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9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乳酸类缓释、控释注射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蜀 谭载友 陈济民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810-812,共3页
目的 阐述聚乳酸类缓释、控释注射剂的研究进展。方法 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比较和分析。结果 综述出聚乳酸类聚合物作为载体的微球、纳米囊、纳米粒、凝胶等的制备方法、释药特性等。结论 聚乳酸类聚合物因其具有可生物降解、生物... 目的 阐述聚乳酸类缓释、控释注射剂的研究进展。方法 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比较和分析。结果 综述出聚乳酸类聚合物作为载体的微球、纳米囊、纳米粒、凝胶等的制备方法、释药特性等。结论 聚乳酸类聚合物因其具有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等性质 ,可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的缓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进展 聚乳酸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缓释 控释注射剂
下载PDF
盐酸多西环素注入用缓释凝胶的体外释放度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蜀 谭载友 +2 位作者 陈济民 李帼姬 陈绍斌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731-734,共4页
目的:考察盐酸多西环素注入用缓释凝胶的体外释放特性及机制;方法:考察聚乳酸(PLA)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型号、聚合物浓度、含药量、释放介质和释放装置对药物释放的影响,制定出盐酸多西环素注入用缓释凝胶的体外释放试验方案... 目的:考察盐酸多西环素注入用缓释凝胶的体外释放特性及机制;方法:考察聚乳酸(PLA)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型号、聚合物浓度、含药量、释放介质和释放装置对药物释放的影响,制定出盐酸多西环素注入用缓释凝胶的体外释放试验方案并进行体外释放度测定;结果:凝胶中药物在水中的释放分为2个阶段:第1个阶段为“突释”,第2个阶段符合Higuichi方程。结论:所定方法可用于盐酸多西环素注入用缓释凝胶的体外释放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盐酸多西环素 缓释凝胶 体外释放度
下载PDF
包载荧光探针香豆素-6的PLGA纳米粒的制备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晓芳 马艳结 +1 位作者 张晓 陈钢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40-744,共5页
目的以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材料,制备包载荧光探针香豆素-6纳米粒,并进行处方优化。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香豆素-6-PLGA纳米粒,以利用率和包封率为考察指标,正交试验对处方进行优化。结果制得香豆素-6... 目的以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材料,制备包载荧光探针香豆素-6纳米粒,并进行处方优化。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香豆素-6-PLGA纳米粒,以利用率和包封率为考察指标,正交试验对处方进行优化。结果制得香豆素-6纳米粒的包封率为51.6%,利用率为81.9%,平均粒径135 nm,香豆素-6体外72 h泄漏率低于2%。结论香豆素-6 PLGA纳米粒制备工艺简便可行,香豆素-6可作为荧光探针,用于纳米粒的动物体内示踪及靶向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豆素-6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纳米粒 处方优化
原文传递
包载马钱子碱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处方工艺优化及其特性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管庆霞 夏昭睿 +6 位作者 王艳宏 张雪 李伟男 杨志欣 王锐 李秀岩 冯宇飞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51-961,共11页
目的对包载马钱子碱(brucine)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B-PLGA)纳米粒进行处方与工艺优化。方法采用沉淀法制备B-PLGA纳米粒,以平均粒径、多分散系数(PDI)、Zeta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采... 目的对包载马钱子碱(brucine)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B-PLGA)纳米粒进行处方与工艺优化。方法采用沉淀法制备B-PLGA纳米粒,以平均粒径、多分散系数(PDI)、Zeta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法结合星点设计-效应面法(CCD-RSM)筛选B-PLGA纳米粒的最优处方,并将最优处方进行表征及体外释放实验。结果最优处方选择丙酮作为有机溶剂,泊洛沙姆188(F68)作为稳定剂,超声时间为1 min,磁力搅拌速度为900 r/min,磁力搅拌时间为30 min,F68用量为0.35%,载体用量为25 mg,药物用量为1.0 mg,有机相与水相的比为0.54。所制得的B-PLGA纳米粒为淡蓝色乳光透明液体,粒径为(97.12±4.23)nm,PDI为0.098±0.035,Zeta电位为(-27.30±0.31)m V,包封率为(69.24±1.42)%,载药量为(2.65±0.03)%。通过表征,纳米粒形态完整,通过体外释放实验得知,纳米粒体外释放拟合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可用于包载马钱子碱PLGA纳米粒处方与工艺优化,且优化后的纳米粒具有缓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钱子碱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纳米粒 沉淀法 单因素考察法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 体外释放 HIGUCHI方程 缓释作用
