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1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儿童照顾政策体系:回顾、反思与重构 被引量:181
1
作者 岳经纶 范昕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2-111,206,共21页
近年来,中国儿童"照顾危机"日益凸显,为儿童、妇女、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儿童照顾政策的梳理发现,我国儿童照顾政策体系经历了"建构—解构—部分重构"的变迁过程,并在党的十九大... 近年来,中国儿童"照顾危机"日益凸显,为儿童、妇女、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儿童照顾政策的梳理发现,我国儿童照顾政策体系经历了"建构—解构—部分重构"的变迁过程,并在党的十九大后进入重构的关键阶段。为有效应对人口结构和人口政策变化、社会经济转型、家庭变迁等多重因素带来的"照顾危机",应该重新认识儿童照顾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获得感增强的重要作用,建构由国家、市场、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普惠的儿童"混合照顾"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有所育 儿童照顾 社会照顾 社会政策 美好生活
原文传递
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及趋向 被引量:148
2
作者 王永昌 尹江燕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1-95,共5页
高质量发展是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方面的基本特征。从宏观经济层面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其趋向... 高质量发展是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方面的基本特征。从宏观经济层面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其趋向主要体现在:"发展的中高速趋向、发展的优质化趋向、发展的科技化趋向、发展的金融化趋向、发展的美好生活趋向、发展的包容化趋向、发展的绿色生态趋向、发展的全球化趋向"等方面。这些趋向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谋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的原则,加快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努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高质量发展 发展趋向 经济 美好生活
下载PDF
乡村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逻辑 被引量:86
3
作者 王春光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6-47,204,205,共24页
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践中,乡村建设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也是需用力解决的短板、难点和重点。从现代化和现代性理论视角出发,可以在价值、制度和结构、主体性自觉和美好生活追求三个维度上,深入探讨乡村建设推进的实践逻辑。研究表明,小... 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践中,乡村建设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也是需用力解决的短板、难点和重点。从现代化和现代性理论视角出发,可以在价值、制度和结构、主体性自觉和美好生活追求三个维度上,深入探讨乡村建设推进的实践逻辑。研究表明,小康价值引领着乡村建设从经济发展逐渐向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和治理五个方面推进,融入国家整体性现代化发展进程;推进城乡制度和政策改革与创新,破除区隔城乡的不平等和不合理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城乡一体化和均等化的社会权利和机会体制,是乡村建设实践的核心内涵;而村民主体性自觉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则成为乡村建设的动力机制和最根本的目标追求。乡村建设在价值引领、制度和政策改革及创新、村民主体性自觉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复杂关联,只有三者之间达成良性循环,乡村建设才可能取得明显进展和成功。这样的实践逻辑为后续的乡村振兴以及后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可以因循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小康社会 乡村建设 现代化 美好生活
原文传递
社区行动者逻辑:破解社区治理难题 被引量:81
4
作者 陈伟东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3-106,共4页
党的十九大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从政治学看,社区治理是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利有序调适的过程,是要在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和基层政府负责... 党的十九大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从政治学看,社区治理是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利有序调适的过程,是要在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和基层政府负责的前提下,同步加强社会协同作用和居民自治作用.居民是社区生活的主体,社区治理的目的是满足居民对社区美好生活的需要.居民自治是居民享受社区美好生活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治理 行动者 居民自治 逻辑 社会治理 美好生活 治理体系 组织作用
原文传递
论美好生活的价值逻辑与实践指引 被引量:73
5
作者 张三元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3-92,160,共10页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要求"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并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美好生活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丰富高雅的物质文化生活...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要求"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并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美好生活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丰富高雅的物质文化生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活、有尊严的社会生活、和谐优美的生态生活,具有人民性、理想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根本价值取向是人的全面发展。美好生活只有通过勤劳的双手才能被创造出来,其实践过程将充分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伟大创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 美好生活 实践性
