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耕作深度对烤烟生长、养分吸收及产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0
1
作者 徐天养 赵正雄 +4 位作者 李忠环 陈荣平 许龙 王胱霖 金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364-1368,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移栽前不同耕作深度(20、30和40cm)对烟株农艺性状、根系发育及分布、干物质累积和养分吸收以及烟叶产量、产值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深度处理烟株前期生长无明显差异,但到打顶时烟株根系发育和分布则有...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移栽前不同耕作深度(20、30和40cm)对烟株农艺性状、根系发育及分布、干物质累积和养分吸收以及烟叶产量、产值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深度处理烟株前期生长无明显差异,但到打顶时烟株根系发育和分布则有显著差异。在0~10cm土层内,根系数量及根干重均随耕作深度增加而下降;而10~20cm、20~30cm两土层内根系数量及干重与耕作深度间的关系则与0~10cm相反,20cm处理与其余两处理间差异显著,耕作深度为40cm处理明显有更多的根系。各处理烟株烟叶叶面积系数及最大叶面积、整株干物质累积和氮磷钾养分吸收均随耕作深度增加而增大,且这种趋势随生育期发展而愈加明显。烤后烟叶产量、产值以耕作深度为40cm处理最高,30cm处理次之,20cm处理最低,前者与后两者间有显著差异;而评吸质量以耕作深度为30cm处理各部位和40cm处理上部叶相对更好。综合考虑,建议烤烟生产中土壤耕作深度以30~40cm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耕作深度 根系 干物质累积 养分吸收 产量 质量
下载PDF
耕作深度及秸秆还田对农田黑土土壤供水能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9
2
作者 邹文秀 陆欣春 +1 位作者 韩晓增 王凤仙 《土壤与作物》 2016年第3期141-149,共9页
黑土是我国重要的农田土壤,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是影响黑土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此研究利用一个三年的田间试验,分析了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深度对玉米和大豆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影响机制。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包括浅耕0~15 cm(D15),... 黑土是我国重要的农田土壤,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是影响黑土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此研究利用一个三年的田间试验,分析了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深度对玉米和大豆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影响机制。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包括浅耕0~15 cm(D15),中浅耕0~20 cm(D20),深耕0~35 cm(D35)和深耕0~50 cm(D50),副处理对照和秸秆还田(+S)。结果表明增加耕作深度能够增加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并在D35处理达到了最大值,分别为8 999 kg·hm^(-2)和2 424 kg·hm^(-2),说明耕作深度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一个重要因子。每个耕作深度又裂区为是否秸秆还田,即增加了D15+S,D20+S,D35+S,D50+S处理,与非秸秆还田处理相比,当秸秆还田深度≤20 cm时,作物产量降低了10.62%~16.81%,而当还田深度≥35 cm时,作物产量提高了2.25%~7.29%,说明秸秆还田深度是影响秸秆还田效果的重要因素,D35+S处理作物的产量达到了最大值。与D15+S相比,D20+S,D35+S,D50+S,0~15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增加了7.81%~12.63%,作物的出苗率增加了11.42%~16.94%,土壤的供水量增加6.71%~10.43%,其中D35+S的效果最佳,说明上述因素是能够调控秸秆还田效果;虽然D50+S也能够增加作物产量,但是增加了作业成本,同时不利于保水。因此,在典型黑土区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大气降水的利用效率,推荐的耕作深度是0~35 cm配以全层秸秆深混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深度 作物产量 土壤供水能力 秸秆深混还田 农田黑土
下载PDF
不同耕作深度对烤烟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8
3
