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结构瞬态响应的耦合灵敏度分析方法与优化设计 被引量:12
1
作者 顾元宪 刘涛 +1 位作者 亢战 赵国忠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7-42,共6页
研究结构瞬态热变形和热应力的灵敏度分析方法及其优化设计,灵敏度计算给出了直接法和伴随法两种算法.考虑了温度场的耦合作用,在直接法中需要计算温度场对设计变量的导数,在伴随法中需要计算热载荷对温度场的导数.数值算例验证了该方... 研究结构瞬态热变形和热应力的灵敏度分析方法及其优化设计,灵敏度计算给出了直接法和伴随法两种算法.考虑了温度场的耦合作用,在直接法中需要计算温度场对设计变量的导数,在伴随法中需要计算热载荷对温度场的导数.数值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精度.伴随法在应用程序中的实现,为大型结构优化提供了高效率的灵敏度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态响应 耦合灵敏度 热应力 直接法 伴随法 温度场 结构耦合系统 热传导 临界点约束处理
下载PDF
飞行器多学科耦合伴随体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7
2
作者 黄江涛 刘刚 +3 位作者 高正红 周铸 陈作斌 江雄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4,F0002,共25页
多学科耦合伴随方法具有多学科耦合灵敏度计算量与各个学科设计变量个数均基本无关等优点,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发展方向。面向气动、电磁、声学、结构、红外等与飞行器设计息息相关的学科,针对多学科耦合伴随方法的优势、现状、难点以及未... 多学科耦合伴随方法具有多学科耦合灵敏度计算量与各个学科设计变量个数均基本无关等优点,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发展方向。面向气动、电磁、声学、结构、红外等与飞行器设计息息相关的学科,针对多学科耦合伴随方法的优势、现状、难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开展研究与论述,系统性地分析了单一学科、多学科伴随方法的核心内容、关键技术与发展现状,对边界条件处理、交叉学科雅克比推导以及大型稀疏矩阵存储处理、求解等关键技术进行系统讨论,针对典型的关键环节和基础科学问题,给出了研究思路与解决方案,并进一步展望了多学科耦合伴随理论与应用发展趋势。希望能够为从事多学科伴随优化方法与应用的研究人员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促进多学科耦合灵敏度这一基础科学问题以及基于高保真度分析手段的多学科优化(MDO)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耦合伴随方法 多学科优化 耦合灵敏度 交叉雅克比 不确定度分析
原文传递
热结构稳态响应的耦合灵敏度分析方法 被引量:4
3
作者 顾元宪 刘涛 +1 位作者 亢战 赵国忠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5-539,共5页
研究结构稳态热变形和热应力的灵敏度分析方法,给出了直接法和伴随法两种算法。考虑了温度场的耦合作用,在直接法中需要计算温度场对设计变量的导数,在伴随法中需要计算热载荷对温度场的导数。对尺寸和形状两类设计变量的灵敏度分析算例... 研究结构稳态热变形和热应力的灵敏度分析方法,给出了直接法和伴随法两种算法。考虑了温度场的耦合作用,在直接法中需要计算温度场对设计变量的导数,在伴随法中需要计算热载荷对温度场的导数。对尺寸和形状两类设计变量的灵敏度分析算例,验证了本文方法的精度。伴随法在应用程序中的实现,为大型结构优化提供了高效率的灵敏度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应力 热变形 耦合灵敏度 直接法 伴随法
下载PDF
边发光二极管与单模光纤的耦合灵敏度
4
作者 吴陈周 施瑞荣 《有线通信技术》 1989年第2期77-83,共7页
关键词 边发光二极管 单模光纤 耦合灵敏度
原文传递
一种三轴碟式光纤振动传感器交叉耦合灵敏度试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吴小笛 杨帆 +1 位作者 刘帅 方泽斌 《声学与电子工程》 2022年第2期26-29,共4页
为研究三轴光纤振动传感器交叉耦合灵敏度,文章设计了一种具有三个碟式振动感应单元的三轴光纤振动传感器,并搭建实验平台,测试传感器振动感应单元交叉耦合灵敏度。设计的三轴传感器振动感应单元交叉耦合灵敏度在5%以内,且第一、第二振... 为研究三轴光纤振动传感器交叉耦合灵敏度,文章设计了一种具有三个碟式振动感应单元的三轴光纤振动传感器,并搭建实验平台,测试传感器振动感应单元交叉耦合灵敏度。设计的三轴传感器振动感应单元交叉耦合灵敏度在5%以内,且第一、第二振动感应单元的传感轴轴向输出小于第三振动感应单元,交叉耦合灵敏度大于第三振动感应单元,数据差异是振动感应单元传感方向与其质量块的重力方向不同造成的。试验结果为后续增强交叉耦合灵敏度及振源定位等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振动传感 三轴振动传感器 交叉耦合灵敏度
下载PDF
星载光电成像系统建模与性能评估 被引量:4
6
作者 张颖 牛燕雄 +5 位作者 吕建明 杨露 牛海莎 耿天琪 许冰 李继扬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2-148,共7页
星载光电成像系统可实现对空间目标的有效探测,而探测距离是评价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以太阳辐射特性和深空背景特性为基础,分别建立了几何成像因素、探测器灵敏度、信噪比和成像分辨率影响下的系统作用距离的数学物理模型,推导了系统... 星载光电成像系统可实现对空间目标的有效探测,而探测距离是评价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以太阳辐射特性和深空背景特性为基础,分别建立了几何成像因素、探测器灵敏度、信噪比和成像分辨率影响下的系统作用距离的数学物理模型,推导了系统作用距离的表达式,对作用距离与曝光时间、探测器像元尺寸、有效通光口径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有效尺寸为2 m×4 m、平均反射率为0.3的平面目标,当光学系统口径为100 mm、焦距为500 mm、探测器像元尺寸为3.5μm时,系统对目标的最大作用距离为12 km,作用距离主要受成像分辨率的限制。研究结果可为星载光电成像系统的设计以及系统性能评估提供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像系统 星载光电系统 作用距离 信噪比 电荷耦合器件灵敏度 成像分辨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