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2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9个树种叶片滞尘量及叶面微形态解释 被引量:73
1
作者 杨佳 王会霞 +2 位作者 谢滨泽 石辉 王彦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4-392,共9页
不同树种叶片对PM(颗粒物)的滞留能力存在较大差别,并与其表面特性密切相关.在北京市选择空气相对清洁的植物园和污染严重的国贸桥2个地点,测定了9个常见绿化树种——白蜡、大叶黄杨、垂柳、国槐、毛白杨、玉兰、紫叶李、元宝枫和银... 不同树种叶片对PM(颗粒物)的滞留能力存在较大差别,并与其表面特性密切相关.在北京市选择空气相对清洁的植物园和污染严重的国贸桥2个地点,测定了9个常见绿化树种——白蜡、大叶黄杨、垂柳、国槐、毛白杨、玉兰、紫叶李、元宝枫和银杏的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及其粒径组成,并观测了各树种叶面微形态结构.结果表明,国贸桥和北京植物园9个树种PM、PM〉10、PM2.5~10和PM2.5平均滞留量之比分别为1.64、1.60、1.89和2.50,该比值随PM粒径减小呈增大的趋势.环境污染会改变树木叶片表面结构与性质,从而改变其滞尘能力.叶面沟槽深且间距大、润湿性好、气孔密度(〉189 N/mm^2)(以单位面积气孔数计)较大有利于滞尘;气孔密度(〉217 N/mm^2)更大的叶片有利于滞留PM2.5~10.此外,叶面绒毛数量直接影响PM2.5滞留量,在不同污染程度下均表现为有绒毛树叶的PM2.5滞留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城市绿化 叶面滞留 微形态结构 绒毛
下载PDF
早期自然流产绒毛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110例 被引量:62
2
作者 熊丽 刘洁 +5 位作者 邓康 刘思平 贾蓓 吴瑞枫 钟梅 曾嵘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4-67,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自然流产病例中绒毛染色体核型检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好地开展优生优育工作。方法针对110例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的绒毛标本进行细胞培养和染色体制备及核型分析。结果110例早期自然流产绒毛中,细胞培养成功103例,成功率为93.... 目的探讨早期自然流产病例中绒毛染色体核型检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好地开展优生优育工作。方法针对110例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的绒毛标本进行细胞培养和染色体制备及核型分析。结果110例早期自然流产绒毛中,细胞培养成功103例,成功率为93.7%,其中,染色体核型异常52例,占50.5%,并以三体型最为常见。单一流产与反复流产(≥2次)的异常胚胎比例分别为29例(52.9%)与23例(42.6%),无统计学差异。自然流产胚胎中女性胚胎78例,占75.5%;染色体异常的胚胎中,女性35例,占染色体异常胚胎的67.3%,两者均明显高于男性。结论胚胎染色体异常是早期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在临床上对早期自然流产胚胎开展染色体检查有利于判断流产的原因,并达到针对性地指导优生优育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自然流产 绒毛 染色体 核型分析
下载PDF
复方米非司酮对人早孕绒毛和蜕膜组织结构和分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1
3
作者 刘芳 于俊荣 +4 位作者 李杰 樊瑞芹 刘效群 齐惠敏 张凤娥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93-299,I004,共8页
目的 :探讨复方米非司酮的抗早孕作用及机理。方法 :采用光镜、电镜和放免方法观察复方米非司酮对人早孕绒毛蜕膜组织结构和分泌功能的影响。结果 :( 1 )服药 2 4h后 ,光镜观察发现 ,绒毛和蜕膜组织灶性、片状变性 ,复方米非司酮组改变... 目的 :探讨复方米非司酮的抗早孕作用及机理。方法 :采用光镜、电镜和放免方法观察复方米非司酮对人早孕绒毛蜕膜组织结构和分泌功能的影响。结果 :( 1 )服药 2 4h后 ,光镜观察发现 ,绒毛和蜕膜组织灶性、片状变性 ,复方米非司酮组改变尤甚。超微结构改变表现为绒毛合体滋养细胞表面微绒毛稀少 ,胞浆内细胞器退化 ,复方米非司酮组胞质内可见大量空泡 ;蜕膜颗粒细胞中的高电子密度物质减少 ,腺上皮细胞顶浆分泌突起少且小 ,溶酶体增多 ,出现大量空泡 ,蜕膜细胞病变较轻。 ( 2 )服药 2 4h,绒毛和 /或蜕膜组织中的h CG、PRL、E2 、P水平明显下降 ( P<0 .0 1或 P<0 .0 5) ,PGF2α明显增高 ( P<0 .0 1 ,P<0 .0 5) ;E2 / P比值增加 ( P<0 .0 1 ,P<0 .0 5)。结论 :复方米非司酮通过影响绒毛和蜕膜组织结构和分泌功能而终止早孕 ,双炔失碳酯和米非司酮在人类也有协同抗早孕作用 ,绒毛和蜕膜是其抗早孕时主要作用部位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米非司酮 绒毛 蜕膜 组织结构 内分泌功能