原文传递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 被引量:72
6
作者 习近平 《求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9,共6页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总体而言,我国已经基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效比当初预期的还要好。作出这个重要判断,是有充分依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补短板 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 砥砺前行 美好生活 战略构想 攻坚克难
原文传递
文旅融合时代:大数据、商业化与美好生活 被引量:68
7
作者 戴斌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15,共10页
回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时代之问,需要扎根实践的理论建构、突破创新的底层器件和面向市场的主体培育。时代的进步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回归到人和生活本身,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理论硬核与实践导向;賦能革新的大数... 回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时代之问,需要扎根实践的理论建构、突破创新的底层器件和面向市场的主体培育。时代的进步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回归到人和生活本身,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理论硬核与实践导向;賦能革新的大数据技术,不断激发文旅领域的自主研发和商业创新,成为文旅融合的现实突破口;生生不息的市场主体,根植于深厚的消费土壤,在融合发展中创造出丰富而优质的时代之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融合 美好生活 大数据 市场主体
下载PDF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核心内涵、基本遵循与发展路径 被引量:66
8
作者 燕连福 王亚丽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共9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真切期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就其核心内涵而言,共同富裕追求的是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富裕、渐进富裕。就其基本遵循而言,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坚持基...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真切期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就其核心内涵而言,共同富裕追求的是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富裕、渐进富裕。就其基本遵循而言,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避免陷入偏门致富的误区;坚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避免陷入“一条腿走路”的误区;坚持鼓励人人参与共同奋斗,避免陷入“躺平”“养懒汉”的误区;坚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稳步推进,避免陷入同时、同步、同等富裕的误区。就其处理的关系而言,要进一步厘清全局与局部、先富与共富、效率与公平、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辩证关系。就其发展路径而言,要通过坚持高质量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全民富裕 全面富裕 共建富裕 渐进富裕 公平正义 美好生活
下载PDF
“未来社区”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 被引量:67
9
作者 田毅鹏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15,共8页
20世纪晚期以降,以人类社会步入深度现代化阶段和科技革命为背景,社区研究和实践领域一改以往的“怀旧模式”,出现了一系列以未来社区为目标的观点及实践。但关于未来社区的理论研究却仍未获得充分展开,如何从理论上厘清未来社区内涵,... 20世纪晚期以降,以人类社会步入深度现代化阶段和科技革命为背景,社区研究和实践领域一改以往的“怀旧模式”,出现了一系列以未来社区为目标的观点及实践。但关于未来社区的理论研究却仍未获得充分展开,如何从理论上厘清未来社区内涵,并进一步探讨社区未来性与技术性、社会性、传统性、生态性、生活性等方面的复杂互动,运用整体、综合性的观念和行动来超前性地解决城乡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成为未来社区建设的核心目标诉求。为此,我们应以未来性的彰显来化解现代性所带来的诸多挑战,建立起新的依托于城乡社区的社会基础结构。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未来、现代和传统两组互动关系,进而使城乡社区生活获得长远而持续的改善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社区 美好生活 技术性 生态性 更新性
下载PDF
益贫式增长与中国共同富裕道路的探索 被引量:61
10
作者 范从来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16,共3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六次提到共同富裕。在第一部分,报告在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状态的基础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战略判断。这个新时代,意味着中国进入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在这里,十九大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六次提到共同富裕。在第一部分,报告在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状态的基础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战略判断。这个新时代,意味着中国进入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在这里,十九大报告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界定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可以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任务,从过去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变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开启了中国共同富裕道路的新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富裕 道路 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 战略判断 美好生活
