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5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善”语词考源 被引量:10
1
作者 焦国成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8-34,共7页
古籍中"善"语词的用法虽然多种多样的,但它们无不指向"好生活"。"善"语词的本原性意义蕴含于"善"字的内在结构之中。"善"字从"羊"从"誩",与膳相通,字面意思是... 古籍中"善"语词的用法虽然多种多样的,但它们无不指向"好生活"。"善"语词的本原性意义蕴含于"善"字的内在结构之中。"善"字从"羊"从"誩",与膳相通,字面意思是竞言羊为美味。其本原性含义包含着俗、神二谛,其世俗谛是古人对以羊肉为代表的美食的称道和希冀,其神学谛则是事神以致吉祥。"善"的伦理义内在地包含于活人与先人的伦理关系对待之中。而羊,在这种关系调解中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俗神二谛 本原义与伦理义
下载PDF
威仪:朝廷之美的起源、演进、定型、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法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1-140,共10页
从原始古礼之美到中央朝廷之美的演进,最后落实到威仪上。从语汇上,是从空地之礼的義,到社坛之礼的宜,到祖庙之礼的畏,最后定型在朝廷之礼的威仪。朝廷威仪有西周分封制和秦汉集权制两种类型,但基本思想相同,即有容乃大的胸怀(德)和战... 从原始古礼之美到中央朝廷之美的演进,最后落实到威仪上。从语汇上,是从空地之礼的義,到社坛之礼的宜,到祖庙之礼的畏,最后定型在朝廷之礼的威仪。朝廷威仪有西周分封制和秦汉集权制两种类型,但基本思想相同,即有容乃大的胸怀(德)和战胜一切的暴力(威)在美感形式(仪)上的统一。天下观和等级性是威仪作为朝廷之美的文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仪 朝廷之美
原文传递
卜辞中的“義”与“義”的本义和流变 被引量:1
3
作者 胡文嘉 《励耘语言学刊》 CSSCI 2018年第2期116-126,共11页
搜集甲骨卜辞中有关“義”字的材料并加以分类可知,相关辞例有单字“義”和合文“義京”两类。由二者所在的卜辞文例或可推断,“義”字在结构上从羊从我,我亦表声,会军事或祭祀中兵杀羌人之义,在卜辞中用为地名。从现象来看,“義”字在... 搜集甲骨卜辞中有关“義”字的材料并加以分类可知,相关辞例有单字“義”和合文“義京”两类。由二者所在的卜辞文例或可推断,“義”字在结构上从羊从我,我亦表声,会军事或祭祀中兵杀羌人之义,在卜辞中用为地名。从现象来看,“義”字在西周以来的文献中有记录“得当”、“合宜”的用法,与后世“宜”字所表示的词义相近,而若溯源至商代卜辞则可发现:“義”“宜”引申出这一词义,实各有来源,因而侧重也有所不同。“義”字记录的“得当”义源于行为本身的正确性,行为施事的主动性强,且行为可以使得本族受益;而“宜”字记录“得当”义,则来源于其本义所带有的宗教祈福色彩,词义中含有因受到保佑、受福而得到好结果的意味,进而相应的行为也被视作是得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卜辞 宜祭 得宜
下载PDF
“義”字含义浅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房占元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48-150,共3页
表意性质是汉字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字的最大特点。但在现代生活中,大量简体字的使用,使汉字的表意功能消失殆尽。用文化语言学的方法,从字形、字义和简化三方面探讨了繁体字"義"的形义关系和演变。
关键词 简化
下载PDF
论战国古文“義”字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宝俊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2-115,共4页