下载PDF
252例稽留流产者绒毛细胞遗传学分析及环境因素初探 被引量:53
4
作者 张华坤 罗福薇 +5 位作者 耿茜 刘庆芝 李娟 陈武斌 李芳 谢建生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75-578,共4页
目的探讨绒毛染色体异常及其环境因素与稽留流产的关系。方法无菌条件下取252例稽留流产患者(流产组)及50名正常早孕行人工流产术者(对照组)的胚胎绒毛,采用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进行G显带分析,并由专人询问、登记相关资料。结果... 目的探讨绒毛染色体异常及其环境因素与稽留流产的关系。方法无菌条件下取252例稽留流产患者(流产组)及50名正常早孕行人工流产术者(对照组)的胚胎绒毛,采用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进行G显带分析,并由专人询问、登记相关资料。结果流产组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58.09%,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流产组140例核型异常中以常染色体三体、性染色体单体及三倍体为主,分别占异常总数的57.86%、20.71%及12.14%;流产组中长期接触电脑、电视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绒毛染色体数目异常是稽留流产患者的重要病因,进行绒毛细胞遗传学分析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孕妇长期接触电脑、电视是引起稽留流产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稽留流产 绒毛 染色体核型分析 环境因素
原文传递
复发性流产病因分析及免疫治疗 被引量:52
5
作者 罗振宇 柴冬宁 +2 位作者 李萍 周裕林 全松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16年第4期782-784,共3页
目的探讨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的病因及免疫治疗后妊娠结局,为RSA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分析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计划生育科就诊的263对早期RSA患者病因,并对108例封闭抗体阴性... 目的探讨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的病因及免疫治疗后妊娠结局,为RSA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分析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计划生育科就诊的263对早期RSA患者病因,并对108例封闭抗体阴性同种免疫型RSA患者进行免疫治疗,分析免疫治疗后怀孕的妊娠结局;对免疫治疗后仍发生自然流产的患者行绒毛染色体检查。结果 263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中,44例反复自然流产前曾行人工流产16.7%(44/263);151例(57.4%,151/263)RSA患者存在解剖、内分泌、感染、遗传、免疫和血栓前状态等相关病因,其中16例(6.1%,16/263)封闭抗体阳性,部分患者存在2种以上相关病因;112例(42.6%,112/263)患者未发现上述相关病因,但此112例患者均为封闭抗体阴性。接受免疫治疗的108例封闭抗体阴性(同种免疫异常)患者中,98人封闭抗体转为阳性,阳转率为90.7%。接受随访的107例患者中,28例足月分娩、52例孕12周以上,成功率为74.8%(80/107,以妊娠大于12周认为成功)。12例经主动免疫治疗后仍发生自然流产的患者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41.7%(5/12)。结论人工流产是导致复发性流产的风险因素之一,复发性流产治疗前有必要进行系统和全面的病因筛查,同种免疫异常患者行免疫治疗可以改善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妊娠结局;胚胎染色体异常是引起复发性流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流产 免疫治疗 绒毛 染色体
原文传递
复方米非司酮对早孕绒毛、蜕膜形态学及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 被引量:40
