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0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牛津肌力分级和盆底表面肌电评估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81
1
作者 陈娟 任远 朱兰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7期2908-2912,共5页
目的探讨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改良牛津肌力分级(MOS)和基于Glazer评估的盆底表面肌电(sEMG)参数的特征,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选取2019年5月社区查体人群共212例,基于国际上常用的尿失禁简易诊断问... 目的探讨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改良牛津肌力分级(MOS)和基于Glazer评估的盆底表面肌电(sEMG)参数的特征,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选取2019年5月社区查体人群共212例,基于国际上常用的尿失禁简易诊断问卷,将受试者分为SUI组(n=61)和非SUI组(n=151)。由同一名康复师进行MOS测试以及sEMG参数检测,评估参数包括前静息阶段肌电均值和变异性、5次快速收缩阶段肌电最大值和放松时间、10 s持续收缩阶段肌电均值和变异性、60 s耐力收缩阶段肌电均值和变异性、后静息阶段肌电均值和变异性。比较SUI组和非SUI组上述参数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法和Spearman法进行MOS和sEMG参数的相关分析。结果社区人群中SUI患病率为28.8%(61/212),其中体质指数和分娩方式为SUI的危险因素(均P<0.05)。SUI组和非SUI组MOS分别为3(2,3)、3(3,4)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8,P=0.010)。SUI组和非SUI组sEMG参数中,快速收缩阶段最大值分别为23.12(13.65,37.89)、30.68(20.28,47.02)μV,紧张收缩阶段平均值分别为14.32(9.62,21.49)、17.65(12.05,26.35)μV,耐力收缩阶段平均值分别为12.78(7.88,18.76)、16.55(11.13,22.40)μ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4、-2.37、-3.20,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紧张收缩阶段变异性(OR=157.86,95%CI:1.99~12595.51,P<0.05)以及耐力收缩阶段平均值(OR=1.11,95%CI:1.03~1.19,P<0.05)与SUI相关,紧张收缩阶段平均值与SUI也有相关趋势(OR=0.95,95%CI:0.09~1.00,P<0.05)。在全部受试者中,MOS和快速收缩阶段最大值、紧张收缩阶段平均值以及耐力收缩阶段平均值存在相关性(r=0.516、0.503、0.464,均P<0.05)。在SUI组(r=0.510、0.442、0.385,均P<0.05)、非SUI组(r=0.495、0.524、0.488,均P<0.05),MOS与上述参数均存在相关性。结论MOS和基于Glazer评估的sEMG均提示SUI患者盆底肌收缩力下降。sEMG与MOS结果一致,可用于SUI患者盆底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失禁 压力性 骨盆底
原文传递
表面肌电图在神经肌肉病损功能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62
2
作者 杨坚 张颖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2期4580-4581,共2页
研究表面肌电图(surfaceelectromyography,SEMG)在神经肌肉病损功能评估中的具体应用。使用美国产NORAXON的MYOSYS-TEM-1200型表面肌电图仪,采用肌电积分与平均功率频率、中位频率分别对数种神经肌肉疾病导致的功能障碍进行肌力、肌张... 研究表面肌电图(surfaceelectromyography,SEMG)在神经肌肉病损功能评估中的具体应用。使用美国产NORAXON的MYOSYS-TEM-1200型表面肌电图仪,采用肌电积分与平均功率频率、中位频率分别对数种神经肌肉疾病导致的功能障碍进行肌力、肌张力与肌肉疲劳度的评估,探索其在康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初步应用结果显示表面肌电图不仅可用于评估治疗前患者受损神经肌肉功能的变化状况及与健侧的差异,而且可用于观察治疗前后患侧神经肌肉功能的进步情况并据此制定和调整下一步的治疗方案,也可作为一种临床上客观地评价各种治疗方法有效性的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学 神经肉疾病
下载PDF
电针治疗不同病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8
3
作者 瞿群威 熊涛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23-325,共3页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时机。方法:将12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A组在急性期开始电针和超短波治疗,B组在急性期行超短波治疗,静止期再加用电针治疗。结果:A组痊愈显效率为85.0%,总有效率为98.3%,B组分别...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时机。方法:将12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A组在急性期开始电针和超短波治疗,B组在急性期行超短波治疗,静止期再加用电针治疗。结果:A组痊愈显效率为85.0%,总有效率为98.3%,B组分别为68.3%和91.7%(x2=7.96,P<0.05);肌电图检测显示,治疗前和发病第8天时异常肌电图的变化两组间比较差异元显著性意义(P>0.05);第30天时BR波转为正常或轻度异常的例数A组明显多于B组(P<0.05),M波潜伏期缩短和波幅回升A组也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急性期电针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痊愈显效率,是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佳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针灸疗法 针刺疗法/方法 短波疗法
下载PDF
弥可保对周围神经再生作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2
4
作者 胡韶楠 顾玉东 +1 位作者 王欢 徐建光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1999年第1期34-35,共2页