原文传递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微球制备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5
作者 邱晓明 甄平 李松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599-1604,共6页
背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微球制作工艺存在缺陷,致使缓释微球内毒性溶剂残留,载药率、包封率低下。目的:综述各种不同工艺方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微球的原理、优缺点、适用范围、研究现状及进展方向。方法:通过计算... 背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微球制作工艺存在缺陷,致使缓释微球内毒性溶剂残留,载药率、包封率低下。目的:综述各种不同工艺方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微球的原理、优缺点、适用范围、研究现状及进展方向。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Pub Med及Google学术数据库中,2012年1月至2017年4月发表的关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微球制作、实验、应用研究的文章,分析各种制作工艺原理及优缺点。结果与结论:目前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微球的方法主要有:单/复乳溶剂挥发法、喷雾干燥法、水凝胶模板法、微流体、同轴静电喷涂、相分离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这些制作方法都有各自的不足,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可兼顾微球的药物包封、释放、溶剂无残留、形态大小及产量。通过对制作工艺的研究和改进,将不同工艺的优点结合起来,有望制作出各种包封率理想、释放平稳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微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PLGA 微球 制作工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微球体 工艺学 制药 组织工程
下载PDF
姜黄素微球中药物存在形式与释药行为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陈德 刘意 +4 位作者 范凯燕 谢依侨 俞安安 夏自花 杨帆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0-146,共7页
为了研究姜黄素微球中药物的存在形式及其与微球释药行为的关系,本文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材料,使用SPG(shirasu porous glass)膜乳化装置制备了高、中、低3种载药量的姜黄素微球,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3批微球... 为了研究姜黄素微球中药物的存在形式及其与微球释药行为的关系,本文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材料,使用SPG(shirasu porous glass)膜乳化装置制备了高、中、低3种载药量的姜黄素微球,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3批微球的体外释放情况进行了研究。利用扫描电镜(SEM)对3批微球的形貌进行了观察,同时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红外光谱(IR)对微球中姜黄素的存在形式进行研究。制备的3批微球的载药量分别为(5.85±0.21)%、(11.71±0.39)%和(15.41±0.40)%,姜黄素与PLGA之间并未发生化学连接。在载药量最低的微球中,姜黄素以无定形的非晶体状态分散在PLGA中,但载药量较高的两批微球中分别出现(2.12±0.64)%和(5.66±0.07)%药物结晶。结果发现,不同载药量的微球中姜黄素的存在形式不尽相同,同时这种区别也导致了3批微球的体外释放呈现梯度式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微球 体外释放 晶体
原文传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淫羊藿苷/羟基磷灰石/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支架上的成骨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德欣 许战武 裴国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5期3974-3980,共7页
背景:近年来,骨组织工程技术为临床治疗骨缺损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模式。该研究首次将传统中药与组织工程支架的纳米结构结合,以期探索并构建一种可用于骨缺损治疗的新型骨组织替代材料。目的:研究淫羊藿苷(icariin,ICA)/羟基磷灰石(hydr... 背景:近年来,骨组织工程技术为临床治疗骨缺损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模式。该研究首次将传统中药与组织工程支架的纳米结构结合,以期探索并构建一种可用于骨缺损治疗的新型骨组织替代材料。目的:研究淫羊藿苷(icariin,ICA)/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复合支架的成骨活性。方法:将HA与PLGA通过物理共混的方式制成HA/PLGA复合支架,然后将其浸泡于不同浓度的ICA溶液中,从而得到ICA/HA/PLGA支架。利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对复合支架的细胞黏附、增殖、成骨作用和细胞毒性进行评价。细胞黏附、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采用MTT法进行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活性采用ELISA法进行检测,成骨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分别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进行检测。