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9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耕作措施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86
1
作者 张海林 秦耀东 朱文珊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0-144,共5页
耕作措施对0~20cm土壤容重影响较大,深层影响较小.稳定入渗率呈现出强烈的时间变异性,从整个生育期看,翻耕都表现出较高的稳定入渗率,随时间的变化,差异减小;不同负压下,翻耕稳定入渗率最高,免耕次之,铁茬最低,不同时期变化趋势一致;... 耕作措施对0~20cm土壤容重影响较大,深层影响较小.稳定入渗率呈现出强烈的时间变异性,从整个生育期看,翻耕都表现出较高的稳定入渗率,随时间的变化,差异减小;不同负压下,翻耕稳定入渗率最高,免耕次之,铁茬最低,不同时期变化趋势一致;翻耕大孔隙较其它两耕作措施多,翻耕后,土壤大孔隙增多,比免耕和铁茬处理高65%左右,达到5%水平差异显著,免耕与铁茬差异不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耕作措施大孔隙比例有所下降,中小孔隙比例增加,大孔隙数目翻耕仍最高,从显著性看,与免耕和铁茬在5%水平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措施 土壤物理性状 土壤容重 稳定入渗率 土壤孔隙 免耕 翻耕 铁茬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1
2
作者 严洁 邓良基 黄剑 《中国农机化》 2005年第2期31-34,共4页
应用定位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方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传统翻耕的土壤容重大于进行保护性耕作的土壤容重;随着免耕年限的增加,土壤团聚体不断增大,进行5年保护性耕作的土壤团聚体... 应用定位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方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传统翻耕的土壤容重大于进行保护性耕作的土壤容重;随着免耕年限的增加,土壤团聚体不断增大,进行5年保护性耕作的土壤团聚体比进行2年、3年保护性耕作的土壤团聚体有明显增加:进行免耕秸秆覆盖处理的土壤养分除碱解氮外,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及速效磷、速效钾均高于免耕无秸秆覆盖和传统翻耕的土壤;在施肥量相同的情况下,进行保护性耕作处理的小麦和水稻产量均比传统翻耕高,其中以半量秸秆还田免耕增产幅度最高,分别达小麦14.45%,水稻6.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免耕 翻耕 土壤团聚体 作物产量 土壤理化性质 秸秆覆盖 增加 影响 定位
下载PDF
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62
3
作者 谢宝华 韩广轩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464-3476,共13页
互花米草在其原产地具有保滩护堤、促淤造陆等生态功能,但在被引入其他地区后,常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因此,互花米草常被视为入侵种,对互花米草的入侵性以及防控方面的研究成为一大热点.本研究从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 互花米草在其原产地具有保滩护堤、促淤造陆等生态功能,但在被引入其他地区后,常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因此,互花米草常被视为入侵种,对互花米草的入侵性以及防控方面的研究成为一大热点.本研究从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生物替代防治、综合防治和防控策略6个方面综述了互花米草防治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各类措施的理论基础、技术方案、防治效果和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现有防治技术的不足,并提出生态风险分区防控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 刈割 淹水 翻耕 除草剂 克隆苗 实生苗
原文传递
免耕对农牧交错带农田休闲期土壤风蚀及其相关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49
4
作者 秦红灵 高旺盛 +2 位作者 马月存 杨世琦 赵沛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3778-3784,共7页
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免耕对农田土壤风蚀的影响,评价了不同耕作方式下与土壤风蚀相关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翻耕农田土壤风蚀量是免耕地的3~8倍,翻耕地和免耕地的地表粗糙度分别为0.032和 0... 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免耕对农田土壤风蚀的影响,评价了不同耕作方式下与土壤风蚀相关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翻耕农田土壤风蚀量是免耕地的3~8倍,翻耕地和免耕地的地表粗糙度分别为0.032和 0.417;与翻耕地相比,免耕地表层0~10 cm土壤粘粒和粉粒含量较多;免耕地土层0~5 cm和5~10 cm的土壤容重、坚实度和土壤水分都大于翻耕地,其中0~5 cm、5~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坚实度分别是翻耕地的4.7、 2.8倍和 3.8倍.经过3年的免耕,0~5 cm土层土壤全氮、有机质、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均高于翻耕土壤,有效钾含量比翻耕地增加了77%.所有测定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免耕地均高于翻耕地,在0~5 cm和5~10 cm土层达到5%显著水平.免耕地表层0~10 cm土壤微生物量碳是翻耕地的2.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翻耕 土壤理化性状 风蚀