目的探讨弥可保(甲基维生素B12)对损伤神经的促神经再生作用并与维生素B12的疗效相比较。方法对急诊前臂神经切割伤23例35根神经(正中神经17根,尺神经18根),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分成2组:(A)维生素B组:神经缝合... 目的探讨弥可保(甲基维生素B12)对损伤神经的促神经再生作用并与维生素B12的疗效相比较。方法对急诊前臂神经切割伤23例35根神经(正中神经17根,尺神经18根),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分成2组:(A)维生素B组:神经缝合术后肌肉注射维生素B12500μg/次,隔日1次;2个月后改长期口服维生素B1,B6各10mg/次,每日1次。(B)弥可保组:神经缝合术后肌肉注射弥可保500μg/次,隔日1次;2个月后改长期口服弥可保500μg/次,每日3次。术后平均随访7个月进行肌电图检测,测定神经运动电位、感觉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两组相比,除正中神经运动电位潜伏期和尺神经感觉电位波幅无明显差别外,其余各指标,弥可保组均优于维生素B组。结论弥可保对周围神经损伤后有促进其恢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 神经再生 弥可保
原文传递
不同端侧缝合方法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44
5
作者 董震 成效敏 +2 位作者 袁伟 王欢 顾玉东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1998年第3期175-177,共3页
目的比较各种不同的端侧缝合方法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的优劣。方法SD大鼠90只,随机分成5组。前4组右侧腓总神经作端侧缝合,左侧切除长1.5cm的腓总神经作为对照。A组:右侧远断端与近段行侧端吻合,外膜不开窗。B... 目的比较各种不同的端侧缝合方法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的优劣。方法SD大鼠90只,随机分成5组。前4组右侧腓总神经作端侧缝合,左侧切除长1.5cm的腓总神经作为对照。A组:右侧远断端与近段行侧端吻合,外膜不开窗。B组:方法同A组,但束、外膜开窗。C组:右侧近断端与远段行端侧吻合,外膜不开窗。D组:方法同C组,但束、外膜开窗。E组:右侧以45度角、左侧以90度角作侧端缝合。各组分别于术后1、2、3个月取材,作肌电图、组织学及肌湿重检查。结果A与B,C与D组比较,运动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波幅及有髓纤维计数,后者优于前者(P<0.05)。肌湿重及肌纤维截面积,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45度与90度角比较,前者神经再生质量明显优于后者(P<0.05)。结论周围神经可通过端侧吻合而再生,以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 神经再生 显微外科手
原文传递
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8
6
作者 钱伟华 钱红 +3 位作者 吴桐 裴焰晖 李兰 秦良才 《上海针灸杂志》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9-11,共3页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机理。方法 运用针刺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并与口服钙离子拮抗剂加维生素疗法进行随机对照观察 ,同时作肌电图检测分析。结果 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不同程度地改善病人的...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机理。方法 运用针刺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并与口服钙离子拮抗剂加维生素疗法进行随机对照观察 ,同时作肌电图检测分析。结果 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不同程度地改善病人的肢体麻木、疼痛和感觉异常等临床症状 ,肌电图结果提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和感觉传导速度也有明显改善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糖尿病神经病变
下载PDF
中医推拿联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其对患者肌电图、血清IL-1β、TNF-α和血浆TXB2的影响 被引量:44
7
作者 张勇 李鹏 杨洋 《重庆医学》 CAS 2019年第19期3283-3286,共4页
目的评价中医推拿联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5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行牵引治疗,观察组行中医推拿+牵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 目的评价中医推拿联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5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行牵引治疗,观察组行中医推拿+牵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综合治疗疗效、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平均功率频率(MPF)、积分肌电值(IEMG)、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栓素(TXB2)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显著低于对照组,JO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左右两侧MPF和IEM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右两侧MPF和IE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1β、TNF-α和TXB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中医推拿联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表面肌电图,降低IL-1β、TNF-α和TXB2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拿 牵引 椎间盘移位 血栓素
下载PDF
军队医科院校心理亚健康学生肌电生物反馈干预研究 被引量:41
8
