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1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旱作土壤耕层及其肥力培育途径 被引量:57
1
作者 韩晓增 邹文秀 +1 位作者 陆欣春 段景海 《土壤与作物》 2015年第4期145-150,共6页
耕作层是人类为了栽培作物,利用工具对土壤进行扰动的深度层。耕作层的结构和厚度决定了作物的生存环境及养分和水分的供给。随着对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培育一个肥沃而深厚的耕作层,提高土壤地力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文章综合分析... 耕作层是人类为了栽培作物,利用工具对土壤进行扰动的深度层。耕作层的结构和厚度决定了作物的生存环境及养分和水分的供给。随着对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培育一个肥沃而深厚的耕作层,提高土壤地力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文章综合分析了耕作层的演变和功能及其对作物根系生长和产量的重要意义,由此提出了粘质土壤(粘粒含量〉35%)的适宜耕作层深度为0~35 cm,沙质土壤为0~20 cm;综述了秸秆和有机肥还田在培育土壤耕作层方面的研究进展。随着种植结构的多元化和农用机械的不断更新,对未来土壤耕作层培育的技术模式进行了展望,即建立集成作物轮作、有机物料还田、耕作强度和频度的综合技术模式,旨在为合理耕作层培育提供理论支撑。图1,参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层 秸秆深混还田 厚度 耕作深度和频度
下载PDF
耕作层中重金属 Cd 形态分布规律及植物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朱亮 邵孝侯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3期50-56,共7页
就外源重金属Cd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影响因素以及黑麦草对土壤Cd的吸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对Cd的吸持率为红壤<水稻土<潮土,与土壤pH值呈明显正相关,土壤吸持Cd中,红壤以交换态为主,水稻土以络合态为主,潮土... 就外源重金属Cd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影响因素以及黑麦草对土壤Cd的吸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对Cd的吸持率为红壤<水稻土<潮土,与土壤pH值呈明显正相关,土壤吸持Cd中,红壤以交换态为主,水稻土以络合态为主,潮土则以残渣态为主;黑麦草吸收的Cd与土壤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植物有效态Cd源主要来自交换态Cd和松结有机态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层 土壤 重金属 化学形态
下载PDF
土壤条件对优质食用稻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3
作者 戴平安 周坤炉 +4 位作者 黎用朝 刘进明 张玉烛 马国辉 易国英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51-57,共7页
在同等条件下,模拟不同厚度耕作层,不同泥、水温度情况,以分析4种土壤中所种植的优质食用稻品质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薄耕层使米质变劣,产量锐减。降低泥、水温度有利于优质早稻米质的改善,但产量降低,并对晚稻多项米质产生负... 在同等条件下,模拟不同厚度耕作层,不同泥、水温度情况,以分析4种土壤中所种植的优质食用稻品质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薄耕层使米质变劣,产量锐减。降低泥、水温度有利于优质早稻米质的改善,但产量降低,并对晚稻多项米质产生负效应。不同土壤的矿质养分含量增加可降低稻米垩白;有效磷、钾、硅含量的提高还可增加直链淀粉含量。食用稻优质、高产的最佳土壤条件是耕层较深厚且无低温冷浸的紫潮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稻 耕作层 泥温 土壤类型 米质 产量
下载PDF
泾河中游地区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毛龙江 黄春长 庞奖励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78-483,共6页
根据长武ETC全新世土壤剖面的测定分析,探讨了该地区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过程,阐明了先周时代土壤特征及人类耕作对成壤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新世早期气候温和干燥,沙尘暴明显减弱,风尘堆积速率降低,具有轻微生物风化成壤作用;对... 根据长武ETC全新世土壤剖面的测定分析,探讨了该地区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过程,阐明了先周时代土壤特征及人类耕作对成壤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新世早期气候温和干燥,沙尘暴明显减弱,风尘堆积速率降低,具有轻微生物风化成壤作用;对应于全新世最适宜期,该地气候温暖湿润,生物风化成壤作用大于风尘堆积作用,为典型的黑垆土成壤期。从3 100 a B.P.开始,季风气候格局发生转变,气候干旱化,沙尘暴加剧,风尘堆积速率大于生物风化成壤速率,土壤资源自然退化,形成弱成壤层和黄土层,两层均属于全新世黄土L0。先周时期耕作层对应古土壤层的顶部,土壤具有典型的团粒结构。3 100 a B.P.时的季风转变导致的气候干旱化与土壤退化促使了游牧民族南迁和“古公迁岐”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周时代 环境演变 耕作层 全新世
