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9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企业家刑事风险分析报告(2014-2018) 被引量:41
1
作者 张远煌 赵军 +14 位作者 黄石 龚红卫 刘思 刘昊 秦开炎 王鲁玥 李玮玮 叶智伟 张凯媛 孙梦远 赵炜佳 许楚奇 梅华 朱羽丰 李雨婷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19-68,共50页
第一部分企业家犯罪概况一、企业家犯罪的总体数量与结构(一) 2018年企业家犯罪的总体数量与结构在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的上传的刑事判决案例中,共检索出企业家犯罪案例2222件,企业家犯罪2889次。其中,国有企业家犯罪数为330... 第一部分企业家犯罪概况一、企业家犯罪的总体数量与结构(一) 2018年企业家犯罪的总体数量与结构在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的上传的刑事判决案例中,共检索出企业家犯罪案例2222件,企业家犯罪2889次。其中,国有企业家犯罪数为330次,约占企业家犯罪总数的11. 42%,民营企业家犯罪数为2559 次,约占企业家犯罪总数的88. 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家犯 国有企业家 民营企业家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职务侵占罪 单位行贿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 挪用资金 合同诈骗 风险分析报告
下载PDF
职务侵占罪的立法分析与司法认定 被引量:25
2
作者 黄祥青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0-86,共7页
职务侵占罪是一种常见多发性财产犯罪 ,但在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中 ,对于如何理解、掌握本罪的罪状及构成要件 ,如何确定本罪共犯的罪名等问题 ,一直存有争议。文章选择单位合同工、临时工、实习生、兼职人员等能否成为本罪的主体 ,客观... 职务侵占罪是一种常见多发性财产犯罪 ,但在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中 ,对于如何理解、掌握本罪的罪状及构成要件 ,如何确定本罪共犯的罪名等问题 ,一直存有争议。文章选择单位合同工、临时工、实习生、兼职人员等能否成为本罪的主体 ,客观方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与“利用工作条件便利”的区别 ,如何理解“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罪状表述 ,以及不同身份者共同侵占单位财物行为的定性等四个司法认定疑难问题 ,着重从刑法一般理论层面作了较为充分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务侵占罪 司法认定 财物 客观方面 刑法理论 便利 单位 兼职人员
原文传递
职务侵占罪客观要件争议问题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周光权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9-56,共8页
职务侵占罪是身份犯,其主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不是公司、企业内部的正式职工,不在公司、企业职工名册上的人员,也能成为职务侵占罪的主体。司法实务中,公司、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以及虽无公司、企业人员身份... 职务侵占罪是身份犯,其主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不是公司、企业内部的正式职工,不在公司、企业职工名册上的人员,也能成为职务侵占罪的主体。司法实务中,公司、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以及虽无公司、企业人员身份但实际承担了公司、企业管理职责的人员都能够成立本罪。职务侵占罪客观要件中"利用职务便利"的实质是行为人根据其工作职责能够占有、控制本单位财物,仅仅短时间内"握有"单位财物,或者是财物仅仅从行为人手中"过一下",而对该财物并无占有、处分权限的,不属于本罪的"利用职务便利",这种被告人可能构成盗窃罪。职务侵占罪的行为对象不应包括股权,股权是财产性利益,其不是"本单位财物",而是归属于特定股东即出资者个人的财产权益。有关部门关于非法占有他人股权是否构成职务侵占罪的意见法律位阶较低,不属于司法解释,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对侵占其他股东股权(而非本单位财物)的行为如果确有定罪必要的,也应由被害股东根据我国《刑法》第270条的规定以(普通)侵占罪提起自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务侵占罪 主体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侵占股权
下载PDF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司法误区与规范性解读——基于职务侵占罪双重法益的立场 被引量:29
4
作者 刘伟琦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0-59,共10页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职务侵占罪必备的行为要件,通说对该罪持"单一法益论"的立场,仅仅关注财产权益,缺失从实质解释论上考证对单位公共权力法益的侵犯,造成对其误解和误判。应在双重法益的指导和制约下对其作实质...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职务侵占罪必备的行为要件,通说对该罪持"单一法益论"的立场,仅仅关注财产权益,缺失从实质解释论上考证对单位公共权力法益的侵犯,造成对其误解和误判。应在双重法益的指导和制约下对其作实质的解读和细致的框定,"职务"范围的认定标准是从事具有控制、支配单位财产地位的事务,"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实质内涵是利用因承担有关事务所具有的控制、支配单位财产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务 职务侵占罪 双重法益论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下载PDF