作者 刘欢欢 张小远 +4 位作者 赵静波 陈军 陈瑜 赵久波 肖蓉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2期2048-2050,共3页
目的 :对军队医科院校大学生中心理亚健康人群进行肌电生物反馈干预 ,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 .方法 :采用康奈尔医学指数 (CMI) ,结合精神科访谈对某所军队医科大学4 12名医学生进行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筛查 ;采用多媒体生物反馈系统对心理... 目的 :对军队医科院校大学生中心理亚健康人群进行肌电生物反馈干预 ,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 .方法 :采用康奈尔医学指数 (CMI) ,结合精神科访谈对某所军队医科大学4 12名医学生进行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筛查 ;采用多媒体生物反馈系统对心理亚健康学生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 ,采用生理指标、焦虑、抑郁、睡眠质量评估治疗后的效果 .结果 :①军队医学生心理亚健康发生比例为 18 2 % ;②生物反馈治疗后心理亚健康学生的生理指标及心理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 <0 0 5 ) ;③生物反馈治疗后肌电的下降率与SAS的相关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心理亚健康人群的干预有着重要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亚健康 生物反馈(心理学) 干预性研究 军事人员 学生 医科
下载PDF
Wihse入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对多裂肌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2
9
作者 庞正宝 庞帮镭 +3 位作者 汤优民 刘军辉 赵凤东 范顺武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2-80,共9页
目的探讨Wihse入路椎弓根钉单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对多裂肌影响的影像学、组织学和电生理学特点。方法2010年6月至2012年8月76例无神经损伤表现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采用Wihse入路椎弓根钉单节段固定治疗(36例)和传统正中... 目的探讨Wihse入路椎弓根钉单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对多裂肌影响的影像学、组织学和电生理学特点。方法2010年6月至2012年8月76例无神经损伤表现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采用Wihse入路椎弓根钉单节段固定治疗(36例)和传统正中骶棘肌剥离入路治疗(40例),对比术前、术后多裂肌的影像学变化、组织形态及电生理学特点,及对手术切口长度、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比较分析。结果Wihse入路组20例(随访率:56%)获得1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4个月;正中切口肌肉剥离组25例(随访率:62.5%)获得1年随访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8个月。性别、年龄、骨折类型、骨折节段、术后拆内固定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后正中入路组2例病例发生切口感染,经清创换药治疗后愈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椎弓根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后正中入路组与Wihse入路组相比,多裂肌萎缩和脂肪浸润程度较为严重,影像学上表现为多裂肌横截面积减少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可见较多的脂肪浸润表现,组织形态学上表现为肌纤维直径和横截面变小,肌纤维间隙增大,肌纤维间瘢痕形成,脂肪沉积;肌电图表现为多裂肌中位频率值和平均振幅值均明显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切口长度、术后Cobb角矫正率及椎弓根钉置入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VAS评分及术后MR评估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VAS评分及影像学指标均比同组术前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Wihse入路与传统正中骶棘肌剥离入路相比,置钉较为容易,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可有效避免多裂肌的变性、萎缩、纤维瘢痕的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组织学 比较
原文传递
分娩方式对产妇盆底支持组织功能的近期影响 被引量:37
10
作者 龙燕 边旭明 +3 位作者 朱兰 滕莉荣 李雷 郎景和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08-811,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及产科相关因素对盆底支持组织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选取健康初产妇120例,其中阴道分娩72例(阴道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48例(剖宫产组),于分娩后6至8周间进行尿失禁问卷调查、盆底肌电图测定盆底肌肉收缩及舒张功能...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及产科相关因素对盆底支持组织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选取健康初产妇120例,其中阴道分娩72例(阴道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48例(剖宫产组),于分娩后6至8周间进行尿失禁问卷调查、盆底肌电图测定盆底肌肉收缩及舒张功能,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产妇分娩后 SUI 的发生率分别为21%(15/72)、10%(5/48)。阴道分娩组盆底肌电图右侧活力值、功值分别为12.9+0.8和59±5,左右两侧平均功值为78±5;剖宫产组右侧活力值、功值分别为17.3±1.7和95±17,左右两侧平均功值109±15,两组各项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的年龄(P<0.01)、分娩前体重指数(P<0.01)、新生儿出生体重(P<0.01)及第二产程时间(P=0.003)是产后发生 SUI 的高危因素;年龄、分娩前后体重指数差、第一产程时间、会阴侧切口长度和角度对盆底肌电图的部分测量值有影响。结论阴道分娩后 SUI 发生率与选择性剖官产相似;产科相关因素可以影响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及盆底肌肉收缩及舒张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生 产科 尿失禁 压力性 骨盆底
