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群体决策的惩罚二次评分方法 被引量:4
1
作者 胡毓达 丁鸿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39-641,645,共4页
在群体决策的大量实际应用中,常采用由决策个体对各供选方案作出偏爱评分,然后将个体评分数综合成群体评分数,从而对方案进行群体偏爱排序.为了防止和纠正决策者在评分中可能出现的偏见,在决策过程中,一般选用带有惩罚功能的评分... 在群体决策的大量实际应用中,常采用由决策个体对各供选方案作出偏爱评分,然后将个体评分数综合成群体评分数,从而对方案进行群体偏爱排序.为了防止和纠正决策者在评分中可能出现的偏见,在决策过程中,一般选用带有惩罚功能的评分方法.本文引进各决策个体关于供选方案的惩罚二次评分系数和惩罚二次评分数概念,由此给出一个群体决策的惩罚二次评分方法.证明了该方法的若干基本性质,并且讨论了方法的几种特殊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决策 偏爱 惩罚二次评分数 群体偏爱
下载PDF
流动儿童外显群体偏爱与歧视知觉的关系
2
作者 赵倩妤 《科学咨询》 2022年第22期236-238,共3页
结合个体、群体歧视知觉问卷及语义分化量表问卷,对283名初中流动儿童的群体偏爱程度与歧视知觉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流动儿童表现出显著的外显内群体偏爱;②流动儿童的个体歧视知觉和群体歧视知觉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个体歧视... 结合个体、群体歧视知觉问卷及语义分化量表问卷,对283名初中流动儿童的群体偏爱程度与歧视知觉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流动儿童表现出显著的外显内群体偏爱;②流动儿童的个体歧视知觉和群体歧视知觉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个体歧视知觉高于群体歧视知觉;③流动儿童的外显群体偏爱与个体歧视知觉有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歧视知觉 外显 群体偏爱
下载PDF
城乡大学生群体偏爱的特点研究
3
作者 孙潇 张雅明 《校园心理》 2013年第6期372-374,共3页
探讨在城、乡教育资源差距显著的社会背景下,城、乡大学生群体偏爱的态度倾向。根据社会认同理论以及学生访谈结果编制出一套城、乡大学生群体偏爱问卷,该问卷包括群体认同、群体评价和群体情感三个维度。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城市籍... 探讨在城、乡教育资源差距显著的社会背景下,城、乡大学生群体偏爱的态度倾向。根据社会认同理论以及学生访谈结果编制出一套城、乡大学生群体偏爱问卷,该问卷包括群体认同、群体评价和群体情感三个维度。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城市籍和农村籍大学生均表现出显著的内群体偏爱,城市籍大学生对于农村籍大学生群体的态度随着年级的增长而提升,农村籍大学生中的女生比男生更偏爱城市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偏爱 乡大学生 社会认同
下载PDF
从社会认同理论视角看内外群体偏爱的发展 被引量:50
4
作者 陈世平 崔鑫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2-427,共6页
群际偏爱是在群体内或群体间产生的,在评价上和行为上表现出对某个群体明显偏好的倾向。内外群体偏爱是群际关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本文对内外群体偏爱的实证研究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讨,并从社会认同理论的角度对群际偏爱的相关现象进行解... 群际偏爱是在群体内或群体间产生的,在评价上和行为上表现出对某个群体明显偏好的倾向。内外群体偏爱是群际关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本文对内外群体偏爱的实证研究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讨,并从社会认同理论的角度对群际偏爱的相关现象进行解释。虽然有很多理论都可以解释群际偏爱的现象,但是社会认同理论是能够同时解释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偏爱的比较全面的理论,因此本文从社会认同理论的视角对群际偏爱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偏爱 群体偏爱 社会认同理论
下载PDF
儿童在不同卷入情境下基于资源价值的分配行为特点:内群体偏爱的作用 被引量:27
5
作者 刘璐 肖雪 +3 位作者 刘丽莎 徐良苑 张旭然 李燕芳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84-597,共14页
