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0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 被引量:163
1
作者 刘彦随 王介勇 郭丽英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4269-4274,共6页
【目的】揭示1990-2005年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以及粮食生产对于耕地变化的敏感性。【方法】构建重心拟合模型和敏感度分析模型,对比分析耕地面积重心和粮食产量重心动态关系。【结果】中国粮食生产重心和耕地分布重... 【目的】揭示1990-2005年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以及粮食生产对于耕地变化的敏感性。【方法】构建重心拟合模型和敏感度分析模型,对比分析耕地面积重心和粮食产量重心动态关系。【结果】中国粮食生产重心和耕地分布重心在空间上均表现为"北进中移"的态势,在移动方位上大致具有同向性。耕地重心沿着"西北—西南—东北"的轨迹共移动了17.3km,粮食产量重心沿着"东北—西南—东北"的轨迹移动了223.3km,两个重心之间的距离和粮食产量大致呈反向变化。当两者距离拉近时,粮食产量减少,当两者距离增大时,粮食产量增长。【结论】区域粮食产量增长受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等非耕地总量因素的影响日益明显;粮食产量变化对耕地变化的敏感性呈增强趋势。化肥、农药等物质投入的报酬递减趋势日益明显,粮食增产对耕地资源的依赖性也日益增强。保障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亟需创新机制和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耕地变化 重心模型 敏感度模型 时空动态 中国
下载PDF
中国近30a耕地变化时空特征及其主要原因分析 被引量:151
2
作者 赵晓丽 张增祥 +5 位作者 汪潇 左丽君 刘斌 易玲 徐进勇 温庆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1,共11页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在各项建设占用大量耕地和生态退耕与环境保护措施的双重影响下,中国的耕地面积在持续减少。对中国耕地随时间变化规律的认识以及其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的把握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这对于研究区...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在各项建设占用大量耕地和生态退耕与环境保护措施的双重影响下,中国的耕地面积在持续减少。对中国耕地随时间变化规律的认识以及其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的把握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这对于研究区域粮食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在中国长时间序列土地利用动态时空数据库的支持下,对中国1987年到2010年的耕地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中国近30 a来耕地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了其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自1987年以来,中国原有耕地不断减少,北方地区为主的新垦耕地持续增加。以2000年为转折点,1987年到2000年耕地总面积略有增加,2000年到2010年耕地总面积逐步减少,近30 a间,耕地总量相对稳定。比较而言,2000年以前的耕地增加速度明显高于2000年以后的耕地减少速度。到2010年全国耕地总面积呈南减北增、减少速率最快的区域集中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而增加速率最快的区域集中在新疆、黑龙江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占用持续强烈并有加强趋势,生态建设占用耕地是生态脆弱地区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对耕地的占用比例仅次于建设用地。对草地、林地的开垦是全国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对未利用土地的占用有增强趋势,近年来,包括盐碱地;沼泽地,甚至是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土地被改造成耕地,同时也会带来区域水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尤应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土地利用 地理信息系统 耕地变化 时空特征
下载PDF
近20年中国北方13省的耕地变化与驱动力 被引量:100
3
作者 李景刚 何春阳 +3 位作者 史培军 陈晋 辜智慧 徐伟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74-282,共9页
利用1983年1月至1999年12月长时间序列NOAA/AVHRR NDVI数据和2001年逐旬SPOT/VGT数据,获取了中国北方13省1980s初期、1990s初期、1990s末期和2000s初期地表土地覆盖特征,阐述了中国北方13省的耕地变化过程,并重点讨论了人类活动对耕地... 利用1983年1月至1999年12月长时间序列NOAA/AVHRR NDVI数据和2001年逐旬SPOT/VGT数据,获取了中国北方13省1980s初期、1990s初期、1990s末期和2000s初期地表土地覆盖特征,阐述了中国北方13省的耕地变化过程,并重点讨论了人类活动对耕地变化特征的影响和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发现:(1)裸地、耕地等弱生态用地面积持续增加,而林地和草地等生态功能用地和混合功能用地持续减少是我国北方1983~1999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但在2000s初期,这种状况有所改观,表明国家自20世纪末期开始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发挥作用;(2)从1983~2001年,中国北方13省的耕地重心整体上表现出向西南方向偏移的趋势.此外,地形和交通状况对耕地的空间变化过程影响明显,区域耕地面积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坡度较小的平原和丘陵地带,耕地利用强度一般随着距交通干线距离的增加而减少;(3)人们生活收入水平以及农业产量变化与耕地变化关系密切,其中人们生活收入水平与耕地面积成负相关,而农业产量与耕地面积呈正相关,表明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导致的非农用地量增加以及农业用地内部的结构调整是中国北方13省耕地变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变化 表土地覆盖 林地 草地 生态功能用地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耕地变化及动因分析 被引量:87