6
作者 刘效群 刘芳 +4 位作者 于俊荣 李洁 樊瑞芹 齐惠敏 张凤娥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75-79,共5页
目的 观察早孕绒毛、蜕膜形态学及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 ,对复方米非司酮及米非司酮进行比较性研究。 方法  4 9例早孕者随机分为对照、米非司酮 (15 0mg/次 )及复方米非司酮 (含双炔失碳酯 5mg +米非司酮 30mg ,12h× 2 ) 3组。... 目的 观察早孕绒毛、蜕膜形态学及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 ,对复方米非司酮及米非司酮进行比较性研究。 方法  4 9例早孕者随机分为对照、米非司酮 (15 0mg/次 )及复方米非司酮 (含双炔失碳酯 5mg +米非司酮 30mg ,12h× 2 ) 3组。服药后 2 4h手术终止妊娠 ,取绒毛、蜕膜组织 ,应用链霉卵白素 过氧化物酶 (SP)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绒毛、蜕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 (PR)的变化。 结果 米非司酮组少数绒毛间质水肿变性 ,蜕膜示小灶性变性、坏死 ,可见凋亡细胞 ;绒毛ER、PR着染强度及阳性细胞着染百分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P <0 .0 0 1,P <0 .0 5 ) ,蜕膜ER、PR染色强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但阳性细胞着染百分率显著下降 (P <0 .0 5 ) ;复方米非司酮组绒毛表面附多量纤维蛋白样物 ,部分间质水肿 ,蜕膜呈片状变性、坏死 ,凋亡细胞散在 ;绒毛ER、PR着染强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 (P <0 .0 5 ) ,阳性细胞着染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ER显著增加 (P <0 .0 5 ) ,PR略低但无显著差异 ;蜕膜ER、PR着染强度无显著差异 ,但阳性细胞着染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 <0 .0 0 1)。 结论 复方米非司酮使蜕膜ER、PR阳性细胞着染百分率明显降低 ,蜕膜变性、坏死较甚 ,但对ER、PR着染强度的影响相对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非司酮 绒毛 蜕膜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下载PDF
米非司酮对人胎盘绒毛滋养层细胞周期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38
7
作者 周霞平 黄健 +1 位作者 巫世娟 张利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27-229,共3页
目的对正常早孕吸宫流产和顿服米非司酮150mg48小时后的吸宫流产物的绒毛组织各26例进行细胞周期动力学的分析。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进行分析。结果服用米非司酮后,其胎盘绒毛滋养层细胞的DNA倍体水平无变化,而G0... 目的对正常早孕吸宫流产和顿服米非司酮150mg48小时后的吸宫流产物的绒毛组织各26例进行细胞周期动力学的分析。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进行分析。结果服用米非司酮后,其胎盘绒毛滋养层细胞的DNA倍体水平无变化,而G0、G1期细胞明显增加(P=0007),G2、M期明显降低(P=0042),S期亦有下降趋势,但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意义(P=0054)。结论米非司酮对人胎盘绒毛滋养层细胞周期动力学有直接的作用,通过阻断滋养层G0、G1期细胞向S期的转化,从而抑制滋养层细胞的增殖,达到抗早孕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非司酮 绒毛 细胞周期动力学 终止妊娠
原文传递
米非司酮抗早孕绒毛及蜕膜中雌、孕激素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35
8
作者 杨雪峰 任芬若 +4 位作者 翟子江 白桦 胡生海 王淑芝 姚雪蓉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2000年第5期357-358,共2页
关键词 米非司酮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蜕膜 绒毛
下载PDF
米非司酮对人早孕蜕膜和绒毛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6
9