为探究不同卷入情境下儿童基于资源价值的分配行为特点以及内群体偏爱在其中的作用,呈现给儿童两种实验情境:实验1,134名5~8岁儿童在第一方情境下与来自内、外群体的一名儿童分配不同价值的物品,结果发现7~8岁儿童公平分配比例与5~6... 为探究不同卷入情境下儿童基于资源价值的分配行为特点以及内群体偏爱在其中的作用,呈现给儿童两种实验情境:实验1,134名5~8岁儿童在第一方情境下与来自内、外群体的一名儿童分配不同价值的物品,结果发现7~8岁儿童公平分配比例与5~6岁儿童无显著差异;实验2,130名5~8岁儿童在第三方情境下给来自特定群体的两名儿童分配资源,结果发现7~8岁儿童公平分配比例显著高于5~6岁儿童。两个实验均发现儿童的分配行为表现出内群体偏爱, 5~6岁儿童比7~8岁儿童更明显。并且, 5~6岁女生比男生有更明显的内群体偏爱,但在7~8岁组无性别差异。此外,只有7~8岁儿童的公平分配行为表现出卷入情境上的差异,他们在第三方情境比第一方情境下更能做出公平分配,但5~6岁儿童的公平分配行为并无情境差异。综上可见,比起年幼儿童,年长儿童基于资源价值的公平行为发展得更好,并且在两种卷入情境下受内群体偏爱的影响均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价值 分配行为 群体偏爱 第一方情境 第三方情境
下载PDF
外群体偏爱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6
作者 严义娟 佐斌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71-674,共4页
内群体偏爱在早期的群体互动关系中似乎成为定论。文章在简要介绍内群体偏爱的理论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外群体偏爱的现象及其研究例证,特别介绍了弱势群体成员心理上内群体偏爱与外群体偏爱共存现象,与优势群体成员的外群体偏爱;并对外群... 内群体偏爱在早期的群体互动关系中似乎成为定论。文章在简要介绍内群体偏爱的理论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外群体偏爱的现象及其研究例证,特别介绍了弱势群体成员心理上内群体偏爱与外群体偏爱共存现象,与优势群体成员的外群体偏爱;并对外群体偏爱研究进行了评价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际互动 群体偏爱 群体偏爱
下载PDF
初中流动儿童的内隐群体偏爱、社会支持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丁芳 吴伟 +1 位作者 周鋆 范李敏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14年第3期249-254,共6页
以群体偏爱的IAT测验为实验材料,结合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问卷,考察初中流动儿童在内隐群体偏爱、社会支持上与本地儿童之间的差异,并探讨这两种变量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存在内隐外群体偏爱,对自身所属群体... 以群体偏爱的IAT测验为实验材料,结合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问卷,考察初中流动儿童在内隐群体偏爱、社会支持上与本地儿童之间的差异,并探讨这两种变量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存在内隐外群体偏爱,对自身所属群体表现出内隐的消极认同;本地儿童存在内隐内群体偏爱,对流动儿童具有内隐的消极认知;(2)流动儿童在父亲、教师以及同性朋友的社会支持上显著差于本地儿童;(3)在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上,社会支持的主效应显著,内隐群体偏爱和社会支持的交互作用显著;高内隐群体偏爱组中,高社会支持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优于低社会支持儿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本地儿童 内隐群体偏爱 社会支持 学校适应
下载PDF
使用加工分离程序对低地位群体内/外群体偏爱的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向玲 赵玉芳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02-705,共4页
使用加工分离程序(PDP),以50名农村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群体:外群体、内群体)×2(特质词效价:积极、消极)×2(加工:意识加工、无意识加工)混合设计,研究了低地位群体对内群体以及高地位外群体偏爱的内隐特征。在本研究情境中... 使用加工分离程序(PDP),以50名农村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群体:外群体、内群体)×2(特质词效价:积极、消极)×2(加工:意识加工、无意识加工)混合设计,研究了低地位群体对内群体以及高地位外群体偏爱的内隐特征。在本研究情境中发现:农村大学生在提取城市群体积极特质词比消极特质词时的无意识加工更显著;而提取农村群体的积极和消极特质词时,无意识加工的贡献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低地位群体成员对外群体有内隐偏爱,对内群体却不存在内隐偏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偏爱 群体偏爱 加工分离程序
下载PDF