4
作者 何书金 李秀彬 +1 位作者 朱会义 张明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45-352,共8页
环渤海地区改革开放20多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也导致了城镇迅速扩张和耕地不断减少。根据环渤海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土地概查、土地详查分析和实地调查研究,对环渤海地区近20年的耕地变化态势及非农业人口... 环渤海地区改革开放20多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也导致了城镇迅速扩张和耕地不断减少。根据环渤海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土地概查、土地详查分析和实地调查研究,对环渤海地区近20年的耕地变化态势及非农业人口增加、非农产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退耕与灾毁、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和土地管理政策等影响耕地减少的主要动因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 耕地变化 动因分析 耕地面积 土地整理开发 土地管理 土地使用
下载PDF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驱动下中国的耕地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90
5
作者 谭永忠 吴次芳 +2 位作者 王庆日 周炼清 严栋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27-734,共8页
土地政策是影响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论文分析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对中国的耕地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对中国耕地的数量变化产生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非农建... 土地政策是影响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论文分析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对中国的耕地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对中国耕地的数量变化产生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势头总体上得到遏制,全国及各省(市、区)基本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促进了农地整理工作的开展。但是,该政策对中国耕地的质量变化的影响却相反,在全国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情况下,耕地的总体生产能力呈下降趋势,同时,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重新审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的可行性,以“保护和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替代“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以及根据土地资源区域差异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等对该政策加以调整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 耕地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耕地生产力
下载PDF
江苏省耕地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的数理探讨 被引量:79
6
作者 周炳中 赵其国 杨浩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65-671,共7页
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江苏近 2 0年来耕地数量变化规律及与人文要素关系 ,探讨经济发达地区耕地数量变化的过程、方向、速率、结构、程度、空间差异性 ,揭示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 ,经济发达省份耕地递减较全国平均数高 1 8% ,连续... 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江苏近 2 0年来耕地数量变化规律及与人文要素关系 ,探讨经济发达地区耕地数量变化的过程、方向、速率、结构、程度、空间差异性 ,揭示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 ,经济发达省份耕地递减较全国平均数高 1 8% ,连续呈现单向递减变化 ,并具有缓慢递减 -快速递减 -急剧递减 -快速递减的时间变化轨迹。变化幅度的空间差异有其规律性 :从高发达区向一般发达区减小的梯状差异及从城郊向偏远县区减小的幅射状差异。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人口膨胀、第三产业发展、城市化、粮食单产提高及人均居住面积等 ,与耕地变化具有高度关联性 ,并与其构成多元线性回归控制关系 ,是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耕地变化 驱动机制 数理探讨 耕地数量 变化规律 人文要素
下载PDF
东北地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 被引量:85
7
作者 石淑芹 陈佑启 +2 位作者 姚艳敏 李志斌 何英彬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74-586,共13页
分析研究当前区域性耕地资源数量与质量的变化格局和态势,研究其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东北地区为例,利用"3S"技术,着重应用GIS空间分析优势,首先分层次开展耕地自然质量评价、耕地... 分析研究当前区域性耕地资源数量与质量的变化格局和态势,研究其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东北地区为例,利用"3S"技术,着重应用GIS空间分析优势,首先分层次开展耕地自然质量评价、耕地利用质量评价与耕地综合质量评价,分析耕地自然质量、耕地利用质量与粮食单产的关系,研究区域耕地数量变化引起的耕地综合质量空间分布变化;然后从耕地数量、耕地质量、作物种植制度等方面,探讨东北地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为本地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粮食生产发展规划提供借鉴,为其他地区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变化 耕地质量 粮食生产能力 GIS 中国东北地区