下载PDF
作物残茬对农田土壤风蚀的影响 被引量:48
5
作者 常旭虹 赵广才 +3 位作者 张雯 侯立白 孟祥云 袁宝龙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8-31,共4页
通过对不同留茬高度对地表风速的影响以及留残茬(保护性耕作主要方式)、旋耕和常规翻耕3种耕作方式对土壤风蚀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如下结果:留茬高度对地表风速的影响程度不明显,仅与地面有无留茬有关,留茬20cm左右即可有效降低地... 通过对不同留茬高度对地表风速的影响以及留残茬(保护性耕作主要方式)、旋耕和常规翻耕3种耕作方式对土壤风蚀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如下结果:留茬高度对地表风速的影响程度不明显,仅与地面有无留茬有关,留茬20cm左右即可有效降低地表风速,减少田间扬沙,抵抗土壤风蚀,是比较适宜的留茬高度;留茬(保护性耕作)、旋耕和常规翻耕3种耕作方式对田间扬沙情况的影响差异明显,其中在60cm高度以内,留茬比常规翻耕减少田间扬沙量34.9%,比旋耕方式减少61.5%,因此,留茬(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有效防止农田土壤风蚀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耕 留茬高度 残茬 旋耕 保护性耕作 耕作方式 风蚀 扬沙 风速 地表
下载PDF
石油烃污染土层生物修复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34
6
作者 张旭 李广贺 黄巍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06-108,共3页
为研究加快石油烃污染土层生物修复的措施 ,取淄河滩含油土壤 ,通过加入富集细菌、翻耕调湿、加菌和翻耕调湿相结合 3种生物修复室内模拟实验 ,考察生物治理前后土壤石油降解速率的差异 ,并对土壤中石油的半衰期作出预测。结果表明 ,在... 为研究加快石油烃污染土层生物修复的措施 ,取淄河滩含油土壤 ,通过加入富集细菌、翻耕调湿、加菌和翻耕调湿相结合 3种生物修复室内模拟实验 ,考察生物治理前后土壤石油降解速率的差异 ,并对土壤中石油的半衰期作出预测。结果表明 ,在加入富集菌使土壤细菌含量提高一个数量级的条件下 ,油半衰期由自然土壤的 990 d减少到 346 d;在翻耕和调节土壤含水率的条件下 ,降解速率大大加快 ,油半衰期由对照样的 1733d减少到 90 d;在综合生物治理的条件下 ,油半衰期可以缩短到 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土壤 生物修复 加菌 翻耕
原文传递
北方农牧交错带免耕对农田耕层土壤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42
7
作者 秦红灵 高旺盛 李春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0-47,共8页
针对北方农牧交错带部分地区免耕措施生态效益好但作物产量有所下降的现状,为了找出影响作物生长的因素,对比分析了免耕和翻耕两种耕作方式下耕层土壤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免耕地升温和降温都比较缓慢且幅度小,翻耕地土壤温度在日间总... 针对北方农牧交错带部分地区免耕措施生态效益好但作物产量有所下降的现状,为了找出影响作物生长的因素,对比分析了免耕和翻耕两种耕作方式下耕层土壤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免耕地升温和降温都比较缓慢且幅度小,翻耕地土壤温度在日间总体高于免耕地。在垂直方向上,土壤温度随土层深度降低,但一天中不同时刻的表现差异显著。土壤温度变化与当时气温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5。与免耕地相比,翻耕地气温与土壤温度的直线回归关系更显著。受土壤温度等物理性状的影响,免耕地作物生物量及产量明显不如翻耕地。因此,北方农牧交错带要通过农艺措施改善土壤物理结构,提高免耕农田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温度 翻耕 免耕 北方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不同耕作措施对西北绿洲灌区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39
8
作者 于爱忠 黄高宝 柴强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73-278,共6页