结果与结论:①PLGA中加入适量HA可以提高支架的力学强度,且在HA含量为10%时效果最佳,拉伸强度为(1.67±0.37)MPa;压缩模量为(4.17±1.62)MPa,且会在支架表面形成纳米结构;该微结构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支架表面的黏附;②ICA不会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复合支架上的增殖,且1.00 mol/L ICA水溶液浸泡后的ICA/HA/PLGA复合支架具有最优的成骨分化功能,其碱性磷酸酶活性、骨钙素活性、成骨相关基因和蛋白(Runx-2和COLⅠ)的表达水平均最高;③ICA/HA/PLGA复合支架无细胞毒性;④结果表明,HA(10%)/ICA(1.00 mol/L)/PLGA支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成骨作用和生物相容性,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潜力的骨组织工程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支架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羟基磷灰石 淫羊藿苷 骨缺损 成骨诱导
下载PDF
聚乳酸-羟基乙酸/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多孔支架材料的研制 被引量:8
8
作者 黄艳霞 陈楚 +1 位作者 任杰 任天斌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29-632,共4页
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MHA)复合多孔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制备主要包含以下步骤:首先通过室温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然后通过L-丙交酯在二甲苯溶液中聚合接枝纳米羟基磷灰石得到改性的纳米羟基磷灰石;最后... 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MHA)复合多孔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制备主要包含以下步骤:首先通过室温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然后通过L-丙交酯在二甲苯溶液中聚合接枝纳米羟基磷灰石得到改性的纳米羟基磷灰石;最后通过改进的热致相分离两步初化法制备PLGA/ MHA复合多孔支架。X射线衍射仪(XRD)显示纳米羟基磷灰石合成成功,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结果显示其为半径为30~50nm的球形,红外光谱显示聚乳酸成功的接枝到纳米羟基磷灰石表面;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表明改进的热致相分离两步初化法制备的PLGA/MHA复合多孔支架的孔径在100~45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 复合多孔支架
下载PDF
电纺丝法PLGA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的制备及体外降解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晓庆 张龙 +4 位作者 侯宇川 陈岐辉 姜凤鸣 张海峰 王春喜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84-786,815,共4页
目的探讨电纺丝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管的可行性,并评价支架管的体外降解性能。方法不同比例PLGA合成后,采用电纺丝技术得到纳米输尿管支架管,使用扫描电镜观察支架管表征。将输尿管支架管截成长约2 cm小... 目的探讨电纺丝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管的可行性,并评价支架管的体外降解性能。方法不同比例PLGA合成后,采用电纺丝技术得到纳米输尿管支架管,使用扫描电镜观察支架管表征。将输尿管支架管截成长约2 cm小段,并浸于尿液中进行体外降解试验研究,分别于各观察点取出样品,观察大体形态、残重率及分子量变化。结果支架管具有纳米结构,其物理性质及电镜下结构完全满足可降解支架管的需求。PLGA材料的降解的残重率曲线近乎成线性,其中50∶50比例的PLGA降解最快,约至第6周材料崩解,而70∶30比例的PLGA降解最慢,在10周左右崩解,80∶20降解速率介于二者之间,降解时间约需8周。材料的体外降解过程中分子量变化趋势与重量损失大体相同,降解早期分子量下降迅速,后期减慢并趋于平稳。结论电纺丝技术得到的输尿管支架管管物理特性完全满足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管的要求。PLGA(80∶20)及PLGA(50∶50)两种材料满足了输尿管支架管对降解时间的要求,是制备支架管较为理想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纺丝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输尿管支架 可降解 纳米结构
下载PDF
PLLA和PLGA体内早期降解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庞迪 叶京兵 +3 位作者 陈栋梁 李箭 熊成东 李庆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98-1302,共5页
为了考察不同的体内环境对材料早期降解行为的影响,采用自制左旋聚乳酸(PLLA)、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内固定棒植入新西兰大白兔关节腔髌上囊与对侧股骨髁松质骨内。经过4、8、12和16周体内降解后,取出植入材料,考察分子量、剪切... 为了考察不同的体内环境对材料早期降解行为的影响,采用自制左旋聚乳酸(PLLA)、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内固定棒植入新西兰大白兔关节腔髌上囊与对侧股骨髁松质骨内。经过4、8、12和16周体内降解后,取出植入材料,考察分子量、剪切强度、质量损失以及热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显示,PLGA降解比PLLA稍快。16周后,PLGA和PLLA特性黏度分别从初始的4.2和4.6下降到2.2和3.4左右;两种材料在16周内都保持了足够高的剪切强度(≥53 MPa)。PLGA在8周后,PLLA在12周后,质量损失速率有所加快,表明在自催化的作用下出现了加速降解的现象。研究结果显示,PLGA可以取代PLLA用于骨内固定,不同植入部位对PLLA或PLGA在16周内的早期降解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聚乳酸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体内降解 内固定
