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1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真菌多糖免疫活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1
作者 李师鹏 安利国 《菌物系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81-587,共7页
关键词 真菌多糖 免疫活性 综述 提取 方式
下载PDF
不同给药方式下鲤对诺氟沙星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4
2
作者 张雅斌 张祚新 +4 位作者 郑伟 刘艳辉 杨永胜 张锦霞 吴永魁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59-563,共5页
通过不同给药方式鲤对诺氟沙星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建立相关的吸收、分布与消除等药动学参数及生物 利用度资料。结果以 10mg·kg-1鱼体重单剂量肌注、口灌诺氟沙星的药时数据符合开放性二室模型,以 10mg· kg-... 通过不同给药方式鲤对诺氟沙星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建立相关的吸收、分布与消除等药动学参数及生物 利用度资料。结果以 10mg·kg-1鱼体重单剂量肌注、口灌诺氟沙星的药时数据符合开放性二室模型,以 10mg· kg-1鱼体重药物剂量单次混饲给药的药时数据符合开放性一室模型。肌注给药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AUC24.9481μg·h·mL-1, Cmax 16.8992μg·mL-1,t1/2α0.1279h,t1/2β 3.4032h;口灌给药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AUC150.6029μg·h·mL-1,Cmax5.7998μg·mL-1,t1/2α3.4071h,t1/2β77.1239h;混饲口灌给药的主要药代动力学 参数为: AUC6.8183μg·h·mL-1,Cmax1.7217μg·mL-1,t1/2ka0.22643h,t1/2ke2.0213h。不同给药方式的主要药 代动力学参数差异显著(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氟沙星 代动力学 方式 细菌性疾病
下载PDF
耳后注射复方倍他米松豚鼠血浆中药代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69
3
作者 静媛媛 余力生 李兴启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54-357,共4页
目的研究豚鼠耳后给药、全身给药后乙状窦及体循环血浆中复方倍他米松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探讨耳后给药的可能作用途径。方法以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为药物示踪剂,将豚鼠随机分成耳后注射(耳后组)及肌肉注射(肌注组)两组,每组50只,... 目的研究豚鼠耳后给药、全身给药后乙状窦及体循环血浆中复方倍他米松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探讨耳后给药的可能作用途径。方法以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为药物示踪剂,将豚鼠随机分成耳后注射(耳后组)及肌肉注射(肌注组)两组,每组50只,分别采集耳后及全身给药后0.5、1、1.5、2、3、5、7小时及1、2、4周双侧乙状窦及体循环血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检测其中的药物浓度。结果①乙状窦血:耳后组注射同侧乙状窦血中峰浓度(Cmax)最高,为对侧的2.56倍,为肌注组的3.03倍;耳后组注射同侧乙状窦血中药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t curve,AUC)最高,为对侧的2.41倍,为肌注组的2.93倍。②体循环血:耳后给药体循环血中的药物浓度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耳后组Cmax为肌注组的0.13倍,耳后组AUC为肌注组的0.32倍。结论耳后给药药物可能通过局部静脉回流在乙状窦中达到较高峰值,且持续时间相对较长,而在体循环血中一直保持着较低的浓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倍他米松 方式 代动力学
下载PDF
不同水温和给药方式下磺胺甲噁唑在草鱼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39
4
作者 艾晓辉 刘长征 周运涛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0-214,共5页
在 18℃和 2 8℃的不同水温条件下 ,分别采用口灌和腹腔注射的给药方式 ,给予草鱼 10 0mg/kg体重单剂量的磺胺甲唑 (SMZ) ,以HPLC法测定草鱼血浆和肌肉中药物浓度 ,用MCPKP药代动力学软件处理药时数据 ,结果表明 ,18℃条件下 ,草鱼口... 在 18℃和 2 8℃的不同水温条件下 ,分别采用口灌和腹腔注射的给药方式 ,给予草鱼 10 0mg/kg体重单剂量的磺胺甲唑 (SMZ) ,以HPLC法测定草鱼血浆和肌肉中药物浓度 ,用MCPKP药代动力学软件处理药时数据 ,结果表明 ,18℃条件下 ,草鱼口灌SMZ的分布半衰期T1/2α、消除半衰期T1/2 β、达峰时间Tp 均显著长于 2 8℃ (P <0 .0 1) ,其峰浓度Cmax显著低于 2 8℃下的值 (P <0 .0 1) ;腹腔注射给药时 ,SMZ在鱼体血浆和肌肉中的吸收与分布较口服快 ,消除较口服也快。在水温 18℃条件下 ,口灌SMZ在草鱼血浆中的药时数据符合带时滞的二室开放模型 ,腹腔注射的符合无时滞二室开放模型 ;水温 2 8℃条件下 ,口灌SMZ在草鱼血浆中的药时数据符合可忽略时滞的二室开放模型。根据SMZ的药代动力学规律、最低有效血药浓度和抗菌药物应用的一般原则 ,制定了SMZ的用药方案 :治疗温水性鱼类细菌性疾病 ,在水温 18℃左右 ,口服或注射 10 0mg/kg剂量的SMZ ,以每天给药两次 ,3d一个疗程为宜 ;在水温2 8℃左右 ,以每天给药 3— 4次为宜。该项研究全面了解了在不同水温和不同给药方式下SMZ在鱼体内的药动学规律 ,为确定合理的临床用药方案以及无公害水产品中药物残留监测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Z 血浆 方式 口服 磺胺甲噁唑 体内 腹腔注射 草鱼 水温 鱼体