原文传递
中国公民美好生活感知的测量与现状——兼论获得感、安全感与幸福感的关系 被引量:57
11
作者 郑建君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9-103,127,128,共17页
美好生活是个体基于一定生活标准对其当下生活状态所形成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与评价结果,反映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人民群众的主导需求。本研究以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作为测量人民美好生活感知的核心变量指标,开发和编制了测量中... 美好生活是个体基于一定生活标准对其当下生活状态所形成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与评价结果,反映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人民群众的主导需求。本研究以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作为测量人民美好生活感知的核心变量指标,开发和编制了测量中国公民美好生活感知的调查问卷;并运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项目”2019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公民对美好生活感知的评价处在中等偏上水平,在各分量表及具体维度的得分比较上,不同群体之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同时,有关“三感”关系的模型检验结果还发现:获得感是幸福感形成的重要基础,安全感同时发挥了中介和调节的影响作用,在获得感与幸福感的影响关系中扮演了“连接器”和“催化剂”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好生活 获得感 安全感 幸福感
原文传递
习近平的美好生活观论析 被引量:54
12
作者 李磊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共8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美好生活"概念在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中被多次提及,已然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围绕"美好生活",习近平明确了中国共产党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阐... 党的十八大以来,"美好生活"概念在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中被多次提及,已然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围绕"美好生活",习近平明确了中国共产党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阐析了美好生活在多维度上的丰富内涵,研判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阐发了创造美好生活的指导思想和实践举措,形成了其独具特色且富有逻辑性、系统性的美好生活观。学习和研究习近平的美好生活观,对于全面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美好生活 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下载PDF
论美好生活的马克思主义逻辑 被引量:53
13
作者 项久雨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14,159,共11页
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视阈中理解美好生活,需要抓住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三条内在线索,进而全面把握这一命题的划时代内涵与变革性意义。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事实性转变,在认识论、价值论等多重意义上,美好生活从人的“自... 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视阈中理解美好生活,需要抓住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三条内在线索,进而全面把握这一命题的划时代内涵与变革性意义。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事实性转变,在认识论、价值论等多重意义上,美好生活从人的“自发”需要转变为人的理论“自觉”。在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维度中,美好生活深度推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历程,并与“世界历史”的走向高度契合,证明了社会主义对人民生活的真实改善,展现了中国方案对世界的贡献。通过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通过中国共产党对于实现美好生活的整体布局,美好生活将得到全面实现,成就中华文明史与人类文明史上的全新生活样式,彰显中华文明复兴的价值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 美好生活 中华文明复兴
原文传递
十九大报告关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系统观点与美好生活价值观 被引量:53
14
作者 王名 李朔严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0-63,共4页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一个关于社会治理的系统观点和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包括指导思想、基本格局、体制制度、发展水平、机制任务及战略目标等六个重要方面。要全面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包括作为社会共治主体之一...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一个关于社会治理的系统观点和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包括指导思想、基本格局、体制制度、发展水平、机制任务及战略目标等六个重要方面。要全面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包括作为社会共治主体之一的作用,也包括社会组织在协商民主和基层党建中的积极作用。十九大报告提出了美好生活的价值观,其内涵包括超越资本主义、超越国家主义、回归人民中心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高理想和目标,就是努力实现美好生活的价值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九大报告 社会治理现代化 社会组织 美好生活
原文传递
探寻乡村教育的基本精神 被引量:49
15
作者 刘铁芳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18,共4页
重新认识乡村教育的基本背景2020年年底,我国实现全面脱贫。脱贫之后乡村社会的发展路向大抵显现为两个层面:一是更富,旨在改善乡村物质生活;二是更文明,旨在提升乡村精神生活。这意味着我们解决基本贫困问题之后,工作的重心将转向全面... 重新认识乡村教育的基本背景2020年年底,我国实现全面脱贫。脱贫之后乡村社会的发展路向大抵显现为两个层面:一是更富,旨在改善乡村物质生活;二是更文明,旨在提升乡村精神生活。这意味着我们解决基本贫困问题之后,工作的重心将转向全面提升人民生活质量,致力于促进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而人民美好生活的欲求显然已经不止于物质生活的满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育 美好生活 乡村精神 发展路向 全面提升
