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略论菲律宾华文文学的“中国性”--以《东南亚华文文学大系·菲律宾卷》为中心 被引量:1
1
作者 古大勇 朱丹丹 《莆田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76-81,86,共7页
以鹭江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东南亚华文文学大系》菲律宾卷为研究对象,试图从乡土中国、文化中国与美学中国3个层次分析菲律宾华文文学的“中国性”。乡土中国表现为家山故土的记忆、故乡风物的怀念;文化中国表现为安土重迁与崇祖追根... 以鹭江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东南亚华文文学大系》菲律宾卷为研究对象,试图从乡土中国、文化中国与美学中国3个层次分析菲律宾华文文学的“中国性”。乡土中国表现为家山故土的记忆、故乡风物的怀念;文化中国表现为安土重迁与崇祖追根的文化心态、自强不息与爱拼才会赢的积极人生观;美学中国表现为古典诗词的美学风格、佛教的美学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菲律宾华文文学 乡土中国 文化中国 美学中国
下载PDF
从眺望到重塑:迂回的原乡情怀——美国华语作家於梨华作品研究
2
作者 王志红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99-101,105,共4页
原乡其实就是放大了的乡愁。由于特殊的历史、政治等原因,"无根一代"华语作家的原乡情怀表现得更为复杂,追寻原乡的心路历程也更加曲折。他们的原乡情怀以失根的悲痛、寻根的冲动为驱动,始于眺望原乡这一姿态,期间经历了由热... 原乡其实就是放大了的乡愁。由于特殊的历史、政治等原因,"无根一代"华语作家的原乡情怀表现得更为复杂,追寻原乡的心路历程也更加曲折。他们的原乡情怀以失根的悲痛、寻根的冲动为驱动,始于眺望原乡这一姿态,期间经历了由热切到冷静,甚至飘摆不定的复杂情感,最终结束于宿命式的重塑原乡。然而重塑原乡,并非否认原乡,而是用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建构了一个理想原乡,体现了海外华人对"乡土中国"和"美学中国"的双重眷恋。这样曲折迂回的原乡情怀恰恰是海外华人在当代中国"国际视野"的语境下深切的"中国情怀"的体现,是现当代中国文学版图中值得研究的离散书写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於梨华 原乡情怀 美学中国
下载PDF
中国审美现代性的一个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艺术创新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杰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2年第5期28-38,共11页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艺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与欧洲的文艺现代化进程与审美现代性均存在较大差异,较为突出的是:在中国文艺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目标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形成艺术上可称为“第四种形态的先锋派”的文艺形式。本文通...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艺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与欧洲的文艺现代化进程与审美现代性均存在较大差异,较为突出的是:在中国文艺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目标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形成艺术上可称为“第四种形态的先锋派”的文艺形式。本文通过《黄河大合唱》的个案分析,说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艺术创新是中国审美现代性的重要理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 文艺现代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审美现代性第四种形态的先锋派
下载PDF
论美学的中国化历程——以朱光潜的两次美学论争为线索
4
作者 汤奇云 殷国明 《社会科学战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5-154,共10页
自西方美学理论体系和知识谱系输入中国以来,美学就开启了其中国化历程。吕澂从“美的要求”出发,倡导建构一种“全体的美学”,为美学中国化定了基调。然而,“五四”反传统的时代文化心理和东西方在形而上学上的分歧,阻碍了其与中国传... 自西方美学理论体系和知识谱系输入中国以来,美学就开启了其中国化历程。吕澂从“美的要求”出发,倡导建构一种“全体的美学”,为美学中国化定了基调。然而,“五四”反传统的时代文化心理和东西方在形而上学上的分歧,阻碍了其与中国传统哲学及审美经验的融通与结合,美学中国化一度陷入了困境。直到朱光潜“情思融会”说的提出和朱鲁之间“静穆美”之争的发生,美学在经历了从美学观念的接受到辩证思维的引进、再到与本土形而上学的接轨三个阶段后,才初步完成其中国化历程,并走上了理论阐释与创作的艺术展示交叉整合的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中国 “美的要求” 朱光潜 “情思融会” 静穆美之争
原文传递
生存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
5
作者 张弓 张玉能 《中国文学批评》 CSSCI 2019年第1期66-77,158,共13页
福柯的生存美学不仅对于阐明人类的生活实践智慧和彻底重构西方哲学、美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具有深广的启发价值。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主流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福柯的生存美学在话语实践、生命政治、&qu... 福柯的生存美学不仅对于阐明人类的生活实践智慧和彻底重构西方哲学、美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具有深广的启发价值。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主流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福柯的生存美学在话语实践、生命政治、"身体、性和爱情的美学"等方面直接启发中国当代美学,特别是新实践美学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观点、"自由自觉的生命观"、人类自身生产理论,借鉴和反思福柯的生存美学,似乎可以开出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新生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美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 新实践美学
原文传递
实践论美学的发展与人生论美学的构建
6
作者 吴时红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2013年第1期56-69,307,共16页