原文传递
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雾化吸入给药肺靶向性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徐颖颖 蔡鑫君 +3 位作者 叶晓莉 李颖芳 王丛瑶 李范珠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2013年第7期755-758,共4页
目的研究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雾化吸入给药的肺靶向性。方法分别将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混悬液(RFP-PLGA-NPs)和利福平注射液(RFP-Sol)以雾化吸入方式给予SD大鼠,在不同时间点测定利福平在大鼠肺组织中的浓... 目的研究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雾化吸入给药的肺靶向性。方法分别将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混悬液(RFP-PLGA-NPs)和利福平注射液(RFP-Sol)以雾化吸入方式给予SD大鼠,在不同时间点测定利福平在大鼠肺组织中的浓度,计算相应药动学参数,比较2种制剂在肺组织中药动学过程,并评价靶向性。结果 RFP-Sol和RFP-PLGA-NPs的Tmax分别为(1.50±0.01)h和(2.00±0.08)h,Cmax分别为(0.83±0.07)mg.L 1和(5.02±0.05)mg.L 1,AUC0→∞分别为(6.24±0.24)mg.h.L 1和(35.80±6.34)mg.h.L 1,CL分别为(4.801±0.18)L.h 1.kg 1和(0.85±0.15)L.h 1.kg 1。通过对re和Ce等靶向性指标进行分析,RFP-PLGA-NPs在肺组织中的re和Ce均>1。结论与RFP-Sol相比,RFP-PLGA-NPs经雾化吸入给药后,明显提高了肺组织中药物的分布并且延缓消除,有显著的缓释性,从而降低药物对全身的不良反应,提高对肺结核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福平 纳米粒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雾化给药 肺靶向
原文传递
载胰岛素的生物黏附性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活性评价 被引量:9
12
作者 郑爱萍 张晓燕 +1 位作者 毕芸祺 孙建绪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421-1426,共6页
目的为了提高胰岛素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制备生物黏附性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并与PLGA普通纳米粒相比较,考察纳米粒的理化性质、体外释放、生物活性及活体动物的体内分布。方法采用复乳法制备PLGA普通纳米粒,并经壳聚糖... 目的为了提高胰岛素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制备生物黏附性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并与PLGA普通纳米粒相比较,考察纳米粒的理化性质、体外释放、生物活性及活体动物的体内分布。方法采用复乳法制备PLGA普通纳米粒,并经壳聚糖修饰制备生物黏附性纳米粒。粒度及表面电位分析仪测量纳米粒的粒径及Zeta电位;超速离心法测定载药纳米粒的包封率,HPLC测定体外释放特性,建立糖尿病模型大鼠评价口服纳米粒的降血糖水平,活动物成像系统观察口服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及转运。结果纳米粒粒径均一,PLGA普通纳米粒及生物黏附性纳米粒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21.3±13)和(134.4±15)nm,Zeta电位分别为(-1.72±0.2)和(43.1±0.3)mV,包封率分别为(46.87±2.23)%和(52.76±3.48)%。纳米粒的体外释放由突释期和缓慢释放期组成,壳聚糖包裹的生物黏附性纳米粒减低了突释量,由(28.34±1.63)%降至(17.92±1.14)%;大鼠灌胃给予15 u.kg-1胰岛素,生物黏附性纳米粒的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与普通纳米粒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由(8.3±0.7)%提高至(11.4±0.6)%。壳聚糖修饰的PLGA生物黏附性纳米粒具有生物黏附性且促吸收作用明显,口服给药后8 h仍在小鼠肠道中大量分布。结论壳聚糖修饰的PLGA生物黏附性纳米粒是蛋白多肽类药物口服给药的良好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 纳米粒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活性
原文传递
缓释胸腺五肽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的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艾国 梅兴国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36-839,共4页
目的制备胸腺五肽微球并对其体外释放进行考察。方法采用复乳-液中干燥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成球材料制备胸腺五肽微球,并采用正交设计L9(34)对处方进行优化。结果制备得到的胸腺五肽微球形态良好,平均粒径为(28.34±... 目的制备胸腺五肽微球并对其体外释放进行考察。方法采用复乳-液中干燥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成球材料制备胸腺五肽微球,并采用正交设计L9(34)对处方进行优化。结果制备得到的胸腺五肽微球形态良好,平均粒径为(28.34±0.68)μm,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8.42±0.06)%和(84.21±0.61)%,30d的体外累积释放百分率在90%以上,体外释放的一级动力学方程为:log(1-y)=-0.0226-0.0393t,r=0.9937,t1/2=7.085d。结论复乳-液中干燥法制备胸腺五肽微球工艺可行,重现性良好,有明显的缓释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五肽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微球 体外释放
下载PDF