关于职务侵占罪主体问题的思考--以对“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之理解为基点 被引量:25
5
作者 郭泽强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5-151,共7页
本文在对职务侵占罪主体范围界定的基础上,认为职务侵占罪与贪污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含义是相同的,劳务人员不应一概排除在职务侵占罪的主体之外。《刑法》第271条第1款"其他单位"中的"单位"的确定... 本文在对职务侵占罪主体范围界定的基础上,认为职务侵占罪与贪污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含义是相同的,劳务人员不应一概排除在职务侵占罪的主体之外。《刑法》第271条第1款"其他单位"中的"单位"的确定,是解决其内部工作人员的犯罪问题。从保护单位财产的角度考虑,"单位"外延的认定可适当放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务侵占罪 主体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劳务人员 单位
原文传递
论职务侵占罪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7
6
作者 张翔飞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73-75,共3页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1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数额较大的财物非法占为已有的行为,构成犯罪。由于新《刑法》未对本罪罪名作出...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1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数额较大的财物非法占为已有的行为,构成犯罪。由于新《刑法》未对本罪罪名作出明确规定,最高法院还未作出司法解释。笔者根据新《刑法》规定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务侵占罪 利用职务之便 其他单位 我国刑法 非法占有 贪污 行为人 数额较大 司法解释 国家工作人员
下载PDF
职务侵占罪认定中的三个争议问题剖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肖中华 闵凯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3-126,共4页
职务侵占罪中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包括从事公务活动的便利和从事劳务活动的便利。该罪中的“非法占为己有”包括行为人把财物转移给本人以外的他人所有,手段上除侵吞外,也包括盗窃、诈骗及其他非法方法。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人员利... 职务侵占罪中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包括从事公务活动的便利和从事劳务活动的便利。该罪中的“非法占为己有”包括行为人把财物转移给本人以外的他人所有,手段上除侵吞外,也包括盗窃、诈骗及其他非法方法。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人员利用职务侵占本单位财物中的共同犯罪,应坚持根据共同犯罪案件的整体性质定罪和根据刑法对身份犯的特殊要求定罪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务侵占罪 司法认定 职务 非法占为己有 共同犯
下载PDF
论侵占罪的司法适用问题——兼评侵占罪的立法不足与完善 被引量:14
8
作者 夏朝晖 《中国刑事法杂志》 1999年第5期35-41,共7页
关键词 职务侵占罪 埋藏物 行为人 司法适用 拒不交出 合法持有 他人财物 共同犯 非法占有 告诉才处理
原文传递
体系性诠释“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被引量:21
9
作者 陈洪兵 《法治研究》 2015年第4期59-71,共13页
刑法中有十个罪名存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利用职务便利"的罪状表述,因主体、对象、行为方式及法益的差异,其含义呈现相对性;贪污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这一要件,相对于不同的贪污行为而言,具有不同... 刑法中有十个罪名存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利用职务便利"的罪状表述,因主体、对象、行为方式及法益的差异,其含义呈现相对性;贪污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这一要件,相对于不同的贪污行为而言,具有不同的含义;主张职务侵占罪的客观行为方式同样包括"窃取、骗取"之通说,基本上是只有结论而没有论证;应该认为,我国刑法中的职务侵占罪相当于域外刑法中的业务侵占罪,仅限于狭义的侵占,故所谓利用职务之便窃取、骗取本单位财物的,应以盗窃、诈骗罪定罪处罚;贿赂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这一要件,旨在说明贿赂的职务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贪污 职务侵占罪 受贿
下载PDF
职务侵占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要件之再解读——以单一法益论与侵占手段单一说为立场 被引量:19
10
作者 周啸天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6-48,共13页