下载PDF
耕地“非粮化”耕作层破坏诊断标准探讨 被引量:25
5
作者 郝士横 吴克宁 +2 位作者 董秀茹 杨淇钧 高先虎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28-1033,共6页
目前我国尚未设立耕作层破坏认定国家标准,故而设立耕作层破坏认定标准十分迫切。本研究针对耕地"非粮化"现象,根据实用易操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照法律与国家标准、因地制宜、理化生指标兼顾五个原则,运用土壤系统分类... 目前我国尚未设立耕作层破坏认定国家标准,故而设立耕作层破坏认定标准十分迫切。本研究针对耕地"非粮化"现象,根据实用易操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照法律与国家标准、因地制宜、理化生指标兼顾五个原则,运用土壤系统分类的诊断思想,拟定了包括耕作层厚度、人为侵入体含量、砾石含量、土壤环境质量、pH、有机质含量、容重、耕层质地、生物多样性、盐渍化程度十项指标的耕地"非粮化"耕作层破坏诊断标准。探讨了耕地"非粮化"耕作层破坏诊断标准的设立,并提出建立耕地破坏信用制度、考虑被破坏耕地的等别、开展试点工作、成立专门的鉴定机构、积极引导农户、完善种粮补贴政策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层 非粮化 诊断标准 耕地破坏 土壤系统分类
原文传递
地表覆盖对季节性冻融土壤温度影响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杨金凤 郑秀清 孙明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8-360,共3页
基于季节性冻土分布区冻融期间土壤温度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地膜覆盖、地膜与秸秆双重覆盖对冻融土壤剖面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对试验土层有明显的增温效应,而地膜、秸秆双重覆盖对土壤增温的影响只限于耕作层内;越冬期试验... 基于季节性冻土分布区冻融期间土壤温度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地膜覆盖、地膜与秸秆双重覆盖对冻融土壤剖面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对试验土层有明显的增温效应,而地膜、秸秆双重覆盖对土壤增温的影响只限于耕作层内;越冬期试验土层范围内,各处理地块的地温均经历降低、趋于稳定、升高的过程;地膜、秸秆覆盖可平抑土壤温度变化,明显缩小温差;在冻结阶段和融化阶段,三种处理地块40~100cm深度处地温降低和升高的幅度随深度的加大而减小。研究结果对于改善季节性冻土区土壤热状况,指导农业生产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冻土 地表覆盖 土壤温度 耕作层
下载PDF
资源开发对稀土矿区耕作层土壤环境及有效态稀土的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温小军 张大超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4-47,54,共5页
稀土资源开发,对矿区土壤环境特别是耕作层土壤造成了极大的污染。本文研究了赣南信丰某稀土矿区耕作层土壤环境,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环境均为酸性(pH<7),矿区下游地区土壤污染以La、Ce、Pr为主,且为多种稀土元素复合性污染。矿区有... 稀土资源开发,对矿区土壤环境特别是耕作层土壤造成了极大的污染。本文研究了赣南信丰某稀土矿区耕作层土壤环境,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环境均为酸性(pH<7),矿区下游地区土壤污染以La、Ce、Pr为主,且为多种稀土元素复合性污染。矿区有效态稀土含量与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相关性较强;与污染源距离呈负相关性,但在某些取样点(有效态稀土含量及污染级别均较高)未能显示绝对的负相关性。研究表明,稀土矿区土壤环境已经受到严重污染,需要对尾矿砂进行切实有效的治理,加强稀土矿区的土壤环境修复,减少区域内的水土流失,确保稀土矿区耕作层土壤不受到进一步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开发 稀土矿区 耕作层 有效态 土壤环境
下载PDF
“非粮化”对耕作层破坏的认定问题思考 被引量:19
8
作者 李超 程锋 《中国土地》 2021年第7期12-14,共3页
本文分析了我国一些"非粮化"行为对耕作层破坏以及认定困难等问题,思考了"非粮化"耕作层破坏认定标准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耕地保护政策措施、有效防止耕地"非粮化"产生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非粮化 认定标准 耕作层 改进和完善 认定困难 耕地保护政策
下载PDF
耕作层下土地自然净化技术处理村镇生活污水 被引量:18
9