bFGF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其促雪旺细胞分裂增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沈彬 段宏 +2 位作者 陈坚 杨静 裴福兴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19-724,共6页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缓释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对雪旺细胞的促分裂增殖作用。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材料,采用复乳包囊法制备bFGF-PLGA缓释微球,并对微球的形态学、粒径分布、载药量和包封率、及体外释药进行...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缓释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对雪旺细胞的促分裂增殖作用。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材料,采用复乳包囊法制备bFGF-PLGA缓释微球,并对微球的形态学、粒径分布、载药量和包封率、及体外释药进行研究。将bFGF、bFGF-PLGA微球分别加入不同组的雪旺细胞培养液中,分别测定雪旺细胞的数量、活力和细胞周期。结果显示,复乳包囊法制备的bFGF-PLGA缓释微球表面光滑圆整,球体均匀度好;微球平均粒径为1.552±0.015μm,平均径距为1.310±0.010;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27.18×10-3)%±(0.51×10-3)%、66.43%±1.24%;微球的体外释药过程较为稳定,11d释药率为72.47%。体外细胞试验中,培养1、2d时,bFGF组的细胞计数、吸光度明显高于bFGF缓释微球组;培养3、4d时,bFGF组和bFGF缓释微球组的细胞计数、吸光度无统计学差异;培养6、8d时,bFGF缓释微球组的细胞计数、吸光度明显高于bFGF组。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培养2d后,bFGF组的G2/M+S期百分数高于bFGF缓释微球组;培养4、8d后,bFGF缓释微球组的G2/M+S期百分数高于bFG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采用复乳包囊法制备bFGF-PLGA缓释微球的工艺可行,微球中bFGF的生物活性保存良好,能缓慢持续释放活性bFGF,促进雪旺细胞的分裂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微球 缓释 雪旺细胞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细胞分裂增殖 缓释微球 制备方法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PLGA微球
下载PDF
正交设计优化万古霉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的制备及体外药物释放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亚珍 邱晓明 李松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1-217,共7页
背景:尽管现代抗生素和外科技术进步巨大,但在治疗如深部软组织感染或骨感染,特别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全身长期应用抗生素治疗容易出现肾毒性、耳毒性和胃肠道等毒副作用,且费用昂贵,疗效不确定。而局部给药系统可以在感... 背景:尽管现代抗生素和外科技术进步巨大,但在治疗如深部软组织感染或骨感染,特别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全身长期应用抗生素治疗容易出现肾毒性、耳毒性和胃肠道等毒副作用,且费用昂贵,疗效不确定。而局部给药系统可以在感染局部实现持续释放高浓度的抗生素,从而更有效的控制和治疗感染,明显降低全身抗生素治疗的毒副作用。将万古霉素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包载成微球后,随着微球在体内逐渐降解、吸收,可在感染处长时间维持有效抑菌浓度,实现局部抗感染作用。目的:用正交设计实验对万古霉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的制备工艺进行优选,制备出粒径均匀的万古霉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微球,同时检测其体外药物释放及抑菌性能。方法:用复乳溶剂挥发法,以微球载药率和包封率为主要考察指标,对不同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溶液浓度、内水相药物浓度、外水相聚乙烯醇浓度、搅拌转速4个工艺条件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结果与结论:最佳工艺条件为油相9 mL: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500 mg、内水相1 mL:万古霉素300 mg、外水相:聚乙烯醇溶液浓度为3%、转速400r/min;其他三因素不变,搅拌速率为400,800,1200r/min时制备出了粒径(232±26)μm、(157±23)μm、(102±37)μm的微球;选用平均粒径为(102±37)μm的微球,测定其载药率为(17.40±1.87)%;包封率为(35.12±3.65)%,体外药物释放显示微球在第1天药物释放率为(17.91±2.41)%,有一定突释,2 d后释放率逐渐降低放缓,12 d时累计释放(58.78±1.54)%,12-24 d平均每天释放1.41%,于24d时累计释放(75.31±1.02)%。说明采用最佳工艺可制备粒径均匀药物释放平稳的万古霉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微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古霉素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微球 正交 载药率 包封率 释放 体外抑菌 材料 万古霉素抗药性 微球体 组织工程
下载PDF
3D打印制备PLGA/脱细胞软骨细胞外基质支架材料及其理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彬 沈师 +11 位作者 鲜海 代永静 郭维民 李旭 张学亮 王振勇 李浩江 彭礼庆 罗旭江 刘舒云 鲁晓波 郭全义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11-1018,共8页