下载PDF
中国县域耕地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的时空耦合关系 被引量:79
8
作者 刘彦随 李裕瑞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602-1612,共11页
利用1996年、2000年和2005年中国县域耕地与农业劳动力数据,基于GIS技术和模型方法,分析了县域耕地面积与农业劳动力变化态势及其时空耦合特征。研究表明:①县域耕地面积和农业劳动力变化均呈先增后减态势。1996-2000年,耕地总量、劳动... 利用1996年、2000年和2005年中国县域耕地与农业劳动力数据,基于GIS技术和模型方法,分析了县域耕地面积与农业劳动力变化态势及其时空耦合特征。研究表明:①县域耕地面积和农业劳动力变化均呈先增后减态势。1996-2000年,耕地总量、劳动力数量分别增长2.70%和1.40%;2000-2005年,耕地总量、劳动力数量分别减少1.51%和8.18%。②"胡焕庸线"是刻画中国耕地和劳动力变化格局的重要分界线。沿此线带状区域内因退耕还林造成耕地快速减少,而农业劳动力转移滞后;其西北部区域耕地快速增加,农业劳动力也在增长;其东南部区域耕地明显减少,而农业劳动力减少速度更快,二者呈现协调态势。③耕地非农化进程中县域劳动力转移效率呈下降趋势。1996-2000年和2000-2005年,全国分别有447个和505个县域的耕地减少和劳动力转移呈良性变化,90%的县域劳耕弹性系数(LFEC)的中位数分别为4.58和2.97。④基于SOM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聚类方法,可将1996-2005年中国县域耕地与劳动力变化的耦合特征划分为9大类型区。多情景模拟分析表明,2005-2015年的LFEC趋势值为2.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变化 农业劳动力变化 劳耕弹性系数 时空耦合关系 中国县域
原文传递
2015—202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制图及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72
9
作者 匡文慧 张树文 +22 位作者 杜国明 颜长珍 吴世新 李仁东 陆灯盛 潘涛 宁静 郭长庆 董金玮 包玉海 迟文峰 窦银银 侯亚丽 尹哲睿 常丽萍 杨久春 谢家丽 邱娟 张汉松 张宇博 杨仕琪 萨日盖 刘纪远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56-1071,共16页
持续地开展国家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遥感监测对于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和“美丽中国”蓝图绘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文采用Landsat 8 OLI、GF-2等卫星遥感数据,融合遥感大数据云计算和专家知识辅助人机交互解译方法,研发了中国土地利... 持续地开展国家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遥感监测对于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和“美丽中国”蓝图绘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文采用Landsat 8 OLI、GF-2等卫星遥感数据,融合遥感大数据云计算和专家知识辅助人机交互解译方法,研发了中国土地利用变化(2015—202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现状矢量数据(CLUD 2020),建立了完整的30 a(20世纪80年代末—2020年)每隔5 a的30 m分辨率中国土地利用动态数据库。基于CLUD 2020数据,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尺度揭示了2015—2020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规律、区域分异和主要特征。研究表明:将遥感大数据云计算生成的30 m分辨率植被覆盖变化和地表类型变化检测信息融入到人机交互遥感解译方法,可有效地提高大范围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制图的效率和变化图斑辨识的准确性;精度评价表明,CLUD 2020一级类型制图的综合精度达95%。总体上,全国范围内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2010—2015年比较进入相对稳定状态。期间全国耕地面积仍保持减少态势,空间分异特征为耕地南减北增,东北松嫩平原及其与三江平原交界区大规模的旱地向水田转移,西北新疆南部开垦和北部退耕/撂荒并存;全国城乡建设用地持续增加,空间分异特征表现为由以往的沿海地区和超大、大城市集聚转向中西部地区的大中小城镇周边蔓延为主。全国范围的林草自然生态用地面积持续减少,但强度与2010—2015年比较有所下降;受气候变化的持续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河流湖泊等水域面积显著增加。以上土地利用变化格局与“十三五”期间国家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宏观战略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空间格局 耕地变化 城市扩展 云计算 遥感 中国
原文传递
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66
10
作者 吴业 杨桂山 万荣荣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0-98,共9页
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耕地流失严重的问题已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深入研究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简要回顾国内外在经济发展对耕地面积减少的影响、经济发展对耕地质量变化的影响、... 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耕地流失严重的问题已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深入研究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简要回顾国内外在经济发展对耕地面积减少的影响、经济发展对耕地质量变化的影响、耕地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研究以及耕地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目前研究的实际情况以及中国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分析了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诸如数据的科学准确性、研究的时空尺度问题、指标体系的统一性以及模型化等,研究认为今后应深入耕地非农化内在机制的研究、加强研究方法的突破与创新、加大对耕地社会、生态价值的研究以及开展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变化 社会经济发展 耕地非农化 驱动力