藏族、汉族大学生内外群体偏爱效应的差异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吕庆燕 王有智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8-103,91,共7页
本文运用内隐测验与外显测验,探讨了藏族、汉族大学生对内、外群体的态度。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内隐测验上还是在外显测验上,被试均表现出对本民族较强的内群体偏爱效应,但藏族、汉族大学生在内隐测验与外显测验上的效应大小是相反的... 本文运用内隐测验与外显测验,探讨了藏族、汉族大学生对内、外群体的态度。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内隐测验上还是在外显测验上,被试均表现出对本民族较强的内群体偏爱效应,但藏族、汉族大学生在内隐测验与外显测验上的效应大小是相反的,藏族大学生在内隐测验上的内群体偏爱效应小于汉族大学生,在外显测验上的内群体偏爱效应大于汉族大学生;且内隐测验结果与外显测验结果不相关,二者是分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大学生 汉族大学生 群体偏爱
原文传递
群众决策的ακ-较多规则 被引量:8
10
作者 顾琼 《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 1997年第2期86-88,共3页
对于群体决策问题,本文给出一个新的带参数的ακ-较多规则,并且讨论了在此规则下个体选优解和群体选优解的关系。此外,还论证了相应的ακ-较多规则满足Arrow公理的情况。
关键词 群体决策 ακ-较多规则 Arrow公理 群体偏爱映射
下载PDF
内群体偏爱与儿童基于贡献的分配公平性:心理理论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肖雪 刘璐 +3 位作者 刘丽莎 徐良苑 张旭然 李燕芳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98-507,共10页
本研究考察了贡献和内群体偏爱两种分配动机对儿童分配公平性的影响,并探讨了心理理论在其中的作用。通过比较63名6~8岁儿童在不同群体条件下对贡献不同的接受者的分配结果和分配策略的差异,结果发现:(1)在所有群体条件下,儿童都会分配... 本研究考察了贡献和内群体偏爱两种分配动机对儿童分配公平性的影响,并探讨了心理理论在其中的作用。通过比较63名6~8岁儿童在不同群体条件下对贡献不同的接受者的分配结果和分配策略的差异,结果发现:(1)在所有群体条件下,儿童都会分配给贡献多的接受者更多的资源,但当外群体成员贡献多且内群体成员贡献少时,儿童也会分配给贡献多的接受者相比于其他群体条件更少的资源,并更多的采用群体关系策略对这一行为作出解释;(2)心理理论能力越高的儿童分配给贡献多的接受者的资源数量受群体关系的影响越小,且使用贡献策略的频率越高,使用群体关系策略的频率越低。这些结果表明6~8岁儿童在资源分配过程中会优先考虑公平动机,且心理理论能力强的儿童更少表现出内群体偏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贡献 公平分配 群体偏爱 心理理论 儿童
原文传递
依赖或分离: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贬损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乔亚兰 温芳芳 +3 位作者 佐斌 柯文琳 宋仕婕 王晶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0-457,共8页
内群体偏爱表现为将积极态度和更多资源分配给内群体成员,外群体贬损表现为对外群体成员的敌意、歧视和不公平态度。研究发现,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贬损存在依赖或分离这两种关系。从群体成员的心理需求和群体互动的群际因素出发,找到影... 内群体偏爱表现为将积极态度和更多资源分配给内群体成员,外群体贬损表现为对外群体成员的敌意、歧视和不公平态度。研究发现,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贬损存在依赖或分离这两种关系。从群体成员的心理需求和群体互动的群际因素出发,找到影响两者关系的重要因素:群体认同、动机意图、群际威胁和资源竞争。进行实证研究更精准地找出这些影响因素在二者关系上的作用,采用多样社会认知范式和策略操纵结合的方法厘清二者关系,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际关系 群体偏爱 群体贬损 群体认同 群体威胁
下载PDF
社会比较和利益得失对5~6岁儿童公平分配行为的影响:社会关系的作用
13
作者 丁天娇 朱梦怡 张慧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3-1112,共10页