"義"是中国思想史和儒家思想中与"仁"相提并论的一个核心概念。通过先秦出土文献,尤其是战国古文探讨"義"字形义及其相关问题。甲骨文"義"字从"羊"、"我"声,是"威儀&... "義"是中国思想史和儒家思想中与"仁"相提并论的一个核心概念。通过先秦出土文献,尤其是战国古文探讨"義"字形义及其相关问题。甲骨文"義"字从"羊"、"我"声,是"威儀"之"儀"的本字,仅用作地名,两周金文才大量用作"威儀"之"儀"。在战国楚地出土文献中,"義"新产生"仁義"、"正義"之义,是后世"義"字意义的源头。战国楚简"義"字异体又写作"■",与楚简"仁"写作"■"一样,是孟子"仁義俱内论"在文字上的体现,其构形反映了战国儒家思孟学派心性之学对楚国学术思想的深刻影响。《说文》所载墨子书"義"作"羛","羛"实乃"義"的讹变,多见于战国秦汉出土文献,并非墨家所创,与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义 战国古文
下载PDF
郭店簡《六德》第31-33簡再考
6
作者 吴昊亨 《简帛研究》 2022年第1期79-88,共10页
郭店簡《六德》第31-33簡中的“■”當隸定爲“■”,讀爲“蘿”,“蘿”指蘿蒿;“■”當隸定爲“[止廾]”,讀爲“芷”,指白芷或白芷的根;“■”當隸定爲“[丙口攵]”,讀爲“梗”,“梗”訓爲“大略”,而“梗梗”表示密密麻麻的狀態;“[屮... 郭店簡《六德》第31-33簡中的“■”當隸定爲“■”,讀爲“蘿”,“蘿”指蘿蒿;“■”當隸定爲“[止廾]”,讀爲“芷”,指白芷或白芷的根;“■”當隸定爲“[丙口攵]”,讀爲“梗”,“梗”訓爲“大略”,而“梗梗”表示密密麻麻的狀態;“[屮炅]”當讀爲“縝”,“縝密”之義。這一段話通過把仁比作蘿,把義比作芷,分别闡明了仁柔和、面向家族内、目標廣泛的特點和義剛强、面向家族外、目標具體的特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廾] [丙口攵] [屮炅]
下载PDF
卜辞中的“盟”地
7
作者 孙亚冰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7-144,共8页
卜辞中的“盟”地,经过裘锡圭、蒋玉斌先生的考证,可确定是古孟津,在今河南省孟州市以南黄河两岸,本文再补充两条证据重申此说。此外,本文又考察了甲骨文中的“義”地。
关键词 孟津
原文传递
禽獸與秩序——先秦諸子文本中“禽獸”的意義
8
作者 楊基煒 《诸子学刊》 2020年第1期13-23,共11页
在不少論述中,禽獸扮演着道德勸説或文明比較中低劣者的角色,但禽獸的特性以及生活狀態,都非常接近於人。它們能生存、能形成群體生活。在原始時代,人類甚至不如禽獸。諸子常以禽獸爲例,以期説明人類生活的特殊意義。而理解後者的前提,... 在不少論述中,禽獸扮演着道德勸説或文明比較中低劣者的角色,但禽獸的特性以及生活狀態,都非常接近於人。它們能生存、能形成群體生活。在原始時代,人類甚至不如禽獸。諸子常以禽獸爲例,以期説明人類生活的特殊意義。而理解後者的前提,首先在於把握禽獸之特殊性。其特殊性在於,它們恰好缺乏構成人類生活的最關鍵因素:義。在諸子的論述中,禽獸無不被用以闡述"義"的問題,即人爲秩序如何産生,以及爲什麽秩序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獸 秩序 倫理 自然狀態
下载PDF
“义”字形义探源
9
作者 沈晨烨 许丹成 《汉字文化》 2019年第6期72-72,75,共2页
"义"的繁体字是"義",上面部分■,即"祥",代表祭祀占卜的吉兆,下面部分"我",是个象形字,指一种有杀伤力的武器,两部分结合起来,就是"義"的本义,即仁道之战。在《墨翟书》中,用■代替&... "义"的繁体字是"義",上面部分■,即"祥",代表祭祀占卜的吉兆,下面部分"我",是个象形字,指一种有杀伤力的武器,两部分结合起来,就是"義"的本义,即仁道之战。在《墨翟书》中,用■代替"義"。"弗"的篆文是■,意思是用绳■捆绑■(指矛等战械),引申为"不、非"等。墨子笔下的■字是其"非攻"思想投射的结果,"非攻"状态下的■(即"祥")才称得上"义"。现行汉字"义"是现代文字学家用心造就的指事字,笔画少,但表意功能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字形 字义
原文传递
中西正义观之比较 被引量:11
10