下载PDF
近50年四川省耕地变化分析 被引量:62
11
作者 彭文甫 周介铭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9-85,共7页
耕地面积变化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利用四川省及省域范围内的21个市、地、州1952年~2000年的耕地变化数据和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全面分析了影响耕地变化的经济、社会等主要因素,对四川省近50... 耕地面积变化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利用四川省及省域范围内的21个市、地、州1952年~2000年的耕地变化数据和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全面分析了影响耕地变化的经济、社会等主要因素,对四川省近50年的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研究。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经济发展、农业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是引起四川省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经济发展引起耕地利用总量的变化、造成耕地需求结构的变化,导致大量非农用地对耕地占用的增加,造成耕地面积的减少。农业科技进步,可改良耕地,提高粮食单产,缓解经济社会发展对耕地的占用和需求。人口增加,人均耕地减少,粮食供给压力增大,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要占用大量耕地。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据此预测四川省未来耕地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2010年、2020年、2030年四川省耕地数量分别为419 101×104hm2、396 849×104hm2、374 816×104hm2,并提出了四川省耕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50年 变化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经济社会发展 农业科技进步 社会经济发展 面积变化 因子分析方法 耕地变化 耕地数量 2000年 城市化水平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可持续发展 粮食安全 分析结果 耕地利用 需求结构
下载PDF
浙江省耕地变化与粮食安全的分析及预测 被引量:63
12
作者 李玉平 蔡运龙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6-470,共5页
运用回归分析方法、预测理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及Excel软件,在分析浙江省改革开放以来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特点,运用预测理论对未来15年耕地、人口、粮食... 运用回归分析方法、预测理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及Excel软件,在分析浙江省改革开放以来耕地、人口、粮食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特点,运用预测理论对未来15年耕地、人口、粮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显示:1978~2004年,浙江省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人口数量逐年增加,从而造成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呈现增大趋势。这表明此期粮食供需差距越来越大。在未来15年,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耕地和人均耕地面积降低明显,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却呈降低趋势,这依赖于耕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但耕地仍严重超载,粮食安全问题仍将十分突出,形势比较严峻。据此提出降低耕地压力、保证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变化 最小人均耕地面积 耕地压力指数 粮食安全 浙江省
下载PDF
中国耕地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重心曲线动态分析 被引量:66
13
作者 关兴良 方创琳 鲁莎莎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997-2006,共10页
采用罗伦兹曲线、重心模型等G IS技术,利用1980 s和2000年两期覆盖全国跨度10多年的土地利用数据,构造耕地指数、耕地变化指数对中国耕地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变化格局进行分析。主要结论:①中国耕地主要分布在黑、川、蒙、豫、鲁等北部和... 采用罗伦兹曲线、重心模型等G IS技术,利用1980 s和2000年两期覆盖全国跨度10多年的土地利用数据,构造耕地指数、耕地变化指数对中国耕地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变化格局进行分析。主要结论:①中国耕地主要分布在黑、川、蒙、豫、鲁等北部和中部省份,其中苏、粤、冀、鲁、浙等19个省份的耕地有所减少,黑、蒙、吉、新等13个省份的耕地有所增加;②胡焕庸线之东南40%的国土面积分布着全国88%的耕地;西北60%的国土面积分布着全国12%的耕地,中国耕地空间分布可划分为高度稀疏区、低度稀疏区、一般过渡区、低度集聚、高度集聚区等5种类型;③中国耕地变化区域类型可适度划分为高度增长区、中度增长区、低度增长区、基本不变区、低度减少区、中度减少区、高度减少区等7大类型。顾及耕地质量背景下的中国耕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特征等应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变化 罗伦兹曲线 重心曲线 中国
原文传递
近10年中国耕地变化的区域特征及演变态势 被引量:65