作者 王娜 兰建强 +1 位作者 王定伟 杨德海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737-1740,共4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深度对烤烟生长发育及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耕作深度条件下,深耕35 cm和深耕45 cm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烟株根系的生长发育,增加一级侧根和不定根的根数,扩展根系的分布范围,而且从经济性状指标来看...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深度对烤烟生长发育及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耕作深度条件下,深耕35 cm和深耕45 cm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烟株根系的生长发育,增加一级侧根和不定根的根数,扩展根系的分布范围,而且从经济性状指标来看,这两个处理的产量、均价、中上等烟比例均较高.综合考虑,建议烤烟生产中土壤耕作深度以35~45 cm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深度 烤烟 生长发育 产质量
下载PDF
不同耕作深度对玉米田间土壤水分和生长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27
4
作者 孙仕军 闫瀛 +2 位作者 张旭东 王铁良 王殿武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8-462,共5页
在雨养农业区,探讨了玉米田间土壤水分和生长状况在不同耕作深度(15cm和25cm)条件下的变化情况。对不同耕作深度全生育期土壤水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典型天气时土壤水分沿土壤剖面的变化情况,以及株高、茎粗、叶面积、产量进行了对比研... 在雨养农业区,探讨了玉米田间土壤水分和生长状况在不同耕作深度(15cm和25cm)条件下的变化情况。对不同耕作深度全生育期土壤水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典型天气时土壤水分沿土壤剖面的变化情况,以及株高、茎粗、叶面积、产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内两种不同耕作深度条件下,土壤水分随时间的波动趋势相似,但在较大降雨后(15mm以上),深耕区土壤水分增加值比浅耕区多,连续干旱时深耕区比浅耕区土壤水分消耗更快。整个生育期的土壤含水率,深耕区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差值比浅耕区大,在0~40cm深处相差3.04%,40~80cm深处相差最高达到4.75%。这说明深耕更有利于降雨入渗和土壤水分调蓄。生长状况指标差异不大,浅耕区略好于深耕区,产量为浅耕区略高于深耕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深度 雨养农业 土壤含水率 玉米
下载PDF
不同耕作深度对茶园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0
5
作者 李小飞 孙永明 +5 位作者 叶川 张昆 黄尚书 余跑兰 武琳 李昊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77-883,共7页
【目的】探寻既能有效防止土壤结构发生恶化又能充分营造水、肥、气等茶树良好生长环境的合理耕作深度,为指导茶农科学耕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试验,以免耕为对照(CK),设耕10 cm、耕20 cm和耕30 cm等3个处理,研究不同耕作深度对... 【目的】探寻既能有效防止土壤结构发生恶化又能充分营造水、肥、气等茶树良好生长环境的合理耕作深度,为指导茶农科学耕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试验,以免耕为对照(CK),设耕10 cm、耕20 cm和耕30 cm等3个处理,研究不同耕作深度对茶园土壤容重、水含量、孔隙度、土壤三相比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耕作后0~30 cm土层土壤容重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耕30 cm处理0~3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均显著降低(P<0.05,下同)。耕作显著增加了土壤水含量,其中耕20 cm处理对0~10和10~20 cm土层土壤水含量的提升效果最佳,耕30 cm处理对20~30 cm土层土壤水含量的提升效果最佳。耕作可增加非毛管孔隙度,减少毛管孔隙度,但总孔隙度依然增加,其中,耕作对0~10 cm土层土壤孔隙状况影响显著,而在10~20 cm土层仅耕20 cm处理对土壤孔隙度状况影响显著,在20~30 cm土层仅耕30 cm处理对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影响显著。耕作后0~10 cm土层气相和液相比例显著增加,固相比例显著下降,其中以耕20 cm处理效果最佳,而在20~30 cm土层,对土壤三相比协调效果最佳为耕30 cm处理。耕作后0~1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下降,20~3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在耕20 cm和耕30 cm处理下显著升高;耕作后0~30 cm土层的速效养分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总孔隙度、固相比例是反映不同耕作深度对茶园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关键因子,而有效磷则是养分肥力指标的关键因子。【结论】不同耕作深度均能降低茶园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水含量、改善土壤孔隙度状况和协调土壤三相比,其中以20 cm耕作深度对茶园土壤的综合改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深度 茶园 土壤理化性状
