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用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农田CO_2、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7
1
作者 刘杏认 张星 +2 位作者 张晴雯 李贵春 张庆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6700-6711,共12页
以华北农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连续6a施用生物炭和秸秆还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10月—2014年9月,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CO_2、N_2O通量进行了整个轮作周期的连续观测,探究施用生物炭与秸秆还田对其排放通量的影响。试验共... 以华北农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连续6a施用生物炭和秸秆还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10月—2014年9月,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CO_2、N_2O通量进行了整个轮作周期的连续观测,探究施用生物炭与秸秆还田对其排放通量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CK(对照)、C1(低量生物炭4.5 t hm^(-2)a^(-1))、C2(高量生物炭9.0 t hm^(-2)a^(-1))和SR(秸秆还田straw return)。结果表明:在整个轮作周期内,各处理CO_2、N_2O通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CO_2排放通量分别增加了0.3%—90.3%(C1)、1.0%—334.2%(C2)和0.4%—156.3%(SR)。其中,C2处理对CO_2累积排放量影响最大,增幅为42.9%。对N_2O而言,C2处理显著降低了N_2O累积排放量,但增加了CO_2和N_2O排放的综合增温潜势,C1和SR处理对N_2O累积排放量及综合增温潜势均没有显著影响。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CO_2通量最主要的因素,两者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N_2O通量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NO_3^--N和NH_4^+-N均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p H值表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添加生物炭对于减少氮素的气体损失具有较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秸秆还田 CO2 N2O 综合增温潜势 华北农田
下载PDF
复合稻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交换及其综合增温潜势 被引量:34
2
作者 展茗 曹凑贵 +2 位作者 汪金平 蔡明历 袁伟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461-5468,共8页
研究稻田CO2、CH4、N2O等温室气体的综合增温潜势,有助于科学评价复合稻田生态系统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全球变暖方面的作用,为稻鸭、稻鱼复合种养模式的发展提供依据。2006年采用静态箱法研究了养鸭稻田(RD)、养鱼稻田(RF)和常规... 研究稻田CO2、CH4、N2O等温室气体的综合增温潜势,有助于科学评价复合稻田生态系统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全球变暖方面的作用,为稻鸭、稻鱼复合种养模式的发展提供依据。2006年采用静态箱法研究了养鸭稻田(RD)、养鱼稻田(RF)和常规淹水稻田(CK)的CH4、N2O的排放量。水稻整个生育期间,RD、CK和RF的CH4排放量分别是19.11、26.71g/m2和25.01g/m2;N2O排放量分别是0.237、0.229、0.237g/m2。采用干物质积累法测得,水稻整个生长期内RD处理地上稻株对CO2的净固定量为2766.4g/m2,RF为2759.59g/m2,CK为2533.9g/m2。采用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估算土壤CO2净交换通量,水稻整个生育期间,三类稻田土壤亚系统均表现为对CO2的净固定,相当于固定CO2量分别为RD675.55g/m2、CK575.43g/m2、RF562.62g/m2。三类稻田温室气体的交换均表现为CO2的净吸收、CH4、N2O的净排放,综合增温潜势以RD为最低。稻田养鸭能显著减少甲烷排放,降低增温潜势,其减缓综合温室效应的潜力是常规淹水稻田的1.6倍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复合生态系统 CH4 CO2 N2O 综合增温潜势
下载PDF
生物炭施用量对紫色水稻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2
3
作者 祁乐 高明 +5 位作者 郭晓敏 牛海东 李婷 孙涛 曹群羚 汤镓豪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351-2359,共9页
为探究生物炭施用量对紫色水稻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不施肥对照(CK)、常规施肥(NPK)、10 t·hm-2生物炭+NPK(LBC)、20 t·hm-2生物炭+NPK(MBC)、40 t·hm^(-2)生物炭+NPK(HBC)... 为探究生物炭施用量对紫色水稻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不施肥对照(CK)、常规施肥(NPK)、10 t·hm-2生物炭+NPK(LBC)、20 t·hm-2生物炭+NPK(MBC)、40 t·hm^(-2)生物炭+NPK(HBC)这5种处理下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结果表明:(1)生物炭施用显著降低了土壤CH_4排放通量,其排放通量大小顺序为:NPK>CK>LBC>MBC>HBC,各处理CH_4排放通量均呈单峰型曲线,峰值主要集中在水稻的生长后期,整个观测期CH_4的排放通量在-0.05~47.34 mg·( m^2·h)^(-1)之间;各处理CO_2排放通量变化较复杂,介于32.95~1 350.88mg·( m^2·h)^(-1)之间,除LBC和MBC处理呈双峰型曲线外,其余处理均呈单峰型,不同生物炭施用量处理均延后了CO_2排放通量峰值出现的时间;N_2O的排放通量在-309.39~895.48μg·( m^2·h)^(-1)之间,除LBC处理呈双峰型曲线变化外,其余处理均呈单峰型曲线;(2)与空白对照处理相比,生物炭处理均可显著降低CH_4的累积排放量,而促进了CO_2和N_2O累积排放量,CH_4、CO_2和N_2O的平均累积排放量从大到小分别为CK>LBC>MBC>HBC处理、LBC>MBC>HBC>CK处理和HBC>MBC≈LBC>CK处理;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不同施用量生物炭添加均可显著降低CH_4和CO_2的排放,且生物炭添加量越多,对CH_4和CO_2排放的减缓作用越明显,但是对N_2O排放的抑制作用尚不明显;(3)在100 a时间尺度上各生物炭处理可显著降低温室气体的综合增温潜势,表明生物炭配施化肥是一种有效的减排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稻田 温室气体排放 综合增温潜势 土壤呼吸