作者 邓晓芒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0-69,共10页
中国传统正义观除了昙花一现的墨家外,主要是儒家对"义"(義)的宣扬和阐释,它相对于"仁"更偏重外在的制度设计,但其根源在于内心情感上的"合宜",是立足于自然亲情之上的天经地义的等级关系(礼)。与此相对... 中国传统正义观除了昙花一现的墨家外,主要是儒家对"义"(義)的宣扬和阐释,它相对于"仁"更偏重外在的制度设计,但其根源在于内心情感上的"合宜",是立足于自然亲情之上的天经地义的等级关系(礼)。与此相对照,古希腊的"正义"(dike)的特点,一是强调公平或一视同仁;二是强调对不公平的惩罚,不徇私情;三是在人间正义和神的正义之间拉开了无限的距离,使人间正义带上了神圣性,并承认从神圣正义的高度可以对人间正义的不足进行批判或纠正;四是由理性所建立起来的正义原则的普遍性和可操作性,"理治"是古希腊民主制的基本原则。正是这些特点为西方现代民主制提供了最原始的基因,同时也体现了与中国传统的"义"的思想的根本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 正义(dike) 公平 情理 民主制
下载PDF
從經學的折衷到禮制的折衷——由《開元禮》五方帝問題所想到的 被引量:10
11
作者 吴麗娱 《文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9-169,共31页
本文從《開元禮》制作方式以"折衷"《貞觀》《顯慶》二禮出發,具體討論與之關係最爲密切也最典型的五方帝問題。通過在不同郊天禮儀式中尊罍設置的數量、方式,證明五方帝在實際祭祀中存在着不同等差。由此追蹤其來源和形成因... 本文從《開元禮》制作方式以"折衷"《貞觀》《顯慶》二禮出發,具體討論與之關係最爲密切也最典型的五方帝問題。通過在不同郊天禮儀式中尊罍設置的數量、方式,證明五方帝在實際祭祀中存在着不同等差。由此追蹤其來源和形成因素,認爲其中既有五方帝在古禮和經學中原始地位的考量,又有唐初以來禮制不斷變革的影響,體現出禮制變化與傳統和現實雙方面的關係,也體現出《開元禮》對於儒家天神觀念的修復和堅持。本文還通過《五經正義》對南北禮學不同派别的兼收並蓄,證明所有禮制的折衷是以經學爲先導,經學與禮制的結合是中國古代統治思想形成的基本路徑,也是中國社會終極追求落實於當代制度改革的一貫思維。因此無論從經學、禮制而言折衷都是追求破舊立新的統一,這應當是理解中古禮制和思想史的一個關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方帝 《開元禮》 折衷 《五經正
下载PDF
論《禮記·鄉飲酒義》坐位之義及其成篇之年代
12
作者 許子濱 《岭南学报》 2023年第1期47-75,共29页
《儀禮·鄉飲酒禮》記述諸侯鄉大夫每三年在鄉學(庠序)舉行選舉賢能之禮,而《禮記·鄉飲酒義》則解説經文包含的“尊賢養老”之意及坐位背後的意蘊,二篇又構成事義相應的關係。《鄉飲酒義》以“象”説解賓、主、介、僎、三賓坐... 《儀禮·鄉飲酒禮》記述諸侯鄉大夫每三年在鄉學(庠序)舉行選舉賢能之禮,而《禮記·鄉飲酒義》則解説經文包含的“尊賢養老”之意及坐位背後的意蘊,二篇又構成事義相應的關係。《鄉飲酒義》以“象”説解賓、主、介、僎、三賓坐位的象徵意義。本文將記文放在《易傳》及《荀子》、《中庸》的思想脈絡中作考察,闡明與禮諸人的坐位之義,及其與天文、四時、仁義的對應關係,以及當中體現的將人道與天道融爲一體的觀念。《鄉飲酒義》談及仁義、聖、禮、德等德目,以及仁氣、義氣説,實有自來,可與《孟子》及郭店楚簡《五行篇》等文獻聯繫起來。然則,《鄉飲酒義》既以儒爲主,又摻雜了不少如陰陽五行思想,融各家於一體而翻出新貌。凡此,無不反映篇中展現的晚周以後儒者的特點,其成書年代自可據以推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鄉飲酒 坐位之 仁氣 《易傳》
下载PDF
從語義特徵差異看“返回”動詞的語義演變
13
作者 李小軍 《文献语言学》 2024年第1期28-53,282,共27页