下载PDF
不同耕作深度对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6
作者 蒲境 史东梅 +2 位作者 娄义宝 段腾 宋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14,共7页
红壤坡耕地不同耕作深度对耕层质量和作物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以江西红壤坡耕地示范区耕层为研究对象,从土壤属性角度,对红壤坡耕地不同耕作深度处理下垂直深度土壤水分、容重、孔隙度、土壤紧实度、土壤抗剪强度、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 红壤坡耕地不同耕作深度对耕层质量和作物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以江西红壤坡耕地示范区耕层为研究对象,从土壤属性角度,对红壤坡耕地不同耕作深度处理下垂直深度土壤水分、容重、孔隙度、土壤紧实度、土壤抗剪强度、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耕作深度对土壤孔隙度、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的影响为免耕<翻耕20 cm<翻耕10 cm<常规耕作<翻耕30 cm,对容重的影响为翻耕30 cm<常规耕作<翻耕10 cm<免耕<翻耕20 cm;与常规耕作比较,翻耕30 cm使土壤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孔隙度分别提高了18.17%,12.67%,5.94%,土壤容重降低6.90%。(2)不同耕作深度下土壤紧实度表现为翻耕30 cm<翻耕10 cm<翻耕20 cm<免耕<常规耕作,土壤抗剪强度表现为翻耕30 cm<常规耕作<翻耕10 cm<免耕<翻耕20 cm;与常规耕作对照,翻耕30 cm使土壤紧实度和抗剪强度分别降低27.07%和24.82%。(3)土壤有机质含量以翻耕20 cm处理下最高(13.48 g/kg),免耕处理含量最低(9.39 g/kg),土壤速效养分主要集中分布在0-20 cm土层,但20-40 cm土层中翻耕处理较免耕处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以翻耕20 cm和常规耕作表现显著。(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翻耕30 cm处理对红壤坡耕地土壤的综合改善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可为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改善和合理耕层构建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深度 坡耕地 耕层 土壤特性 红壤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秸秆还田和耕作深度对稻田耕层土壤的影响 被引量:18
7
作者 胡心意 傅庆林 +2 位作者 刘琛 丁能飞 林义成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02-1210,共9页
为了解耕作深度与秸秆还田对稻田耕层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016年同时在兰溪和金华两地开展油菜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深度的稻作田间试验,探讨浅耕(耕深10~12 cm)无秸秆还田、浅耕油菜秸秆还田、深耕(耕深18~20 cm)无秸秆还... 为了解耕作深度与秸秆还田对稻田耕层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016年同时在兰溪和金华两地开展油菜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深度的稻作田间试验,探讨浅耕(耕深10~12 cm)无秸秆还田、浅耕油菜秸秆还田、深耕(耕深18~20 cm)无秸秆还田和深耕油菜秸秆还田等4个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磷脂脂肪酸(PLFA)组成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等含量,但耕深和秸秆还田对土壤pH、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可提高稻谷产量,而耕深对稻谷产量无明显影响。与浅耕无秸秆相比,深耕或秸秆还田可提高耕层土壤磷酸酶和β-葡糖苷酶的活性,但对生物多样性香农(Shannon)指数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磷脂脂肪酸总含量、细菌PLFA含量和真菌PLFA含量,而增加耕深会降低土壤真菌PLFA含量。秸秆还田结合适宜的耕作深度可有效提高稻田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改善土壤肥力,进而提高水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耕作深度 土壤酶 磷脂脂肪酸
下载PDF
耕作深度及秸秆还田对耕层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8
8
作者 吕凯飞 周锋 +4 位作者 安曈昕 杨友琼 王武 程易 吴伯志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503-1509,共7页