原文传递
秸秆还田深度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1
4
作者 朱晓晴 安晶 +4 位作者 马玲 陈松岭 李嘉琦 邹洪涛 张玉龙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77-989,共13页
【目的】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改善土壤结构的重要技术手段,但以往的研究表明秸秆还田会加速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本研究通过对秸秆不同还田深度下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和产量的研究,明确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最佳... 【目的】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改善土壤结构的重要技术手段,但以往的研究表明秸秆还田会加速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本研究通过对秸秆不同还田深度下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和产量的研究,明确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最佳还田深度,以期为合理利用秸秆、提高作物产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大田微区试验,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设置4个还田深度,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整个玉米生长季不同还田深度下温室气体(CO2、CH4、N2O)的排放特征,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试验共设5个处理,还田深度分别为0-10 cm(T1)、10-20 cm(T2)、20-30 cm(T3)和30-40 cm(T4),同时以不还田处理作为对照(CK)。【结果】(1)在整个玉米生长季CO2和N2O均表现为排放,CH4表现为吸收。CO2累积排放量为T3处理最高,较CK显著增加了28.6%,T4处理增加最少,较CK显著增加了17.1%(P<0.05),但T1与T4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而N2O的累积排放量T2处理为最高,与CK相比,累积排放量显著增加111.3%,T4处理增加最少,与CK相比显著增加了12.8%(P<0.05);CH4则表现为吸收,且秸秆还田后降低了农田土壤对CH4的吸收能力,吸收量表现为CK处理>T4处理>T3处理>T1处理>T2处理,且各还田处理与CK之间差异显著(P<0.05)。(2)秸秆不同还田深度下,与对照相比,各处理玉米产量均显著增加,增产在5.6%-20.8%(P<0.05),但各处理之间的穗长、穗粗和行粒数差异不显著。当秸秆还至30-40 cm时,产量最高,较CK增加了20.8%,表明秸秆还田对提升土壤肥力及作物增产有重要作用。(3)从温室气体综合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来看,在100年尺度上,GWP表现为T2处理>T3处理>T1处理>T4处理>CK处理,而GHGI表现为T2处理>T3处理>T1处理>CK处理>T4处理,表明与CK相比,各处理均增加了玉米季温室气体的综合增温潜势,而T4处理则降低了玉米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秸秆还田深度 排放通量 玉米产量 综合增温潜势
下载PDF
秸秆生物炭对玉米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6
5
作者 屈忠义 高利华 +1 位作者 李昌见 张娜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1-118,共8页
通过大田试验,采用静态暗箱-气象色谱法研究玉米农田不施生物炭(C0),施生物炭分别为15 t/hm2(C15)、30 t/hm2(C30)和45 t/hm2(C45)后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的排放特征,并估算CH_4和N_2O的综合增温潜势(GWP)及排放强度(GHGI)。结果... 通过大田试验,采用静态暗箱-气象色谱法研究玉米农田不施生物炭(C0),施生物炭分别为15 t/hm2(C15)、30 t/hm2(C30)和45 t/hm2(C45)后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的排放特征,并估算CH_4和N_2O的综合增温潜势(GWP)及排放强度(GHGI)。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显著降低CO_2和N_2O的季节累积排放总量,与C0处理相比,CO_2最大降幅为24.6%(C15),N_2O最大降幅为110.35%(C45),且其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CH_4的季节累积排放总量由小到大依次为:C15、C30、C0、C45,其中,C15处理较C0处理降低幅度最大为259.62%,添加生物炭同时也降低CH_4和N_2O的综合增温潜势(GWP)及排放强度(GHGI),处理C15、C30和C45的GWP值较对照C0分别降低88.2%、123.2%和109.9%,GHGI分别降低88.86%、121.60%和100.03%。施用适量的生物炭可以有效增加玉米产量,处理C15、C30和C45的增幅分别为6.28%、7.27%和1.69%。处理C30显著降低CH_4和N_2O的综合增温潜势及其排放强度,并且产量的增幅最大。因此,在当前玉米农田管理措施下,生物炭施用量为30 t/hm2时可实现玉米增产和固碳减排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生物炭 温室气体 综合增温潜势
