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初平政院行使行政监察职能的制度尝试论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唯一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6-68,共3页
中国在近代法制移植过程中仿照大陆法系建立了二元司法体制,于民国初年设立平政院,并在原本行使行政法院职能的平政院中加入行使最高监察权的肃政厅。肃政厅直接对大总统负责,独立于平政院各审判庭,既可通过纠举弹劾官吏和监督平政院裁... 中国在近代法制移植过程中仿照大陆法系建立了二元司法体制,于民国初年设立平政院,并在原本行使行政法院职能的平政院中加入行使最高监察权的肃政厅。肃政厅直接对大总统负责,独立于平政院各审判庭,既可通过纠举弹劾官吏和监督平政院裁判的执行情况等方式进行行政监察,又可通过提起行政公诉的监督方式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结合审判庭审理被纠弹官吏的特殊职能,平政院体现了将中国传统监察制度和近代西方先进行政监督体制相结合的特色。尽管它也存在着如过度受制于大总统等诸多弊端,但作为草创于民国初年的一个制度尝试,平政院对中国近代行政监督体制的形成不无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察 制度尝试 审判庭 民国初年
下载PDF
平政院评事、肃政史选任及履历考论 被引量:4
2
作者 胡译之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6年第2期189-198,共10页
平政院、肃政厅官员的选任问题,在现有研究中尚未进行详尽的探讨。在实践中,评事和肃政史的密荐,并非严格按照《平政院编制令》执行。早期评事的甄选主要考察其教育背景和司法职经历,以确保其专业性;对于肃政史,则看重其出身和声望。平... 平政院、肃政厅官员的选任问题,在现有研究中尚未进行详尽的探讨。在实践中,评事和肃政史的密荐,并非严格按照《平政院编制令》执行。早期评事的甄选主要考察其教育背景和司法职经历,以确保其专业性;对于肃政史,则看重其出身和声望。平政院后期地位下降,评事中人才流失,专业性大不如前,对案件的审理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密荐制度导致平政院官员中因人脉而形成地缘群体,评事、肃政史与保荐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网络,既可能影响到肃政厅的公正严明,也可能影响到平政院在行政审判的中立性。而密荐制度的弊端,归根结底是因为制度设计者对平政院的性质和功能在认识上的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事 密荐制度
下载PDF
中国行政审判制度的第一次实践——平政院制度的创设与演变 被引量:3
3
作者 赵勇 王学辉 《人民论坛(中旬刊)》 2014年第2期102-104,共3页
1914年3月31日,平政院成立,随后政府相继颁布了相关法律,中国第一个行政审判机关开始了它的历史使命。在其存在的十四年间,有关平政院权限、受案范围、裁撤等争议纷纷扰扰,然而最终因现实的需要平政院并未因此受到根本影响,一直履行其... 1914年3月31日,平政院成立,随后政府相继颁布了相关法律,中国第一个行政审判机关开始了它的历史使命。在其存在的十四年间,有关平政院权限、受案范围、裁撤等争议纷纷扰扰,然而最终因现实的需要平政院并未因此受到根本影响,一直履行其职责至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入京,中国行政审判制度的第一次实践就此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院 审判 裁判
下载PDF
监察制度改革与治理秩序转型 民初肃政厅的发生学考察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欢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82-1101,共20页
从制度发生学的视角来看,民初监察制度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主客体互动的构造性过程。1906-1911年,作为传统中国监察制度典型载体的都察院,在与议会监察等西来新制的竞争中面临存废危机,成为清末官僚制度大崩溃的生动注脚。革命党人宋教... 从制度发生学的视角来看,民初监察制度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主客体互动的构造性过程。1906-1911年,作为传统中国监察制度典型载体的都察院,在与议会监察等西来新制的竞争中面临存废危机,成为清末官僚制度大崩溃的生动注脚。革命党人宋教仁则主张调和新旧,以惩戒裁判所保存都察院精义,并在其主导的民初宪章中明定平政院之制。惩于清末以来的治理/治吏困境,大总统袁世凯于1914年设立平政院执掌行政裁判,并于院内设立肃政厅专司纠弹官吏,独立监察模式得以在民初重现和重构。在短暂存续期内,肃政厅查办、平政院审理了一系列大案要案,牵涉央地政局和治理秩序甚巨。透过肃政厅的人力与事功,独立监察模式澄清吏治、弹压派系、助推集权的复合功能得以彰显。作为民初监察制度的典型载体,北洋政府肃政厅是治理转型期的过渡现象,是兼收并蓄古今中西治理资源的产物,尤其体现了主国是者整合秩序的治理意图,蕴含着承前启后的制度发生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察制度 治理秩序 制度发生学
原文传递
剖析民初平政院中西合璧尝试的受挫——以肃政厅的“昙花一现”为视角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凯 石胜尧 赵佳 《中国商界》 2009年第8X期167-168,共2页
