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1
作者 王强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782-784,共3页
由于脑卒中的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脑卒中康复一直是神经康复中的热点。神经发育治疗技术和运动再学习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这些治疗技术尚缺乏循证医学的有利证据。近年来,一些新的康复治疗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如强迫性运动... 由于脑卒中的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脑卒中康复一直是神经康复中的热点。神经发育治疗技术和运动再学习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这些治疗技术尚缺乏循证医学的有利证据。近年来,一些新的康复治疗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如强迫性运动疗法、机器人辅助治疗技术、经颅磁刺激技术、运动想象疗法及减重步态训练等。运动想象疗法简便易行,更容易在临床进一步推广。现就运动疗法的临床研究现状、运动想象能力的评定以及运动想象疗法的具体实施方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再学习 脑卒中康复 想象疗法 发育治疗 刺激技术 康复治疗技术 临床研究 运动疗法
原文传递
经颅磁刺激技术治疗偏侧忽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2
作者 王芗斌 陈晓春 宋为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15-718,共4页
关键词 刺激技术 偏侧 单侧空间失认 治疗 单侧空间忽略 大脑损伤 认知障碍 脑外伤后 初级感觉
下载PDF
道德直觉加工机制的理论构想 被引量:17
3
作者 田学红 杨群 +1 位作者 张德玄 张烨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26-1433,共8页
认知和情绪因素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机制是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最具争议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认为,人类拥有一种普遍性的道德直觉,它是一种可能同时包含道德知识和情绪情感的自动化加工系统,决定人们对一个道德违反情境作出快速的判... 认知和情绪因素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机制是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最具争议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认为,人类拥有一种普遍性的道德直觉,它是一种可能同时包含道德知识和情绪情感的自动化加工系统,决定人们对一个道德违反情境作出快速的判断。据此,本文就如何深入揭示道德直觉的加工机制提出了研究构想,研究将首先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探索当认知功能受抑制后人们的道德加工的特点,初步探索道德直觉存在的可能性;然后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从外显和内隐两个维度上探讨道德直觉的时程加工机制;最后采用侧向化运动准备电位指标,进一步探索道德直觉和基本厌恶情绪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直觉 情绪直觉 认知控制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刺激技术
下载PDF
经颅重复磁刺激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新进展 被引量:11
4
作者 严莉 崔丽英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57-359,共3页
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出现于1985年,通过时变磁场(time-varying)产生感应电流直接刺激皮层神经元而改变后者功能.单脉冲TMS、重复TMS(rTMS)、配对TMS、围刺激期时间直方图等与其他检查方法联合应用,... 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出现于1985年,通过时变磁场(time-varying)产生感应电流直接刺激皮层神经元而改变后者功能.单脉冲TMS、重复TMS(rTMS)、配对TMS、围刺激期时间直方图等与其他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可描述不同脑区的功能,不同脑区之间或内部和(或)投射纤维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及继发行为改变.尤为人们关注的rTMS技术出现于1992年,其不仅影响刺激局部和功能相关的远隔皮层功能,实现皮层功能区域性重建,而且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可持续到刺激停止后一段时间,已成为研究神经网络功能重建的良好工具,并用于某些神经心理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效果的探讨[1,2].现就近年来rTMS的研究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应用 刺激技术 脑区 围刺 新进展 联合应用 描述 皮层神 投射
原文传递
经颅磁刺激技术在孤独症谱系障碍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9
5
作者 盖佳琳 汤继芹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18期93-96,共4页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病理机制不明的行为神经发育性疾病,目前尚无成熟生物医学ASD疗法。经颅磁刺激技术(TMS)是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TMS的治疗靶区主要是患儿大脑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区(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C)...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病理机制不明的行为神经发育性疾病,目前尚无成熟生物医学ASD疗法。经颅磁刺激技术(TMS)是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TMS的治疗靶区主要是患儿大脑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区(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C)、颞顶交界处(Temporal-parietal Junction,TPJ)和顶叶皮质区(Inferior parietal,IPL)。TMS作用于DLPC可提高ASD患儿大脑神经元之间的中枢连贯性,促进脑区神经元多巴胺表达,改善DLPC区伽马波段活动缺陷情况,提高脑组织γ震荡频率,提高患儿认知能力,改善应激易怒、重复行为;TMS作用于TPJ可提高ASD患儿右侧颞顶交界处前部皮质脊髓兴奋性,改善患者多感觉整合和处理功能;TMS作用于IPL可增强ASD患儿左侧顶叶皮质细胞突触传递时程,改善患儿镜像神经系统功能障碍。TMS治疗可减轻ASD患儿的心理障碍、改善行为和认知功能、改善语言障碍程度及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技术 发育障碍 孤独症 孤独症谱系障碍
下载PDF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喹硫平碳酸锂rTMS联合治疗的疗效 被引量:10
6
作者 袁成勇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8期60-62,共3页
目的分析喹硫平、碳酸锂、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诊断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9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喹硫平、碳酸锂联合rTMS治疗)和药物组(喹硫平、碳酸... 目的分析喹硫平、碳酸锂、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诊断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9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喹硫平、碳酸锂联合rTMS治疗)和药物组(喹硫平、碳酸锂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4、8周末HAMD-17、倍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eeh-Rafaelsen Mania Rating scale,BRMS)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CGI)评分。结果 2组治疗后第1、2、4、8周末的HAMD-17评分、BRMS评分和CGI评分逐渐降低(P<0.05);联合组治疗后第1、2、4、8周末的HAMD-17评分、BRMS评分和CGI评分低于药物组(P<0.05)。结论采用喹硫平、碳酸锂药物联合rTMS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疗效优于单用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硫平 碳酸锂 刺激技术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中药点舌疗法在脑卒中后昏迷促醒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王永彬 贾彦迅 +2 位作者 刘旭 杨凯娇 崔锐光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5期522-525,共4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中药点舌疗法对脑卒中后昏迷促醒的影响。方法选择98例脑卒中后昏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2组均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中药点舌疗法,观察组在对照...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中药点舌疗法对脑卒中后昏迷促醒的影响。方法选择98例脑卒中后昏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2组均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中药点舌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rTMS精准定位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苏醒情况、昏迷程度、脑电图测试结果、脑功能障碍评分和神经功能障碍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苏醒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和改良国际昏迷恢复量表评分(CRS-R)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脑障碍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脑损伤程度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rTMS联合中药点舌疗法能促进脑卒中后昏迷患者苏醒,改善患者昏迷情况,减少脑损伤、脑障碍以及神经功能缺损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技术 中药点舌疗法 脑卒中 昏迷 促醒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技术联合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康复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张新杰 王贵玲 郭晋朝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1期83-87,共5页