下载PDF
夏季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及综合增温潜势 被引量:15
6
作者 林海 周刚 +3 位作者 李旭光 周军 张彤晴 王桂民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17-424,共8页
为探讨夏季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河蟹)系统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及综合增温潜势,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池塘养殖河蟹生态系统温室气体(CO2、CH4、N2O)的排放进行原位测定。结果显示,夏季河蟹养殖池塘均表现为CO2、CH4和N2O的源,其中CH... 为探讨夏季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河蟹)系统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及综合增温潜势,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池塘养殖河蟹生态系统温室气体(CO2、CH4、N2O)的排放进行原位测定。结果显示,夏季河蟹养殖池塘均表现为CO2、CH4和N2O的源,其中CH4夏季排放量达(42.62±9.55~95.09±10.89)g/m2,CO2排放量达(6.91±2.18~12.52±3.11)g/m2,N2O有微弱排放;夏季河蟹池塘保持一定的水生植物覆盖能显著减少CO2/CH4的排放,较无水草种植区域,减少CO2排放52.47 g/m2,减少CH4排放5.61 g/m2,对N2O排放无显著性影响;种植水生植物减缓综合温室效应的潜力是不种植水生植物的1.85倍,池塘养殖河蟹生态系统温室气体减排空间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池塘生态系统 温室气体排放 综合增温潜势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稻田生态系统综合增温潜势源汇交替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建栋 周秀骥 于强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5-113,共9页
将生物地球化学C,N循环模式与植被生态模式耦合,建立了生物地球化学-植被生态耦合动力模式.验证表明模型可以准确模拟稻田生态系统中作物生长及CH4,N2O排放过程.利用模式分析了不同施肥量对CO2吸收及CH4,N2O排放的影响,以及3种温室气体... 将生物地球化学C,N循环模式与植被生态模式耦合,建立了生物地球化学-植被生态耦合动力模式.验证表明模型可以准确模拟稻田生态系统中作物生长及CH4,N2O排放过程.利用模式分析了不同施肥量对CO2吸收及CH4,N2O排放的影响,以及3种温室气体综合增温潜势的演变规律,发现了生长期内稻田综合增温潜势源汇交替现象,提出最大汇施肥量以及零排放施肥量等概念.利用模式研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施肥方案,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综合增温潜势 源汇交替 稻田生态系统 数值模拟 温室气体 施肥量 温室效应
原文传递
有机肥及补充灌溉对旱地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孙海妮 岳善超 +3 位作者 王仕稳 牛宗成 殷俐娜 邓西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055-2065,共11页
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减少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半湿润区,以单施氮肥180 kg·hm^(-2)(以N计)为对照,研究了氮肥180 kg·hm^(-2)+有机肥45×103kg·hm^(-2)(NM... 在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产量减少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半湿润区,以单施氮肥180 kg·hm^(-2)(以N计)为对照,研究了氮肥180 kg·hm^(-2)+有机肥45×103kg·hm^(-2)(NM)、氮肥180 kg·hm^(-2)+有机肥45×103kg·hm^(-2)+拔节期灌水(NMW)处理在冬小麦生育期温室气体的变化规律及其综合增温潜势(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并计算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reenhouse gas intensity,GHGI),以明确有机肥及补充灌溉的增产潜力及对温室气体的减排效果.结果表明:(1)整个生育期CO_2排放速率随作物生长发育的加速而逐渐加快,接近成熟期其排放速率降低;N_2O排放峰均出现在施肥、降雨及灌水后.NM、NMW处理的CO_2累积排放量(以C计,下同)分别为14933.35 kg·hm^(-2)、15929.74 kg·hm^(-2),比对照分别增加了22.8%、31.0%;N_2O累积排放量(以N计,下同)分别为0.48kg·hm^(-2)、0.52 kg·hm^(-2),比对照分别降低了23.8%、17.5%;CH4累积吸收量分别为1.73 kg·hm^(-2)、1.87 kg·hm^(-2),比对照分别降低了18.4%、11.8%.(2)CH4吸收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性正相关,而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性负相关;CO_2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及含水量均呈显著性正相关;N_2O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含水量及硝态氮含量均呈显著性正相关,与铵态氮含量呈负相关.(3)NM、NMW处理的GWP比对照分别降低了27.8%、21.2%;NM、NMW均显著增加了小麦产量,增产率分别为24.6%、36.7%.NM、NMW的GHGI比对照分别降低了41.9%、42.4%.说明在施用有机肥及有机肥加补充灌水在增加作物产量的同时,达到了温室气体减排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灌溉 冬小麦 温室气体 综合增温潜势 温室气体强度
原文传递
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基肥对玉米产量及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于衷浦 杨浩鹏 +5 位作者 纪利成 卫诚成 江飞 李茂森 李孝良 李飞跃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2年第5期742-749,共8页