作者 郭一令 王森 +3 位作者 高恺 李云峰 杨雷 秦霞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9-62,共4页
耕作层下土地自然净化技术通过对土地的综合利用,在上部种植蔬菜、农作物和观赏植物,下部处理污水,使土地"用而不占,综合利用",既可达到处理污水的目的,又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根据青岛市莱西市河头店镇东大寨村的水质、水... 耕作层下土地自然净化技术通过对土地的综合利用,在上部种植蔬菜、农作物和观赏植物,下部处理污水,使土地"用而不占,综合利用",既可达到处理污水的目的,又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根据青岛市莱西市河头店镇东大寨村的水质、水量变化特点,确定污水站设计水量为150m3/d,厌氧生物滤池停留时间为26h,生物接触氧化池停留时间为7.8h,高效土地处理系统水力负荷为133L/(m2.d)。污水处理站的吨水建设费用为2000~3000元/m3,运行费用为0.15~0.20元/m3,对COD、TN、TP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45%~82%)、(45.3%~53.1%)、(61.7%~67.6%)和(18%~45.6%),出水水质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B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镇污水 土地处理 耕作层 综合利用
下载PDF
丘陵山区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空间配置方法 被引量:17
10
作者 陈艳华 黄贤金 林依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267-275,共9页
为完善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空间配置方法与理论,指导编制专项规划,该文在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耕作层剥离适宜性与覆土优先度评价模型,筛选适宜剥离和优先覆土田块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供需平衡圈的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空间配置思路与方法,并以福... 为完善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空间配置方法与理论,指导编制专项规划,该文在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耕作层剥离适宜性与覆土优先度评价模型,筛选适宜剥离和优先覆土田块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供需平衡圈的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空间配置思路与方法,并以福建丘陵山区光泽县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规划允许建设区内耕作层适宜剥离的面积为169.23 hm2,土方量为3.01×105m3;覆土首选与备选区耕作层需求面积分别为706.1与6 646.4 hm2,需求土方量分别为7×105和2.41×106m3;空间配置结果共划定了33个供需平衡圈,覆土总面积为559.03 hm2,其中新增耕地57.79 hm2,占剥离面积的34.1%;改良中低产田501.25 hm2,占中低产田总面积的37.6%。平均运输距离为4.65 km,小于限定的运输适宜距离。该文提出的空间配置方法兼顾成本与效益,可操作性强,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剥离 再利用 耕作层 空间配置 适宜性 覆土优先度 光泽县
下载PDF
金称市镇土地整理对垦复烟田耕作层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7
11
作者 于庆涛 廖超林 +4 位作者 刘丁林 邹凯 肖志祥 盛浩 张杨珠 《湖南农业科学》 2013年第5期50-54,共5页
土地整理对耕地的破坏、剥离与回填,导致耕地土壤主要养分发生变化。通过对邵阳县金称市镇烟田土地整理后耕作层土壤养分调查分析发现:垦复烟田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变化相对于未整地土壤都有所降低或变小,但变化不大;土壤全氮与碱解... 土地整理对耕地的破坏、剥离与回填,导致耕地土壤主要养分发生变化。通过对邵阳县金称市镇烟田土地整理后耕作层土壤养分调查分析发现:垦复烟田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变化相对于未整地土壤都有所降低或变小,但变化不大;土壤全氮与碱解氮含量变化相对增大;不同土壤之间土壤全磷含量变化趋小,有效磷缺乏的土壤相对增加;未整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垦复整地后的烟田耕作层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呈不明显的线性关系;整地复垦或未整地土壤有机质与全磷线性关系均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垦复烟田 土壤 养分 耕作层
下载PDF
耕作层土壤养分含量的空间自相关分析——以秦安县郭嘉镇为例 被引量:16
12
作者 陈英 冯定邦 +1 位作者 蔡立群 裴婷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6-73,107,共9页