【目的】针对不合理耕作措施引发土壤干旱频发、耕层变浅、地力衰退等问题,对坡耕地耕层进行合理构建,为改善耕层土壤理化性状和持续提高作物产量提供依据。【方法】本试验于2016-2018年,在砚山县江那镇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进行,本试验设置... 【目的】针对不合理耕作措施引发土壤干旱频发、耕层变浅、地力衰退等问题,对坡耕地耕层进行合理构建,为改善耕层土壤理化性状和持续提高作物产量提供依据。【方法】本试验于2016-2018年,在砚山县江那镇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进行,本试验设置8个处理,分别为:免耕+秸秆还田(T1);旋耕15 cm+秸秆还田(T2);翻耕20 cm+秸秆还田(T3);翻耕30 cm+秸秆还田(T4);免耕(T5);旋耕15 cm(T6);翻耕20 cm(T7);翻耕30 cm(T8)。研究不同措施对玉米‖辣椒耕层土壤容重、紧实度、剪切力等物理性状及10~20 cm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深耕T3、T4、T7、T8处理能降低土壤容重、剪切力、紧实度等物理性状,T3、T7处理的土壤容重、土壤剪切力、土壤紧实度比T2、T6处理分别降低3.27%~10.75%、2.31%~27.27%、1.44%~11.64%。T3处理的土壤容重、剪切力、紧实度较T5处理分别减少2.63%~5.92%、1.16%~6.06%、7.60%~25.75%。随试验时间延长,T3、T4、T7、T8处理10~20 cm土壤有效养分逐渐增加,到2018年T7处理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分别比T6处理高2.60%、10.50%、23.96%。【结论】深翻+秸秆还田处理有利于坡耕地耕层土壤理化性状的持续性改善,进而推动坡耕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深度 秸秆还田 土壤理化性状 间作
下载PDF
耕作深度及培肥方式对红壤坡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9
作者 黄尚书 钟义军 +6 位作者 黄欠如 武琳 何绍浪 成艳红 张昆 吴艳 叶川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2-83,共12页
针对当前红壤坡耕地耕层瘠薄化问题,研究耕作深度及培肥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作物产量及耕层土壤质量的影响。试验以免耕(NT)、耕翻10 cm(P10)、耕翻20 cm(P20)、耕翻30 cm(P30)为主处理,以单施化肥(NPK)和有机无机配施(NPK+OM)为副处... 针对当前红壤坡耕地耕层瘠薄化问题,研究耕作深度及培肥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作物产量及耕层土壤质量的影响。试验以免耕(NT)、耕翻10 cm(P10)、耕翻20 cm(P20)、耕翻30 cm(P30)为主处理,以单施化肥(NPK)和有机无机配施(NPK+OM)为副处理设置裂区试验,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观测,并评价不同处理下耕层土壤质量。结果表明:(1)与NT处理相比,P10、P20、P30处理提高了0~3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含量,尤其以P20处理下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的积累效果最佳;P10、P20、P30处理还改善了对应耕作深度土层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田间持水量除外),但造成了对应耕作深度下层土壤压实现象;不同耕作深度下花生、红薯产量均以P20处理最高,平均比NT、P10、P30处理高47.96%、33.29%、17.05%。(2)与NPK培肥方式相比,NPK+OM培肥方式有利于维持0~30 cm各土层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含量的稳定,一定程度改善0~40 cm各土层土壤物理性质,并提高作物产量(提高6.70%);但NPK+OM培肥方式结合耕作深度处理对作物的增产效果并不一致:在P10、P20、P30处理下,NPK+OM结合P20处理的增产效果最佳(增产9.60%)。(3)对不同处理下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的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深度下耕层土壤质量指数以P20处理最高,两种培肥方式下耕层土壤质量指数表现为NPK+OM培肥方式显著高于NPK培肥方式;进一步分析发现,作物产量与耕层土壤质量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不同耕作深度及培肥方式通过影响耕层土壤质量进而影响作物产量的形成。因此,对于种植典型农作物的红壤坡耕地,耕作深度20 cm在改善耕层土壤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更有利于有机质及速效养分的积累,并使作物获得较高的产量,且与有机无机培肥相结合可进一步获得较好的增产效果,为红壤坡耕地合理耕层构建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坡耕地 耕作深度 培肥方式 土壤理化性质 作物产量
下载PDF
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互作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烟叶钾、氯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范艺宽 毛家伟 +5 位作者 孙大为 张翔 杨立均 李亮 司贤宗 吴俊林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2-36,共5页
