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蔣藏本《唐韻》勘正——兼論蔣藏本《唐韻》與《廣韻》的關係
1
作者 丁治民 張茜茜 李惠超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2023年第1期120-146,共27页
蔣藏本《唐韻》是開元本《唐韻》唯一的傳本,它與《廣韻》是何種關係,歷來衆説紛紜。通過《廣韻》勘正蔣藏本,可以確定蔣藏本爲開元本抄本中的一種,但是失誤較多的一種。蔣藏本不是《廣韻》的前身,但它確是研究開元本與《廣韻》關係最... 蔣藏本《唐韻》是開元本《唐韻》唯一的傳本,它與《廣韻》是何種關係,歷來衆説紛紜。通過《廣韻》勘正蔣藏本,可以確定蔣藏本爲開元本抄本中的一種,但是失誤較多的一種。蔣藏本不是《廣韻》的前身,但它確是研究開元本與《廣韻》關係最直接的、最重要的參照資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蔣藏本《唐韻》 《廣韻》 勘正
原文传递
《列子》真僞考論
2
作者 張洪興 《诸子学刊》 2022年第1期76-95,共20页
説起《列子》的真僞,自柳宗元《辨列子》以來,證僞者與辯誣者糾纏在一起,莫衷一是。從雙方辯論情况看,主要集中在張湛(魏晉學者)造僞説、劉向《列子叙録》之真僞、《列子》與佛教之關係等幾個方面。對於先秦古籍的辨僞,我們應認真遵循... 説起《列子》的真僞,自柳宗元《辨列子》以來,證僞者與辯誣者糾纏在一起,莫衷一是。從雙方辯論情况看,主要集中在張湛(魏晉學者)造僞説、劉向《列子叙録》之真僞、《列子》與佛教之關係等幾個方面。對於先秦古籍的辨僞,我們應認真遵循歷史真實性與公共資源性原則,把握戰國文字字形差異、竹簡書寫與體例、學術授受方式、古籍成書等方面的基本特徵,不能以今釋古,更不能以所謂科學的名義“抹殺”歷史上客觀存在的古籍。從基本情况看,《列子》當是先秦文獻,經過劉向、張湛等學者兩次編纂後,在魏晉最終形成了道家傳世經典文本;《列子叙録》乃劉向所作;因道家虚無思想與佛家空寂思想相契合,列、佛“相參”本是在佛教傳播過程中自然生發的事情,不應作爲《列子》晚出、抄襲佛經的證據。張湛在《列子》道家經典化的過程中厥功甚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張湛 《列子》 真僞
下载PDF
《全宋文》失收僧贊文考論
3
作者 戚昊 《新国学》 2022年第1期91-102,共12页
《全宋文》編纂完成後,學界一方面資之以治學,一方面補之以臻全,二者交相爲用。《全宋文》中遺漏了大量僧撰作品,這並非文獻闕失所造成的零星散落,而是對各類僧撰文體辨體不明,詩文不分,遂導致此種“成建制式遺漏”。其中尤以僧贊文的... 《全宋文》編纂完成後,學界一方面資之以治學,一方面補之以臻全,二者交相爲用。《全宋文》中遺漏了大量僧撰作品,這並非文獻闕失所造成的零星散落,而是對各類僧撰文體辨體不明,詩文不分,遂導致此種“成建制式遺漏”。其中尤以僧贊文的失收最爲嚴重,共計漏收1100餘篇,數量較爲龐大。學界至今尚未寓目于此,只是一方面以各類稀見文獻對《全宋文》查漏補缺,零章殘篇,三五遺文,功雖在而用小;另一方面,仍以《全宋文》爲研究宋代文章的一手材料,而僧贊文的大量失收,導致相關研究的文獻範圍大大縮小,以一隅目力而欲洞悉全牛,其功難奏。《全宋文》大量失收僧贊文的緣故大致有三:一是相關的禪宗語錄文獻收集未盡;二是文體方面辨體不精,前後錄文標準未能統一;三是文獻繁多,有所遺漏。究其主要原因,仍在于對贊體文的文體認知出現差謬,未將其視爲“文”之一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宋文》 僧贊文 補目
原文传递
《清代學術概論》考論
4
作者 徐雁平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05年第1期282-311,共30页