目的采用低温沉积3D打印技术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支架,复合脱细胞软骨细胞外基质(decellularized articular cartilage extracellular matrix,DACECM)制备PLGA/DACECM组织工程软骨支架,探讨... 目的采用低温沉积3D打印技术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支架,复合脱细胞软骨细胞外基质(decellularized articular cartilage extracellular matrix,DACECM)制备PLGA/DACECM组织工程软骨支架,探讨其理化特性。方法利用低温沉积3D打印技术制备PLGA支架。采用改良式物理、化学脱细胞方法制备DACECM混悬液。利用冷冻干燥和物理化学法交联技术制备DACECM取向支架,同法将DACECM混悬液与PLGA支架复合制备PLGA/DACECM取向支架。通过大体观察、扫描电镜观察3种支架宏观、微观结构,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性分析DACECM取向支架成分,生物力学试验检测3种支架压缩模量。于SD大鼠皮下包埋3种支架,HE染色观察免疫排斥反应。分离培养新西兰大白兔软骨细胞,制备3种细胞-支架复合物,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黏附情况。取鼠L-929成纤维细胞分别于3种支架浸提液进行培养,以DMEM培养液培养细胞作为对照,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 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大体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示,PLGA支架表面较光滑,可见大孔;DACECM取向支架表面粗糙,为疏松多孔相互连通的三维立体结构;PLGA/DACECM取向支架表面粗糙,大孔与小孔相互连通,具有垂直三维立体结构。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定性分析显示,DACECM脱细胞完全,保留了软骨基质的糖胺聚糖和Ⅱ型胶原蛋白成分。生物力学检测示,DACECM取向支架压缩模量显著低于其余2种支架(P<0.05),PLGA支架和PLGA/DACECM取向支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大鼠皮下包埋实验示,DACECM取向支架和PLGA/DACECM取向支架的免疫排斥反应明显低于PLGA支架。细胞-支架复合物扫描电镜观察示,软骨细胞在PLGA支架上未见明显黏附,大量软骨细胞在PLGA/DACECM取向支架和DACECM取向支架表面黏附、生长。CCK-8检测示,随培养时间延长,各组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组织工程 支架材料 3D打印技术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脱细胞软骨细胞外基质 理化特性
原文传递
缓释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节苷脂GD1a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微球修复大鼠脊髓损伤 被引量:4
17
作者 夏宇 孙佳 +4 位作者 齐争艳 马琳 马文倩 牛建国 文玉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2518-2524,共7页
背景:非侵入式脊髓损伤治疗方法亟待开发。纳米材料能够递送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具有明显优势。目的:制备缓释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节苷脂GD1a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微球,探究其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采用油水乳液挥发有... 背景:非侵入式脊髓损伤治疗方法亟待开发。纳米材料能够递送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具有明显优势。目的:制备缓释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节苷脂GD1a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微球,探究其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采用油水乳液挥发有机溶剂法,制备缓释神经营养因子3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微球和缓释神经节苷脂GD1a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微球,检测微球的缓释性能。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雌性SD成年大鼠分为5组:假手术组打开椎板后直接缝合,脊髓损伤组建立脊髓T9撞击损伤模型,神经营养因子组脊髓T9损伤区域注射缓释神经营养因子3的纳米微球悬液,神经节苷脂组脊髓T9损伤区域注射缓释经节苷脂GD1a的纳米微球悬液,实验组脊髓T9损伤区域注射缓释神经营养因子3的纳米微球和缓释神经节苷脂GD1a的纳米微球混合悬液,每组12只。术后每周进行旷场实验及BBB评分,术后4,8周进行脊髓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与结论:(1)体外浸泡于PBS 14 d内,缓释纳米微球可持续释放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节苷脂GD1a。(2)术后7,8周,与脊髓损伤组比较,神经营养因子组、实验组大鼠的BBB评分、旷场总移动距离增加(P<0.05)。尼氏染色显示,实验组术后4,8周的脊髓灰质前角运动神经元多于脊髓损伤组(P<0.05),神经营养因子组术后8周的脊髓灰质前角运动神经元多于脊髓损伤组(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与脊髓损伤组比较,神经营养因子组术后8周、实验组术后4,8周的脊髓白质腹侧神经纤维增多(P<0.05),神经节苷脂组、实验组术后4,8周的脊髓白质腹侧髓鞘碱性蛋白表达增加(P<0.05),神经营养因子组术后8周的髓鞘碱性蛋白表达增加(P<0.05),神经营养因子组、实验组术后8周的下行脊髓固有束增加(P<0.05)。(3)结果表明,神经营养因子3微球单独应用,或是与神经节苷脂GD1a微球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营养因子3 神经节苷脂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组织工程 神经再生
下载PDF
