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生产与审美生成:论网络社会的“流动空间”运作逻辑 被引量:8
1
作者 杨光影 刘娜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3-108,共6页
在网络社会中,网络虚拟符号能够跨越地理空间障碍,进行流动与拼贴,进而衍生出新的社会空间形态——"流动空间"。这一空间是资本、技术精英操控的权力结构,符号的流动与拼贴并非随机,而是以公共议题为线索进行组织。在这种运... 在网络社会中,网络虚拟符号能够跨越地理空间障碍,进行流动与拼贴,进而衍生出新的社会空间形态——"流动空间"。这一空间是资本、技术精英操控的权力结构,符号的流动与拼贴并非随机,而是以公共议题为线索进行组织。在这种运作方式中,符号之间并无因果联系,仅仅因为共通的议题发生相关联结。相关性由此成为"流动空间"运作的主导逻辑,并表征于文化生产与审美生成两个维度。在文化生产方面,相关性逻辑体现在艺术的网络媒介化,如网络语汇对于日常用语的转化、虚拟社区文化中的话语互动、艺术作品的网络传播等方面。与此同时,大众文化的审美发生畸变,审丑奇观被制造,并蔓延至网络媒介乃至整个社会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流动空间 文化生产 网络审美 网络文化
下载PDF
数字技术视域下网络审美的新变
2
作者 孙小凡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0-64,共5页
数字技术为网络审美带来了空前新变,日常审美活动的重心由传统媒介向网络空间倾斜。把握数字技术带来的影响,对网络审美中对象和主体在传播方式、风格追求、存在状态、组织形式等层面的新变进行分析,认为客体层面的新变在于互动、拼贴... 数字技术为网络审美带来了空前新变,日常审美活动的重心由传统媒介向网络空间倾斜。把握数字技术带来的影响,对网络审美中对象和主体在传播方式、风格追求、存在状态、组织形式等层面的新变进行分析,认为客体层面的新变在于互动、拼贴与审美化特点的凸显,主体层面的新变则体现在交往性追求的增加上。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展望网络审美的发展趋势,针对其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提出加强主流文化引导、增强社会监督等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审美 数字技术 互动性 拼贴风格
下载PDF
利用隐性课程提高中职学生语文审美素养的实践探索
3
作者 邓苗苗 《广东教育(职教)》 2023年第3期111-112,共2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对中职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生普遍自律性不强,容易受到网络审美的影响,对于传统的课程学习存在兴趣不浓、参与度不够的现象。
关键词 中职学生 语文综合能力 实践探索 互联网时代 隐性课程 审美素养 网络审美 参与度
下载PDF
网络审美生态系统的失衡与调适 被引量:3
4
作者 陶莉 《新闻战线》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X期22-23,共2页
大数据时代,网络审美作为网络文化的一种新形式,正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给当代审美教育的繁荣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如何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是网络审美生态系统建设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审美教育 网络审美 审美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提升网络素养 加强网络审美 被引量:1
5
作者 方雨韵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91-93,共3页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复杂多样的网络环境,衍生出复杂多变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影响了大众的网络审美,由于审美疲劳,网络审美也逐渐出现了一些偏差。提高网络审美能力,避免审美偏差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 网络文化 网络审美 网络审美能力
下载PDF
网络审美生态系统的失衡与重构 被引量:2
6
作者 周玫 梁芷铭 《新闻知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33,共3页
网络文化的主流化发展使当今审美生态系统走出了经典美学本体论和认识论路径。但转型后的网络文化在审美之维是一个失衡了的生态系统,潜藏着"超越性"消退的危机。因此,将原典性的人文主义、理想主义精神渗入网络文际间的连接... 网络文化的主流化发展使当今审美生态系统走出了经典美学本体论和认识论路径。但转型后的网络文化在审美之维是一个失衡了的生态系统,潜藏着"超越性"消退的危机。因此,将原典性的人文主义、理想主义精神渗入网络文际间的连接和互动之中,将是重构网络审美生态系统的关键之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审美 超越性 重构
下载PDF
浅析网络图片的审美特征
7
作者 刘亚梅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74-75,共2页
在开放的网络中,网络审美的范围变广、网络审美主体趋于集体化、网络审美传播的速度变快等多种因素促使网络审美观已经发生了变化,在这种艺术审美背景下,网络图片的审美具有复杂性、个性化和感性化等的特征。
关键词 网络图片 网络审美 审美特征
下载PDF
基于网络审美的高校美育创新
8
作者 徐令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56-58,共3页