下载PDF
7.0T磁共振成像观察耳后给药促进药物进入内耳的可行性 被引量:46
5
作者 李晶兢 余力生 +3 位作者 夏睿 郜发宝 骆文龙 静媛媛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4-148,共5页
目的借助磁共振成像系统,观察新给药方式耳后给药,药物在内耳的吸收过程,探讨耳后给药治疗内耳疾病的可行性。方法 12只白色红目豚鼠随机分为2组,一组耳后注射造影剂,一组静脉注射造影剂。7.0T小动物专用磁共振成像系统,在给药前、给药... 目的借助磁共振成像系统,观察新给药方式耳后给药,药物在内耳的吸收过程,探讨耳后给药治疗内耳疾病的可行性。方法 12只白色红目豚鼠随机分为2组,一组耳后注射造影剂,一组静脉注射造影剂。7.0T小动物专用磁共振成像系统,在给药前、给药后0.5h、1h、2h、3h、4h、6h、8h、12h、24h、48h,分别进行磁共振T1加权像成像。测量右侧耳蜗底转鼓阶的信号强度,描绘信号-时间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对比耳后组与静脉组之间的差异。结果耳后组与静脉组信号-时间曲线下面积分别为68.14×105及36.17×105,耳后组面积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后给药治疗内耳疾病是可行的,局部疗效好,全身并发症少,便于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耳 外淋巴液 方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异位妊娠患者临床研究 被引量:44
6
作者 张欢欢 付衡 王慧 《中国性科学》 2016年第10期127-130,共4页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12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96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肌肉注射甲氨蝶呤0.4 mg/kg·d×5d联合米非司酮...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12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96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肌肉注射甲氨蝶呤0.4 mg/kg·d×5d联合米非司酮口服治疗,观察组采用单次肌肉注射甲氨蝶呤1mg/kg联合米非司酮口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94.0%(4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3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血β-HCG转阴及包块消失时间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孕酮及血β-HCG水平变化明显,且观察组治疗后血β-HCG和孕酮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0%(16/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2.1%(1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口服米非司酮基础上按表面积一次性大剂量注射MTX治疗异位妊娠有助于降低血β-HCG和孕酮水平,提高治疗成功率,安全性高,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妊娠 甲氨蝶呤 米非司酮 方式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不同给药方式麻醉在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肌瘤中的麻醉效果研究 被引量:43
7
作者 王跃斌 孙广运 +3 位作者 何常佑 杜秋 陈家莲 高竟 《中国性科学》 2018年第3期34-36,共3页
目的:分析并探讨右美托咪定不同的麻醉给药方式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效果,从而为临床上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医院选择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妇科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 目的:分析并探讨右美托咪定不同的麻醉给药方式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效果,从而为临床上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医院选择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妇科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单次注射右美托咪定,对照组持续注射右美托咪定。观察两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心率、血压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拔管时间为(16.14±4.86)min,苏醒时间为(3.67±1.43)h,OAA/S评分为(4.75±1.15);对照组拔管时间为(22.49±5.86)min,苏醒时间为(4.86±2.49)h,OAA/S评分为(3.25±0.88),观察组拔管时间及苏醒时间以及OA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33%,对照组为35.0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次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可以有效的提高麻醉效果,有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右美托咪定 腹腔镜 方式