《清代學術概論》是瞭解清代學術的入門書,本文從細讀文本入手,將《清代學術概論》的“改造本”和單行本對勘,找出其中多處明顯的改動;又將其置入《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八章《近世之學術》、《近代學風之地理的分佈》和《中國... 《清代學術概論》是瞭解清代學術的入門書,本文從細讀文本入手,將《清代學術概論》的“改造本”和單行本對勘,找出其中多處明顯的改動;又將其置入《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八章《近世之學術》、《近代學風之地理的分佈》和《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組成的體系中,並結合章太炎的《檢論·清儒》和胡適的《清代學者的治學方法》等論著,分析梁啓超清代學術史研究變動不居的原因,以及他如何從當時的學術思潮和章、胡的相關研究中得到啓發,進而説明《清代學術概論》所具有的過渡特征和時代特色。《清代學術概論》具有確立清代學術“研究典範”的意義,然因梁啓超成書過速,亦留下諸多細節上的問題,僅引文問題就有一百餘處,本文以前人成果為主,並結合自己所得,對此問题予以分析總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學術概 梁啓超
原文传递
稿本《國朝杭郡詞輯》考論
5
作者 胡小林 《词学》 CSSCI 2015年第1期195-208 5,5,共15页
浙江圖書館所藏鄭道乾稿本《國朝杭郡詞輯》,始編於清末,於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以俊編纂成書。它的編纂,正處於清末民初中國傳統詞學向現代詞學轉型的時期。其編纂思想,旨在存人存詞,力圖真實地反映清代西泠詞壇的繁盛和詞風的變遷。... 浙江圖書館所藏鄭道乾稿本《國朝杭郡詞輯》,始編於清末,於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以俊編纂成書。它的編纂,正處於清末民初中國傳統詞學向現代詞學轉型的時期。其編纂思想,旨在存人存詞,力圖真實地反映清代西泠詞壇的繁盛和詞風的變遷。鄭道乾《國朝杭郡詞輯》不僅是葉恭綽《全清詞鈔》的重要選源,更爲重要的是,它反映出清末民初重塑詞史、融通詞派的詞學新觀念,是現代詞學思想的萌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鄭道乾 稿本 《國朝杭郡詞輯》
原文传递
李調元與趙翼的交往及互評考論
6
作者 鄭家治 《蜀学》 2018年第1期150-175,共26页
李調元是以詩文及文學理論著稱的巴蜀清代第一學人,而趙翼則是性靈派的主將而兼著名歷史學家。李調元與趙翼有較密切的交往,互贈詩文不少,且在其《雨村詩話》中對趙氏的詩歌進行了全面評價。通過上述三方面内容的考察,可知李氏視趙氏爲... 李調元是以詩文及文學理論著稱的巴蜀清代第一學人,而趙翼則是性靈派的主將而兼著名歷史學家。李調元與趙翼有較密切的交往,互贈詩文不少,且在其《雨村詩話》中對趙氏的詩歌進行了全面評價。通過上述三方面内容的考察,可知李氏視趙氏爲師友,二人創作上各有所長,詩學上的差異則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調元 趙翼 《雨村詩話》 交往 詩文
下载PDF
“雜”:劉勰學術思想考論(一)——《文心》、《劉子》的作者當同為一人
7
作者 涂光社 《诸子学刊》 2013年第1期271-296,共26页
《劉子》係劉勰而非劉晝所作的問題,林其錟、陳鳳金兩先生已在詳贍徵引原始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周延的考論,令人信服。争議的另一個焦點是劉勰的思想傾向問題。有的學者强調《文心雕龍》推尊孔子、'宗經'、'徵聖',宣示宗... 《劉子》係劉勰而非劉晝所作的問題,林其錟、陳鳳金兩先生已在詳贍徵引原始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周延的考論,令人信服。争議的另一個焦點是劉勰的思想傾向問題。有的學者强調《文心雕龍》推尊孔子、'宗經'、'徵聖',宣示宗尚儒家;而《劉子》'歸心道教'。兩書被《隋書·經籍志》分别歸入'總集'類和子部'雜家':由此得出它們非出自一人之手的結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點 思想 問題 子部 雜家 文心 争議
