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大陆岩板俯冲与折返的穿时性:桐柏造山带晚二叠-三叠纪高压变质地体提供的制约
被引量:
8
1
作者
刘晓春
江博明
李三忠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2251-2258,共8页
桐柏造山带高压变质地体主要由两个高压岩片(Ⅰ和Ⅱ)及其北侧的绿片岩相构造混杂岩带和南侧的蓝片岩-绿片岩带构成.高压岩片Ⅰ以北、南两条低温榴辉岩带为代表,构成桐柏山背形构造的两翼;高压岩片Ⅱ以桐柏杂岩中早白垩纪片麻状花岗岩内...
桐柏造山带高压变质地体主要由两个高压岩片(Ⅰ和Ⅱ)及其北侧的绿片岩相构造混杂岩带和南侧的蓝片岩-绿片岩带构成.高压岩片Ⅰ以北、南两条低温榴辉岩带为代表,构成桐柏山背形构造的两翼;高压岩片Ⅱ以桐柏杂岩中早白垩纪片麻状花岗岩内含有退变榴辉岩的变质岩包体为代表,构成桐柏山背形构造的核部.综合U-Pb,Lu-Hf,Rb-Sr和40Ar-39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高压岩片Ⅰ的峰期变质年龄为255 Ma,高压岩片Ⅱ的主期变质作用发生在232-220 Ma,北侧构造混杂岩带的变质年龄为256 Ma.这种沿造山带横向上不同岩片的穿时性在红安-大别-苏鲁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中普遍存在,可以用同俯冲拆离/折返的构造模型来解释.不仅如此,桐柏造山带高压岩片Ⅰ的变质时间比红安造山带与之对应的高压岩片约早15 Myr,表明同一岩片在造山带纵向上可能也存在穿时性,采用翘翘板式俯冲/折返模型可以解释这种年代学差异以及华南陆块向西俯冲变浅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二叠-三叠纪
同
俯冲
拆离
与
折返
翘翘板
式
俯冲
与
折返
高压变质地体
桐柏造山带
原文传递
题名
大陆岩板俯冲与折返的穿时性:桐柏造山带晚二叠-三叠纪高压变质地体提供的制约
被引量:
8
1
作者
刘晓春
江博明
李三忠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出处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2251-2258,共8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9CB825006)资助
文摘
桐柏造山带高压变质地体主要由两个高压岩片(Ⅰ和Ⅱ)及其北侧的绿片岩相构造混杂岩带和南侧的蓝片岩-绿片岩带构成.高压岩片Ⅰ以北、南两条低温榴辉岩带为代表,构成桐柏山背形构造的两翼;高压岩片Ⅱ以桐柏杂岩中早白垩纪片麻状花岗岩内含有退变榴辉岩的变质岩包体为代表,构成桐柏山背形构造的核部.综合U-Pb,Lu-Hf,Rb-Sr和40Ar-39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高压岩片Ⅰ的峰期变质年龄为255 Ma,高压岩片Ⅱ的主期变质作用发生在232-220 Ma,北侧构造混杂岩带的变质年龄为256 Ma.这种沿造山带横向上不同岩片的穿时性在红安-大别-苏鲁造山带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中普遍存在,可以用同俯冲拆离/折返的构造模型来解释.不仅如此,桐柏造山带高压岩片Ⅰ的变质时间比红安造山带与之对应的高压岩片约早15 Myr,表明同一岩片在造山带纵向上可能也存在穿时性,采用翘翘板式俯冲/折返模型可以解释这种年代学差异以及华南陆块向西俯冲变浅的原因.
关键词
晚二叠-三叠纪
同
俯冲
拆离
与
折返
翘翘板
式
俯冲
与
折返
高压变质地体
桐柏造山带
分类号
P588.3 [天文地球—岩石学]
P542 [天文地球—地质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大陆岩板俯冲与折返的穿时性:桐柏造山带晚二叠-三叠纪高压变质地体提供的制约
刘晓春
江博明
李三忠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8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