网络美学强调网络作为技术和商业产品外所承载的审美文化内涵,网络艺术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使作为网络审美主体的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成为审美化了的生活。如果网络审美背离人文审美的价值原点,大学生将丧失审美主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出现审... 网络美学强调网络作为技术和商业产品外所承载的审美文化内涵,网络艺术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使作为网络审美主体的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成为审美化了的生活。如果网络审美背离人文审美的价值原点,大学生将丧失审美主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出现审美泛化,致使大学生网络行为异常。大学生网络审美需求的发展对高校审美教育提出了挑战,高校只有开辟审美教育的新模式,树立高尚的审美价值观,拓展美育功能,实施网络美育,大力建设网络审美教育平台,拓展高校学生审美教育的途径,促进审美教育改革,才能有效实现培养高素质大学生人才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美学 网络审美 审美教育
下载PDF
试论主流媒体的网络审美治理功能
9
作者 贾媛媛 《东南传播》 2020年第6期6-8,共3页
当下的网络传媒文化参差多态、丰富多元,但审美格调整体上有待提高。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主流媒体作为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和公共决策的参与主体之一,承担着包括审美治理在内的社会治理责任,其进行网络审美治理的有效路径包括感染、... 当下的网络传媒文化参差多态、丰富多元,但审美格调整体上有待提高。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主流媒体作为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和公共决策的参与主体之一,承担着包括审美治理在内的社会治理责任,其进行网络审美治理的有效路径包括感染、批评、示范等。但在当下的网络空间中,主流媒体的审美治理实践仍显被动,存在主体缺位、参与滞后等问题。在理解网络习性的基础上,主流媒体应当以个体化的姿态参与网络互动,以视频化的形式带动受众沉浸,从而扩大网络声量,实现审美净化,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媒体 网络审美 审美治理 思想宣传
下载PDF
青少年网民网络审丑泛化的危害
10
作者 范媛媛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01-104,共4页
网络审丑即对网络事件中的低俗、丑恶事件或人物进行关注、追捧、审视的行为。网络审丑是一种二元的互动,青少年网民是网络审丑一方的主力。目前网络上泛化的审丑现象,颠覆了青少年网民的审美观,使青少年网民的追求庸俗化、精神空虚化,... 网络审丑即对网络事件中的低俗、丑恶事件或人物进行关注、追捧、审视的行为。网络审丑是一种二元的互动,青少年网民是网络审丑一方的主力。目前网络上泛化的审丑现象,颠覆了青少年网民的审美观,使青少年网民的追求庸俗化、精神空虚化,极大地危害着他们的人格健全发展。研究网络审丑泛化对于青少年的危害,可以对症下药,引导网络主流文化健康发展,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网络审丑 网络审美
下载PDF
什么是快乐星球?
11
作者 雷强 《厦门航空》 2021年第5期37-39,M0003,共4页
从来没有真正单调而枯燥的世界,只有贫瘠的人本身。"为什么古埃及会有金字塔的文明?""为什么世界上会有恐龙的存在?""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快乐星球的话,我现在就带你去研究。"一部古早味儿童剧《快乐星球... 从来没有真正单调而枯燥的世界,只有贫瘠的人本身。"为什么古埃及会有金字塔的文明?""为什么世界上会有恐龙的存在?""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快乐星球的话,我现在就带你去研究。"一部古早味儿童剧《快乐星球5》的主题曲最近"重现江湖",借助于短视频潮流和网络审美的加持,一时如魔音入脑,轻松拥有超十五亿的惊人播放量。而对很多人来说或许脑子里对于它也有很多的问号,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首新"袭脑"神曲里所发出的那些"疑问"和疑问所依的逻辑,对成年人的世界也长期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 古埃及 网络审美 金字塔 快乐 主题曲 儿童剧 播放量
原文传递
康德崇高美学思想对网络文化审美主体建构的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付丽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3-36,共4页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文化迅速发展起来。然而,网络不但承载优秀进步作品,也展现并传播低俗、有害的内容,这造成了网络文化主体的审美困境。康德关于崇高的美学思想独具内蕴,具有许多合理成分,因而应该重返康德,借助其崇高美学...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文化迅速发展起来。然而,网络不但承载优秀进步作品,也展现并传播低俗、有害的内容,这造成了网络文化主体的审美困境。康德关于崇高的美学思想独具内蕴,具有许多合理成分,因而应该重返康德,借助其崇高美学思想进行新的祛魅,从而使网络文化审美主体成功实现自身理性审美主体的建构。面对网络文化,审美主体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心意能力";应该充分借鉴康德认为崇高感的根源在道德的思想,发挥道德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应该真正把人作为目的,高扬人文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审美主体 康德崇高美学思想 祛魅(disenchantmen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