在西北绿洲灌区多年田间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了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不覆盖(NT)和传统耕作(T)3种耕作措施下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壤温湿度的敏感性。结果表明,3种耕作措施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和生育期变化呈单峰曲线。... 在西北绿洲灌区多年田间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了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不覆盖(NT)和传统耕作(T)3种耕作措施下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壤温湿度的敏感性。结果表明,3种耕作措施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和生育期变化呈单峰曲线。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土壤呼吸速率日峰值出现在15:00,免耕不覆盖和传统耕作处理出现在14:00。3种耕作措施土壤呼吸速率生育期峰值出现在冬小麦开花期。从冬小麦返青至成熟,免耕秸秆覆盖和传统翻耕处理土壤呼吸平均速率分别较免耕不覆盖处理高43.01%和33.33%。3种耕作措施下土壤呼吸对土壤温度的敏感性(Q10)依次为NT>NTS>T,敏感性为1.93~3.00;3种耕作措施下土壤呼吸对土壤含水量不敏感。说明在西北绿洲灌区,不同耕作措施下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主要受耕层土壤温度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秸秆覆盖 翻耕 土壤呼吸
下载PDF
翻耕对冬闲农田CH_4和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初探 被引量:36
9
作者 万运帆 林而达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4年第3期8-10,共3页
通过连续观测 ,比较了冬闲农田翻耕和不翻耕情况下甲烷 (CH4)和二氧化碳 (CO2 )的排放通量。结果表明 :翻耕能显著增加CO2 的排放通量 ,但这种影响只在翻耕后的 4d内较明显 ;翻耕对CH4排放通量的影响在翻耕后的 3d内比较明显 ,表现为翻... 通过连续观测 ,比较了冬闲农田翻耕和不翻耕情况下甲烷 (CH4)和二氧化碳 (CO2 )的排放通量。结果表明 :翻耕能显著增加CO2 的排放通量 ,但这种影响只在翻耕后的 4d内较明显 ;翻耕对CH4排放通量的影响在翻耕后的 3d内比较明显 ,表现为翻耕初期导致CH4的峰值排放 ,而在 6~ 8h后 ,则对降低CH4的排放有一定的作用。且CH4和CO2 排放通量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耕 冬闲农田 排放通量 甲烷 二氧化碳 温室气体 全球气候变化
下载PDF
麦稻轮作下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0
10
作者 武际 郭熙盛 +2 位作者 王允青 许征宇 鲁剑巍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7-93,共7页
为了探明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于2007-2010连续4a在麦稻轮作制下开展了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免耕提高了耕层土壤体积质量,降低了土壤含水率。但是免耕土壤表层(0~10cm)的体积质量仍在作... 为了探明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于2007-2010连续4a在麦稻轮作制下开展了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免耕提高了耕层土壤体积质量,降低了土壤含水率。但是免耕土壤表层(0~10cm)的体积质量仍在作物适宜生长的范围内,并未对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免耕促进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在表层土壤的富集。0~10cm土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比翻耕处理显著增加,而>10~20cm土层上述养分含量明显低于翻耕处理。小麦季免耕土壤的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相似,而水稻季免耕处理整个耕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低于翻耕处理。免耕显著的提高了小麦产量,但降低了水稻产量,起主要作用的产量构成因素是小麦和水稻的有效穗数。整个轮作周期的作物产量以小麦免耕水稻翻耕模式的产量较高,比小麦翻耕水稻免耕模式产量增加了5.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分 土地利用 麦稻轮作 免耕 翻耕 产量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棕壤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6
11
作者 隋鹏祥 张心昱 +3 位作者 温学发 有德宝 田平 齐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038-2045,共8页