14
作者 袁承程 张定祥 +1 位作者 刘黎明 叶津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67-278,共12页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进,中国耕地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分析2009-2018年中国耕地的时空变化,掌握中国耕地变化的区域特征与变化态势,有助于制定差别化的区域耕地保护政策与管理策略,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进,中国耕地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分析2009-2018年中国耕地的时空变化,掌握中国耕地变化的区域特征与变化态势,有助于制定差别化的区域耕地保护政策与管理策略,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基于2009-2018年土地调查格网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数学指数模型等方法,从耕地数量、空间以及立地条件等方面研究近10年来中国的耕地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2009-2018年间中国耕地数量总体稳定,但是耕地数量变化的区域差异较大。全国耕地共减少39.37万hm^(2),减少幅度为0.29%。2)从市域尺度分析,呈现以“哈尔滨-郑州-昆明”带为中心的东-中-西分异特征,该中心带内耕地净减少面积与全国耕地净减少总量基本持平,而该中心带以东地区的耕地净减少量与中心带以西地区的耕地净增加量相近。3)耕地空间变化率在长江以北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区、黄淮海平原区以及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相对较高,表明这些区域人为调整耕地空间布局的强度较大,但其市域内净增加耕地面积总量却不大。4)耕地减少主要分布在距离主要城市中心30 km以内的区域,而耕地增加主要发生在离城市中心40 km以外区域,这进一步说明城市化发展仍然是当前耕地减少的主导因子。此外,石嘴山、延安、雅安、榆林、张家口、丽水和泉州等地的耕地平均海拔增加较大,说明这些地区耕地“上山”现象较为严重。因此,今后应根据耕地变化“热点地区”的动态识别,提升自然资源管理和督察的精准定位和因地施策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遥感 土地调查 耕地变化 格网数据 中国
下载PDF
2000-2010年中国耕地变化与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效果分析 被引量:64
15
作者 许丽丽 李宝林 +3 位作者 袁烨城 高锡章 刘海江 董贵华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543-1551,共9页
本文基于中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深入分析了2000-2010年间中国耕地变化及其空间差异,并对中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0年间中国耕地面积有所减少,由2000年的1.85亿hm2,减少到2010年的1.81亿hm2,耕地减少的主... 本文基于中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深入分析了2000-2010年间中国耕地变化及其空间差异,并对中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0年间中国耕地面积有所减少,由2000年的1.85亿hm2,减少到2010年的1.81亿hm2,耕地减少的主要方式为耕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耕地变化在空间上呈现出西增东减,北增南减,东部沿海自然条件良好地区以及中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耕地减少,西部水资源缺乏地区耕地增加的基本格局。大部分省份没有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基本目标,有18个省份占补平衡指数小于-50%。建设占用的耕地多适宜农业耕作,而新增耕地只有不到一半适宜农业耕作。研究时段内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加以及城镇化等因素导致的建设用地需求快速增加,决定了东部地区耕地占补平衡很难有效实施。全国耕地总体占补平衡背后存在较为严重的生态风险,耕地增加过于依赖土地开发,对现有耕地的保护亟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变化 占补平衡 土地适宜性 遥感 政策效果 中国
原文传递
大连市耕地变化及人文驱动因子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51
16
作者 汤姿 尹怀宁 +1 位作者 朱恒锋 于国强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3期344-348,共5页
大连市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迅速,非农建设用地占用量大,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矛盾突出,这是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存在的普遍问题.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大连市近20年的耕地数量变化规律与人文驱动要素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耕地数量总体呈... 大连市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迅速,非农建设用地占用量大,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矛盾突出,这是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存在的普遍问题.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大连市近20年的耕地数量变化规律与人文驱动要素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耕地数量总体呈不断减少趋势,经济和社会因素、农业投入因素是影响耕地变化的两个主要方面,其中主要是经济和社会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耕地变化与人文驱动因子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变化 大连市 人文驱动因子 经济发展 非农建设用地 耕地数量变化 驱动要素 社会因素 定量研究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下载PDF