作者 周先荣 周剑萍 +1 位作者 张俊慧 杜心谷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342-346,共5页
从超微结构水平,研究早孕妇女口服米非司酮(25mg,Bid×2天)48h后,蜕膜和绒毛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表明:蜕膜中大蜕膜细胞皱缩,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肿胀,蜕膜颗粒细胞中高电子密度颗粒减少或消失,同时伴随着周围... 从超微结构水平,研究早孕妇女口服米非司酮(25mg,Bid×2天)48h后,蜕膜和绒毛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表明:蜕膜中大蜕膜细胞皱缩,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肿胀,蜕膜颗粒细胞中高电子密度颗粒减少或消失,同时伴随着周围网状纤维的溶解;而绒毛功能活跃的合体滋养细胞则表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表明米非司酮阻断孕激素作用,对蜕膜的影响是直接的,而绒毛则主要是受继发性血供不足的影响。蜕膜中颗粒细胞及基质中网状纤维是米非司酮抗早孕重要的作用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非司酮 超微结构 蜕膜 绒毛 药理
下载PDF
玫瑰的价值及玫瑰花精油的开发前景 被引量:34
10
作者 李斌 宣景宏 孟宪军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8-59,共2页
关键词 开发前景 玫瑰花 精油 价值 蔷薇属植物 蔷薇科 椭圆型 红玫瑰 刺毛 绒毛 叶柄 灌木 枝干 小枝 复叶 小叶 无毛 腺体 托叶
下载PDF
谷氨酰胺对慢性腹泻幼鼠肠黏膜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30
11
作者 黄祖雄 叶礼燕 +3 位作者 郑智勇 陈新民 任榕娜 童国元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68-372,共5页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ln)对慢性腹泻幼鼠肠黏膜修复的作用。方法40只21日龄Wistar幼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用高乳糖饲料喂养模型组,制备慢性腹泻模型,基础饲料喂养对照组,14d后处死模型组和对照组,以确证模型的建立。余Wistar幼鼠在造...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ln)对慢性腹泻幼鼠肠黏膜修复的作用。方法40只21日龄Wistar幼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用高乳糖饲料喂养模型组,制备慢性腹泻模型,基础饲料喂养对照组,14d后处死模型组和对照组,以确证模型的建立。余Wistar幼鼠在造模成功后改基础饲料喂养,并分为自然恢复组、Gln干预组和正常组,继续观察7d后处死。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各组幼鼠血Gln浓度,光镜和电镜观察幼鼠小肠的形态学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肠黏膜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结果模型组腹泻率达100%,平均每日腹泻指数为1.16±0.06,对照组幼鼠腹泻率与腹泻指数均为0(P均<0.01),说明模型制作成功。自然恢复组的体重、Gln浓度、绒毛高度、绒毛面积和PCNA数量均低于正常组(P<0.01);Gln干预组体重、绒毛高度、绒毛面积仍低于正常组,但Gln浓度和PCNA数量已恢复至正常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ln干预组除体重外,其余4项指标均高于自然恢复组(P<0.01)。结论慢性腹泻时,幼鼠出现营养不良,肠黏膜受损,肠黏膜增殖减慢,伴血Gln浓度下降;补充Gln可促进慢性腹泻后幼鼠的隐窝细胞增殖,使肠黏膜修复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黏膜修复 慢性腹泻 谷氨酰胺 幼鼠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Wistar 高效液相色谱法 自然恢复 腹泻指数 形态学变化 正常组 对照组 GLN 腹泻模型 电镜观察 技术检测 免疫组化 模型制作 营养不良 细胞增殖 浓度 绒毛 喂养
原文传递
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34
12
作者 李阳洋 章勤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31-434,共4页