下载PDF
利用时辰药理学指导临床用药 被引量:39
8
作者 彭单云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年第6期391-392,共2页
关键词 时辰理学 临床用 代动力学参数 临床方案 理学特征 方式 治疗方案 指导用
下载PDF
外周静脉泵入胺碘酮不同给药方式对静脉炎发生不同影响的观察 被引量:41
9
作者 梁晶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7年第12期110-111,共2页
胺碘酮最早在1960年作为动脉扩张剂应用,其血管扩张作用可见少心脏负荷和心肌耗氧量。对心肌缺氧造成的心脏组织损害有对抗作用。1969年发现它有显著抗心律失常作用,它对控制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预防窜颤有显著的效果,对室上性的... 胺碘酮最早在1960年作为动脉扩张剂应用,其血管扩张作用可见少心脏负荷和心肌耗氧量。对心肌缺氧造成的心脏组织损害有对抗作用。1969年发现它有显著抗心律失常作用,它对控制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预防窜颤有显著的效果,对室上性的心律失常有很好的疗效,能纠正房扑及房颤,使心脏恢复窦性节律。但是,胺碘酮对局部皮肤及外周静脉的刺激性较强常引起外周静脉炎。对此,我们选择2005年1月~2005年12月间本科使用外剧静脉泵入胺碘酮的患者90例,探讨性的采用3种不同给药方式,发现静脉炎的发生率和发生时间与给药方式有关,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炎 方式 静脉泵入 胺碘酮 抗心律失常作用 心脏负荷 血管扩张作用 室性心动过速
下载PDF
中药防治泌尿系结石概述 被引量:32
10
作者 杨玲娟 狄留庆 方芸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401-1403,共3页
目的:泌尿系结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药治疗尿石症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疗效,然而,有关中药对尿石症作用的基础研究报道较少,有必要从中寻找安全有效的中药以防治泌尿系结石。方法:查阅中外文献,结合临床与药理作用,筛选出... 目的:泌尿系结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药治疗尿石症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疗效,然而,有关中药对尿石症作用的基础研究报道较少,有必要从中寻找安全有效的中药以防治泌尿系结石。方法:查阅中外文献,结合临床与药理作用,筛选出有效合理的中药。结果:治疗泌尿系结石常用于临床的中药有金钱草、海金沙、泽泻、郁金、茯苓、车前子、紫花地丁等。结论:本资料主要对这些中药的药理作用、给药方式等方面研究进行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系结石 理作用 方式
下载PDF
去甲长春花碱不同给药方式局部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33
11
作者 张晓云 翟红岩 李亚珍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1999年第1期70-71,共2页
目的为防止静脉注射去甲长春花碱,局部皮肤出现水泡、浅表溃疡,疼痛并伴有静脉炎。方法对17例病人采用二种给药方式,第一种先输入去甲长春花碱,后输入生理盐水1500ml加地塞米松15mg;第二种先输入利多卡因2ml加地塞... 目的为防止静脉注射去甲长春花碱,局部皮肤出现水泡、浅表溃疡,疼痛并伴有静脉炎。方法对17例病人采用二种给药方式,第一种先输入去甲长春花碱,后输入生理盐水1500ml加地塞米松15mg;第二种先输入利多卡因2ml加地塞米松5mg,后输入去甲长春花碱,再输入液体1000ml。观察二种给药方式局部皮肤刺激症状及静脉炎发生率。结果第一组51%,第二组25%,P<0.05。结论静脉炎发生率与给药方式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长春花碱 方式 过敏性静脉炎 护理
下载PDF
血清药理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被引量:20
12
作者 陆慧晶 《基层中药杂志》 2000年第3期51-52,共2页
关键词 血清理学 动物模型 方式
下载PDF
雾化治疗专家共识(草案) 被引量:30
13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05-808,共4页
药物雾化治疗的目的是输送治疗剂量的药物到达靶向部位.对于肺部病变患者,雾化给药与其他给药方式相比,可达到较高的局部药物浓度,减少全身不良反应.近年来雾化吸入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提高了药物输出和吸入效率,使药物肺部浓度增加.... 药物雾化治疗的目的是输送治疗剂量的药物到达靶向部位.对于肺部病变患者,雾化给药与其他给药方式相比,可达到较高的局部药物浓度,减少全身不良反应.近年来雾化吸入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提高了药物输出和吸入效率,使药物肺部浓度增加.然而,调查结果显示28%-68%的患者不会正确使用加压定量吸入器(pressure meter dose inhaler,pMDI)和干粉吸入器(dry power inhaler,DPI),导致雾化治疗无效.不同雾化器产生气溶胶的机制不同,各有优缺点.因此,应根据各种雾化器的性能特点选择合适的患者、药物、治疗时间、给药途径和剂量,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才能达到雾化治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雾化治疗 局部物浓度 专家 全身不良反应 肺部病变 治疗剂量 方式 定量吸入器