为探讨豫南烟区适宜的烤烟耕作模式,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互作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烟叶钾、氯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耕作深度的增加,粒级<0.25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降低,即粒级≥0.25 mm的团聚体含量明显增加,除... 为探讨豫南烟区适宜的烤烟耕作模式,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互作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烟叶钾、氯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耕作深度的增加,粒级<0.25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降低,即粒级≥0.25 mm的团聚体含量明显增加,除耕作深度40 cm外,秸秆翻压处理均较不翻压秸秆处理显著降低粒级<0.25 mm的团聚体含量;烤烟产量随着耕作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产值则表现为耕作深度30 cm>耕作深度20 cm>耕作深度40 cm;烟叶全钾含量随着烟株生育进程的推进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移栽后60 d,在秸秆翻压条件下,耕作深度30、40 cm处理较常规耕作(20 cm)处理显著提高烟叶全钾含量;与不翻压处理相比,除耕作深度20 cm外,秸秆翻压处理其他耕作深度各部位烤后烟叶钾含量均有一定增加,而氯离子含量则均有所降低。综合分析,在豫南烟区,生产中较适宜的耕作模式为耕作深度30 cm+秸秆翻压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深度 秸秆还田 烤烟 土壤团聚体
下载PDF
耕作深度与翻压绿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祖韦军 潘文杰 +3 位作者 张金召 李雨 林叶春 郎胜勇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383-2393,共11页
【目的】探究耕作深度和翻压绿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为烟区培肥改土及保障优质生态烟叶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旋耕深度(浅耕和深耕)和翻压绿肥(油菜、光叶紫花苕和黑麦草)后的0~20 cm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究耕作深度和翻压绿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酶活性的影响,为烟区培肥改土及保障优质生态烟叶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旋耕深度(浅耕和深耕)和翻压绿肥(油菜、光叶紫花苕和黑麦草)后的0~20 cm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无绿肥土壤为对照,采用Biolog-Eco技术及化学法研究不同时期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与土壤氮素循环相关的主要酶活性,分析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与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不同耕作深度翻压绿肥后植烟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随绿肥翻压时间的延长整体上呈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且整体上表现为光叶紫花苕>黑麦草>油菜>无绿肥对照,绿肥翻压后30~60 d为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基质的频繁时期。光叶紫花苕深耕处理对糖类、羧酸类和多聚物类碳源基质利用效率较高,AWCD均值分别为0.67、0.69和0.77,多样性较高且种群相对丰富;无绿肥对照对所有碳源基质利用效率都较低,AWCD均值为0.46,多样性和种群丰富度较低。胺类、多聚物类和氨基酸类碳源是不同耕作深度下翻压绿肥的植烟土壤间差异的敏感碳源。耕作深度和翻压绿肥提高了土壤中与氮素循环相关主要酶的活性,翻压光叶紫花苕处理不同时期土壤谷胺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均处于最高水平,且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多样性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结论】耕作深度和翻压绿肥能有效提高贵州黄壤烟区植烟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及与氮素循环相关主要酶的活性,以深耕优于浅耕,光叶紫花苕深耕处理在提高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酶活性方面表现较佳,可作为一种有效耕作与栽培模式在贵州烟区推广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耕作深度 BIOLOG 多样性指数 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不同耕作深度与施肥量对江汉平原稻田土壤紧实度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彭成林 袁家富 +6 位作者 赵书军 佀国涵 贾平安 徐祥玉 徐大兵 李金华 吴鹏飞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6期30-33,共4页
