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5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有机质对农田管理措施的动态响应 被引量:205
1
作者 杨景成 韩兴国 +1 位作者 黄建辉 潘庆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87-796,共10页
土壤有机质在农田肥力、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决定农作物产量 ,而且在全球碳素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大气 CO2 浓度升高与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加剧 ,全球碳素循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农... 土壤有机质在农田肥力、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决定农作物产量 ,而且在全球碳素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大气 CO2 浓度升高与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加剧 ,全球碳素循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农田具有大气 CO2 源和库的双重潜力。历史上由于人类对农田的过度开垦和耕种 ,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度下降 ,降低了农田的作物产量潜力 ;同时导致大量的碳以 CO2 形式由陆地生态系统排放到大气圈 ,加剧了全球温室效应。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诸如耕作、种植制度、施肥等农田管理措施能够显著地影响土壤有机质动态 ,而免耕、提高复种指数、合理的轮作换茬、有机肥料和化肥的施用以及弃耕农田还林还草等保护性管理措施则能够提高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 ,使农田起到大气 CO2汇的作用。综述了近年来农田管理对土壤有机质动态影响研究方面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土壤碳 土壤有机质 耕作 种植制度 轮作 施肥
下载PDF
土壤管理措施及环境因素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19
2
作者 钟文辉 蔡祖聪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56-465,共10页
本文综述了土壤管理措施及环境因素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并介绍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包括微生物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传统上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析依赖于培养技术 ,但使用该... 本文综述了土壤管理措施及环境因素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并介绍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包括微生物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传统上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析依赖于培养技术 ,但使用该技术只能培养和分离出一小部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现在国际上普遍使用Biolog分析、磷脂脂肪酸 (PLFA)分析和核酸分析等多种现代技术研究和表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受土壤管理措施和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农药可能使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减少或改变其结构和功能 ;施有机肥有利于维持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及活性 ;但在施用无机肥的影响上目前的报道有矛盾之处。农业土壤减少耕作可能增加微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 ;轮作可能比单一栽培耕作更有利于维持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及活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也受土壤有机质、植被、季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且通常遭受干旱、过度放牧、营养缺乏等的胁迫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微生物多样性 化肥 农药 耕作 轮作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影响 被引量:112
3
作者 杨景成 韩兴国 +1 位作者 黄建辉 潘庆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8期1385-1390,共6页