我国学界对职务侵占罪中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要件的既有理解过于模糊。虽然近来学界有新观点对上述要件做出再界定,但都尚存问题。应当说,职务侵占罪所保护的法益仅仅是财产,在这一基础上,该罪的手段也仅仅是侵占一种。以保... 我国学界对职务侵占罪中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要件的既有理解过于模糊。虽然近来学界有新观点对上述要件做出再界定,但都尚存问题。应当说,职务侵占罪所保护的法益仅仅是财产,在这一基础上,该罪的手段也仅仅是侵占一种。以保护法益单一论与职务侵占罪手段单一说为立场,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解读为"利用基于业务而占有本单位财产的便利"就是应然的理论结论。这一理解能够合理解决司法实践中的疑难案例,从而具备良好的应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法益 加重构成要件 职务侵占罪
下载PDF
职务侵占罪“利用职务便利”认定中的若干争议问题 被引量:18
11
作者 卢建平 邢永杰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2年第2期97-104,共8页
在职务侵占罪的客观方面,"利用职务便利"的认定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盗窃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分是困扰司法实务部门的疑难问题。职务侵占罪中的"职务便利"包括"公务便利"和"劳务便利",同时又有别于&... 在职务侵占罪的客观方面,"利用职务便利"的认定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盗窃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分是困扰司法实务部门的疑难问题。职务侵占罪中的"职务便利"包括"公务便利"和"劳务便利",同时又有别于"工作便利"。对于"利用职务便利"的判断,应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从行为人具体从事的工作入手,结合其工作职责、财物所处的具体状态等判断行为人对财物是否具有"管理控制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务 职务便利 工作便利 职务侵占罪
下载PDF
“冒用他人信用卡”型信用卡诈骗罪若干疑难问题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古加锦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2-42,共11页
同时拾得他人信用卡和密码后在ATM机上使用的行为属于信用卡诈骗罪中的"冒用他人信用卡":ATM机可以成为诈骗的对象;"冒用他人信用卡"符合诈骗行为的特征;同时拾得他人信用卡和密码并不等于拾得他人信用卡内的资金... 同时拾得他人信用卡和密码后在ATM机上使用的行为属于信用卡诈骗罪中的"冒用他人信用卡":ATM机可以成为诈骗的对象;"冒用他人信用卡"符合诈骗行为的特征;同时拾得他人信用卡和密码并不等于拾得他人信用卡内的资金。使用他人遗忘在ATM机上运作的信用卡的行为属于信用卡诈骗罪中的"冒用他人信用卡"。骗取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定性可能存在三种情形:应认定为诈骗罪;应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属于诈骗罪与信用卡诈骗罪的想象竞合犯,应根据案情具体分析。盗划信用卡的行为属于信用卡诈骗罪中的"冒用他人信用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冒用 信用卡 信用卡诈骗 诈骗 盗窃 侵占 职务侵占罪
下载PDF
国内首家刑事风险防控专业研究报告 2015中国企业家刑事风险报告 被引量:15
13
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企业家犯罪预防研究中心课题组 张远煌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34-73,共40页
第一部分企业家刑事风险概况 一、涉案企业家的总体规模在2014年12月1日至2015年11月30日的统计年度,共搜集企业家犯罪案件793例。其中,国有企业家犯罪案件143例,占案件总数的18.03%;民营企业家犯罪案件650例,占案件总数的81.97%。在... 第一部分企业家刑事风险概况 一、涉案企业家的总体规模在2014年12月1日至2015年11月30日的统计年度,共搜集企业家犯罪案件793例。其中,国有企业家犯罪案件143例,占案件总数的18.03%;民营企业家犯罪案件650例,占案件总数的81.97%。在本年度793例企业家犯罪案件中,共涉及犯罪企业家921人。其中,犯罪国有企业家共170人,占犯罪企业家总人数的18.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行贿 合同诈骗 职务侵占罪 涉案企业 挪用资金 挪用公款 增值税专用发票 集资诈骗 国家工作人员 私分国有资产
下载PDF
保护民营企业视角下职务侵占罪的司法适用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艳红 《现代法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5-197,共13页
为保护民营企业利益,《刑法修正案(十一)》大幅加大了对职务侵占罪的打击力度,但基于现阶段民营企业经营不规范等现象,司法实践中如何协调法益保护与罪刑法定的关系存在难题。综合运用多种解释方法分析,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不应限定为... 为保护民营企业利益,《刑法修正案(十一)》大幅加大了对职务侵占罪的打击力度,但基于现阶段民营企业经营不规范等现象,司法实践中如何协调法益保护与罪刑法定的关系存在难题。综合运用多种解释方法分析,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不应限定为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人员,而应按照实际的“职务”标准进行认定;“本单位财物”包括单位现存的财物,也包括确定的收益。若“预期利益”属于单位“必然可得”的财产性利益,亦属于“确定的收益”;“本单位”是行为人所在的被害单位,在两个以上单位的合作关系中,被害单位的确定需要穿透复杂的法律关系,从行为人的劳动归属关系和行为人利用职务便利损害的利益归属于哪一方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在刑罚适用上,应该贯彻实质平等原则,在量刑时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尽可能通过从轻量刑来维系民营企业的经济发展活力。在此基础上,刑法能够实现依法合理地保护民营企业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营企业保护 职务侵占罪 主体 本单位财物 被害单位 刑罚适用 司法认定