【目的】通过玉米田间试验,研究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基肥对玉米产量及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方法】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单施化肥(UF)、单施生物炭基肥(BCF)、生物炭基肥配施不同比例化肥(3个比例,即60%、80%、... 【目的】通过玉米田间试验,研究化肥减量配施生物炭基肥对玉米产量及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影响。【方法】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单施化肥(UF)、单施生物炭基肥(BCF)、生物炭基肥配施不同比例化肥(3个比例,即60%、80%、100%,分别记为BCF60、BCF80、BCF100)。【结果】在玉米生长期内,CH_(4)-C累计排放量为BCF100=BCF80=BCF>UF=CK>BCF60,其中,BCF、BCF80、BCF100排放量最高且相同,较UF处理增加5%;N_(2)O-N的累计排放量BCF60处理最高,与UF处理相比累计排放量增加4%,而BCF、BCF80处理减排效果明显,与UF处理相比累计排放量降低17%和15%;CO_(2)-C的累计排放量为BCF60处理最高较UF处理相比增加1%,BCF、BCF80、BCF100处理与UF处理相比累计排放量分别降低9%、7%、2%。单施生物炭基肥(BCF)处理与UF处理相比玉米产量降低3%,然而,生物炭基肥配施化肥提高了玉米产量,和UF处理相比,BCF60、BCF80、BCF100玉米产量分别增加15%、21%和9%;温室气体综合增温潜势表现为BCF60>UF处理>BCF100>BCF80>CK>BCF,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表现为CK>UF>BCF>BCF100>BCF60>BCF80,表明与UF处理相比,BCF60处理玉米季温室气体的综合增温潜势增加了1.5%,而BCF80处理与UF处理相比玉米季综合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分别降低了25%和38%,表明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炭基肥,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全球增温潜势。【结论】化肥减量20%配施生物炭基肥可降低温室气体累计排放量、综合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同时短时间内增加玉米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基肥 温室气体排放通量 综合增温潜势 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下载PDF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盐渍化农田土壤改良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瑶 屈忠义 +1 位作者 丁艳宏 王凡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6-41,47,共7页
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农田土壤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为其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土壤盐渍化亦成为制约目前农田发展的重要颈瓶,为农田土壤盐渍化并同步缓解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可持续低碳农业,推进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本文选... 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农田土壤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为其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土壤盐渍化亦成为制约目前农田发展的重要颈瓶,为农田土壤盐渍化并同步缓解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可持续低碳农业,推进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本文选用秸秆生物炭、石膏、石膏+有机肥作为土壤改良剂,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盐渍化农田土壤温室气体(CO2、CH4、N2O)进行原位采集,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抑制和降低农业领域温室气体的排放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共设4个试验处理,即生物炭(DC)、石膏(DS)、石膏+有机肥(DSF)和空白(CK),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同时辅以相同的灌溉与施肥措施。结果表明:各处理的CO2平均排放通量差异性显著(p<0.05),石膏对抑制CH4和N2O排放通量的效果最好。DC、DSF、CK处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差异性不显著,但与DS差异性显著。与对照相比,DSF、DC、DS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均表现为降低趋势,分别降低了5.57%、16.77%、34.93%。施加生物炭和石膏对降低盐渍化土壤pH和EC有明显效果。盐渍化农田施加生物炭和石膏加有机肥可显著提高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综合分析各处理对温室气体指标的影响,石膏对抑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效果最佳,生物炭效果次之。而对土壤改良效果生物炭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化农田 改良剂 温室气体 排放通量 综合增温潜势
下载PDF
冬水田转稻麦轮作对小麦生长季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莫永亮 胡荣桂 +2 位作者 赵劲松 朱波 贺冬冬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675-2683,共9页