连续两年(2014—2015年)在湖北省潜江市浩口镇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3个耕作深度和4个施肥水平对稻田土壤紧实度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栽插前深耕(30 cm)相对于浅耕(10 cm)和中耕(20 cm)对土壤的扰动较大,但经过整个水稻大田期... 连续两年(2014—2015年)在湖北省潜江市浩口镇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3个耕作深度和4个施肥水平对稻田土壤紧实度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栽插前深耕(30 cm)相对于浅耕(10 cm)和中耕(20 cm)对土壤的扰动较大,但经过整个水稻大田期沉降之后,对表层土壤的紧实度影响很小,能明显降低中层土壤的紧实度,能明显增加下层土壤的紧实度,形成"上松下紧"的结构,但耕作深度对水稻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在氮(N)、磷(P2O5)、钾(K2O)按1∶0.5∶0.8配比的条件下,用线性+平台模型确定的中稻氮肥最合理用量为156.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平原 耕作深度 施肥量 土壤紧实度 水稻
下载PDF
机械化深耕深松技术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于涛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2年第5期101-102,共2页
深耕深松技术是提高土壤耕作质量,改造耕层构造的两项技术措施。其作用主要表现为改善土壤结构,为作物播种、发芽、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疏松土壤环境,同时能够有效消灭杂草及病虫害。目前该技术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农民群众广为推广接受... 深耕深松技术是提高土壤耕作质量,改造耕层构造的两项技术措施。其作用主要表现为改善土壤结构,为作物播种、发芽、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疏松土壤环境,同时能够有效消灭杂草及病虫害。目前该技术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农民群众广为推广接受的重要增产增效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化深耕深松技术 农作物 耕作深度 深松机 深松铲 深松起垄旋耕机
下载PDF
不同耕作深度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祝宗美 《山东农业科学》 2012年第7期48-49,共2页
耕翻30 cm+深松10 cm和深耕深翻30 cm处理比浅耕15 cm处理的小麦单株分蘖、次生根量、单株干重增加,叶面积系数增大;小麦在各个时期干物质的积累量也明显增加。前两者的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浅耕地块。
关键词 小麦 耕作深度 生长发育 水分生产效率
下载PDF
不同耕作深度下调控水肥对玉米生长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隋凯强 付丽亚 +3 位作者 韩伟 林少雯 刘树堂 皇甫呈惠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12-218,共7页
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深度条件下调控水肥配比对玉米养分及产量的影响,共设16个试验处理,对玉米各器官的氮、磷、钾分配以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水肥条件下,耕作深度30 cm处理的产量均高于耕作深度20 cm,产量最大的处理是... 为了研究不同耕作深度条件下调控水肥配比对玉米养分及产量的影响,共设16个试验处理,对玉米各器官的氮、磷、钾分配以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水肥条件下,耕作深度30 cm处理的产量均高于耕作深度20 cm,产量最大的处理是A_1M_2W_3,为9 950 kg/hm^2,较A_1M_1W_0的产量增加了46. 32%。玉米各器官的氮素积累量大小顺序为籽粒>叶>茎秆>根,茎秆、根中氮素含量最高的是处理A_1M_2W_3,籽粒、叶中的氮素积累量最大的是处理A_1M_2W_2,磷素在各器官内的积累量高低依次是:籽粒>叶>茎秆>根。各器官钾素的积累量大小顺序为茎秆>籽粒>叶>根,各器官钾素含量最高的处理是A_1M_2W_3。钾素含量最高的处理是A_1M_2W_3,最低的处理是A_2M_1W_0。当耕作深度与有机肥同一水平(A_1M_2)时,各处理的产量随水分的增加而增加,籽粒中氮素的含量占整个玉米植株氮素含量的百分比分别是49. 57%,49. 29%,45. 21%,43. 82%,磷素分别是43. 61%,36. 69%,43. 31%,40. 88%,钾素分别是26. 05%,29. 27%,28. 65%,27. 79%。不同耕作深度条件下调控合适的水肥配比对玉米的产量有显著影响,在相同的水肥水平调控下,耕作深度30 cm较深度20 cm提高了玉米的生物产量,提高了玉米各器官的氮磷钾素积累量,在耕作深度30 cm、水分在70%、有机肥施用7 500 kg/hm^2时,玉米对氮、磷、钾的吸收积累量最大,产量最高。深翻能改变土壤结构,促进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增强了根系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提高玉米对养分的吸收积累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深度 水肥耦合 玉米养分积累 产量