如何在继承"实践论美学"的理论精髓和中西方美学优秀思想遗产的基础上,来构建一门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与世界对话的当代中国美学,成为当前的美学研究必须正视和面对的基本问题。而我国有学者所提出的"人生论美学",... 如何在继承"实践论美学"的理论精髓和中西方美学优秀思想遗产的基础上,来构建一门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与世界对话的当代中国美学,成为当前的美学研究必须正视和面对的基本问题。而我国有学者所提出的"人生论美学",无疑是值得我们加以关注和考虑的。在深深地认同并汲取"人生论美学"的理论精神的前提下,就"人生论美学"构建的思想依据、所蕴含的基本观念、追求的理论目标,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与"人生论美学"研究的深入展开,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论美学 人生论美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 综合研究
原文传递
后苏联对马克思主义美学苏俄化和中国化问题之反思——来自原苏联美学家的视角
7
作者 林精华 《中外文化与文论》 CSSCI 2011年第2期173-184,共12页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苏俄社会变革,否定了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颠覆了代表苏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体系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原则,也就成为后苏联社会潮流。然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苏俄化的表达,深刻影响...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苏俄社会变革,否定了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颠覆了代表苏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体系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原则,也就成为后苏联社会潮流。然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苏俄化的表达,深刻影响了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苏联文学艺术发展,并波及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这种历史作为事实存在是无可否认的。在后苏联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激烈论争中,来自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鲍列夫(因在苏联和中国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建构《美学》而著称),站在苏俄马克思主义立场上积极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辩护,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等方面,提出了较为独到的看法,既有别于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反苏俄意识形态批评,也不同于俄罗斯民族主义维护大国文化遗产的讨论,当然也不及杜波连科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当做被建构的事实进行知识考古学还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俄马克思主义美学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
原文传递
从知识生产到话语建构:中国现代美学的突围
8
作者 韩清玉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1-68,共8页
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知识生产到话语建构的过程。在知识生产阶段,受西学浸染的中国现代美学家将美学作为学科知识引介到中国,并试图对美学诸问题域作出新的生发。如何突破西方美学的理论约束,最大化地挖掘中国美学的独特性,... 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知识生产到话语建构的过程。在知识生产阶段,受西学浸染的中国现代美学家将美学作为学科知识引介到中国,并试图对美学诸问题域作出新的生发。如何突破西方美学的理论约束,最大化地挖掘中国美学的独特性,成为中国美学话语建构的理论使命。从知识生产到话语建构,表征了中国美学从“美学在中国”到“世界美学中的中国美学”的演进逻辑。在其方法论意义上,建构中国美学以“既是中国的,又是美学的”为目标,立足中国传统思想资源,彰显中国美学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 知识生产 话语建构 美学中国 “世界美学中的中国美学
原文传递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的价值与偏颇——“十七年”时期美学学科建设研究之一 被引量:4
9
作者 范玉刚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3-159,共7页
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生成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和"双百方针"两股政策力量交锋的罅隙,是意识形态规训下美学发展的自我确认,和美学话语体系的自我建构。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美学研究领域取得指导地位,美学... 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生成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和"双百方针"两股政策力量交锋的罅隙,是意识形态规训下美学发展的自我确认,和美学话语体系的自我建构。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美学研究领域取得指导地位,美学专业教材的编写和美学研究资料的编辑,培养了一批美学研究人才,但整体学术水准乏善可陈。特别是囿于认识论视野,和缺失西方美学话语参照系,而使"中国的美学"不仅脱离世界美学发展主潮,还抑制了本土美学研究的创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大讨论 美学中国 中国美学 意识形态规训
原文传递
书写既是现代的,又是中国的美学史--《20世纪中国美学史》总序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建平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4-149,178,共7页