原文传递
新时代边疆稳定发展的情感政治学研究——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路径分析 被引量:47
16
作者 青觉 徐欣顺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14,214,共10页
进入新时代,我国边疆地区各族人民有着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这一需要的满足建立在边疆稳定发展的基础之上,而边疆稳定发展除了外在的物质基础与制度保障外,更需要各族人民内在的勠力同心,这就离不开共同体意识的深层支持。共同体意识是... 进入新时代,我国边疆地区各族人民有着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这一需要的满足建立在边疆稳定发展的基础之上,而边疆稳定发展除了外在的物质基础与制度保障外,更需要各族人民内在的勠力同心,这就离不开共同体意识的深层支持。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情感纽带的体现,因此从情感政治学的角度来说,在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应该重点把握情感的公共影响力,规避情感稀薄与情绪激化,发挥情感的建设性价值,为当下及未来的边疆稳定发展提供重要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地区 美好生活 稳定发展 情感纽带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乡村民宿“温度”与乡村振兴 被引量:45
17
作者 王璐 郑向敏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10,共4页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了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旅游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与促进效用明显,乡村旅游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已经成为各界共识。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业态,正在以其"有温度的生活"...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了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旅游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与促进效用明显,乡村旅游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已经成为各界共识。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业态,正在以其"有温度的生活"之特有方式,向乡村传递生活的"温度"、发展的"温度",并通过其"温度"的传递来"增温"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旅游发展 党的十九大 特有方式 乡村民宿 促进效用 重要抓手 美好生活
下载PDF
美好生活的核心是劳动的幸福 被引量:44
18
作者 陈学明 毛勒堂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17,53,共7页
在今天的中国,"美好生活"是一个影响日增的高频词汇,并成为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普遍关注的理论热点,从而对"美好生活"及其核心的揭示便成为一个亟待探讨的理论任务。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人的本性就是自由自觉的活... 在今天的中国,"美好生活"是一个影响日增的高频词汇,并成为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普遍关注的理论热点,从而对"美好生活"及其核心的揭示便成为一个亟待探讨的理论任务。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人的本性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在这样的前提下,美好生活的核心就在于劳动的幸福。然而,劳动幸福的实现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也需要相应的前提条件。具体而言,劳动幸福有赖于:劳动必须是目的,而不能仅仅是手段;劳动必须是自愿的,而不能是被迫和强制的;劳动者拥有生产资料,而不是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者之间形成合作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劳动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好生活 人的本性 劳动 幸福
下载PDF
共建美好生活的时代蕴意、内涵特质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42
19
作者 翟绍果 谌基东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26,共7页
共建美好生活源于人类对于美好社会的追求,同时也是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目标。美好生活有其深刻的内涵特质,包含了生态共生、文化共识、经济共建、社会共治、民生共享等多领域、多层次的内容。通过产业创新... 共建美好生活源于人类对于美好社会的追求,同时也是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目标。美好生活有其深刻的内涵特质,包含了生态共生、文化共识、经济共建、社会共治、民生共享等多领域、多层次的内容。通过产业创新、社会治理、民生保障、文化建设、生态保护等发展措施和治理手段,真正实现富足、和谐、共享、文明、绿色的美好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好生活 时代蕴意 内涵特质 实现路径
下载PDF
公共价值的信念与美好生活的理想——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理论深蕴 被引量:38
20
作者 袁祖社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8-45,199,200,共20页
以“改变世界”、最终解放全人类为根本宗旨和神圣使命的马克思哲学,在理念创新、主题转换、范式变革等意义上,坚持以“社会化的人类”实现对于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超越,确立了以先进制度为载体的“公共价值”与“美好生活”的分析... 以“改变世界”、最终解放全人类为根本宗旨和神圣使命的马克思哲学,在理念创新、主题转换、范式变革等意义上,坚持以“社会化的人类”实现对于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超越,确立了以先进制度为载体的“公共价值”与“美好生活”的分析范式。借此哲学范式展开对启蒙现代性之抽象的“理性自由”观系统的批判性反思,从根本上实现了以现实个人之自由全面发展为根基的“实践公共性”逻辑创制的革命性转变。它为人类文明承诺了一种基于自由、自觉、自主的劳动实践基础,依托“自由人联合体”,不断实现公共价值现实化的美好生活理想愿景。此一努力所彰显的,是马克思哲学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之鲜明的理论特质、实践品质、历史性担当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价值 美好生活 马克思哲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