陆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之一 ,在碳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就森林、农田生态系统 ,综述了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地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造成系统碳... 陆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之一 ,在碳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就森林、农田生态系统 ,综述了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地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造成系统碳贮量的变化 ,这很大程度取决于生态系统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 .森林砍伐后变为农田和草地 ,使生态系统中植被和土壤碳贮量大大降低 .土壤碳含量的降低主要是由于凋落物输入的减少 ,有机质分解速度的提高 ,以及耕种措施对有机质物理保护的破坏造成的 .土壤碳损失主要发生在森林砍伐后较短的时期内 ,而其降低速率取决于诸多因素以及土壤理化和生物过程 .农田和草地弃耕恢复为森林 ,以及农田保护性管理措施的利用 ,能够使大气中的碳在植被和土壤中得到汇集 .森林恢复过程中植被可以大量汇集大气中的碳 ,而由于农田耕种历史不同以及土壤空间异质性 ,导致土壤碳汇集速率差异极大 .保护性农田管理措施 (诸如免耕、合理的种植制度、化肥的施用等 )可以影响土壤理化特性、作物根系生长以及残茬数量和质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陆地生态系统 碳贮量 森林砍伐 森林恢复 耕作 轮作 施肥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耕层黑土有机碳库储量的短期影响 被引量:77
4
作者 梁爱珍 张晓平 +1 位作者 杨学明 C.F.Drury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87-1293,共7页
目的探索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黑土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方法以2001年秋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了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免耕、垄作和秋翻3种耕作处理下耕层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等深度和等质量土... 目的探索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黑土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方法以2001年秋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了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免耕、垄作和秋翻3种耕作处理下耕层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等深度和等质量土壤碳库储量计算方法,比较了不同耕作处理对耕层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影响。结果不同耕作处理对黑土耕层有机碳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而且免耕处理在短期内没有引起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明显增加,反而有所降低。与2001年试验开始时相比,3年免耕管理使表层0~5cm土壤有机碳含量仅增加了0.18%,而5~2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则明显降低。利用等深度(0~30cm)和等质量(4040Mg)土壤碳库储量计算方法对比研究表明,将土壤容重考虑在内的等质量土壤有机碳库储量计算方法可以更准确的反映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影响。等质量方法计算表明,3年的免耕试验并没有使耕层土壤有机碳库储量发生明显变化。结论在质地粘重和排水不良的土壤上实行免耕,短期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并没有增加。长期效果如何还有待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 土壤有机碳 等质量 土壤碳库储量 黑土
下载PDF
少免耕与秸秆还田对极端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6
5
作者 吕美蓉 李增嘉 +3 位作者 张涛 宁堂原 赵建波 李洪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1-46,共6页
为了高效利用天然降雨,缓和农业水资源短缺,该试验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设置耕作措施和秸秆2个因素,其中耕作措施分为常规耕作、深松耕、耙耕、旋耕、免耕5种,秸秆因素分为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与不还田,共10个处理,研究了耕作措施... 为了高效利用天然降雨,缓和农业水资源短缺,该试验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设置耕作措施和秸秆2个因素,其中耕作措施分为常规耕作、深松耕、耙耕、旋耕、免耕5种,秸秆因素分为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与不还田,共10个处理,研究了耕作措施与秸秆因素对极端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无论秸秆还田与否,相对于常规耕作,深松耕能提高土壤水分充足期的土壤含水率,增加冬小麦产量,尤其是深松耕秸秆还田,比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分别高25.74%和11.45%。秸秆因素在土壤水分充足时影响土壤含水率方面占主导地位,秸秆因素与耕作措施在土壤水分亏缺时影响土壤含水率和冬小麦产量方面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免耕、深松耕、耙耕与秸秆还田的交互效应能够增加集雨,提高冬小麦产量。研究结果还表明,冬小麦产量与土壤水分亏缺时土壤含水率相关不显著,而与土壤水分充足期土壤含水率相关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土壤含水率 耕作 少免耕 还田 极端土壤水分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施肥和耕作制度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77
6
作者 樊晓刚 金轲 +1 位作者 李兆君 荣向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44-751,共8页