原文传递
多系统萎缩患者52例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与肛门括约肌肌电图的关系 被引量:35
11
作者 王含 崔丽英 +1 位作者 杜华 李本红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目的探讨肛门括约肌肌电图(EAS-EMG)在评价多系统萎缩(MSA)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方面的作用。方法对52例临床诊断MSA(可能MSA 9例,拟诊MSA 43例)的患者进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分析(膀胱直肠功能、卧立位血压、性功能)和EAS-EMG... 目的探讨肛门括约肌肌电图(EAS-EMG)在评价多系统萎缩(MSA)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方面的作用。方法对52例临床诊断MSA(可能MSA 9例,拟诊MSA 43例)的患者进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分析(膀胱直肠功能、卧立位血压、性功能)和EAS-EMG检查,并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44例(84.6%)患者早期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但仅少数患者(38.5%)因此就诊。12例无卧立位血压异常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尿便障碍和性功能障碍。EAS-EMG结果全部异常。尿频、尿失禁、排尿困难、夜尿增多患者的EAS-EMG指标异常均不同程度地高于无相应症状的患者,部分指标异常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卧立位血压异常的有无并未造成EAS-EMG各项指标的显著性差异。EAS-EMG的平均时限在阳痿早期出现的患者[(13.30±0.14)m s]明显长于后期出现者[(15.31±2.50)m s,P=0.000]。结论MSA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多数早于其他症状出现。卧立位血压的异常和尿失禁均非最早出现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对早期出现的各种难以解释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均应加以重视。EAS-EMG对于临床怀疑MSA而无卧立位血压异常的患者更具诊断价值,有尿失禁等排尿障碍的患者更易出现EAS-EMG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门 多系统萎缩 自主神经系统疾病
原文传递
针刺得气与手法的客观评价参数和方法初步研究 被引量:36
12
作者 刘志朋 殷涛 +4 位作者 关晓光 李新 李颖 叶淑琴 刘焕来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9期119-121,共3页
目的:选取针刺下穴位局部肌电变化、指尖微细动脉容积脉搏波变化作为评价得气与手法的客观参数,进一步研究其与得气程度、补泻手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一种实用的针刺手法客观评价方法。方法:研制了提取穴位局部肌电信号和指尖微细动脉... 目的:选取针刺下穴位局部肌电变化、指尖微细动脉容积脉搏波变化作为评价得气与手法的客观参数,进一步研究其与得气程度、补泻手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一种实用的针刺手法客观评价方法。方法:研制了提取穴位局部肌电信号和指尖微细动脉容积脉搏波的实验装置,选择2002-06/07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自愿参加本实验的12名工作人员为观察对象。在针刺受试穴位状态下,提取出得气前后和不同手法时得气穴位局部肌电信号和容积脉搏波。结果:12名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初步得到了这两个参数与得气程度、补泻手法之间的相互关系:针刺穴位得气时,有穴位肌电信号发放,而且穴位肌电发放的强度、次数与得气程度呈正向关系;用补法针刺穴位,容积脉搏波表现为幅值变小,脉率减慢;用泻法则相反。结论:穴位局部肌电与指尖微细动脉容积脉搏波能客观反映针刺手法的变化与得气状态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感应 刺法 脉搏
下载PDF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生物力学模型及其软骨表面应力分析 被引量:33
13
作者 金哲峰 刘爱峰 +5 位作者 王平 张君涛 李远栋 张超 刘世珑 王志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9期4629-4633,共5页
背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主要以软骨退变,骨质增生进而影响到关节周围软组织致关节疼痛,负重后加重以及后期致关节变形的慢性疾病。目的:实验收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及正常人的膝关节影像学参数,再先后导入各种软件建立模型,然后在模型... 背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主要以软骨退变,骨质增生进而影响到关节周围软组织致关节疼痛,负重后加重以及后期致关节变形的慢性疾病。目的:实验收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及正常人的膝关节影像学参数,再先后导入各种软件建立模型,然后在模型上模拟膝关节下蹲动作,并收集下蹲过程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及正常人膝软骨表面的应力数据,并将两者进行对比从而得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软骨表面应力特征。方法:收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及正常人各30例,通过影像学CT,MRI检查获得数据,将得到的数据通过Mimics软件、Simpleware软件分析后建立模型,通过模型获得膝关节软骨应力相关数据,最后进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与正常人数据的对比分析,分析总结得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软骨的应力特点。