下载PDF
深耕配施有机肥对云南保山植烟土壤肥力的快速提升效应 被引量:9
16
作者 何京 王津军 +7 位作者 尹兴盛 吴宗海 沈广材 赵旭辉 刘洪华 李丽 曹娜 丛萍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7-34,共8页
为研究土壤耕作深度与有机肥对植烟土壤肥力的快速提升效果,设置3种耕作深度(S1:深耕10 cm;S2:深耕20 cm;S3:深耕30 cm)与2种有机肥(OF:商品有机肥;FM:农家肥)的交互试验,研究一个生长季内不同处理对土壤物理结构、养分变化及酶活性的... 为研究土壤耕作深度与有机肥对植烟土壤肥力的快速提升效果,设置3种耕作深度(S1:深耕10 cm;S2:深耕20 cm;S3:深耕30 cm)与2种有机肥(OF:商品有机肥;FM:农家肥)的交互试验,研究一个生长季内不同处理对土壤物理结构、养分变化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耕作深度与有机肥种类对土壤物理特性无显著影响。二者互作可显著提高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S3FM可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及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的含量。(2)耕作深度×有机肥种类可显著影响0~20和20~40 cm土层脲酶活性。S1FM较S1OF显著提高0~20和20~4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41.75%和14.29%;当均施用农家肥时,脲酶的活性在耕深30 cm达到最高,较其他处理增幅最高达57.89%。(3)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表明,S3FM处理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肥力质量得分均最高,分别为0.58与0.74。可见,农家肥深耕30 cm可实现在一个生长季内提升保山植烟土壤肥力质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深度 有机肥 植烟土壤 土壤肥力
下载PDF
耕作深度对红壤坡耕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何绍浪 黄尚书 +6 位作者 钟义军 黄欠如 成艳红 张昆 武琳 李小飞 叶川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7-132,共6页
为探讨耕作深度对第四纪红黏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依托2015年设置的红壤坡耕地合理耕作深度定位试验,试验设置免耕(NT)、翻耕10 cm(P10)、翻耕20 cm(P20)和翻耕30 cm(P30)共4种试验处理,利用湿筛法测定了土壤2~8 mm,0.25... 为探讨耕作深度对第四纪红黏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依托2015年设置的红壤坡耕地合理耕作深度定位试验,试验设置免耕(NT)、翻耕10 cm(P10)、翻耕20 cm(P20)和翻耕30 cm(P30)共4种试验处理,利用湿筛法测定了土壤2~8 mm,0.25~2 mm,0.25~0.053 mm和<0.053 mm粒径的团聚体的百分含量,并计算了>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百分含量(R0.25)、平均质量直径(MWD)、平均几何直径(GWD)和分形维数(D)。结果表明:4种试验处理下土壤团聚体含量均以0.25~2 mm粒径最高,其次是0.053~0.25 mm粒径。与NT相比,2~8 mm粒径的土壤团聚体含量在P10,P20和P30处理下均显著下降(p<0.05),微团聚体(<0.25 mm)含量在P10和P30处理下在整体上呈上升趋势,而微团聚体(<0.25 mm)含量在P20处理下变化较小。土壤团聚体的R0.25,MWD,GMD值在NT和P20处理下整体上高于P10和P30处理,且土壤团聚体的D值在NT和P20处理下低于P10和P30处理,表明NT和P20处理的土壤性团聚体稳定性比P10和P30处理更好。此外,耕作扰动下(P10,P20,P30)花生产量与0.25~2 mm粒径的土壤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团聚体的R0.25和GMD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红壤坡耕地0.25~2 mm粒径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能为土壤肥力的表征提供物理性诊断指标,而土壤团聚体的R0.25和GMD值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土壤肥力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深度 红壤坡耕地 水稳性团聚体 团聚体稳定性
下载PDF