本文主要介绍了运用Biolog GN、磷脂脂肪酸(PLFA)、核酸分析法进行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的优缺点,综述了施肥、耕作两种农业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展。指出不同施肥处理对微生物影响效果不同,合理施用有机肥有利于维持土壤... 本文主要介绍了运用Biolog GN、磷脂脂肪酸(PLFA)、核酸分析法进行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的优缺点,综述了施肥、耕作两种农业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展。指出不同施肥处理对微生物影响效果不同,合理施用有机肥有利于维持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及活性;由于受其他环境因素(如土壤类型、农作制度、残茬量等)的影响,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有差异,但是大多试验结果显示免耕、少耕能增加微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保持系统的稳定性。文章还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微生物多样性 施肥 耕作
下载PDF
长期保护性耕作提高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的作用 被引量:78
7
作者 李景 吴会军 +5 位作者 武雪萍 蔡典雄 姚宇卿 吕军杰 郑凯 刘志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78-386,共9页
【目的】团聚体形成被认为是土壤固碳的最重要机制。本文以河南豫西地区长期耕作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团聚体性质及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影响,为探讨土壤固碳机理,优化黄土高原坡耕地区农田耕作管理措施,实现土... 【目的】团聚体形成被认为是土壤固碳的最重要机制。本文以河南豫西地区长期耕作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团聚体性质及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影响,为探讨土壤固碳机理,优化黄土高原坡耕地区农田耕作管理措施,实现土壤固碳减排、培肥土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耕作试验开始于1999年,试验处理有免耕覆盖(NT)、深松覆盖(SM)和翻耕(CT)。利用湿筛法筛分第3年(2002年)和第13年(2011年)0—10cm和10—20 cm土层中,】2000、250~2000、53~250和【53μm级别的水稳性团聚体,计算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并测定了各级别团聚体的有机碳(SOC)含量。【结果】1)连续13年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显著提高了土壤表层0—10 cm的SOC含量,分别比翻耕增加了33.47%和44.48%。2011年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SOC含量较2002年上升了1.92%和8.59%,翻耕下降了18.97%。2)与翻耕相比,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2000μm团聚体含量显著提高了40.71%和106.75%;53~250μm团聚体含量显著降低了19.72%和22.53%;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显著提高了20.55%和39.68%,显示了土壤结构的明显改善。3)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所有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尤其以】2000μm团聚体提升最多。与翻耕相比,】2000μm团聚体有机碳分别提高了40.0%和27.6%。4)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下表层土壤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耕作年限增加,微团聚体有机碳随耕作年限降低。】2000μm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2011年较2002年分别升高了23.93%和7.12%,53~250μm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别下降了19.58%和13.27%。【结论】长期保护性耕作(包括免耕覆盖和深松覆盖)可显著提高表层土壤大团聚体含量,降低微团聚体含量,提高团聚体的水稳性,改善土壤结构。同时可增加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提高土壤肥力。长期保护性耕作在河南豫西丘陵地区是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 土壤 团聚体 有机碳
下载PDF
耕作及残茬管理对作物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52
8
作者 贾树龙 孟春香 +1 位作者 任图生 杨云马 《河北农业情报》 2004年第4期37-42,共6页
在河北低平原的壤质潮土上进行了保护耕作长期定位裂区试验 ,研究了深浅轮耕、浅耕、少耕、免耕以及残茬管理对作物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连续少耕和免耕处理的前 3年对作物产量没有影响 ,之后小麦产量显著降低 (最大降幅达... 在河北低平原的壤质潮土上进行了保护耕作长期定位裂区试验 ,研究了深浅轮耕、浅耕、少耕、免耕以及残茬管理对作物产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连续少耕和免耕处理的前 3年对作物产量没有影响 ,之后小麦产量显著降低 (最大降幅达到 31 83% ) ;连续免耕对玉米产量并没有明显影响 ;深耕并不增加作物产量 ;秸秆覆盖有时影响小麦生长 ;免耕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增加 ,但速效氮含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产量 免耕 残茬 土壤性状 耕作 少耕 深耕 增加 降幅 玉米产量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麦田土壤温度及其对气温的响应特征——土壤温度日变化及其对气温的响应 被引量:70