结果与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从站立到下蹲过程中膝软骨表面应力一般呈现非线性递增趋势。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下蹲过程中膝软骨表面中间外侧应力应力高于正常人体组(P<0.05),而其下蹲过程中膝软骨表面靠近远端应力及前后侧应力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证实,成功建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肌骨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建立的模型更接近真实膝关节的运动特征,通过模型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疾病提供膝部组织定量的生物力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生物力学 模型 生物学 软骨 应力 物理 组织构建 软骨组织工程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生物力学模型 软骨应力特征 有限元 三维运动捕捉系统 骨模型 表面 人体物理机械特性建立软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肌电测量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23
14
作者 李世明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1期149-151,共3页
目的:近些年来,肌电测量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带来了肌电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肌电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对肌电测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有利于明确肌电测量技术进一步的发展方向。资料来源: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目的:近些年来,肌电测量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带来了肌电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肌电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对肌电测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有利于明确肌电测量技术进一步的发展方向。资料来源: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0-01/2006-03的相关文章,检索词“肌电”,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手工查阅相关的专著书籍。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有关文章找全文。纳入标准:①肌电信号的处理技术与方法。②肌电测量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排除标准: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331篇有关肌电、心电等方面的文章,其中期刊全文1261篇,学位论文69篇,会议论文1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2篇进行归纳。资料综合:①肌电测量的应用:肌电的电极分为针电极和表面电极,肌电测量分为在线测量和遥测,适合于不同的测试对象和条件。肌电指标分为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可以帮助判定肌肉所处的不同状态、肌肉之间的协调程度、肌肉的收缩类型及强度、肌肉的疲劳程度及损伤、肌肉的素质等。②展望:目前,分形理论、小波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等现代数学方法均已被引入肌电信号的分析研究中,以寻找更为有效的指标来反映肌肉的生物力学特性。结论:肌电测量精度的提高、新肌电分析方法的开发、肌电应用领域的拓宽等仍然是肌电研究领域最具吸引力和极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文献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运动神经元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被引量:29
15
作者 樊东升 张俊 +8 位作者 邓敏 康德瑄 郑菊阳 徐迎胜 鲁明 傅瑜 沈扬 张英爽 张华纲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9-281,共3页
This study includes three aspects:(1) we have reported some novel or rare mutations of SOD1(Cu/Zn superoxide dismutase) gene in Chinese families of ALS/MND,and found quite different features from Western patients in p... This study includes three aspects:(1) we have reported some novel or rare mutations of SOD1(Cu/Zn superoxide dismutase) gene in Chinese families of ALS/MND,and found quite different features from Western patients in polymorphisms with some candidate genes such a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in sporadic ALS/MND in China.Meanwhile,we have so for established a complete clinical database with more than 1 200 cases;(2) we have established some neurophysiologic techniques of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t early-stage for ALS/MND,which include trigemino-cervical response,sternocleidomastoid and rectus electromyography,contact heat evoked potentials,and motor unit number estimate;(3) we have attempted