自然流产的发病率日趋升高,其主要原因为染色体异常,分析胚胎染色体的核型对寻找自然流产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绒毛细胞染色体制片的培养法成功率高于直接法,但培养法的操作难度及成本亦高于直接法;自然流产的绒毛染色体异常核型中以非... 自然流产的发病率日趋升高,其主要原因为染色体异常,分析胚胎染色体的核型对寻找自然流产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绒毛细胞染色体制片的培养法成功率高于直接法,但培养法的操作难度及成本亦高于直接法;自然流产的绒毛染色体异常核型中以非整倍体的发生最多见,其中16三体约占三体的1/3;自然流产、辅助妊娠后流产的绒毛染色体异常率分别都高于人工流产的绒毛染色体异常率;对于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异常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相关性及自然流产次数、年龄、孕周及胚胎性别与绒毛染色体核型的关系均尚无明确结论。目前类似以上通过绒毛染色体分析寻找自然流产原因的研究很多,但可以治疗的原因并不多见,故还需结合临床的实验指标,寻找与绒毛染色体的相关性,进一步提高染色体分析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流产 绒毛 染色体异常
下载PDF
米非司酮对人蜕膜与绒毛糖脂及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 被引量:28
13
作者 周剑萍 张俊慧 +2 位作者 刘银坤 孙翠翔 陆湘云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57-360,364,共5页
本文从糖脂与激素受体等方面观察了米非司酮抗早孕的作用机理。采用Ladisch微量分部、SephadexG-25柱层析及高效薄层定量分析(HPTLC),发现米非司酮引起蜕膜与绒毛糖酯含量及组分的变化;应用DCC法测定蜕... 本文从糖脂与激素受体等方面观察了米非司酮抗早孕的作用机理。采用Ladisch微量分部、SephadexG-25柱层析及高效薄层定量分析(HPTLC),发现米非司酮引起蜕膜与绒毛糖酯含量及组分的变化;应用DCC法测定蜕膜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ER、PR)。结果表明米非司酮使蜕膜组织中ER上升,PR下降,干扰了ER与PR之间的平衡。以上研究提示来非司酮抗早孕作用是多环节的,蜕膜是其重要的作用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非司酮 糖脂 激素 受体 蜕膜 绒毛
下载PDF
高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流产原因分析 被引量:31
14
作者 刘玉昆 陈欣 +3 位作者 刘颖琳 陈慧 谭剑平 张建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46-650,F0003,共6页
【目的】探讨高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的流产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高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已行系统病因学检查,并且流产后成功行绒毛染色体分析的82例患者的病因分布进行分析。并比... 【目的】探讨高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的流产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高龄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已行系统病因学检查,并且流产后成功行绒毛染色体分析的82例患者的病因分布进行分析。并比较了高龄早期复发性流产与高龄偶发性早期流产的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原发性流产与继发性流产的病因分布,不同流产次数的复发性流产患者的病因分布。【结果】高龄偶发性流产的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85.1%)高于复发性流产的染色体异常发生率(67.1%),(P<0.05)。胚胎染色体异常是高龄复发性流产最主要的流产原因(67.1%),其次是内分泌因素(24.4%,包括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PCOS、DM、高PRL)、子宫异常(19.5%,主要为子宫纵隔和宫腔粘连)、APA阳性(12.2%)、夫妇染色体异常(3.7%)、感染(2.4%),真正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占15.9%。原发性与继发性流产的病因分布无明显差异。不同流产次数的复发性流产患者的病因分布无明显差异。【结论】胚胎染色体异常是高龄早期复发性流产的最主要原因,对复发性流产患者不仅要行传统的流产病因学检查,还应对流产胚胎组织进行染色体检查,以进一步明确流产原因,及时给予合理的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复发性自然流产 绒毛 染色体核型分析