9
作者 陈继康 李素娟 +2 位作者 张宇 陈阜 张海林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2592-2600,共9页
【目的】针对以往研究在土壤温度观测和不同耕作条件下土壤温度效应规律上的不足,研究了华北平原不同耕作方式冬小麦田土壤温度日变化及其对气温的响应特征。【方法】试验于河北省栾城县设置翻耕、旋耕和秸秆覆盖免耕处理,采用热脉冲-... 【目的】针对以往研究在土壤温度观测和不同耕作条件下土壤温度效应规律上的不足,研究了华北平原不同耕作方式冬小麦田土壤温度日变化及其对气温的响应特征。【方法】试验于河北省栾城县设置翻耕、旋耕和秸秆覆盖免耕处理,采用热脉冲-时域反射技术,连续监测2004-2005年冬小麦生育期土壤温度和气温。【结果】各层次土壤温度日变化随气温呈正弦函数变化;土壤温度日变化随土壤深度呈"锥形";2.5~80cm土壤深度每增加5cm,土壤温度随气温的变化滞后1.2h左右;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日最高和最低温度均具有显著差异,秸秆覆盖度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免耕在冬小麦活动期,显著降低了2.5cm土层土壤最高温度0.66~4.85℃,而在越冬期提高最低温度0.64~0.87℃;冬小麦生长前期(出苗-拔节)免耕较其他处理显著降低了2.5cm土层土壤温度日变化幅度,其中较翻耕降低0.65~5.21℃,较旋耕降低0.48~3.89℃。【结论】不同耕作方式各层次土壤温度均极显著响应气温变化;耕作方式主要影响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而且主要表现在冬小麦生长前期;免耕在冬小麦活动期表现为降温效应,究其原因是由于较大程度地降低高温而较小程度地提高低温;越冬期表现增温效应是由于显著提高了各个时刻的土壤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 土壤温度 气温
下载PDF
免耕覆盖对旱地土壤肥力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0
10
作者 康红 朱保安 +1 位作者 洪利辉 董成俊 《陕西农业科学》 2001年第9期1-3,共3页
5 a定位试验结果表明 ,旱作条件下 ,免耕覆盖土壤 0~ 15 cm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高于常规耕作土壤 ,15~ 30 cm土层 ,两种耕作方式相差不大或规律相反 ;免耕覆盖的土壤 0~ 5 cm的矿质氮和速效磷含量呈高于常规耕作处理的趋势 ,表层以下正... 5 a定位试验结果表明 ,旱作条件下 ,免耕覆盖土壤 0~ 15 cm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高于常规耕作土壤 ,15~ 30 cm土层 ,两种耕作方式相差不大或规律相反 ;免耕覆盖的土壤 0~ 5 cm的矿质氮和速效磷含量呈高于常规耕作处理的趋势 ,表层以下正好相反。长期实行免耕覆盖有使土壤养分在表层富集的现象。采用免耕覆盖措施的初期小麦产量明显低于常规耕作 ,几年后二者产量逐渐趋于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覆盖 旱地土壤 肥力 耕作 小麦产量 全氮含量 高产潜力 实行 趋势 影响
下载PDF
旱地移栽机现状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65
11
作者 陈风 陈永成 王维新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26,共3页
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耕作种植机械行业为我国种植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机具装备。新型耕种机械作为农业实用技术的载体,有力地促进了农业耕种新技术的发展。为此,介绍了国内旱地栽植技术和移栽机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几种移栽机的特点和... 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耕作种植机械行业为我国种植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机具装备。新型耕种机械作为农业实用技术的载体,有力地促进了农业耕种新技术的发展。为此,介绍了国内旱地栽植技术和移栽机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几种移栽机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旱地栽植技术和移栽机的发展趋势,并就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方式方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趋势 移栽机 现状 旱地 栽植技术 农业结构 机械行业 实用技术 解决途径 方式方法 种植业 耕种 耕作 早地
下载PDF
有限元法分析土壤切削问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2
12
作者 徐中华 王建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4-137,共4页
有限元法有助于较全面地理解土壤切削现象 ,它可以预测土壤的应力分布、变形状况、破坏的位置、耕作部件的法向和切向的应力分布。阐述了用有限元法分析土壤切削问题的研究进展情况。指出了当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并对以后应用有限元法研... 有限元法有助于较全面地理解土壤切削现象 ,它可以预测土壤的应力分布、变形状况、破坏的位置、耕作部件的法向和切向的应力分布。阐述了用有限元法分析土壤切削问题的研究进展情况。指出了当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并对以后应用有限元法研究土壤切削问题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测土 耕作 切削 部件 应用 位置 有限元法分析 应力分布 变形
下载PDF
深松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7
13