本文以民初平政院史料为基础,并结合平政院裁判原始资料,从肃政厅昙花一现的原因这样一个新的角度对民国初年平政院中西合璧尝试的受挫进行分析。基于此,也对当今法治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借鉴西方经验要结合国情,防止行政权力滥用,... 本文以民初平政院史料为基础,并结合平政院裁判原始资料,从肃政厅昙花一现的原因这样一个新的角度对民国初年平政院中西合璧尝试的受挫进行分析。基于此,也对当今法治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借鉴西方经验要结合国情,防止行政权力滥用,正确处理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判庭 官吏纠弹
下载PDF
《平政院编制令》草案与正式文本的比较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赵勇 王学辉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58-66,共9页
《平政院编制令》在起草制定过程中,起草机关相继提出多个草案,各草案与《编制令》在平政院组织体系、职能、成员、审判组织构成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了平政院制度在创制过程中立法者对这一制度认识与定位的变化。各文... 《平政院编制令》在起草制定过程中,起草机关相继提出多个草案,各草案与《编制令》在平政院组织体系、职能、成员、审判组织构成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了平政院制度在创制过程中立法者对这一制度认识与定位的变化。各文本内容的差异也体现了平政院制度的创设并非对西方行政裁判制度的直接移植,而是一个根据国情对外国行政裁判制度选择性移植的过程,一个不断将中国政治法律文化与西方行政裁判制度融合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事 裁判制度
原文传递
平政院、大理院与1914年王治馨卖官案的审判实践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超 《中山大学法律评论》 2015年第1期147-168,共22页
王治馨案作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规模最大的官员卖官案,该案中卖官职位之多,数额之大,以及与宋教仁案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其成为当时政界、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案件最后以大理院判处王治馨死刑而结束,大理院判决死刑背后与宋教仁遇刺案有... 王治馨案作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规模最大的官员卖官案,该案中卖官职位之多,数额之大,以及与宋教仁案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其成为当时政界、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案件最后以大理院判处王治馨死刑而结束,大理院判决死刑背后与宋教仁遇刺案有关,以往的研究将这作为袁世凯选择惩治王治馨的唯一理由,但笔者认为王自身卖官给肃政史所留的犯罪把柄以及袁世凯力图借助王案来整饬吏治、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也是其主要意图之一。本文论述的重点更在于通过对王案从肃政史纠弹、平政院审理后因涉及刑事范围将案件转交给大理院审理、裁判过程的梳理,以展示案件所涉及的两院之间关于案件管辖、证据认定、裁决权的争议,并透过此案中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干涉,从个案分析的角度凸显民初司法权移植到中国后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院 犯赃
原文传递
由八厘公债案看民初政争
8
作者 李松杰 欧阳御贤 《沧桑》 2008年第2期19-20,共2页
八厘公债案是民初喧嚣一时的案件。案件涉及范围之广、背景之复杂,其他案件难以企及。案件本身并不复杂,但案件涉及各方并不就案件进行争论,而是通过此事件的处理来达到打击另一方的目的。案件的不同审理机关也作出了矛盾的判决,通过案... 八厘公债案是民初喧嚣一时的案件。案件涉及范围之广、背景之复杂,其他案件难以企及。案件本身并不复杂,但案件涉及各方并不就案件进行争论,而是通过此事件的处理来达到打击另一方的目的。案件的不同审理机关也作出了矛盾的判决,通过案件审理,可以探究民初纷繁复杂的政治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厘公债案 民初
下载PDF
清末民初国家监督制度体系近代转型
9
作者 朱广亮 张卫东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0年第5期70-71,共2页
清末“新政”中,随着欧美议院监督观念的输人,时人对中国传统御史监察制度产生了质疑,从而引发了都察院制度存废之争。同时,准议院性质的资政院监督、谘议局监督制度不断确立。民国建立之初实行参议院监督制度,参议院拥有对总统、国务... 清末“新政”中,随着欧美议院监督观念的输人,时人对中国传统御史监察制度产生了质疑,从而引发了都察院制度存废之争。同时,准议院性质的资政院监督、谘议局监督制度不断确立。民国建立之初实行参议院监督制度,参议院拥有对总统、国务员的弹劾权。袁世凯上台后,在议院监督权与政府行政权的角逐中,国会制度一度被废除,由肃政厅监督制度取代参议院监督制度,由肃政厅专门负责弹劾官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近代转型 谘议局 监督制度 袁世凯 弹劾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