下载PDF
不同年龄和流产次数的复发性流产患者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 被引量:31
15
作者 刘玉昆 刘梅兰 +3 位作者 杜涛 陈颖 陈慧 张建平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2012年第12期925-928,共4页
目的:了解复发性自然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发生情况。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诊治并成功行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的自然流产患者235例,根据自然流产次数分为复发性流产组(125例)和偶发性流产组(110例)。比较两组绒毛染色体异常发... 目的:了解复发性自然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发生情况。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诊治并成功行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的自然流产患者235例,根据自然流产次数分为复发性流产组(125例)和偶发性流产组(110例)。比较两组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和类型的差异,不同流产次数的胚胎染色体异常发生情况,以及不同年龄患者绒毛染色体异常的发生情况。结果:复发性流产组,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偶发性自然流产组(47.2%vs 70.9%,P<0.05)。复发性流产组中三体占异常染色体的66.1%(39/59),显著高于偶发性流产组(44.8%,35/78)(P<0.05)。随着自然流产次数的增加,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66,P=0.004)。复发性流产组中,年龄≥35岁者的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年龄<35岁者(60.9%vs39.2%,P<0.05)。偶发性自然流产组中,年龄≥35岁者的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年龄<35岁者(88.9%vs 62.2%,P<0.05)。结论:胚胎染色体异常是引起复发性流产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流产次数的增加,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降低。无论是复发性流产还是偶发性流产,高龄均是引起胚胎染色体异常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产 自然 复发性自然流产 核型分析 绒毛 染色体
下载PDF
1437例早孕期自然流产胚胎核型分析 被引量:32
16
作者 雷彩霞 张月萍 +9 位作者 伍俊萍 徐建忠 朱赛娟 殷民 陈美芳 郑列琳 周静 袁薇 吴佳龙 赵文海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2014年第4期328-333,共6页
目的:分析早孕期自然流产胚胎的异常核型的发生率。方法:对自然流产刮宫术后取得的胚胎绒毛细胞进行体外培养,G显带核型分析,统计异常核型的分布情况。结果:共收集到1 437例标本,患者平均年龄31.2±4.4岁,平均妊娠时间66.5±14.... 目的:分析早孕期自然流产胚胎的异常核型的发生率。方法:对自然流产刮宫术后取得的胚胎绒毛细胞进行体外培养,G显带核型分析,统计异常核型的分布情况。结果:共收集到1 437例标本,患者平均年龄31.2±4.4岁,平均妊娠时间66.5±14.1 d。培养成功1 390例(96.73%),失败47例(3.27%)。正常核型595例(42.81%);异常核型795例(57.20%),其中非整倍体571例(71.82%)。前5位非整倍体排序为:16-三体(21.54%);22-三体(15.41%);45,X(14.01%);15-三体(4.38%);13-三体(4.20%)。染色体结构异常(包括不平衡易位、罗氏不平衡、缺失、插入、倒位、标记染色体等)比例较低,占自然流产总量的3.52%,占异常核型的6.16%。按患者年龄分为<35岁组和≥35岁组,异常核型检出率分别为55.30%和63.69%,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8);非整倍体率分别为68.74%和81.00%,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而嵌合体、三倍体、四倍体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染色体结构异常发生率<35岁组为8.07%,显著高于≥35岁组(0.50%)(P<0.001)。第1次、第2次及≥3次自然流产异常核型发生率分别为61.64%、55.44%、52.62%,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胚胎核型异常是早孕期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非整倍体是主要异常核型。高龄孕妇异常核型与非整倍体发生率增高,染色体结构异常发生率降低。随自然流产次数增加,胎儿异常核型比例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流产次数本身是自然流产的风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流产 绒毛 染色体 细胞核型 非整倍体
