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哲学学科起源考辨——从低位关注论高位观照 被引量:7
1
作者 董标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20,共18页
百年前,教育哲学导入我国。这一创举的思想价值和学术贡献,历久弥高,经世而新。但它长期误导了教育哲学学科起源的探究方向,致使美国教育哲学高居与之不配的地位。探源美国教育哲学,特别是罗森克兰兹的《教育学体系》的转运及其意义;回... 百年前,教育哲学导入我国。这一创举的思想价值和学术贡献,历久弥高,经世而新。但它长期误导了教育哲学学科起源的探究方向,致使美国教育哲学高居与之不配的地位。探源美国教育哲学,特别是罗森克兰兹的《教育学体系》的转运及其意义;回溯欧洲大陆和英伦教育哲学的近代历程,尤其是德国教育哲学悠久的二元化的传统;比照不同教育哲学的生发背景、致知路径、陈述方式和价值期待,展示多维教育哲学;解析学科取向与问题取向在教育哲学中的地位和价值,隐喻教育哲学的生命力取决于其气质和气度、任务与目标。主张淡化学科话语模式,聚焦教育教化的根本问题,从低位关注走向高位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哲学 罗森克兰兹 教化 《学程大全》 高位观照
下载PDF
逝者
2
《中国老年》 2019年第16期62-63,共2页
李伦6月25日,开国上将李克农之子、解放军原总后勤部副部长李伦中将于北京逝世,享年92岁。1939年,年仅12岁的李伦开始在八路军办事处当勤务员、报务员,1941年,他进入延安炮兵学习,于解放战争时期走上战场,参加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 李伦6月25日,开国上将李克农之子、解放军原总后勤部副部长李伦中将于北京逝世,享年92岁。1939年,年仅12岁的李伦开始在八路军办事处当勤务员、报务员,1941年,他进入延安炮兵学习,于解放战争时期走上战场,参加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并在解放舟山群岛战役中荣立一等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心田 《大学语文》教材 罗森克兰兹 徐中玉 张百发 两个小八路 刘文西 黄土画派
原文传递
论《罗森克兰兹与吉尔登斯特恩已死》的经典化建构
3
作者 王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131,共9页
英国戏剧家汤姆·斯托帕德的《罗森克兰兹与吉尔登斯特恩已死》自1966年首演以来,被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多国上演,不仅令观众与评论界交口称赞,创下了不俗的票房佳绩,而且还获得了不少权威性的奖项,业已成为当代经典。烛照历史、关... 英国戏剧家汤姆·斯托帕德的《罗森克兰兹与吉尔登斯特恩已死》自1966年首演以来,被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多国上演,不仅令观众与评论界交口称赞,创下了不俗的票房佳绩,而且还获得了不少权威性的奖项,业已成为当代经典。烛照历史、关注现实的独特视角和深邃眼光,丰富深刻的思想与社会生活蕴涵,成为其经典化的起点;戏仿、语言游戏、互文、元戏剧等富有时代性的新颖手法和“搞笑”的时尚元素的融入是该剧成为经典的重要内生力量;而适宜的文化传播语境、多样化的传播媒介、多重传播主体的积极推动,尤其是身份显赫的批评者和阐释者所形成的权力话语则是将该剧建构为经典的强大的、不可忽视的外部力量。《罗森克兰兹与吉尔登斯特恩已死》的经典化为在“各领风骚数十天”的快餐文化大潮中如何打造“永流传”的当代经典提供了经验和启迪,也为我们观察、评价西方以解构为标识的后现代文化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姆·斯托帕德 罗森克兰兹与吉尔登斯特恩已死》 经典化
下载PDF
生死之辩——从海德格尔死亡哲学看《罗森克兰兹和吉尔德斯特恩》
4
作者 郑欣然 《今古文创》 2023年第26期28-30,共3页
荒诞剧《罗森克兰兹和吉尔德斯特恩》是汤姆·斯托帕德的成名作,该剧以《哈姆雷特》中的小人物罗森和吉尔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们追寻生存奥义,直至注定的死亡终于降临的故事。剧中罗森和吉尔数次就死亡与生存的问题展开对话,哈姆雷特... 荒诞剧《罗森克兰兹和吉尔德斯特恩》是汤姆·斯托帕德的成名作,该剧以《哈姆雷特》中的小人物罗森和吉尔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们追寻生存奥义,直至注定的死亡终于降临的故事。剧中罗森和吉尔数次就死亡与生存的问题展开对话,哈姆雷特之死和戏中伶人的死亡论调指引着他们进行生死之辩。本文结合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从存在、此在和人三个维度分析《罗森克兰兹和吉尔德斯特恩》中死亡之于生存的意义,死亡是罗森与吉尔的必然结局,两人向着死亡而存在,生与死原为一体,生走向死的结局,死确立生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罗森克兰兹和吉尔德斯特恩》 斯托帕德 死亡哲学
下载PDF
浅析《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已死》——论后现代社会对《哈姆雷特》的全新解读 被引量:1
5
作者 宫寒冬 马心悦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36-41,共6页
《哈姆雷特》在人物设置,叙述方式、戏班的作用三个角度进行比较来阐释两者的不同之处,并诠释斯托帕德在影片中反映的荒诞的命运观,同时也借机窥视彻底反传统的后现代社会对《哈姆雷特》这部经典作品的全新解读。
关键词 罗森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已死》 汤姆·斯托帕德 《哈姆雷特》 荒诞命运
下载PDF
20世纪60年代重构《哈姆雷特》探微
6
作者 李瑞雨 《戏剧之家》 2021年第4期6-7,共2页
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思潮的出现,莎士比亚戏剧成为了众多欧洲剧作家“后现代式”创作的源泉。汤姆·斯托帕德的《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已死》与海纳·米勒的《哈姆雷特机器》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思潮的出现,莎士比亚戏剧成为了众多欧洲剧作家“后现代式”创作的源泉。汤姆·斯托帕德的《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已死》与海纳·米勒的《哈姆雷特机器》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本文主要分析了两部作品对《哈姆雷特》中人物、主题、情节等方面进行重构时采用的相似手法,并对两位剧作家自身经历与价值观念对创作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构 《哈姆雷特》 罗森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已死》 《哈姆雷特机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