在沈阳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开展田间控制试验,研究翻耕秸秆移除(CK)、翻耕秸秆还田(PTS)、免耕秸秆移除(NT)、免耕秸秆还田(NTS)、旋耕秸秆移除(RT)、旋耕秸秆还田(RTS)6种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棕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在沈阳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开展田间控制试验,研究翻耕秸秆移除(CK)、翻耕秸秆还田(PTS)、免耕秸秆移除(NT)、免耕秸秆还田(NTS)、旋耕秸秆移除(RT)、旋耕秸秆还田(RTS)6种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棕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比CK,RTS和PTS增加了表层(0~15 cm)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β-1,4-葡萄糖苷酶(βG)、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NAG)和酸性磷酸酶(AP)活性,但NTS和RTS比CK降低了下层(15~25 cm)SOC含量,PTS对比其他处理显著增加了下层NAG活性,RTS和PTS对比CK显著增加了两土层硝态氮(NO3^--N)含量。(2)3种耕作方式配合秸秆还田的处理与无秸秆还田处理相比,增加了表层土壤SOC、TN含量以及βG、NAG、AP活性,降低了下层SOC含量,但增加了NAG和AP活性。旋耕和翻耕配合秸秆还田的处理与无秸秆还田处理相比,增加了两土层NO3^--N含量,而免耕趋势相反。(3)主成分分析表明,RTS和PTS处理增加了表层土壤有机碳、氮含量,改善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提高了土壤酶活性,是适合棕壤的耕作结合秸秆还田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耕 翻耕 免耕 秸秆还田 土壤养分含量 土壤酶活性
原文传递
农牧交错带不同农田耕作模式土壤水分特征对比研究 被引量:26
12
作者 杨秀春 徐斌 +2 位作者 严平 刘连友 色布力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5-129,共5页
通过在农牧交错带———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的野外实验研究,在作物(油菜)发育期间,观测了免耕、深松、传统翻耕、翻耕覆盖、浅耕与垄作处理等8种耕作模式的土壤水分特征;在秋收后的农田休闲期,观测了秸秆还田翻耕、深松耕作、传统翻... 通过在农牧交错带———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的野外实验研究,在作物(油菜)发育期间,观测了免耕、深松、传统翻耕、翻耕覆盖、浅耕与垄作处理等8种耕作模式的土壤水分特征;在秋收后的农田休闲期,观测了秸秆还田翻耕、深松耕作、传统翻耕、免耕低茬(茬高10cm)和免耕高茬(茬高4 5cm)等5种耕作模式的土壤水分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区,采用不同耕作模式,对田块土壤水分含量有着直接影响。在作物发育期间,垄作处理蓄水保墒能力相对较强,免耕、浅耕蓄水保墒能力相对较差,翻耕覆盖、深松耕作、传统翻耕蓄水保墒能力相对居中;秋收后,免耕高茬蓄水保墒效果最好,深松耕作、传统翻耕蓄水保墒能力居中,秸秆还田翻耕、免耕低茬蓄水保墒效果较差。本文所得结论对农牧交错带旱作农田有效保蓄土壤水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特征 农牧交错带 耕作模式 对比研究 保墒能力 内蒙古自治区 土壤水分含量 水分利用效率 秸秆还田 保墒效果 实验研究 直接影响 旱作农田 借鉴意义 抗蚀能力 农田土壤 发育期 翻耕 免耕 蓄水 深松 传统 休闲期
下载PDF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Trends in Black and Red Soils Under Single Straw Application: Effect of Straw Placement, Mineral N Addition and Tillage 被引量:27
13
作者 J. CHILIMA, HUANG CHANGYONG and WU CIFANG Colleg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9 (China)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1期59-72,共14页
Quantifying trends i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SMBC) undercontrasting management conditions is important in understanding thedynamic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in soils and in ensuring theirsustainable use. A... Quantifying trends i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SMBC) undercontrasting management conditions is important in understanding thedynamic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in soils and in ensuring theirsustainable use. Against such a background, a 60-day greenhousesimulation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strawplacement, mineral N source, and tillage on SMBC dynamics in twocontrasting soils, red sol (Ferrasol) and black soil (Acrisol). Thetreatments included straw addition + buried (T1); straw addition +mineral N (T2); and straw addition + tillage (T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ibla biomass carobn mineral N soil straw placement TILLAGE