美学作为一个现代学科,是20世纪初年才被引入到中国的。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美学通过吸收外来资源,挖掘和阐释中国古典资源,在争论中进行独创,从而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美学的发展,与中国百年来社会变迁,文学艺术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美学作为一个现代学科,是20世纪初年才被引入到中国的。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美学通过吸收外来资源,挖掘和阐释中国古典资源,在争论中进行独创,从而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美学的发展,与中国百年来社会变迁,文学艺术的发展联系在一起。《20世纪中国美学史》将这一百年划分为四个时期,即从世纪之初到"五四"前后,从20年代到40年代,从50年代到"文革"结束,以及从改革开放到世纪之交,分别叙述这四个时期的社会特点以及相应的美学发展情况。在写作中既突出重点人物,同时也注重各时代众多人物的扫描,从而提供一个世纪的美学全景。最后,揭示美学这一学科在新世纪的走向和在新时代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中国 中国美学 美学大讨论 美学 美学的复兴
下载PDF
公理化思维:从“美学在中国”到“中国美学”转换的关键环节 被引量:1
11
作者 方英敏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4-69,共6页
实现从"美学在中国"到"中国美学"之转换、证成"中国美学",是现代以来中国的美学研究经过百余年发展后的自我超越要求,也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工作。它的核心任务是要把中华传统审美的特殊经验论证成为世界... 实现从"美学在中国"到"中国美学"之转换、证成"中国美学",是现代以来中国的美学研究经过百余年发展后的自我超越要求,也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工作。它的核心任务是要把中华传统审美的特殊经验论证成为世界美学的普遍规律。对此工作,中国美学界已经完成了部分任务,提出了以意象美学、境界美学为代表的中国话语和中国方案来参与世界美学原理建设,已然满足了"中国美学"成立之中国性自足的必要条件,然而实质性的突破尚未到来。不过,尽管把基于民族、国别、历史的特殊审美经验论证成为美学的普遍规律较为困难,但也并非没有方法和道路。这个方法和道路,如黑格尔美学所示,乃是公理化思维。从原因看,实现从"美学在中国"到"中国美学"的转换,横向地看,似乎是西学东渐以来、全球化背景下现代中国所遭遇的全新问题,但若纵向地看,则不过是属于传统中国遗留下来的未竟命题。对于当代中国学者而言,只有实现了公理化思维的方法自觉和能力养成,一种同时涵摄中国性与世界性、特殊性与普遍性之意义的"中国美学"才可期之于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 美学中国 公理化思维
下载PDF
苏式美学话语的膨胀及美学研究的偏狭——“十七年”时期美学学科建设研究之一
12
作者 范玉刚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3-83,共11页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国内一系列思想改造运动,使苏式美学话语拥有了全国性的话语生产机制,成为"美学在中国"的主导性内容,导致苏式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在中国获得话语霸权。"十七年"时期的美学研究,一定...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国内一系列思想改造运动,使苏式美学话语拥有了全国性的话语生产机制,成为"美学在中国"的主导性内容,导致苏式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在中国获得话语霸权。"十七年"时期的美学研究,一定意义上是苏式美学话语体系及其研究范式挤压遮蔽西方美学话语体系及其研究范式的过程,因研究视野狭隘和方法陈旧,原本丰富的美学研究被窄化为哲学认识论基础上的反映论美学,简单化为"主观-客观""唯物-唯心"的贴标签过程,终因学理性缺失造成"中国的美学"研究的偏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苏式美学 美学中国 中国美学 研究范式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美学史》简介
13
《艺术评论》 2024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一书于2024年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四卷,150万字。第一卷为《现代中国美学的开端》,研究美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如何被引入中国,并在中国形成第一批研究成果的情况。第二卷为《现代中国美学的论争与建... 《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一书于2024年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四卷,150万字。第一卷为《现代中国美学的开端》,研究美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如何被引入中国,并在中国形成第一批研究成果的情况。第二卷为《现代中国美学的论争与建构》,分别研究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对欧美主流美学的接受、艺术为人生审美观的形成,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早期进程这三条美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美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 现代学科 美学发展 研究成果 基本线索 审美观
原文传递
中西当代美学比较漫笔
14
作者 杨安仑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51-54,共4页
本文着重对当代西方美学与当代中国美学作一简要比较,中心论点为当代西方美学日益走向“非人化”,而当代中国美学则是既见物又见人的美学,其本质是为人的美学,是“人化”的美学。究其原因是由于两者的哲学基础与文化传统、特别是社会制... 本文着重对当代西方美学与当代中国美学作一简要比较,中心论点为当代西方美学日益走向“非人化”,而当代中国美学则是既见物又见人的美学,其本质是为人的美学,是“人化”的美学。究其原因是由于两者的哲学基础与文化传统、特别是社会制度不同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 西方美学/中国美学 “人化”/“非人化”
下载PDF
实践范畴与新实践美学问题三辩——兼与质疑新实践美学者商榷
15
作者 郭玉生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6期11-15,共5页
新实践美学虽然在实践范畴的基础上建构美学理论,但新实践美学对"实践"的态度不但没有崇拜性而且具有反恩批判精神,认为实践既具有建构功能,也具有转化和解构功能,强调了审美的自由性,阐明了审美活动的现代内涵以行使其批判... 新实践美学虽然在实践范畴的基础上建构美学理论,但新实践美学对"实践"的态度不但没有崇拜性而且具有反恩批判精神,认为实践既具有建构功能,也具有转化和解构功能,强调了审美的自由性,阐明了审美活动的现代内涵以行使其批判社会异化的功能。新实践美学在对于马克恩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的深广开(?)之中,把当代西方人文科学思想从实践的角度吸收到美学中,扩大了阐释阈限,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范畴 新实践美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