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川中丘陵地区典型冬水田(RF)及冬水田转稻麦轮作处理(RW)在小麦生长季的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并同步测定了土壤温度、水分和可溶态碳氮含量.结果表明,RW在小麦生长季的CH4、生态系统呼吸CO2和N2O平均排放通量... 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川中丘陵地区典型冬水田(RF)及冬水田转稻麦轮作处理(RW)在小麦生长季的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并同步测定了土壤温度、水分和可溶态碳氮含量.结果表明,RW在小麦生长季的CH4、生态系统呼吸CO2和N2O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0.05、117.01 mg·m-2·h-1(以C计)和77.19μg·m-2·h-1(以N计),而RF相应通量分别为1.43、7.85 mg·m-2·h-1和-0.61μg·m-2·h-1.RW施氮肥后出现N2O的排放峰,其N2O直接排放系数为1.28%.土壤可溶态有机碳含量与CO2通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342,p<0.01),与CH4、N2O的相关关系不显著;硝态氮、可溶态总氮含量与N2O通量的关系为显著正相关,但与CH4通量呈显著负相关.RF的综合增温潜势(以CO2-eq计,下同)为3.03 Mg·hm-2,大于RW(-1.66 Mg·hm-2),暗示冬水田转稻麦轮作会降低生态系统的综合增温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水田 稻麦轮作 减排 综合增温潜势 温室气体 影响因子 直接排放系数
原文传递
不同降水格局下填闲种植对旱作冬小麦农田夏闲期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戈小荣 王俊 +2 位作者 张祺 付鑫 李志鹏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7-38,共12页
田间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降水格局下填闲种植对冬小麦农田夏闲期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试验采用控制降水格局(自然降水和减半降水)和填闲作物(黑麦草单播、长武怀豆单播、黑麦草和怀豆混播、裸地对照)双因素处理设计,利用静态箱-气相... 田间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降水格局下填闲种植对冬小麦农田夏闲期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试验采用控制降水格局(自然降水和减半降水)和填闲作物(黑麦草单播、长武怀豆单播、黑麦草和怀豆混播、裸地对照)双因素处理设计,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土壤CO_2、N_2O和CH_4排放通量进行观测。结果表明:1)各处理土壤是CO_2、N_2O的排放源,是CH_4的弱吸收汇。2)降水格局和填闲种植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均具有显著影响。与自然降水相比,减半降水的土壤CO_2日均排放通量降低了33%,N_2O日均排放通量降低了17.9%,但对CH_4通量影响不大。3)与裸地对照相比,单播黑麦草、长武怀豆和二者混播日均CO_2排放通量提高了140.8%、135.6%和137.7%,不同填闲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而日均N_2O排放通量分别降低了8.0%、21.8%和27.4%,其中单播长武怀豆和混播处理与单播黑麦草处理差异显著。单播长武怀豆处理土壤日均CH_4吸收通量较裸地对照、单播黑麦草和混播处理分别降低了65.8%、63.7%和68.9%。4)与自然降水相比,减半降水农田综合增温潜势平均下降了26.1%,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平均提高了47.2%。而与裸地对照相比,单播黑麦草、单播长武怀豆和二者混播处理综合增温潜势平均分别提高了67.9%、65.5%和67.8%,且各填闲作物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与单播黑麦草和混播处理相比,在冬小麦夏闲期单播长武怀豆具有更高的地上生物量和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在自然降水条件下能够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适宜在本地区加以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格局 填闲作物 温室气体 综合增温潜势
下载PDF
稻虾共作模式下龙虾品种和养殖密度对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罗加伟 钱开国 +7 位作者 徐博 李虹颖 刘少君 熊启中 李硕 孙瑞波 张朝春 叶新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852-1859,共8页
为探究稻虾共作体系中不同龙虾品种和养殖密度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龙虾品种和养殖密度试验,采取密闭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稻虾共作对温室气体排放规律、排放量及综合增温潜势(GWP)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稻... 为探究稻虾共作体系中不同龙虾品种和养殖密度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龙虾品种和养殖密度试验,采取密闭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稻虾共作对温室气体排放规律、排放量及综合增温潜势(GWP)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稻虾共作期间,各处理CH_(4)和N_(2)O排放规律基本一致,均在拔节期出现排放高峰;CH_(4)累积排放量表现为DZ(水稻单作)>DA(水稻澳龙共作)>DD(水稻低密度克氏原螯虾共作)>DG(水稻高密度克氏原螯虾共作),而N_(2)O累积排放量表现为DG>DD>DA>DZ;GWP表现为DZ>DA>DD>DG,与DZ处理相比,DG、DD和DA处理GWP分别降低36.9%、30.7%和18.1%。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水体溶解氧、铵态氮、硝态氮与CH_(4)排放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N_(2)O排放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稻虾共作降低稻田CH_(4)排放,增加N_(2)O排放,减少GWP,其中DG处理减缓GWP效果最好。在稻虾共作体系中,为了更有效降低稻田系统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需要考虑龙虾品种和养殖密度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 温室气体 综合增温潜势 养殖密度