原文传递
氨溴索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新生儿肺炎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0
14
作者 赵立明 刘海燕 《临床肺科杂志》 2013年第6期1135-1136,共2页
目的探讨氨溴索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新生儿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收治的138例新生儿肺炎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个治疗组。A组:采用单纯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B组:采用单纯氨溴索静脉滴注;C组:采用静脉滴注联合雾化吸入氨... 目的探讨氨溴索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新生儿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收治的138例新生儿肺炎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个治疗组。A组:采用单纯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B组:采用单纯氨溴索静脉滴注;C组:采用静脉滴注联合雾化吸入氨溴索治疗。观察三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C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48%,较A、B两组的治疗效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C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A、B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静脉滴注联合雾化吸入氨溴索治疗新生儿肺炎较单纯静脉滴注或雾化吸入临床效果显著,是治疗新生儿肺炎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治疗效果 新生儿肺炎 方式 氨溴索 疗效分析 雾化吸入治疗 联合雾化吸入 统计学差异
下载PDF
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不同给药方式对产妇运动功能及分娩结局影响 被引量:29
15
作者 吴伟东 钱震 戴君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0年第5期706-709,713,共5页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中持续或间断两种给药方式对产妇运动和妊娠结局影响。方法:2018年1月-2018年12月院妇产科60例行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产妇,根据硬膜外麻醉给药方式不同分为间歇注药组(n=30)和连续注药组(n=30),观察两组麻醉...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中持续或间断两种给药方式对产妇运动和妊娠结局影响。方法:2018年1月-2018年12月院妇产科60例行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产妇,根据硬膜外麻醉给药方式不同分为间歇注药组(n=30)和连续注药组(n=30),观察两组麻醉用药,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使用及不同时点镇痛效果,观察两组运动神经阻滞发生、分娩结局、相关不良反应。结果:间歇注药组罗哌卡因+舒芬太尼使用量、PCEA使用次数均低于连续注药组(P<0.05),镇痛后30min、1h、3h、5h、7h VAS评分两组无差异(P>0.05);间歇注药组在镇痛后3h、5h、7h的运动阻滞发生率低于连续注药组,器械辅助分娩率、剖宫产率低于连续注药组(均P<0.05),分娩阵痛期间不良反应率(16.7%)与连续注药组(23.3%)无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间歇注药麻醉药物用量更少,麻醉镇痛效果与连续注药相当,可有效减少产妇运动神经阻滞发生,对减轻产妇痛苦、帮助胎儿正常分娩具有更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镇痛 硬膜外阻滞 方式 运动阻滞 分娩结局
下载PDF
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尿激酶不同给药方式效果比较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7
16
作者 姜坤 李晓强 +7 位作者 钱爱民 桑宏飞 戎建杰 朱礼炜 张晔青 于小彬 雷锋锐 李承龙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1期61-63,共3页
目的分析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尿激酶的不同给药方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自2015年4月至2015年12月收治40例急性DVT患者,采用导管溶栓治疗,按照病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0~7天组,B组8~14天组,尿激酶总... 目的分析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尿激酶的不同给药方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自2015年4月至2015年12月收治40例急性DVT患者,采用导管溶栓治疗,按照病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0~7天组,B组8~14天组,尿激酶总量为80万U/日。