作者 郭志军 佟金 +1 位作者 周志立 任露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69-174,共6页
深松作为农业土壤加工技术愈来愈受到重视 ,工作阻力大是深松作业的一大特点。该文阐述了深松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现状以及深松部件—土壤接触过程中部件的动力响应、表面处理技术和最终土壤状态等问题的研究进展。认为研究与开发耕作部... 深松作为农业土壤加工技术愈来愈受到重视 ,工作阻力大是深松作业的一大特点。该文阐述了深松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现状以及深松部件—土壤接触过程中部件的动力响应、表面处理技术和最终土壤状态等问题的研究进展。认为研究与开发耕作部件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 ,进一步优化深松部件几何形状 ,采用合适的表面处理技术 ,是减小深松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深松技术 工作阻力 磨损 表面技术 耕作
下载PDF
耕作和覆盖对黄土高原果园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55
14
作者 黄金辉 廖允成 +1 位作者 高茂盛 殷瑞敬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652-2658,共7页
研究了几种不同耕作方式(免耕、旋耕和翻耕)和覆盖措施(覆草、生草和覆膜)对黄土高原果园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5月不同耕作方式下0~1 m土层土壤水分差异极显著,表现为免耕(14.28%)〉旋耕(14.13%)〉翻耕(13.57%),9... 研究了几种不同耕作方式(免耕、旋耕和翻耕)和覆盖措施(覆草、生草和覆膜)对黄土高原果园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5月不同耕作方式下0~1 m土层土壤水分差异极显著,表现为免耕(14.28%)〉旋耕(14.13%)〉翻耕(13.57%),9月差异不明显;不同覆盖措施中,覆草处理的土壤水分最高,且与生草、覆膜、裸地处理间差异极显著;不同耕作方式和覆盖组合处理中以免耕覆草保水效果最好.不同覆盖处理白天土壤平均温度表现为覆膜〉裸地〉生草〉覆草,土壤温度变幅表现为裸地〉覆膜〉生草〉覆草.各覆盖处理的蓄水量与其土壤温度并不都呈负相关,而是由不同覆盖物的保水效果和保温性质共同决定.综上所述,黄土高原果园的保护性耕作体系应以免耕覆草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 覆盖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原文传递
我国棉花耕作栽培技术研究和应用 被引量:54
15
作者 毛树春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69-377,共9页
耕作栽培学科紧密围绕棉花高产优质高效,面向全国开展棉花栽培试验研究、经验总结和生产服务,在棉花生产区域划分、麦棉两熟种植、棉花需水和棉田灌溉、棉花营养和施肥、盐碱地植棉、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化学和农艺调控、合理密植、模... 耕作栽培学科紧密围绕棉花高产优质高效,面向全国开展棉花栽培试验研究、经验总结和生产服务,在棉花生产区域划分、麦棉两熟种植、棉花需水和棉田灌溉、棉花营养和施肥、盐碱地植棉、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化学和农艺调控、合理密植、模拟决策支持和监测预警信息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在科技兴棉中发挥积极作用,促进棉花增产,棉农增效,品质改良,丰富和发展了棉花栽培理论,取得一批技术成果和专利,其中一些领域居国内外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近10年,又从产中科学化向产前信息化和产后市场化延伸,棉花生产现代化技术也初见端倪,促进棉花产量、质量和效益再上新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栽培 耕作 技术 应用
下载PDF
V-L型秸秆粉碎还田刀片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55
16
作者 贾洪雷 姜鑫铭 +2 位作者 郭明卓 刘晓亮 王立春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8-33,共6页
针对秸秆粉碎还田刀片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刀片易磨损、粉碎效果不理想和稳定性差等问题,通过分析现有刀片的优缺点,设计了一种V-L型秸秆粉碎还田刀片,具有延长刀片的使用寿命、提高秸秆粉碎效果和作业效率等优点。通过分析拖拉机前进速度... 针对秸秆粉碎还田刀片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刀片易磨损、粉碎效果不理想和稳定性差等问题,通过分析现有刀片的优缺点,设计了一种V-L型秸秆粉碎还田刀片,具有延长刀片的使用寿命、提高秸秆粉碎效果和作业效率等优点。通过分析拖拉机前进速度、刀辊转速以及二者相互作用对秸秆粉碎率的影响,确定了刀片工作参数的最佳组合:拖拉机进速度为1 m/s,刀辊转速为1 400 r/min。通过2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确定了刀片结构参数的最佳组合:刀片前倾角为10°,刃线与地面夹角为14°。对安装V-L型刀片的秸秆粉碎还田机整机作业效果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家相关标准的技术要求。该研究可为秸秆粉碎还田刀片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秸秆 耕作 秸秆粉碎还田机 刀片 设计 试验
下载PDF
耕作措施对华北农田CO_2排放影响及水热关系分析 被引量:53
17
作者 张宇 张海林 +2 位作者 陈继康 伍芬琳 陈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53,共7页