下载PDF
怀豆和黑麦草绿肥残体还田对旱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4
作者 谈光野 IHSAN Muhammad +1 位作者 杨彩迪 王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5-253,263,共10页
以怀豆和黑麦草两种绿肥为对象,分别进行了为期63 d的不同绿肥残体还田量和残体混合比例室内培养试验,其中绿肥残体还田量试验分别设0、1、2、4、6 t·hm^(-2)共5个水平;残体混合比例试验设100%怀豆、25%怀豆+75%黑麦草、50%怀豆+50... 以怀豆和黑麦草两种绿肥为对象,分别进行了为期63 d的不同绿肥残体还田量和残体混合比例室内培养试验,其中绿肥残体还田量试验分别设0、1、2、4、6 t·hm^(-2)共5个水平;残体混合比例试验设100%怀豆、25%怀豆+75%黑麦草、50%怀豆+50%黑麦草、75%怀豆+25%黑麦草和100%黑麦草共5个处理,还田量均为4 t·hm^(-2)。采用气相色谱法观测了培养期间土壤温室气体(CO_(2)、N_(2) O、CH_(4))通量变化。结果表明:(1)与未添加绿肥残体相比,绿肥残体还田土壤CO_(2)累积排放通量提高了11.3%~80.2%,土壤N_(2) O排放提高了15.8%~51.1%,综合增温潜势(GWP)提高了11.9%~79.4%(P<0.05)。随绿肥残体还田量的增加,土壤CO_(2)排放通量和综合增温潜势(GWP)均呈线性增加,土壤CH_(4)吸收通量则呈线性下降趋势,而土壤N_(2) O排放通量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并在还田量约为3 t·hm^(-2)时达到最大。相同还田量下添加黑麦草残体较怀豆残体具有更高的土壤CO_(2)排放和CH_(4)吸收,而添加怀豆残体较黑麦草残体显著促进了土壤N_(2) O排放;(2)土壤温室气体累计通量与绿肥残体混合物中黑麦草比例存在线性相关,随黑麦草添加比例的提高,土壤CO_(2)排放通量显著增加了5.8%~19.7%(P<0.05),GWP显著增加了5.3%~17.7%(P<0.05),而N_(2) O排放通量显著下降了11.2%~41.5%(P<0.05),CH_(4)吸收通量则显著下降了13.4%~50.9%(P<0.05)。综合来看,选择非豆科作物比例较低的绿肥残体,并以较低生物量进行还田,能在保持低GWP的同时获得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豆 黑麦草 绿肥残体还田 温室气体排放 综合增温潜势
下载PDF
华北平原夏玉米不同施氮措施的综合增温潜势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和骅芸 胡琦 +3 位作者 李子怡 任思琪 马雪晴 潘学标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3-87,共15页
为探究和利用高固碳、低排放的农业管理措施,以华北平原夏玉米生产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设置对照(CK)、低氮肥(LF)、适宜氮肥(SU)、减排(适宜氮肥+抑制剂,ER)以及高氮肥(HF)5种施氮处理,定量评估夏玉米生产全过... 为探究和利用高固碳、低排放的农业管理措施,以华北平原夏玉米生产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设置对照(CK)、低氮肥(LF)、适宜氮肥(SU)、减排(适宜氮肥+抑制剂,ER)以及高氮肥(HF)5种施氮处理,定量评估夏玉米生产全过程中的土壤排放温室气体增温潜势(GWP_(Soil))、农业投入增温潜势(GWP_(Indirect))、净初级生产力增温潜势(GWP_(NPP))、净综合增温潜势(Net GWP)和农田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总排放增温潜势(GWP_(Soil)+GWP_(Indirect))为10831.3~14301.9 kg/hm^(2)(以CO_(2)当量计),由高到低依次为HF>SU>LF>ER>CK;HF的GWP_(Soil)及GWP_(Indirect)均为最高,较CK处理分别高10.9%和153.3%;GWP_(Soil)对总排放量的贡献较大(>70%),农业投入中肥料对GWP_(Indirect)的贡献最大,为54.1%~69.7%(CK除外),灌溉次之;华北平原夏玉米农田Net GWP为负值,是大气的碳汇,SU和ER处理Net GWP最大,绝对值分别较CK处理高18.1%和17.9%。综上,ER和SU处理净利润最高,属于高收益-高固碳种植管理模式,但ER与SU处理相比,ER的GWP_(Soil)降低了8.7%,更有利于温室气体减排,适合作为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在华北平原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夏玉米 温室气体 生命周期 综合增温潜势
原文传递
菌渣还田量对紫色水稻土净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祁乐 高明 +6 位作者 周鹏 王富华 高泳钦 陈仕奇 吴思琪 邓静霖 文婷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827-2836,共10页
中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每年食用菌菌渣产出量较大,为探明菌渣还田量对紫色水稻土净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于2017年3~9月,通过盆栽试验,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不施肥(CK)、常规施肥(NPK)、9 t·hm^(-2)菌渣+NPK(LM)、18 t... 