕部MAX、AE-MG、Fugl-Meyer运动功能分值、ADL值提高较明显(P<0.05)。结论:以低频电刺激作用于肌肉运动点,应用屈伸交替的作用方式对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恢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电 屈伸交替 肌肉运动 表面肌电信号
下载PDF
针刺肌肉运动点对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5
作者 张慧 王岩 《针灸临床杂志》 2011年第7期22-23,共2页
目的:在客观准确评价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基础上,观察运动点针刺对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前臂伸肌运动点针刺;对照组给予手三里、外关针刺。以上肢Fugl-Meye... 目的:在客观准确评价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基础上,观察运动点针刺对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前臂伸肌运动点针刺;对照组给予手三里、外关针刺。以上肢Fugl-Meyer功能评定表、Barthel ADL指数评价表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各组治疗前后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结果:采用肌肉运动点针刺可以使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分值、Barthel ADL分值提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较明显。结论:不同针刺部位对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不同。肌肉运动点针刺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明确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 康复 肌肉运动 针刺
下载PDF
针刺肌肉运动点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临床总结 被引量:4
6
作者 秦玫 李石良 《针灸临床杂志》 2000年第9期10-12,共3页
本文报告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全部为急性期患者,治疗方法以针刺肌肉运动点为主,同时配合口服西药强的松等,观察两个疗程。30例中25例痊愈,5例显效。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肌肉运动 针刺疗法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潘慧炬 过东升 +2 位作者 吴忠贯 李建设 何捷 《浙江体育科学》 1991年第3期32-36,共5页
对5名非专业运动员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试验,刺激电流波形为受3Hz调制的800Hz矩形正脉冲,分别采取肌肉刺激法(双极法)和神经刺激法(单极法),目的在于初步弄清神经—肌肉电刺激的技术步骤、刺激方式、刺激效果与受试者对不同方式电刺激... 对5名非专业运动员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试验,刺激电流波形为受3Hz调制的800Hz矩形正脉冲,分别采取肌肉刺激法(双极法)和神经刺激法(单极法),目的在于初步弄清神经—肌肉电刺激的技术步骤、刺激方式、刺激效果与受试者对不同方式电刺激的适应性。二周半试验结果表明,受试者肌力和肌肉生理横断面较试验前均有一定程发的增大,主观感觉良好,与运动训练相比,身体能量消耗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电刺激 单极法(神经刺激法) 双极法(肌肉刺激法) 低频矩形 正脉冲 肌肉运动
下载PDF
电刺激面部肌肉运动点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研究
8
作者 刘潇 李崖雪 《针灸临床杂志》 2023年第4期41-45,共5页
目的:观察电刺激面部肌肉运动点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60例受试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电刺激面部肌肉运动点治疗;对照组予常规电针治疗,7 d为... 目的:观察电刺激面部肌肉运动点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60例受试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电刺激面部肌肉运动点治疗;对照组予常规电针治疗,7 d为1个疗程,分别在第2、第4个疗程结束后,通过记录两组中医症候评分、临床疗效、House-Brackmann(H-B)评分和面神经运动传导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疗程后,治疗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和痊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疗程后,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痊愈率73.3%(22/30),对照组痊愈率46.7%(1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H-B评分均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疗程后,治疗组提高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波幅均有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疗程后,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面部肌肉运动点与常规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均有效,但电刺激面部肌肉运动点治疗4个疗程后较常规电针法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治愈率,促进面神经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 肌肉运动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下载PDF
肌肉运动点电刺激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9
作者 诸葛明怡 宁丽娜 熊杰 《武警医学》 CAS 2021年第10期829-831,835,共4页
目的观察肌肉运动点电刺激与常规针刺法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武警特色医学中心中风后手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肌肉运动点电刺激组,每组3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组采用手局部取穴的单纯针... 目的观察肌肉运动点电刺激与常规针刺法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武警特色医学中心中风后手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肌肉运动点电刺激组,每组3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组采用手局部取穴的单纯针刺治疗,电刺激组采用指伸肌、拇长展肌、指浅屈肌及拇长屈肌肌肉运动点电刺激治疗,1次/d;均治疗2周后采用Brunnstrom手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表,CSS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表进行评定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Brunnstrom评定量表、Fugl-Meyer评分及C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电刺激组较针刺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方法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均可提高患手的肌力与活动能力,促进手功能恢复,但肌肉运动点电刺激治疗的疗效较常规针刺法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肌肉运动 电刺激 手功能障碍
下载PDF
伸-屈肌交替低频电刺激在脑卒中早期患者上肢功能重建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岩 王东岩 《中医药信息》 2011年第4期96-97,共2页
目的:观察伸-屈肌运动点交替低频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早期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伸肌运动点刺激(对照组)、伸-屈肌运动点交替刺激(治疗组)。以上肢表面肌电信号(sEMG)... 目的:观察伸-屈肌运动点交替低频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早期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伸肌运动点刺激(对照组)、伸-屈肌运动点交替刺激(治疗组)。以上肢表面肌电信号(sEMG)特征值、Fugl-Meyer功能评定表(上肢部分)及BarthelADL指数评价表评价各组治疗前后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结果:采用伸-屈肌运动点交替刺激可以使上肢sEMG的峰值(MAX)、积分肌电值(IEMG)、BarthelADL分值、Fugl-Meyer运动功能分值(上肢部分)提高,较对照组明显。结论:不同刺激方式对治疗脑卒中早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疗效的影响不同。伸-屈肌运动点交替刺激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伸肌运动点刺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低频电刺激 表面肌电信号 上肢功能 肌肉运动
下载PDF
肌肉运动点温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翟迪 段灵珠 王芦琼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第5期169-170,共2页
目的 探讨肌肉运动点温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病例,通过随机抽签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康复治疗,实验组患者加用肌... 目的 探讨肌肉运动点温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病例,通过随机抽签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康复治疗,实验组患者加用肌肉运动点温针灸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和膝伸肌、踝屈肌肌张力评分.结果 两组治疗前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的血清NE、5-HT、BDNF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血清NE、5-HT、BDN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的膝伸肌、踝屈肌肌张力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膝伸肌、踝屈肌肌张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肌肉运动点温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可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肢体功能,提高血清NE、5-HT、BDNF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温针灸 肌肉运动 康复治疗 肢体功能
原文传递
电针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的影响
12
作者 张译尹 王东岩 +1 位作者 李慎微 张健 《针灸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36-41,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Stata/SE 16.0生成的随机数序列,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中风病常规治疗。... 目的:观察电针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Stata/SE 16.0生成的随机数序列,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中风病常规治疗。此外,对照组给予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足三里及太冲电针治疗,试验组给予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股二头肌、半腱肌、腓肠内侧肌及比目鱼肌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电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徒手肌力评定(MMT)测量下肢肌力、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评定步行功能、改良Barthel量表(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评定肌肉实时收缩情况并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MMT评分、FAC评分、MBI评分及RMS值治疗后分值均升高,治疗后两组患者MMT评分、FAC评分、MBI评分及RMS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优于对照组的70%(21/30)。结论:电针步行核心肌肉运动点能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肌力、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疗效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急性期脑卒中 电针 核心肌肉运动 下肢运动功能重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