为了探究土壤养分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空间自相关理论,在Geo Da095i,Arcgis等软件的基础上,以甘肃省秦安县郭嘉镇为例,采用Moran,I统计量研究了土壤主要养分元素含量在三种不同权重矩阵下的空间自相关程度以及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 为了探究土壤养分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空间自相关理论,在Geo Da095i,Arcgis等软件的基础上,以甘肃省秦安县郭嘉镇为例,采用Moran,I统计量研究了土壤主要养分元素含量在三种不同权重矩阵下的空间自相关程度以及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秦安县郭嘉镇耕作层土壤中各主要养分空间分布并非随机状态,而是存在一定的空间自相关特性;全域型空间自相关的研究表明,rook权重下秦安县郭嘉镇耕作层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Moran's I指数分别为0.3088、0.0024、-0.0522、-0.2220、0.2678和0.2264,表明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空间正相关,而全磷和全钾的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空间负相关;局域空间自相关结合Moran散点图和LISA聚集图的分析结果揭示出郭嘉镇各行政村养分元素含量分布的空间分布规律,可以直观地得到各养分元素含量分布的"高—高"、"低—低"聚集区和"低—高"、"高—低"孤立区的具体位置,其中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都在空间分布上出现"高-高"聚集区和"低-低"聚集区,而全磷的含量只有"低-低"聚集区,全钾的含量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分散,没有明显的聚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层 土壤养分含量 空间自相关 郭嘉镇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土壤快速培肥效应 被引量:16
13
作者 付威 雍晨旭 +8 位作者 马东豪 樊军 张佳宝 魏宏安 冯小龙 魏润哲 刘霄飞 王光东 谭钧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252-261,共10页
为了在黄土区新垦土地上快速有效地构建优质耕作层,缓解黄土高原耕地数量和质量退化问题。该研究以一次性工程化措施快速构建优质耕作层为目标,选取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完成的沟道新构造土地为研究区域,利用3a连续的田间定位试验,探... 为了在黄土区新垦土地上快速有效地构建优质耕作层,缓解黄土高原耕地数量和质量退化问题。该研究以一次性工程化措施快速构建优质耕作层为目标,选取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完成的沟道新构造土地为研究区域,利用3a连续的田间定位试验,探索以木本泥炭、生物炭等为主的外源有机物质,配合腐熟秸秆和化肥等措施,研究不同耕作层构建模式下对黄土区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木本泥炭,配合腐熟秸秆,辅以生物激发调节剂处理下可快速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易氧化碳等养分含量,增加土壤团聚体数量及稳定性,维持较高的土壤养分含量,且不存在重金属超标的风险,最终增加玉米籽粒产量,2016-2018年连续3a较对照分别增产17.5%、28.6%、1.0%。耕层土壤物理、化学等性质得以显著改善,土地生产力显著提升。因此,木本泥炭+生物激发调节剂+腐熟秸秆+化肥是黄土区一次性工程化快速构建优质耕作层的最佳施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团聚体 重金属 黄土高原 耕作层 构建
下载PDF
国内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研究与实践进展 被引量:14
14
作者 刘新卫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期172-176,共5页
为提高对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工作的认识和全面推进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工作,从法治体系建设、政策制度建设以及国家层面工作部署和地方层面探索创新等方面,综述了国内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国内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 为提高对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工作的认识和全面推进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工作,从法治体系建设、政策制度建设以及国家层面工作部署和地方层面探索创新等方面,综述了国内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国内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的实践情况,指出了当前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工作存在的不足,并从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健全法治体系、探索创新激励机制和完善标准规范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层 土壤剥离再利用 研究实践