中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每年食用菌菌渣产出量较大,为探明菌渣还田量对紫色水稻土净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于2017年3~9月,通过盆栽试验,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不施肥(CK)、常规施肥(NPK)、9 t·hm^(-2)菌渣+NPK(LM)、18 t·hm^(-2)菌渣+NPK(MM)、36 t·hm^(-2)菌渣+NPK(HM)这5种处理稻田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并采用土壤碳库法对农田系统净温室气体排放(NGHGE)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土壤温室气体(包括CH_4、CO_2、N_2O)排放随着菌渣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CH_4排放量顺序为:HM>MM>LM≈NPK>CK;HM处理显著增加了CH_4的排放通量(P<0.01),其他处理差异并不显著(P>0.05),CH_4排放通量LM处理呈双峰型曲线,MM处理呈多峰型,HM处理呈现非常明显的单峰型曲线;CO_2累积排放量大小依次为:MM>NPK≈LM>HM>CK,CO_2排放通量曲线LM处理呈单峰型、MM处理呈双峰型、HM处理呈现多峰型;NPK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N_2O排放通量曲线NPK处理呈双峰型、LM和MM处理呈现多峰型,HM呈单峰型变化;(2)LM处理土壤固碳能力较低,NPK、MM与HM处理土壤固碳能力均较高;MM处理土壤固碳能力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1),比纯施化肥处理提高了59.2%,比LM和HM处理提高了87.79%和65.65%;与土壤固碳能力相反,LM处理植物固碳能力最高,比NPK和MM处理提高了16.1%~22.2%,约为CK处理和HM处理的2.1倍;(3)MM处理整个水稻生产期NGHGE值最小,为-490.29 kg·hm^(-2),表现为温室气体的"汇",18 t·hm^(-2)菌渣还田是紫色水稻土净温室气体排放最优的还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渣 紫色水稻土 土壤呼吸 净温室气体排放 综合增温潜势
原文传递
黄淮海平原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对长期施加生物炭的响应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宏元 周志花 +1 位作者 赵光昕 沈钦瑞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78-186,共9页
为研究生物炭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时间效应,以黄淮海平原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每年分别施用0.00(CK)、2.25(C1)、4.50(C2)、9.00(C3)、13.50 t·hm^(-2)(C4)生物炭和仅一次性施用13.50 t·hm^(-2)生物炭处理(CS),研究3年后黄淮... 为研究生物炭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时间效应,以黄淮海平原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每年分别施用0.00(CK)、2.25(C1)、4.50(C2)、9.00(C3)、13.50 t·hm^(-2)(C4)生物炭和仅一次性施用13.50 t·hm^(-2)生物炭处理(CS),研究3年后黄淮海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CS处理可以显著抑制土壤CO_(2)排放量,在小麦季和玉米季分别较CK显著降低38.5%和25.75%;C2、C3和C4生物炭处理仅在玉米季显著抑制土壤CO_(2)排放,较CK降低17.7%~24.6%。生物炭对土壤CH_4排放无显著性影响。生物炭处理均可以显著抑制土壤N_(2)O排放,在小麦季和玉米季分别较CK显著降低37.5%~60.1%和24.9%~39.3%。CS处理显著降低了综合增温潜势,较CK降低30.4%,表明一次性施用大量生物炭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抑制效果更佳。相关分析表明,土壤CO_(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湿度、NH_(4)^(+)-N和NO_(3)^(-)-N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CH_4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NH_(4)^(+)-N、NO_(3)^(-)-N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土壤湿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土壤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湿度、NH_(4)^(+)-N和NO_(3)^(-)-N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生物炭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抑制作用,在本试验条件下,一次性施用13.5 t·hm^(-2)生物炭可达到环境效益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理化性质 综合增温潜势 生物炭 时间限制效应
下载PDF
施用棉花秸秆生物质炭对华北平原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宏元 张爱平 +3 位作者 王永生 杨世琦 邢磊 杨正礼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1-129,共9页
以我国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施肥的情况下,研究了4种不同剂量棉花秸秆生物质炭[CK、C1(2.25 t/hm2生物质炭)、C2(4.5 t/hm2生物质炭)、C3(9.0 t/hm2生物质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温室气体(CH4、N2O)通量的影响... 以我国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施肥的情况下,研究了4种不同剂量棉花秸秆生物质炭[CK、C1(2.25 t/hm2生物质炭)、C2(4.5 t/hm2生物质炭)、C3(9.0 t/hm2生物质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温室气体(CH4、N2O)通量的影响,结合作物产量评估了不同处理对全球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生物质炭不能显著影响土壤CH4的累积排放量。在夏玉米季,仅C2和C3处理可以显著降低土壤N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37.19%和48.58%;在冬小麦季,添加生物质炭处理均可以显著降低土壤N2O的排放,达24.26%~48.02%。路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NH4+-N含量是土壤N2O排放通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在夏玉米季,C2和C3处理可以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分别达9.46%和10.99%;在冬小麦季,仅C3处理可以显著增加小麦产量,达7.13%。添加4.5 t/hm2和9 t/hm2的生物质炭处理可以显著降低全球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强度,而添加2.25 t/hm2的生物质炭处理仅在冬小麦季可以显著降低全球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强度。综上所述,将棉花秸秆转化为生物质炭用于华北平原农田,既能增加作物产量,又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华北平原 温室气体 综合增温潜势 温室气体强度