some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treatments for ALS/MND,which include gene and stem cell therapies in animal models,and a pilot clinical trial of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 for ALS/MND patients(NCT00397423).Abstract:SUMM ARY This study includes three aspects:(1) we have reported some novel or rare mutations of SOD1(Cu /Zn superoxide d ismutase) gene in Chinese fam ilies ofALS /MND,and found quite d ifferent features from W estern patients in polymorphisms with some cand idate genes such a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in sporad ic ALS /MND in China.Meanwhile,we have so for established a com-plete clinical database with more than 1 200 cases;(2) we have established some neurophysiologic tech-niques of d iagnosis and d ifferential d iagnosis at early-stage forALS /MND,which include trigem ino-cervi-cal response,sternocleidomastoid and rectus electromyography,contact heat evoked potentials,and motor unit number estimate;(3) we have attempted some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treatments forALS /MND,which include gene and stem cell therapies in animalmodels,and a pilot clinical trial of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 forALS /MND patients(NCT003974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缩侧索硬化 运动神经元病 超氧化物歧化酶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下载PDF
脂质沉积性肌病30例临床资料分析 被引量:28
16
作者 严莉 彭斌 +1 位作者 陈琳 崔丽英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07-509,共3页
目的总结脂质沉积性肌病(LSM)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30例LS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LSM是脂肪酸代谢异常所致,90.0%以上患者有发作性近端肌无力,不耐受疲劳;73.3%有眼肌、颈肌受累;46.7%有消化道症状。60.0%~86.7%的患者肌酶升... 目的总结脂质沉积性肌病(LSM)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30例LS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LSM是脂肪酸代谢异常所致,90.0%以上患者有发作性近端肌无力,不耐受疲劳;73.3%有眼肌、颈肌受累;46.7%有消化道症状。60.0%~86.7%的患者肌酶升高;83.3%有肌电图异常,其中77.0%为肌源性损害;93.1%有脂质沉积;可有血浆肉毒碱降低。泼尼松或能量支持治疗有效率为95.2%。结论LSM是肌无力原因之一,可多系统受累或与其他代谢异常共存,多数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贮积病 疾病 活组织检查 肉碱 脂质沉积性 临床资料分析 近端无力 代谢异常 消化道症状
原文传递
腰背肌筋膜痛综合征核心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与肌纤维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9
17
作者 姜美驰 肖京 +3 位作者 饶毅 赵兴丽 曹昺焱 庄威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19年第6期544-548,共5页
目的:运用表面肌电检测腰背肌筋膜痛患者腰部核心肌群,通过中位频率及中位频率斜率的分析,判断其肌纤维类型分布规律。方法: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10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男45例,女55例;年龄29~76岁,平均48.5岁;左侧腰背疼痛(左侧疼痛组... 目的:运用表面肌电检测腰背肌筋膜痛患者腰部核心肌群,通过中位频率及中位频率斜率的分析,判断其肌纤维类型分布规律。方法: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10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男45例,女55例;年龄29~76岁,平均48.5岁;左侧腰背疼痛(左侧疼痛组)40例,右侧腰背疼痛(右侧疼痛组)60例;病程>6个月。另有40例腰部无疼痛健康人为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29~76岁,平均47.3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背部酸痛及背部肌肉僵硬,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腰背肌筋膜炎。使用表面肌电测量3组人群的腰部核心肌肉(多裂肌、髂肋肌、最长肌)在腰背肌等长收缩试验过程中的肌电信号特征,如中位频率及中位频率斜率绝对值。结果:3组多裂肌的中位频率,对照组左侧(133.88±26.61)μV,右侧(131.39±29.81)μV;左侧疼痛组左侧(117.29±10.93)μV,右侧(133.70±17.81)μV;右侧疼痛组左侧(131.36±17.37)μV,右侧(118.28±13.57)μV。3组髂肋肌的中位频率,对照组左侧(106.94±28.01)μV,右侧(114.68±18.96)μV;左侧疼痛组左侧(93.95±11.17)μV,右侧(107.60±27.86)μV;右侧疼痛组左侧(105.93±15.52)μV,右侧(97.27±19.27)μV。3组最长肌的中位频率,对照组左侧(109.24±26.20)μV,右侧(112.58±17.70)μV;左侧疼痛组左侧(95.58±10.83)μV,右侧(108.79±26.39)μV;右侧疼痛组左侧(106.50±17.98)μV,右侧(98.20±11.16)μV。3组多裂肌的中位频率斜率绝对值,对照组左侧0.221±0.109,右侧0.259±0.169;左侧疼痛组左侧0.318±0.184,右侧0.210±0.159;右侧疼痛组左侧0.258±0.169,右侧0.386±0.166。3组髂肋肌的中位频率斜率绝对值,对照组左侧0.241±0.158,右侧0.238±0.128;左侧疼痛组左侧0.330±0.208,右侧0.252±0.171;右侧疼痛组左侧0.249±0.150,右侧0.343±0.144。3组最长肌的中位频率斜率绝对值,对照组左侧0.244±0.252,右侧0.210±0.128;左侧疼痛组左侧0.348±0.255,右侧0.241±0.224;右侧疼痛组左侧0.239±0.155,右侧0.334±0.2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 筋膜疼痛综合征 纤维 骨骼