“歸、還、回、返(反)”都可表“返回”,但是後續的句法語義功能差異很大,這源於它們語義特徵的差異,大致來説,“歸”具有依附性和聚集性,“還”具有回復性,“回”具有迂曲性和逆向性,“反(返)”具有逆向性,這種差異又會作用於句法層面... “歸、還、回、返(反)”都可表“返回”,但是後續的句法語義功能差異很大,這源於它們語義特徵的差異,大致來説,“歸”具有依附性和聚集性,“還”具有回復性,“回”具有迂曲性和逆向性,“反(返)”具有逆向性,這種差異又會作用於句法層面,進而導致後續語義演變路徑的不同。語義特徵也有可能發生變化,如“回”在表“返回”時迂曲性特徵有所弱化,不凸顯位移軌跡而只凸顯位移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回 演變 特徵
下载PDF
義熙年間劉裕北伐的天命與文學--以傅亮《爲宋公修張良廟教》、《爲宋公修楚元王墓教》爲中心 被引量:8
14
作者 童嶺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03-335,396,397,共35页
義熙年間劉裕的兩次重要的北伐,一是對鮮卑族的南燕,一是對羌族的後秦。前者史書多稱“廣固之役”,當時文筆表策,均出王誕之手;後者之軍中文書則多由北地傅亮掌筆。義熙十二年至義熙十四年,劉裕北伐軍攻陷天下之中洛陽、長安,傅亮爲此... 義熙年間劉裕的兩次重要的北伐,一是對鮮卑族的南燕,一是對羌族的後秦。前者史書多稱“廣固之役”,當時文筆表策,均出王誕之手;後者之軍中文書則多由北地傅亮掌筆。義熙十二年至義熙十四年,劉裕北伐軍攻陷天下之中洛陽、長安,傅亮爲此撰寫了《爲宋公修張良廟教》與《爲宋公修楚元王墓教》。結合義熙年間北伐後秦行軍的地理位置變化,可考證“二教”的具體撰寫時間;今將“二教”置於劉裕身分“宋公”、“加九錫的宋公”、“宋王”的關鍵節點再加以文本詳考。在宋初“經史之學”向劉宋中葉“詞賦之學”的演進途中,傅亮是一位非常有標誌意義的人物,他在文學史甚至是在中古政治史上的地位應該得到重新審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熙北伐 劉裕 傅亮 爲宋公修張良廟教 爲宋公修楚元王墓教
下载PDF
《三經義》的現代輯佚成果
15
作者 楊韶蓉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2023年第1期169-178,共10页
本文重點梳理了《三經義》的現代輯佚史,對自《詩義鉤沉》以來的主要輯佚成果的具體内容、特點及價值意義等進行了深入的討論,並對現代輯佚成果在《周禮義》方面的“補輯”之功,以及現代輯佚成果在對《三經義》“輯復”“輯增”方面所... 本文重點梳理了《三經義》的現代輯佚史,對自《詩義鉤沉》以來的主要輯佚成果的具體内容、特點及價值意義等進行了深入的討論,並對現代輯佚成果在《周禮義》方面的“補輯”之功,以及現代輯佚成果在對《三經義》“輯復”“輯增”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作了審慎的評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經 《詩鉤沉》 《三經新輯考彙評》 《王安石尚書新輯考彙評補逸柬議》 補輯 輯復 輯增
原文传递
慧琳《一切經音義》音義匹配疏證舉例
16
作者 黄仁瑄 《文献语言学》 2023年第2期194-208,256,共16页
音義書有音義匹配的價值追求,集大成式的慧琳《一切經音義》當然不能例外。比較《切韻》系韻書如《廣韻》《集韻》等的注音釋義,慧琳音義許多條目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音義匹配錯位的情形,這大約跟其所據語音基礎有關,或者説,反映的是慧琳... 音義書有音義匹配的價值追求,集大成式的慧琳《一切經音義》當然不能例外。比較《切韻》系韻書如《廣韻》《集韻》等的注音釋義,慧琳音義許多條目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音義匹配錯位的情形,這大約跟其所據語音基礎有關,或者説,反映的是慧琳音讀的個性特徵,而字詞不分導致的故訓堆砌大約亦是一個重要或者説根本的原因。疏證這些問題對深化慧琳音義研究有積極的學術意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慧琳《一切經音 匹配 疏證
下载PDF
《經典釋文·周易音義》間接注音研究
17
作者 李澤棟 《文献语言学》 2023年第1期191-207,229,共18页