原文传递
秸秆生物炭对河套灌区膜下滴灌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聂会东 屈忠义 +3 位作者 杨威 王丽萍 张如鑫 杨旖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832-5841,共10页
为探究生物炭对干旱地区膜下滴灌玉米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和碳足迹的影响.设置不同施用量的生物炭处理[0(CK)、15(C15)、30(C30)和45 t·hm^(-2)(C45)],连续2 a监测覆膜滴灌条件下一次性施用秸秆生物炭后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土壤... 为探究生物炭对干旱地区膜下滴灌玉米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和碳足迹的影响.设置不同施用量的生物炭处理[0(CK)、15(C15)、30(C30)和45 t·hm^(-2)(C45)],连续2 a监测覆膜滴灌条件下一次性施用秸秆生物炭后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温室气体(CO_(2)、N_(2)O和CH_(4))排放的季节变化及其综合增温潜势,利用生命周期评估法估算农业生产活动引起的碳排放量,并进行碳足迹的分析.施用生物炭当年的作物生长季土壤CO_(2)累积排放量比CK下降17.6%~24.7%,N_(2)O累积排放量下降71.1%~110.4%,综合增温潜势降低19.5%~25.9%.生物炭施用后第2 a作物生长季的CO_(2)累积排放量比CK减少19.2%~40.6%,N_(2)O累积排放量减少38.7%~46.7%,综合增温潜势减少19.7%~40.5%.连续2 a处理C15和C30均不同程度增加了CH_(4)累积吸收量,而处理C45显著降低了CH_(4)累积吸收量.C15和C45分别为生物炭施用当年和翌年单位产量碳足迹最少的处理,其单位产量碳足迹较CK分别降低10.1%和26.2%.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对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贡献率最大(38.1%~59.2%),其次为氮肥生产(19.8%~33.4%),而后为电能生产(6.7%~8.8%)和地膜覆盖(4.4%~7.4%).生物炭对生态系统碳足迹贡献率为5.7%~13.8%.施用30 t·hm^(-2)生物炭对农田生态系统减排固碳增产效果更好.改善生物炭制作工艺及运输途径、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和发展节水节能灌溉技术,是减少旱区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周期评价 生物炭 温室气体 节水灌溉 综合增温潜势 碳足迹
原文传递
生物基包膜抑制型尿素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小青菜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楚桐 陈松岭 +4 位作者 邹洪涛 叶旭红 陈春羽 雷洋 张玉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77-684,共8页
为研究生物基包膜氮肥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小青菜(Brassica chinensis)产量的影响,采用密闭式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盆栽试验条件下施用不同类型包膜尿素对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探究不同类型包膜尿素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综合增温潜势... 为研究生物基包膜氮肥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小青菜(Brassica chinensis)产量的影响,采用密闭式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盆栽试验条件下施用不同类型包膜尿素对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探究不同类型包膜尿素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综合增温潜势(GWP)、排放强度(GHGI)及小青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抑制型尿素(I)、生物基包膜尿素(CRU)、生物基包膜抑制型尿素(CIRU)能够显著降低N_(2)O、CO_(2)、CH_(4) 3种温室气体的累积排放量。与普通尿素(U)相比,处理I、CRU和CIRU的N2O累积排放量显著降低了20.79%~79.52%,CO2的累积排放量显著降低了46.53%~62.24%,CH4的累积排放量显著降低了25.38%~30.11%。与处理U相比,处理I、CRU和CIRU的GWP分别显著降低了40.44%、60.66%和65.02%;温室气体GHGI与GWP呈现出同样的趋势,处理I、CRU和CIRU分别显著降低了26.32%、70.53%和78.95%。与其他处理相比,处理CIRU具有最优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处理CIRU的小青菜产量最高,为1 960.00 kg·hm^(-2),较处理U显著增产68.00%。研究表明,生物基包膜抑制型尿素在提高小青菜产量的同时还可以减少菜地温室气体排放及氮素气态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基包膜抑制型尿素 生化抑制剂 温室气体减排 综合增温潜势 小青菜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