儿童公平分配行为是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课题,研究系统考察了儿童对不同社会关系分配对象的公平分配行为如何受社会比较和利益得失的影响。结果发现:(1)社会比较在儿童对不同社会关系分配对象分配时的具体作用相反,儿童对陌生人更可能选... 儿童公平分配行为是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课题,研究系统考察了儿童对不同社会关系分配对象的公平分配行为如何受社会比较和利益得失的影响。结果发现:(1)社会比较在儿童对不同社会关系分配对象分配时的具体作用相反,儿童对陌生人更可能选择“我比你多”,而对好朋友更可能回避“我比你多”;(2)结合利益得失考虑,当公平代价较小时,利益得失、社会比较与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显著,相比于陌生人,儿童对好朋友一定程度上更不计较自己所处地位和所得收益;(3)当公平代价较大时,三者交互作用不显著,儿童更加关注自身利益得失,内群体偏爱的程度也随之减弱。这表明社会关系影响儿童分配决策中对地位和得失等因素的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平分配 社会关系 社会比较 利益得失 群体偏爱
下载PDF
藏族、汉族青少年族群态度的发展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汉族青少年为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吕庆燕 王有智 王荣山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1-108,共8页
族群态度的研究一直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多民族国家和地区开展族群态度的研究,对解决族群冲突、实现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运用强迫式范式、非强迫式范式的外显测验和内隐联想测验,以甘南... 族群态度的研究一直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多民族国家和地区开展族群态度的研究,对解决族群冲突、实现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运用强迫式范式、非强迫式范式的外显测验和内隐联想测验,以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汉族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为被试,探讨了藏族、汉族青少年外显、内隐族群态度的发展特征以及学校类别对藏族青少年族群态度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外显族群态度方面,在不同年龄段,藏族、汉族青少年表现出了不同的族群态度;在内隐族群态度方面,藏族、汉族青少年的族群态度表现出了跨年龄的稳定性;学校的族群环境对藏族青少年的族群态度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态度 藏族、汉族青少年 群体偏爱
下载PDF
农民工外显和内隐群体偏爱模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西嫚 罗跃嘉 王文忠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8年第10期913-915,共3页
目的探查农民工对自己人群、农村人群及城市人群的内隐和外显群体偏爱模式。方法选出78名农民工作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和经过修改的情感启动任务,通过计算机程序记录被试的反应。结果(1)被试在三类人群相关词启动条件下的内隐群体偏... 目的探查农民工对自己人群、农村人群及城市人群的内隐和外显群体偏爱模式。方法选出78名农民工作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和经过修改的情感启动任务,通过计算机程序记录被试的反应。结果(1)被试在三类人群相关词启动条件下的内隐群体偏爱分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城市居民〉农民工〉农村居民[(0.169±0.217)分,(-0.016±0.116)分,(-1.209±1.686)分],均差异有显著性(t=7.165,P〈0.01,t=6.038,P〈0.01),而外显偏爱分数显示出与内隐分数相反的排序,农村居民〉农民工〉城市居民[(0.7920±1.461)分;(0.4469±1.514)分;(0.7920±1.461)分],均差异有显著性(t=9.666,P〈0.01,t=7.828,P〈0.01);(2)群体认同、群体自尊和个体自尊这3个量表的得分只与对农民工和农村居民的外显群体偏爱分数之间相关显著(分别为P〈0.01,P〈0.01,P〈0.05)。结论农民工对农民工和农村居民具有明显的外显偏爱,但潜在地认同了城市居民的优势地位,并且其外显群体偏爱与他们的个体自尊、群体自尊和群体认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外显群体偏爱 内隐群体偏爱
原文传递
外群体一定贬损吗:来自蒙古族和汉族群体的证据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云龙 张玉柱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98-704,共7页
本研究采用单一复述法考察了我国非冲突性、地位平等的蒙古族和汉族群体,在面对面传递彼此不同效价的民族刻板印象信息时的群体效应。实验1证明了蒙古族和汉族间表现出的并非"外群体贬损",而是"外群体偏爱"。实验2... 本研究采用单一复述法考察了我国非冲突性、地位平等的蒙古族和汉族群体,在面对面传递彼此不同效价的民族刻板印象信息时的群体效应。实验1证明了蒙古族和汉族间表现出的并非"外群体贬损",而是"外群体偏爱"。实验2通过考察人际敏感性和群际态度两个变量验证了蒙汉间外群体偏爱的真实性,但这一效应在群际态度消极的高敏感汉族中表现出了人为增益性;而且发现了蒙汉族际沟通中的不同信息传递模式,蒙古族同时着眼于积极和消极信息,而汉族更偏重于积极信息。由此可知,外群体并不一定引发贬损,群体性质兹事体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偏爱 蒙古族和汉族群体 族际信息沟通 人际敏感性 群际态度