本文研究《經典釋文·周易音義》中的間接注音現象,利用《十三經注疏》本、通志堂本和宋元遞修本三種版本進行對勘,發現間接注音問題近五十處。對於三個版本注音不一致之處,本文辨析異文是非,給出校勘意見;對於術語使用不當、顧此... 本文研究《經典釋文·周易音義》中的間接注音現象,利用《十三經注疏》本、通志堂本和宋元遞修本三種版本進行對勘,發現間接注音問題近五十處。對於三個版本注音不一致之處,本文辨析異文是非,給出校勘意見;對於術語使用不當、顧此失彼之處,本文基於間接注音通例,分門别類進行指誤,同時對一些較易混淆的間接注音術語加以辨析。結合音義關係領域的相關研究,輔之以出土文獻佐證,本文還舉例説明了間接注音現象對校勘經注文本的價值。深入研究間接注音,對理解經典義理亦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經典釋文》 《周易音 間接注音 校勘 關係
下载PDF
疑尊、疑卣及“栗成左”戈铭文补释 被引量:5
18
作者 黄杰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8-82,共5页
疑尊、疑卣铭文开头人的名号应释为"中義子父",金文中偶尔有这种"伯"、"仲"、"叔"、"季"与"父"之间有二字的名号。疑尊器底铭文第一行"于"下的字应依李学勤先... 疑尊、疑卣铭文开头人的名号应释为"中義子父",金文中偶尔有这种"伯"、"仲"、"叔"、"季"与"父"之间有二字的名号。疑尊器底铭文第一行"于"下的字应依李学勤先生释为"卜",其写法与甲骨文中部分"卜"字相同,这可能与器主是西周早期商遗民有关。"卜鄂侯于盩城",即通过占卜的方式让鄂侯到盩城建都。铭文第二行的■字,释读尚需进一步探讨。《记一件新见铭文铜戈》公布的齐国铜戈,铭文第一字当释为"栗"。"栗成"即"栗城",盖即秦汉时之栗;后世之"栗城",在今河南夏邑县。此地在前286年后数年间曾短暂属齐,此戈可能即此时齐国铸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疑尊 疑卣 “中子父” “卜” “栗成左”戈
原文传递
《韓國漢字語辭典》中"國義量詞"漢字的借用理據探析
19
作者 《汉语史研究集刊》 2023年第1期185-197,共13页
本文以《韓國漢字語辭典》中收錄的"國義量詞"漢字爲研究對象,探討这些漢字能記錄古韓語固有量詞的借用理據.按照借用理據,這些"國義量詞"漢字可歸爲三種類型:"與漢字原義無關的借音字""與漢字原有... 本文以《韓國漢字語辭典》中收錄的"國義量詞"漢字爲研究對象,探討这些漢字能記錄古韓語固有量詞的借用理據.按照借用理據,這些"國義量詞"漢字可歸爲三種類型:"與漢字原義無關的借音字""與漢字原有音義有關的借用字""與漢字原有音義無關的借用字".從音義關係看,不少古韓語中的"國義量詞"漢字不僅與其原音相近,與其原義也有關,占63%左右.這些用漢字記錄的古韓語量詞義可以説是在漢字記錄古韓語的過程中產生的引申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詞 漢語詞 漢字 借用 理據
原文传递
前人言《毛傳》本、義合《左傳》《國語》諸例詳考
20
作者 靳亞萍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2023年第1期93-122,共30页
《毛傳》與《左傳》《國語》多有義同、義合處,體現在基本相同的訓詁語,《毛傳》與兩書引《詩》説解、所載古説古法等相合。前人或認爲這是《毛傳》“本”兩書成訓,或稱兩者“義合”,因此有贊《毛傳》多存古義、近古可從者,也有罪其誤... 《毛傳》與《左傳》《國語》多有義同、義合處,體現在基本相同的訓詁語,《毛傳》與兩書引《詩》説解、所載古説古法等相合。前人或認爲這是《毛傳》“本”兩書成訓,或稱兩者“義合”,因此有贊《毛傳》多存古義、近古可從者,也有罪其誤執兩書引《詩》斷章義、失本義者。據考,相同、相合處或有同訓别載,或其表述實同中有異,又或僅屬意義相關等,所以稱“義同”“義合”勝於言“本”,反映出兩者同源關係的可能性更大;而義同、義合處是否《詩》本義雖然難以確考,但多屬春秋時共識性的《詩》古義不誤。重新梳理、考辨前人的相關論述,對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兩者的相關性,認識《毛傳》的義訓淵源、把握其義訓價值等,均有着重要意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傳》 《左傳》 《國語》 合現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