下载PDF
2016中国企业家刑事风险分析报告 被引量:13
15
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企业家犯罪预防研究中心课题组 张远煌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17-62,共46页
第一部分企业家犯罪概况一、企业家犯罪的总体数量与结构在2015年12月1日至2016年11月30日的统计年度,共搜集企业家犯罪案件1458例。其中,国有企业家犯罪案件203例,占案件总数的13.9%;民营企业家犯罪案件1255例,占案件总数的86.1%。在... 第一部分企业家犯罪概况一、企业家犯罪的总体数量与结构在2015年12月1日至2016年11月30日的统计年度,共搜集企业家犯罪案件1458例。其中,国有企业家犯罪案件203例,占案件总数的13.9%;民营企业家犯罪案件1255例,占案件总数的86.1%。在本年度1458例企业家犯罪案件中,共涉及犯罪企业家1827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行贿 职务侵占罪 腐败犯 日常经营活动 挪用资金 合同诈骗 挪用公款 私分国有资产 集资诈骗 介绍贿赂
下载PDF
业务侵占:贪污罪的解释方向 被引量:13
16
作者 王彦强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6-152,共17页
立法与司法解释对贪污罪入罪标准的修正,导致贪污罪与盗窃、诈骗等侵犯财产罪之间产生严重的罪刑失衡。为解决这一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竞合论方案,包括想象竞合说和特别关系法条竞合从一重处断说,虽然简单易行,但这一方... 立法与司法解释对贪污罪入罪标准的修正,导致贪污罪与盗窃、诈骗等侵犯财产罪之间产生严重的罪刑失衡。为解决这一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竞合论方案,包括想象竞合说和特别关系法条竞合从一重处断说,虽然简单易行,但这一方案或者因为理由不充分,或者因为混淆了功能、性质迥异的罪量、罪质因素,破坏了行为类型(定型)的统一性,甚至引发同一行为类型内部产生罪刑失衡,而难以采行。因此只能尝试互斥论方案,即坚持贪污罪应为单一侵占行为类型,将盗窃、诈骗等行为方式排除在贪污罪之外,从而从一开始就否定贪污罪与盗窃罪、诈骗罪的竞合关系。无论从罪刑均衡的角度看,还是从体系解释、法条文理、语义解释、目的解释的角度看,互斥论方案都是能够成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贪污 职务侵占罪 竞合论 业务侵占
原文传递
贪污罪、职务侵占罪之辨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严恒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0年第1期48-53,47,共7页
关键词 贪污 职务侵占罪 刑事犯 公共财产
原文传递
海峡两岸职务侵占罪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赵秉志 田宏杰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1-37,106,共8页
职务侵占罪作为一种常见的犯罪行为,在海峡两岸的刑法典中均独立于侵占罪加以规定。大陆刑法典中的职务侵占罪是从贪污罪中分离出来的,对应于台湾地区的业务侵占罪,而台湾地区刑法典对于业务侵占罪和公务侵占罪向来是分别予以规定的... 职务侵占罪作为一种常见的犯罪行为,在海峡两岸的刑法典中均独立于侵占罪加以规定。大陆刑法典中的职务侵占罪是从贪污罪中分离出来的,对应于台湾地区的业务侵占罪,而台湾地区刑法典对于业务侵占罪和公务侵占罪向来是分别予以规定的。台湾地区刑法典中的业务侵占罪与大陆刑法所规定的职务侵占罪相比,其主体范围更为宽泛,主观目的更为合理,客观特征、客体特征及犯罪对象范围更广。两岸对于职务侵占罪既遂与未遂的区分标准以及处罚均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峡两岸 职务侵占罪 立法 构成特征 既遂与未遂 处罚
原文传递
略论职务侵占罪的客体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影 《当代法学》 2000年第4期29-32,共4页
关键词 职务侵占罪 客体 财产所有权 贪污
原文传递
侵占罪若干问题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叶高峰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5期61-65,共5页
侵占罪是我国1997年刑法增设的新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合法持有的他人遗忘物、埋藏物非法据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或拒不交出的行为。其特征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在客观... 侵占罪是我国1997年刑法增设的新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合法持有的他人遗忘物、埋藏物非法据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或拒不交出的行为。其特征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在客观方面,行为人实施了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或者合法持有的他人遗忘物、埋藏物非法转归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或拒不交出的行为。在主观方面是故意以非法占为己有为目的。侵占罪的既遂与否应取决于侵占行为是否齐备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如果齐备法定的构成要件,就成立侵占罪既遂,即应以“拒不退还或拒不交出”为标准。在认定侵占罪时,还应划清侵占罪的罪与非罪、侵占罪与职务侵占罪、侵占罪与盗窃罪等的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占 侵占既遂 职务侵占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