下载PDF
基于校企合作实习生制度的优势群体对劣势群体偏爱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于静 《科技和产业》 2015年第6期78-82,96,共6页
当前国内校企合作实习生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引发诸多社会道德偏失的问题,伴随实习情境的恶化自然划分出工作场所中以企业基层管理者为成员的优势群体与实习生组成的劣势群体。然而实地观察发现在企业基层管理者的外显态度中表现出对... 当前国内校企合作实习生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引发诸多社会道德偏失的问题,伴随实习情境的恶化自然划分出工作场所中以企业基层管理者为成员的优势群体与实习生组成的劣势群体。然而实地观察发现在企业基层管理者的外显态度中表现出对实习生群体的偏爱,即优势群体对劣势群体的偏爱,导致该现象的原因是优势群体内化的外群偏爱还是迫于社会压力而对内隐态度做出的掩饰仍有待于深入研究,但促进该情境下优势群体对劣势群体的偏爱将有助于改善当前无法被取缔的校企合作实习生制度所陷入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群体 劣势群体 群体偏爱 校企合作实习生制度
下载PDF
共情的内群体偏爱及群体差异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娜 李晶 《社会心理科学》 2016年第3期16-20,共5页
共情是个体感知他人的情绪状态所引起相似的情绪反应。共情具有明显的内群体偏爱现象,从共情的起源和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对内群体成员的共情偏爱。此外,不同群体之间的共情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本文详细介绍共情的内群体偏爱及群... 共情是个体感知他人的情绪状态所引起相似的情绪反应。共情具有明显的内群体偏爱现象,从共情的起源和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对内群体成员的共情偏爱。此外,不同群体之间的共情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本文详细介绍共情的内群体偏爱及群体差异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情 群体偏爱 共情关注
下载PDF
浅谈内群体偏爱对虚拟社区营销效果的影响
19
作者 杨兴源 《知识经济》 2019年第23期67-68,共2页
本文通过对学界内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在虚拟社区商业价值创造的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对其与现实情形相悖之处进行探究,并引入社会学中的内群体偏爱理论对其进行解释。通过构建概念模型,从虚拟社区环境下的用户内群体偏爱的心理产生,到... 本文通过对学界内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在虚拟社区商业价值创造的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对其与现实情形相悖之处进行探究,并引入社会学中的内群体偏爱理论对其进行解释。通过构建概念模型,从虚拟社区环境下的用户内群体偏爱的心理产生,到内群体偏爱的心理对用户行为的影响,再到用户行为对虚拟社区的反馈,最后到虚拟社区对企业营销效果的影响,逐层进行了阐述。并针对内群体偏爱对虚拟社区营销效果的影响,给出了企业在虚拟社区营销方面的启示,为后续的研究做了铺垫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社区 虚拟社区营销 群体偏爱 群体贬损
下载PDF
蒙汉族际沟通中民族刻板印象信息的传递机制研究
20
作者 吴云龙 张玉柱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3期77-78,120,共3页
采用单一复述法,考察了蒙古族和汉族面对面传递彼此不同效价的民族刻板印象信息的特点,并对“外群体是否一定被贬损”这一问题进行了回答。结果表明,在蒙古族和汉族间并未表现出外群体贬损,而是外群体偏爱,即蒙古族和汉族均传递了彼此... 采用单一复述法,考察了蒙古族和汉族面对面传递彼此不同效价的民族刻板印象信息的特点,并对“外群体是否一定被贬损”这一问题进行了回答。结果表明,在蒙古族和汉族间并未表现出外群体贬损,而是外群体偏爱,即蒙古族和汉族均传递了彼此更多的积极民族刻板印象,并且这种外群体偏爱不会受听众的外群体民族身份表明与否的影响。此外,汉族传递的蒙古族积极信息要多于蒙古族传递的汉族积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汉群体关系 民族刻板印象 信息传递 群体偏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