为探讨不同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呼吸排放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温度、水分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翻耕、旋耕、免耕3种耕作措施下冬小麦、夏玉米生育期农田CO2的排放通量及其季节变化规律,并通过农田土壤温度、水分对CO2的排... 为探讨不同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呼吸排放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温度、水分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翻耕、旋耕、免耕3种耕作措施下冬小麦、夏玉米生育期农田CO2的排放通量及其季节变化规律,并通过农田土壤温度、水分对CO2的排放通量进行回归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下农田CO2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排放规律,冬小麦、夏玉米生育期农田CO2排放通量:翻耕>旋耕>免耕,且处理间差异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同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温度及土壤含水率具有显著的影响,免耕条件下农田各层土壤温度最低,冬小麦季免耕农田土壤水分含量高于其他两处理。各处理条件下农田CO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翻耕处理的CO2排放通量与10cm土温相关性最高,旋耕和免耕则均与20cm土温相关性最高。当土壤温度高于10℃时CO2排放通量与5cm土壤含水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此时土壤水分成为CO2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CO2排放通量
下载PDF
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41
18
作者 林治安 谢承陶 +1 位作者 张振山 张雪瑶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274-276,共3页
本文应用蒋柏藩、顾益初提出的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体系,对黄淮海平原鲁西北地区土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与耕作对土壤有效磷和缓效态磷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与无效态磷关系不大。长期定位试验证实化学磷肥施入土壤后,绝... 本文应用蒋柏藩、顾益初提出的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体系,对黄淮海平原鲁西北地区土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与耕作对土壤有效磷和缓效态磷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与无效态磷关系不大。长期定位试验证实化学磷肥施入土壤后,绝大部分以缓效态Ca-P、Al-P、Fe-P等形式存在,而没有发现缓效磷有进一步向无效态磷转化的迹象。各种形态缓效磷与土壤有效磷之间均达极显著水平,是作物所需磷素的重要来源。因此可以认为,石灰性土壤基本不存在磷的实质性固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无机态磷 石灰性土壤 耕作 施肥
原文传递
切沟、切沟侵蚀与预报 被引量:48
19
作者 伍永秋 刘宝元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2000年第2期134-142,共9页
切沟以不能横过耕作为其主要特征 ,主要在成土母质及疏松的基岩中发展 ,其沟形不能为一般耕犁所消灭 .切沟纵剖面与所在坡面基本一致 ,横剖面一般为 U或 V字形 .地形和人为因素是切沟发生的决定因素 ,其中又以人为因素为主 .切沟侵蚀发... 切沟以不能横过耕作为其主要特征 ,主要在成土母质及疏松的基岩中发展 ,其沟形不能为一般耕犁所消灭 .切沟纵剖面与所在坡面基本一致 ,横剖面一般为 U或 V字形 .地形和人为因素是切沟发生的决定因素 ,其中又以人为因素为主 .切沟侵蚀发展的方式主要有沟头的溯源侵蚀 ,沟坡的横向侵蚀发展 ,及垂向的下切侵蚀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下切的强度取决于地形能量 .切沟预报模型的发展经历了 70年代的随机模型 ,80年代的过程模型 ,以及 90年代实用化的过程 .模型的研究可以增进我们对切沟何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沟 成土母质 耕作 坡面 溯源侵蚀 人为因素 预报 发展经历 决定因素 条件
下载PDF
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 被引量:49
20
作者 李小涵 郝明德 +1 位作者 王朝辉 李利利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76-181,共6页
大气温室效应气体N2O、CO2增多与全球气温变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农业活动导致的碳排放量占碳总排放量的25%,因此研究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对增加农田碳素固定和保持,减少由于不合理的土地使用而导致大量CO2的排放,维持农业和生... 大气温室效应气体N2O、CO2增多与全球气温变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农业活动导致的碳排放量占碳总排放量的25%,因此研究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对增加农田碳素固定和保持,减少由于不合理的土地使用而导致大量CO2的排放,维持农业和生物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温度、水分、土地开垦、休闲和撩荒、耕翻、轮作、秸秆还田、肥料管理等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减少翻耕次数,增加秸秆还田,优化氮、磷、钾等养分用量及配比,是提高农田,尤其是旱地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培肥、改良土壤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耕作 水分 养分 地表覆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