甲氨蝶呤-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囊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的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吴建锋 於得红 +3 位作者 方超 贾连顺 李家顺 许国华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9-123,共5页
目的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材料,制备用于肿瘤化疗的甲氨蝶呤-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MTX-PLGA)纳米囊,并考察MTX-PLGA纳米囊的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采用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MTX-PLGA纳米囊,用透射电镜观察纳米囊的形态,并研... 目的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材料,制备用于肿瘤化疗的甲氨蝶呤-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MTX-PLGA)纳米囊,并考察MTX-PLGA纳米囊的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采用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MTX-PLGA纳米囊,用透射电镜观察纳米囊的形态,并研究MTX-PLGA纳米囊的粒径、回收率、载药量、包封率、稳定性和体外释药。结果MTX-PLGA为圆整的类球形实体粒子,平均粒径为(161.2±6.7)nm,载药量为(4.23±0.77)%,包封率为(62.1±3.8)%,体外释药符合一级释放方程:ln(1-Y)=-0.004 1t-0.064 8(r=0.984 5)。结论采用复乳法-溶剂挥发法成功制备MTX-PLGA纳米囊,所制纳米囊具有明显缓释作用,是具有应用前景的新型化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氨蝶呤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纳米囊 体外释放
原文传递
艾塞那肽缓释微球的制备和体外释放的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宣吉明 高静 +3 位作者 黄景彬 林亚玲 鲁莹 钟延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72-775,共4页
目的制备载艾塞那肽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acid),PLGA]微球,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考察。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采用凝聚法(W/O/O)制备载艾塞那肽缓释注射微球,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艾塞那... 目的制备载艾塞那肽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acid),PLGA]微球,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考察。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采用凝聚法(W/O/O)制备载艾塞那肽缓释注射微球,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艾塞那肽含量的方法和微球中药物提取方法,考察微球粒径大小、外观、包封率、载药量等理化性质,并对微球体外释放特性进行了考察。结果微球球形较圆整,平均粒径为(51.2±1.97)μm,实际载药量为(4.50±0.13)%,包封率在(96.5±2.68)%,首日突释率为(13.19±1.39)%,28 d的体外累积释放率可达(88.6±0.73)%。结论以生物可降解的PLGA为载体,用W/O/O法制备的艾塞那肽微球工艺稳定可控,重现性好,可在体外缓释一个月,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塞那肽 微球体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高压液相色谱法 体外释放 迟效制剂
下载PDF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丁香苦苷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的制备工艺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喜武 李秋晗 +7 位作者 刘美欣 李永吉 徐坐帝 朱健 张丽丽 杨斯棋 窦金金 李英鹏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4108-4113,共6页
目的优化丁香苦苷聚乳酸(Syr)-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Syr-NPs)的处方。方法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Syr-NPs,以包封率、载药量、平均粒径以及总评'归一值'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考察... 目的优化丁香苦苷聚乳酸(Syr)-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Syr-NPs)的处方。方法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Syr-NPs,以包封率、载药量、平均粒径以及总评'归一值'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考察PLGA质量浓度(A)、丁香苦苷质量浓度(B)、水相与有机相比例(C)3因素考察对包封率、载药量、平均粒径以及总评归一值的影响,以星点设计-效应面法选取最佳处方条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最优处方工艺为PLGA质量浓度为9.63 mg/mL,Syr质量浓度为12.88 mg/mL,有机相与水相的比例为1∶9.46,制得的Syr-NPs的包封率、载药量、平均粒径分别为(27.86±0.87)%、(7.02±0.15)%、(110.0±1.20)nm。结论该方法稳定可行,可用于优化包载Syr的PLGA纳米粒处方与制备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苦苷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 纳米粒 包封率 载药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