下载PDF
免耕与翻耕直播对土壤特性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0
14
作者 施彩仙 《土壤肥料》 CSCD 1999年第5期8-10,共3页
通 过对 土壤的 容重 、氧化 还原 电位 、土温 、通 气孔 隙、剖 面结 构和 水稻 根系、伤流 液、灌浆速 度、分蘖 状况 、经济性 状等 项目 的测 定,试 验研 究免 耕与 翻耕 直播 技术, 明确 了免 耕直 播相对于 翻耕 直 播不 但能 ... 通 过对 土壤的 容重 、氧化 还原 电位 、土温 、通 气孔 隙、剖 面结 构和 水稻 根系、伤流 液、灌浆速 度、分蘖 状况 、经济性 状等 项目 的测 定,试 验研 究免 耕与 翻耕 直播 技术, 明确 了免 耕直 播相对于 翻耕 直 播不 但能 促 进水 稻生 长, 还能 改 善土 壤结 构、保护 土壤 ,是 一项 更 轻型 化的 栽 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翻耕 土壤特性 水稻 生长 土壤结构
下载PDF
应用DNDC模型分析施肥和翻耕方式变化对旱田土壤N_2O释放的潜在影响 被引量:25
15
作者 徐文彬 刘维屏 刘广深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6期917-922,共6页
以贵州省玉米 油菜轮作田和大豆 冬小麦轮作田为N2 O释放通量测量对象 ,根据DNDC模型能较好地拟合田间N2 O释放通量季节变化及施肥和翻耕对释放的影响 ,采用DNDC模型定量探讨了上述作物生长季节有机肥施用量、N肥施用量及施肥日期、N... 以贵州省玉米 油菜轮作田和大豆 冬小麦轮作田为N2 O释放通量测量对象 ,根据DNDC模型能较好地拟合田间N2 O释放通量季节变化及施肥和翻耕对释放的影响 ,采用DNDC模型定量探讨了上述作物生长季节有机肥施用量、N肥施用量及施肥日期、N肥类型和施肥深度、翻耕深度和翻耕日期等变化对亚热带旱田生态系统N2 O释放的潜在影响 .为今后通过改变施肥和耕作方式来控制农业土壤N2 O释放量提供研究基础和参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释放 施肥 翻耕 旱田土壤 DNDC模型 温室气体
下载PDF
土壤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初探 被引量:24
16
作者 谷子寒 王元元 +5 位作者 帅泽宇 陈平平 敖和军 屠乃美 易镇邪 周文新 《作物研究》 2017年第2期103-109,共7页
为探讨土壤耕作方式对南方双季稻区水稻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2015年以‘陵两优211’与‘威优46’为早、晚稻供试品种,在湖南湘潭开展了双季免耕、双季翻耕、双季旋耕、早旋晚免、早翻晚免等5种土壤耕作方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早稻产... 为探讨土壤耕作方式对南方双季稻区水稻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2015年以‘陵两优211’与‘威优46’为早、晚稻供试品种,在湖南湘潭开展了双季免耕、双季翻耕、双季旋耕、早旋晚免、早翻晚免等5种土壤耕作方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早稻产量表现翻耕>旋耕>免耕的趋势;晚稻产量以双季翻耕处理最高,双季旋耕处理最低,3个晚季免耕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两季总产量以双季翻耕处理最高,早翻晚免处理次之,其他依次为双季免耕、早旋晚免与双季旋耕处理。翻耕处理产量最高的原因在于分蘖较多,有效穗数较高,生育后期叶面积、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净光合速率较高。与双季翻耕处理相比,早翻晚免处理产量有所下降(降幅7.29%),但其具有省工省力、节约能源等优点,可在南方双季稻田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耕作方式 翻耕 免耕 旋耕 产量
下载PDF
重金属污染来源及对水稻生长与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杜永 王艳 +3 位作者 徐敏权 王礼焦 胡曙云 王学红 《耕作与栽培》 2004年第2期13-15,61,共4页
介绍了重金属镉、汞、砷、铅等污染的主要来源,阐 述了4种重金属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提出了减少重金属 污染的几种可行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污染来源 水稻 生长发育 翻耕 土壤改良剂 植物修复 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长期免耕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被引量:18
18
作者 孔凡磊 张明园 +2 位作者 范士超 张海林 陈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0-245,共6页