下载PDF
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模式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被引量:12
15
作者 程从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3期8017-8019,共3页
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是切实保护资源、保护耕地的系统性工程,在各地已有实践。该研究在对已有土壤剥离再利用模式进行综述和分类的基础上,归纳了各模式的运行方法、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并以安徽省为例,构建了判定规则,对全省16地市的耕... 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是切实保护资源、保护耕地的系统性工程,在各地已有实践。该研究在对已有土壤剥离再利用模式进行综述和分类的基础上,归纳了各模式的运行方法、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并以安徽省为例,构建了判定规则,对全省16地市的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模式选择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为全省建立土壤剥离利用制度找出方法及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层 土壤剥离再利用 模式 安徽省
下载PDF
黄淮海旱作区农田耕层土壤结构特征与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勇 赵云泽 +2 位作者 勾宇轩 于茹月 黄元仿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21-330,共10页
为探究黄淮海旱作区农田耕层结构特征,基于土壤穿透阻力数据,运用地统计学、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等方法,识别了旱作区农田压实层的位置及厚度,并探究了压实层和耕作层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含水率和土壤质... 为探究黄淮海旱作区农田耕层结构特征,基于土壤穿透阻力数据,运用地统计学、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等方法,识别了旱作区农田压实层的位置及厚度,并探究了压实层和耕作层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含水率和土壤质地是穿透阻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表层土壤相比,深层土壤穿透阻力更易受含水率和土壤质地的影响。黄淮海旱作区存在不同厚度的压实层。压实层较厚区域主要集中在安徽省北部旱作区,平均厚度为12.38 cm,且其平均土壤穿透阻力为1704.88 kPa;耕作层较厚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南省,平均厚度为19.31 cm,其平均土壤穿透阻力仅为1218.41 kPa。除自然因素外,农业机械耕作是影响土壤压实层和耕作层厚度与穿透阻力的重要因素。高农业机械总动力区域呈现“耕作层较薄,压实层较厚,穿透阻力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穿透阻力 压实 耕作层 黄淮海旱作区
下载PDF
稻虾共作对稻田土壤耕作层养分的影响——基于益阳市南县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易芙蓉 杨天娇 +2 位作者 赵宇辰 唐志伟 傅志强 《作物研究》 2019年第5期424-427,共4页
为探明稻虾共作模式对土壤耕作层养分的影响,选择湖南省南县稻虾共作模式实施1年、2年、3年及以上的稻田,以一季中稻单作为对照,分析其纵向变化趋势和横向变化差异.结果表明,相对于中稻单作,稻虾共作模式1年、2年、3年及以上的土壤pH提... 为探明稻虾共作模式对土壤耕作层养分的影响,选择湖南省南县稻虾共作模式实施1年、2年、3年及以上的稻田,以一季中稻单作为对照,分析其纵向变化趋势和横向变化差异.结果表明,相对于中稻单作,稻虾共作模式1年、2年、3年及以上的土壤pH提高了8.95%~11.42%;全氮、全磷分别提高了18.33%~35.05%、3.13%~25.71%;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分别提高了3.32%~22.22%、29.94%~34.12%、8.74%~15.02%;稻虾共作模式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先降后升趋势,较中稻单作模式第1年降低12.28%,第2年、3年及以上分别提高了29.39%、38.87%.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土壤耕作层养分含量,促进了土壤中氮、磷、钾元素的固定和转化吸收,改善了中稻单作模式养分流失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稻虾共作 土壤养分 耕作层
下载PDF