按照给药方式每组分成两个亚组:A1、B1组采用快速注入,A2、B2组采用24小时持续泵入的方法,期间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术后比较各组的溶栓率、主干血栓清除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肢消肿率情况。结果A1、A2、B1、B2每组各10例患者,患肢的溶栓率及消肿率比较,A、B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A2/B1、B2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肢的主干血栓溶解时间无论A、B组间还是A1、A2/B1、B2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4例发生出血并发症(穿刺点及切口处),加压包扎后痊愈。结论患肢血栓溶解的效率、消肿率与病程有密切的关系,病程越短,效果越好。但两种不同的给药方式在血栓溶解效率及主干血栓清除率及患肢的消肿率方面并无明显地统计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溶栓 尿激酶 方式 治疗效果
下载PDF
米索前列醇应用于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及药理分析 被引量:26
17
作者 靳美玲 《河北医学》 CAS 2013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探索米索前列醇不同给药方式联合缩宫素对产后出血的预防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2年4月期间收治的180例初产妊娠产妇,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三组:观察一组、观察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给予缩宫... 目的:探索米索前列醇不同给药方式联合缩宫素对产后出血的预防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2年4月期间收治的180例初产妊娠产妇,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三组:观察一组、观察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给予缩宫素缓慢静脉推注,观察一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米索前列醇直肠给药,观察两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加用米索前列醇舌下含化,分别记录3组产妇于产后2h及24h的出血量。结果:3组产妇均未出现产后出血,其中观察一组、观察两组产妇在产后2h及24h内出血量方面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一组与观察两组产妇在产后2h及24h内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性不大(P>0.05)。结论: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疗效更佳,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出血 米索前列醇 缩宫素 方式
下载PDF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8
作者 潘冰冰 程智刚 +3 位作者 杨文茜 王云姣 刘松华 程智刚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20期241-244,共4页
关键词 透皮系统 透皮吸收制剂 局部治疗作用 皮肤表面 注射用 生物利用度 方式
下载PDF
0.5%重比重布比卡因溶液用于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不同给药方式麻醉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25
19
作者 贺民 郭曲练 《中华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704-705,共2页
与连续硬膜外阻滞相比,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起效快,且小剂量分次给药可达到预期的麻醉平面,麻醉效果满意,能满足长时间手术的需要,而且避免了全脊髓麻醉、局麻药入血、中毒等风险.
关键词 布比卡因溶液 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 方式 麻醉 比较
原文传递
胰岛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5
20
作者 王岫峥 董丽娜 《临床肺科杂志》 2017年第12期2226-2229,共4页
目的观察胰岛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治疗组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治疗后比较临床疗效。结果... 目的观察胰岛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治疗组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治疗后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痰菌转阴率、病灶有效吸收率及空洞闭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糖达标时间及胰岛素日用量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在强化血糖控制的同时有利于肺结核痰菌转阴、病灶吸收及空洞闭合,提高临床疗效,促进肺结核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 方式 肺结核 2型糖尿病 临床观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