以华北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区长期免耕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免耕、翻耕和旋耕)对长期免耕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轮耕制度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长期免耕土壤进行耕作处理后SMBC的时空分布和稳定性产... 以华北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区长期免耕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免耕、翻耕和旋耕)对长期免耕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轮耕制度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长期免耕土壤进行耕作处理后SMBC的时空分布和稳定性产生显著变化。不同耕作处理SMBC含量在0~5 cm和5~10 cm土层变化明显,小麦起身期含量最低,收获期最高;深层SMBC变化不明显。免耕处理SMBC随土壤层次明显降低,且各土壤层次SMBC差异达显著(P<0.05)水平;翻耕、旋耕处理0~5 cm和5~10 cm土层间SMBC无明显差异,其他层次间差异显著(P<0.05)。从生育期平均值看,0~5 cm土层免耕处理SMBC含量较高,翻耕和旋耕处理则分别比免耕降低6.7%、6.1%;与免耕相比,5~10 cm土层SMBC翻耕、旋耕处理分别增加30.2%和20.7%(P<0.01),10~20 cm土层SMBC翻耕、旋耕处理比免耕增加48.1%(P<0.01)和10.5%(P<0.05)。在冬小麦生育期内,0~20 cm土层SMBC稳定性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20~30 cm土层SMBC稳定性表现为免耕>翻耕>旋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耕制度 免耕土壤 免耕 翻耕 旋耕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
下载PDF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和青贮夏玉米水分生产率的影响 被引量:17
19
作者 李艳 刘海军 黄冠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91-98,共8页
适宜的耕作与覆盖措施可在不同程度节约农业用水。本文选用了翻耕处理、燃茬免耕处理和覆盖免耕处理为主要耕作措施,开展了为期2a的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措施对农田土壤含水量、土面蒸发、夏玉米生长指标、产量和水分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 适宜的耕作与覆盖措施可在不同程度节约农业用水。本文选用了翻耕处理、燃茬免耕处理和覆盖免耕处理为主要耕作措施,开展了为期2a的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措施对农田土壤含水量、土面蒸发、夏玉米生长指标、产量和水分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降雨较少年份(2010年),覆盖免耕处理0~20cm土壤含水量均高于其他2处理,2a试验期间覆盖免耕处理0~120cm土壤贮水量一直高于其他2处理,且其土面蒸发量最小。2a试验期间,覆盖免耕青贮夏玉米产量较翻耕和燃茬免耕分别提高了11%和9%,青贮夏玉米水分生产率分别提高了11.7%和14.8%。覆盖免耕能减少土面蒸发和提高水分生产率,因此建议在北京地区夏玉米种植采用覆盖免耕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 土壤 蒸发 翻耕 免耕 青贮夏玉米 土壤含水率 水分生产率
下载PDF
带籽紫云英翻耕对水稻产量及稻田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6
20
作者 王伯诚 赖小芳 +2 位作者 陈银龙 项玉英 陈剑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37-441,共5页
【目的】研究带籽紫云英作为绿肥对稻田土壤性质的影响,为推进绿肥生产和农田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开展3年田间定位试验,第一年设置4个不同紫云英翻压量(2.81,5.61,8.42,11.23t/ha)处理,无紫云英翻压作对照处理,后两年均延续上... 【目的】研究带籽紫云英作为绿肥对稻田土壤性质的影响,为推进绿肥生产和农田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开展3年田间定位试验,第一年设置4个不同紫云英翻压量(2.81,5.61,8.42,11.23t/ha)处理,无紫云英翻压作对照处理,后两年均延续上一年试验结果,每年水稻移栽前将各小区田面自然长出的带籽紫云英测产后直接翻耕;测定水稻产量及稻田土壤养分、生物学性质以及水稳性团聚体等指标。【结果】紫云英带籽翻耕的绿肥处理可使水稻有效穗及产量显著增加,并增加土壤中的有机酸,同时土壤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等活性均明显提高;土壤水溶性有机碳随绿肥施用量增加而升高,但过多绿肥施用量会抑制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由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向中微团聚体富集。【结论】带籽紫云英作为绿肥施用能起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稳步提高土壤肥力,显著增加水稻产量的作用,水稻移栽前翻压量以不超过8.42t/ha(干重)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籽紫云英 翻耕 水稻产量 稻田土壤养分 土壤性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