下载PDF
“皖”名考
8
作者 温志權 詹緒左 《古籍研究》 2021年第2期326-332,共7页
清人段玉裁認爲,安徽簡稱“皖”“晥”“睆”三字,“時俗任意通用,大約古作‘皖’,或作‘睆’,又訛爲‘晥’”,並以史乘、字典、韻書爲證。典籍中表廬江郡的“皖”,或作“睆”“晥”。段氏主要依據的是《地理志》“廬江郡皖縣”,《漢書... 清人段玉裁認爲,安徽簡稱“皖”“晥”“睆”三字,“時俗任意通用,大約古作‘皖’,或作‘睆’,又訛爲‘晥’”,並以史乘、字典、韻書爲證。典籍中表廬江郡的“皖”,或作“睆”“晥”。段氏主要依據的是《地理志》“廬江郡皖縣”,《漢書》宋本作“晥”,從日,今本作“睆”,則從目。本文認爲,此類異形字的産生,原因頗爲複雜。三字間的關係,論“通用”則有之,説“任意”則未必,“大約”云云,更表明還有深入研究的空間。作爲地名的“皖”,東漢時“皖、晥”並用,當與書寫混同有關;唐時作“睆”,則又和“晥、睆”混刻有關。本文還從地名文化用字以及字頻角度探討了用“皖”指稱安徽的緣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名
原文传递
清初“貳臣”書家之間的交游與紀念——從王鐸贈别周亮工相同内容書作談起
9
作者 趙明 《书法研究》 2019年第4期59-68,共10页
清初順治七年(1650),同爲由明仕清的河南書家王鐸與周亮工覯面于京,離别之際,王鐸贈予周亮工兩幅書法作品,其中一幅内容爲送别周亮工的自作五律詩,但這同一内容書作却現存兩幅(落款内容不同)。本文通過涉及書作的作品分析與文獻互證研究... 清初順治七年(1650),同爲由明仕清的河南書家王鐸與周亮工覯面于京,離别之際,王鐸贈予周亮工兩幅書法作品,其中一幅内容爲送别周亮工的自作五律詩,但這同一内容書作却現存兩幅(落款内容不同)。本文通過涉及書作的作品分析與文獻互證研究,對兩幅相同内容書作的書寫内容、時間、受贈人、受贈情境等做出考論。由此進一步對清初儒家觀念視閾下,以王鐸、周亮工爲代表的"貳臣"書家群體所體現的心理認同感、藝術實踐與補償心理之間的關系、饋贈書法的紀念性問題進行探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學觀念 “貳臣”交游 書作 補償心理 紀念性
原文传递
古代小說、傳記研究的重要收獲——評《漢唐小說與傳記考論》
10
作者 張碩 《新国学》 2019年第2期192-204,共13页
羅寧、武麗霞所著的《漢唐小說與傳記考論》(巴蜀書社2016年版)出版了,這是《漢唐小說觀念論稿》(巴蜀書社2009年版)的姊妹篇,兩部書的出版相隔七年。十年前作者寫作《漢唐小說觀念論稿》一書,致力於探討中國古代小說觀念,初衷衹是為了... 羅寧、武麗霞所著的《漢唐小說與傳記考論》(巴蜀書社2016年版)出版了,這是《漢唐小說觀念論稿》(巴蜀書社2009年版)的姊妹篇,兩部書的出版相隔七年。十年前作者寫作《漢唐小說觀念論稿》一書,致力於探討中國古代小說觀念,初衷衹是為了還原漢唐時代人們對小說的理解與認知。然而,作者的收獲卻是令人震撼的。作者通過縝密考證發現,與近現代的小說研究先驅不同,古之學者並不認為小說是一種虛構的敘事寫作,而是真實的記述。當我們讚賞作者精當的考辨,折服於作者對材料的准確闡釋,並接受這一結論的同時,我想讀者也同作者本人一樣,均會對我們習以為常的古代小說史產生不少困惑與質疑。而這也促使我們開始反思百年來中國古代小說研究所存在的問題:我們為何會把一個在古代已具有確切含義的"小說"概念,誤解為意義完全相反之物?我們為何會把與它無關,甚至本不屬於其含義範疇的文本,歸列到它的名下?我們對於古代傳記文學的認知,是否也存在類似的問題?而《漢唐小說與傳記考論》一書就是作者對這些困惑、質疑的思考與回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漢唐小說與傳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