原文传递
米非司酮药物流产时绒毛及蜕膜组织的形态学改变 被引量:21
17
作者 孙敬霞 韩向阳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597-598,共2页
关键词 药物流产 终止妊娠 米非司酮 绒毛 蜕膜
原文传递
益生素和低聚木糖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和肠道形态学影响研究 被引量:26
18
作者 杨海英 杨在宾 +3 位作者 杨维仁 姜淑贞 张贵国 李兆勇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6-120,共5页
选用(21±2)日龄PIC五元杂交配套系断奶仔猪240头,进行了益生素和低聚木糖对仔猪肠道形态学影响的研究。试验分成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头仔猪。试验Ⅰ组为正对照组,试验Ⅱ为负对照组,营养水平参照PIC猪营养需要设计,... 选用(21±2)日龄PIC五元杂交配套系断奶仔猪240头,进行了益生素和低聚木糖对仔猪肠道形态学影响的研究。试验分成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头仔猪。试验Ⅰ组为正对照组,试验Ⅱ为负对照组,营养水平参照PIC猪营养需要设计,负对照在降低正对照组中鱼粉与乳清粉含量的条件下适当增加豆粕的含量,保证负对照组与正对照组蛋白及能量水平一致。试验Ⅲ和Ⅳ为试验组,分别在负对照的基础上添加益生素350 g/T、低聚木糖200 g/T。试验基础日粮由玉米、豆粕、乳清粉、鱼粉等常规原料组成。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益生素和低聚木糖能显著降低仔猪的料重比(P<0.05),显著提高仔猪空肠绒毛长度(P<0.05),对仔猪十二指肠和回肠绒毛长度影响不明显;日粮中添加益生素能显著缩短仔猪十二指肠和空肠隐窝深度(P<0.05);添加低聚木糖有缩短仔猪回肠隐窝深度的趋势;仔猪日粮添加益生素和低聚木糖能显著提高仔猪十二指肠和空肠绒腺比(P<0.05),对仔猪回肠绒腺比影响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素 低聚木糖 断奶仔猪 生产性能 绒毛 隐窝 绒腺比
下载PDF
survivin基因在早孕绒毛与蜕膜中的表达及米非司酮对其的影响 被引量:19
19
作者 杨静 孙永玉 李红发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433-434,W002,共3页
关键词 SURVIVIN基因 早孕 绒毛 蜕膜 细胞凋亡 终止妊娠 米非司酮
原文传递
黄鳝的泌尿系统及其功能 被引量:22
20
作者 曾嶒 《水生生物学报》 CAS 1987年第1期1-8,i001-i002,共10页
黄鳝腹腔左侧有盲端的中空管状结构,不是退化性腺,而是十分特化的长管囊膀胱。膀胱内壁具大量发达的绒毛,绒毛表面是移行上皮。在绒毛内部或基部有丰富的血管,因此该管囊膀胱不仅可贮存尿液,而且可能对水分等有重吸收作用。在中肾管与... 黄鳝腹腔左侧有盲端的中空管状结构,不是退化性腺,而是十分特化的长管囊膀胱。膀胱内壁具大量发达的绒毛,绒毛表面是移行上皮。在绒毛内部或基部有丰富的血管,因此该管囊膀胱不仅可贮存尿液,而且可能对水分等有重吸收作用。在中肾管与膀胱相接处,膀胱腔背侧出现一条明显的纵行皱襞,即在其横切面上观为巨绒毛。巨绒毛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中肾管移入膀胱壁所致。中肾管在巨绒毛内移行一程后才开口于膀胱。因此,黄鳝的生殖腺不是一对,而是一个,位于腹腔右侧。黄鳝肾脏细长,呈“丫”,在腹腔背侧,紧贴脊椎。前端为头肾,无肾单位,仅是造血器官。中肾有类似于哺乳类的肾小体,但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肾脏周缘。肾小管包括颈段、初级近曲小管、次级近曲小管、初级远曲小管和次级远曲小管。两中肾管位于两肾叶腹内侧,其上皮间或是假复层柱状上皮,间或是移行上皮。前者含有许多杯状细胞,并可见到顶浆分泌的现象。中肾的肾小管间组织是大量的红细胞样组织,头肾似具有贮存或释放刚成熟的红细胞的组织结构,因此黄鳝肾脏可能是体内主要的造血器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 绒毛 腹腔 上皮 肾脏 移行 肾小管 黄鳝 造血器官 贮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