土地整治中底泥质耕作层土壤的构建方法及应用效果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永兵 李翔 +8 位作者 刘永杰 程言君 张建中 臧振远 许杰峰 杨文杰 沈来新 赵从举 郭逸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42-248,共7页
开展底泥质耕作层土壤的构建方法研究,是确保土地整治工程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举措。该研究以河流疏浚底泥土地利用为主线,从底泥质耕作层土壤构建方法的基础理论、底泥环境肥力调查评价、底泥重金属稳定化修复、底泥改造土壤工程及底泥... 开展底泥质耕作层土壤的构建方法研究,是确保土地整治工程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举措。该研究以河流疏浚底泥土地利用为主线,从底泥质耕作层土壤构建方法的基础理论、底泥环境肥力调查评价、底泥重金属稳定化修复、底泥改造土壤工程及底泥应用案例等方面系统地探讨了土地整治工程中底泥质耕作层土壤构建方法的基础、内容、设计方法、施工工艺、工程参数。污染底泥修复后大田种植空心菜试验表明:重金属含量可达到无公害蔬菜安全标准、Cd降低率在38.61%~85.69%,稳定化修复明显降低蔬菜重金属含量;底泥质耕层土壤适宜开展种植,可提蔬菜高产量8.7%~13%,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0.95~2.1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 构建 河道 底泥 重金属 修复 耕作层
下载PDF
中子仪测定耕层土壤水分偏差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7
19
作者 侯琼 张银锁 邓晓东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1999年第4期42-46,共5页
 就0~50cm 土层中,利用中子仪和土钻两种方法测定土壤含水量的偏差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出:不同植被的下垫面,因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含量不同,对中子仪测定结果产生的干扰也不同。农田0~50cm 土层中有机物含量普遍偏高,相...  就0~50cm 土层中,利用中子仪和土钻两种方法测定土壤含水量的偏差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出:不同植被的下垫面,因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含量不同,对中子仪测定结果产生的干扰也不同。农田0~50cm 土层中有机物含量普遍偏高,相对偏差较大;当土壤湿度较大时,同一土壤有机物中的H+ 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变小。中子外溢主要表现在0~10cm 耕层,20cm 以下外溢现象不明显;采用对中子吸收截面小的材料做屏障,可以有效防止中子外溢。防护效果与防护屏障的厚度和直径有关,与土壤湿度也有一定关系,在干燥土壤上,可使表层相对偏差减少9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子仪 偏差 耕作层 土壤水分
下载PDF
黄淮海旱作区土壤压实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勇 赵云泽 +1 位作者 勾宇轩 黄元仿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83-91,F0003,共10页
为探究旱作区农田不同层次土壤压实度特征,基于2017年采集的255个土壤样品,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地统计学和冗余分析等方法,探究黄淮海旱作区耕作层和压实层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不同层次的土壤压实度的空间变异特性及影响因素,并... 为探究旱作区农田不同层次土壤压实度特征,基于2017年采集的255个土壤样品,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地统计学和冗余分析等方法,探究黄淮海旱作区耕作层和压实层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不同层次的土壤压实度的空间变异特性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最佳土壤压实度范围。研究结果表明:旱作区耕作层和压实层厚度均呈现由北向南递增的趋势,耕作层最大厚度可达22.50 cm,最低仅有10.21 cm;压实层厚度最大可达17.50 cm,最小值也达到7.50 cm。从不同层次来看,耕作层和压实层的压实度具有空间分布一致性,耕作层压实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东部、安徽北部及河北北部地区,最大值可达87.68%以上,低值区则主要集中在山东西北部以及河北南部地区。和压实层压实度相比,耕作层压实度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且在70%~80%时获得较高产量。分析表明,土壤压实度受到年降水量、平均气温、土壤自然属性等环境因子和机械耕作等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黄淮海农田土壤压实情况的改善及管理措施的科学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耕作 旱作区 压实度 耕作层 压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