下载PDF
应用表面肌电图评定乒乓球运动员的上肢肌疲劳 被引量:22
18
作者 王凌云 肖云 +3 位作者 马艳芬 王锋 孟宪华 蔡明明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74-176,共3页
目的:对北京市优秀乒乓球运动员进行提拉弧圈球训练时握拍上肢主要做功肌肉表面肌电(surfaceelectromyography,sEMG)信号进行分析,利用时、频域指标的变化来评价上肢肌疲劳情况。方法:北京市乒乓球队7名男性运动员,进行乒乓球训练的主... 目的:对北京市优秀乒乓球运动员进行提拉弧圈球训练时握拍上肢主要做功肌肉表面肌电(surfaceelectromyography,sEMG)信号进行分析,利用时、频域指标的变化来评价上肢肌疲劳情况。方法:北京市乒乓球队7名男性运动员,进行乒乓球训练的主要内容为提拉弧圈球训练,采集准备活动后训练开始与训练结束前各20min的握拍上肢:肱三头肌、肱二头肌、肱桡肌、三角肌、腕屈肌和腕伸肌肌电信号,利用Megawin软件进行平均功率频率(meanpowerfrequency,MPF),中位频率(medianfrequency,MF),均方根振幅(root-mean-square,RMS)的分析,两个实验测试阶段的频域和时域值的差异性利用t检验进行统计处理。结果:第2阶段所测六块肌肉的MPF,MF均比第1阶段的明显降低(P<0.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第2阶段与第1阶段的RMS值相比,所测肌肉的RMS值变化趋势不稳定。结论:频域指标MPF,MF可较敏感地反映乒乓球训练上肢肌肉功能状况,可作为评价肌肉动态负荷水平的生理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和训练 疲劳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联合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事件相关电位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9
19
作者 赵雅宁 杨芳 +2 位作者 郝正玮 李建民 李佳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2907-2910,共4页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联合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8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一侧下肢肢体偏瘫,按照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联合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8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一侧下肢肢体偏瘫,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干预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同时对照组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干预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联合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评价两组疗效;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ERP N100、N200、P200、P300潜伏期及P300波幅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及N100、N200、P200、P300潜伏期及P300波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增高,N100、N200、P200、P300潜伏期较治疗前缩短,P300波幅较治疗前增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增高,N200、P200、P300潜伏期缩短,P300波幅增高(P<0.05)。结论虚拟现实技术联合康复机器人训练可以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并提高患者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偏瘫 康复 机器人 事件相关 P300
下载PDF
重复性训练对卒中患者偏瘫上肢痉挛改善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7
20
作者 朱琳 刘霖 宋为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研究重复性训练对卒中患者偏瘫上肢痉挛改善的情况。方法选择卒中偏瘫患者31例。分为康复组(13例)和对照组(18例)。采用运动器械MOTOmedviva2进行上肢重复性训练3周,以两个手摇板记录每侧肢体肌张力变化情况、脚板力矩。并以肌电图... 目的研究重复性训练对卒中患者偏瘫上肢痉挛改善的情况。方法选择卒中偏瘫患者31例。分为康复组(13例)和对照组(18例)。采用运动器械MOTOmedviva2进行上肢重复性训练3周,以两个手摇板记录每侧肢体肌张力变化情况、脚板力矩。并以肌电图检测患侧康复前、后屈伸肌群收缩变化情况。采用卒中损伤评定量表(SIAS)、徒手肌力检测(MMT)及改良痉挛评定量表(Asworth)和关节活动度评定。结果训练前康复组SIAS、MMT及Asworth评分各为1.28±0.25、1.42±0.35及3.42±0.68,对照组为1.18±0.04、1.24±0.31及3.21±0.64;训练后评分各为3.85±0.55、3.28±0.66及0.86±0.15,2.63±0.53、2.49±0.62及1.21±0.24。训练后两组比较,P<0.01。关节活动度评定示康复组患者肩关节和肘关节活动度增加。结论患侧上肢在经过重复性运动训练后,力量增加,关节活动度扩大,肌痉挛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偏瘫 重复性训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