耕作深度对紫色土坡地旋耕机耕作侵蚀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富程 花小叶 黄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共5页
利用磁性示踪法定量研究紫色土坡地旋耕机上下耕作的耕作位移和土壤位移量,分析了不同耕作深度(8,10,12cm)对耕作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研究坡度范围内(3.43%~20.97%),旋耕机不同耕作深度引起的土壤净位移差异显著(p=0.007),... 利用磁性示踪法定量研究紫色土坡地旋耕机上下耕作的耕作位移和土壤位移量,分析了不同耕作深度(8,10,12cm)对耕作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研究坡度范围内(3.43%~20.97%),旋耕机不同耕作深度引起的土壤净位移差异显著(p=0.007),且随着耕作深度的增加土壤净位移显著增大,3种耕作深度的土壤净位移与坡度均显著相关,且随着耕作深度的增加相关性逐渐增强;耕作侵蚀速率随着耕作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耕作深度由8cm增加为10cm,耕作侵蚀速率增大了77%,由10cm增加为12cm耕作侵蚀速率增大了49%。耕作深度是影响紫色土坡地旋耕机耕作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增加耕作深度引起耕作侵蚀明显增加,因此合理调控耕作深度是防治紫色土退化的一种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侵蚀 耕作深度 磁性示踪 旋耕机 土壤退化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和工作深度对玉米生产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9
19
作者 SulimanA.Elnazif 罗锡文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85-90,共6页
为了比较不同耕作方式和工作深度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在华南农业大学农场进行了两组对比试验,试验土壤为沙壤上和粘壤土,试验作物为玉米。第一组试验中安排了5种耕作方式,分别为犁耕加圆盘耙(MB+DH),凿形耕(CH),圆盘粑两次(DH... 为了比较不同耕作方式和工作深度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在华南农业大学农场进行了两组对比试验,试验土壤为沙壤上和粘壤土,试验作物为玉米。第一组试验中安排了5种耕作方式,分别为犁耕加圆盘耙(MB+DH),凿形耕(CH),圆盘粑两次(DH2),旋耕(RT)和不耕(NT),第二组试验中安排了2种耕作方式,犁耕加圆盘耙(NDL)和犁耕、圆盘耙加深松(NL)。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耕作方式和工作深度对土壤容重、土壤耕作阻力、土壤含水量、玉米生长情况和产量均有不同影响。在第一组试验中,省形耕(CH)效果最好,在第二组试验中,深松(NL)比不深松(NDL)好。本研究表明,应根据不同作物、不同土壤采取不同耕作方式,以增加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生产 耕作方式 耕作深度
下载PDF
耕作深度与翻压绿肥对植烟土壤团聚体及烤烟产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祖韦军 潘文杰 林叶春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0年第3期1-10,共10页
为了探索耕作深度结合翻压绿肥对土壤质量及烤烟产质量的影响,研究以旋耕深度(浅耕与深耕)和翻压绿肥(油菜、光叶紫花苕、黑麦草)后的0~30 cm耕层植烟土壤及烤烟为研究对象,以无绿肥为对照,分析了土壤机械团聚体状况及烤烟产质量。结果... 为了探索耕作深度结合翻压绿肥对土壤质量及烤烟产质量的影响,研究以旋耕深度(浅耕与深耕)和翻压绿肥(油菜、光叶紫花苕、黑麦草)后的0~30 cm耕层植烟土壤及烤烟为研究对象,以无绿肥为对照,分析了土壤机械团聚体状况及烤烟产质量。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土壤机械团聚体含量差异明显,粒级>10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始终处于最高水平,平均含量为34.29%;5~3 mm次之,平均含量为15.03%;<0.25 mm的微团聚体含量最少,平均含量为1.40%;与对照土壤相比,在不同耕层范围,各翻压绿肥土壤10~0.25 mm的团聚体含量分别平均减少了11.30%、12.87%和4.59%,下降幅度最小的为20~30 cm的耕层土壤,但翻压光叶紫花苕处理却提高了2.93%;(2)>0.25 mm的DSAC0.25、MWD和GMD均有所提升,KCTP和D有所降低,其中KCTP以光叶紫花苕翻压后的10~20 cm耕层的递减幅度最明显,从对照的4.96递减至翻压绿肥后的3.85;(3)不同耕作深度翻压绿肥后,能够明显提升烟株抗病性及烤烟产值产量,显著提升了初烤烟叶叶长、叶宽、单叶重及上部烟叶叶面密度;降低烟叶含梗率、烟碱含量、总氮水平和提高烟叶总糖、还原糖及燃烧性。综上所述,在烟区选取不同耕作深度翻压绿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耕作及栽培模式,改善和提高了不同耕层土壤孔性、抗风蚀的环境质量、机械稳定性和烤烟产质量,总体以深耕模式优于浅耕模式,光叶紫花苕深耕翻压模式表现最佳,可作为一种耕作与栽培模式在贵州烟区推广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耕作深度 土壤团聚体 烤烟 产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