现阶段我国耕地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33
17
作者 李辉霞 陈国阶 何晓蓉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2004年第3期98-101,共4页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国家统计资料,分析了我国近20年来耕地变化总体趋势:耕地总量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不断下降,且地区间的数量、质量变化不平衡。并采用最大似然法对多变量作因子分析,找出我国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口的不断增长,第...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国家统计资料,分析了我国近20年来耕地变化总体趋势:耕地总量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不断下降,且地区间的数量、质量变化不平衡。并采用最大似然法对多变量作因子分析,找出我国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口的不断增长,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及水土流失的日益加剧。最后针对分析结果,提出藏粮于土、加强水土保持、加强第三产业用地管理等若干关于耕地资源保护与管理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耕地变化 驱动力 因子分析
下载PDF
吉林省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37
18
作者 王宗明 张柏 张树清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4年第6期61-65,共5页
本文在 GIS平台支持下 ,分析了近 2 0年来吉林省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 ,阐明了耕地变化的人文驱动力。结果表明 ,1 980 - 2 0 0 0年 ,吉林省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趋势为草地、林地、未利用地转化为耕地 ,其中草地向耕地的转化占总变化面积... 本文在 GIS平台支持下 ,分析了近 2 0年来吉林省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 ,阐明了耕地变化的人文驱动力。结果表明 ,1 980 - 2 0 0 0年 ,吉林省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趋势为草地、林地、未利用地转化为耕地 ,其中草地向耕地的转化占总变化面积的 35 .0 1 % ,动态度最大。人文景观的影响程度有所增强。吉林省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差异明显 ,西部变化较为剧烈。草地和未利用地转为耕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 ,林地转耕地多分布在森林边缘地带 ,耕地向城镇用地转化主要分布在中部城市聚集区 ,西部地区部分草地退化导致其向未利用地转化。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宏观政策是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耕地变化 驱动力分析 吉林省 经济发展 城市聚集 区域土地利用 草地 林地 西北部地区
下载PDF
近年来我国耕地变化情况及中期发展趋势 被引量:47
19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4-89,共16页
本文根据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详查初步汇总数据,以及对部分城市和地区的遥感资料所进行的研究分析,反映了近年来我国耕地变化的基本情况,探讨了我国耕地供求的中期发展趋势。文章揭示了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同时表明集约用地还... 本文根据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详查初步汇总数据,以及对部分城市和地区的遥感资料所进行的研究分析,反映了近年来我国耕地变化的基本情况,探讨了我国耕地供求的中期发展趋势。文章揭示了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同时表明集约用地还有巨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变化 农业结构调整 旧城改造 中期发展 耕地后备资源 人均用地 国家土地管理局 “八五”期间 土地利用 用地规模
原文传递
中国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变化计量分析 被引量:49
20
作者 姚远 李效顺 +1 位作者 曲福田 陈龙乾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09-215,I0006,共8页
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一直是决策者两难的选择,其传统假说大都建立在发展与保护矛盾不断激化的基础之上,该文基于国内外耕地变化轨迹的判断,提出新的研究假说:经济增长与耕地变化存在Logistic曲线关系,并选择全国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 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一直是决策者两难的选择,其传统假说大都建立在发展与保护矛盾不断激化的基础之上,该文基于国内外耕地变化轨迹的判断,提出新的研究假说:经济增长与耕地变化存在Logistic曲线关系,并选择全国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国外(区域)经济发展在工业化、城市化由初级阶段过渡到高级阶段过程中,对建设占用耕地需求的强烈程度先增强后减弱,整个过程类似于Logistic曲线假说。中国不同阶段对比发现,1988-2003年间中国人均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变化具有较为一致波动特征致,2003年以后两者波动出现明显脱钩或分歧。1988-2008年间的全国各省实证结果显示,除上海、广西等8省份无法通过F检验外,其余省份均能验证研究假说,在2002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759.2元,是耕地变化加速减少向减速减少的拐点,2009年后数年耕地规模总量不应小于121.7万km2,不同区域耕地变化拐点和规模下限差别较大。研究结论能够为中国耕地保护和公共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和直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经济 增长 耕地变化 Logistic曲线 假说验证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