目的 探讨经颅磁刺激技术联合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康复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邢台市第三医院接诊的12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 目的 探讨经颅磁刺激技术联合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康复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邢台市第三医院接诊的12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神经肌肉激活技术治疗,观察组接受经颅磁刺激技术联合神经肌肉激活技术治疗。对比两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Berg平衡量表和Tinetti量表评分、上肢Fugl-Meyer量表(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汉语失语成套测验(ABC)评分、吞咽困难严重程度量表(FEDSS)和渗漏-误吸量表(PAS)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抽象思维、定向力、语言、记忆、视结构技能、集中与注意力、执行功能以及MoCA总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上述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erg平衡量表和Tinett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和Tinett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UE、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FMA-UE、M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信息量、理解能力、数数、流畅度、命名、复述以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EDSS、P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FEDSS、P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通过经颅磁刺激技术联合神经肌肉激活技术治疗,可明显提升认知功能和平衡功能,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语言表达能力,改善吞咽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技术 肌肉激活技术 脑卒中 康复预后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的临床应用研究及前景展望 被引量:6
9
作者 燕铁斌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881-882,共2页
经颅磁刺激技术问世的历史回顾 使用电刺激技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并不是一项新的创举,18世纪中叶临床就开始尝试使用电刺激技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但直到1982年,Merton 利用短暂高电压、低阻抗经颅电刺激(transcranial electricalstim... 经颅磁刺激技术问世的历史回顾 使用电刺激技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并不是一项新的创举,18世纪中叶临床就开始尝试使用电刺激技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但直到1982年,Merton 利用短暂高电压、低阻抗经颅电刺激(transcranial electricalstimulation,TES)作用于运动皮层产生相应肢体肌肉收缩,才开创了非侵入性电刺激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先河,通过这项技术能够检测皮质脊髓束的功能状态及疾病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抑制功能障碍。但是TES在应用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激活头皮痛觉纤维导致疼痛。1985年Bark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技术 临床应用 中枢神系统兴奋 系统疾病 刺激技术 刺激 皮质脊髓束 肌肉收缩
原文传递
经颅磁刺激技术联合智能训练系统提高脑卒中病人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 被引量:7
10
作者 任平 卢柳艺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2-164,共3页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技术联合智能训练系统提高脑卒中病人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智能训练系统...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技术联合智能训练系统提高脑卒中病人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智能训练系统治疗,观察组给予经颅磁刺激技术联合智能训练系统治疗,治疗4周后采用上肢Fugl Meyer评定(FMA)和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FMA评分[(58.63±7.64)分]和BI评分[(69.61±9.1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43.52±13.61)分,(56.25±11.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病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经颅磁刺激技术联合智能训练系统干预,能明显改善病人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刺激技术 智能训练系统 上肢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联合脑电图在神经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天玲 杨雪 +4 位作者 张红梅 刘倩 陆以欢 陈雪婷 姚黎清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8期87-90,共4页
经颅磁刺激(TMS)是一种安全且成熟的非侵入式神经调控技术,可用于大脑功能研究和神经精神疾病的诊断。TMS联合脑电图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工具,不仅有助于理解TMS调控神经功能的机制,还可为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卒中、精神分裂症等... 经颅磁刺激(TMS)是一种安全且成熟的非侵入式神经调控技术,可用于大脑功能研究和神经精神疾病的诊断。TMS联合脑电图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工具,不仅有助于理解TMS调控神经功能的机制,还可为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卒中、精神分裂症等多种脑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评估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技术 脑电图 精神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病 脑卒中 精神分裂症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技术及其在大脑皮层功能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何晓阔 刘雅丽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636-638,共3页
关键词 刺激技术 大脑皮层功能定位 应用 脑皮层地形图研究
原文传递
rTMS联合普拉克索治疗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疗效及对步态指标和血清S100βNSE BDNF水平的影响
13
作者 时洁 耿晓康 +2 位作者 李潇 富士峰 徐先顺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8期1362-1367,共6页
目的:探究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rTMS)联合普拉克索治疗老年帕金森病(PD)患者疗效及对步态指标和血清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于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 目的:探究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rTMS)联合普拉克索治疗老年帕金森病(PD)患者疗效及对步态指标和血清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于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102例老年PD住院患者,按照单双号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药物组(单)与联合组(双),每组各51例,药物组患者给予普拉克索药物治疗,初始剂量为0.125mg,3次/d,每周增加1次剂量,最大日剂量不超过4.5mg/d;联合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rTMS治疗,1次/d,治疗5d休息2d,两组均持续治疗8周。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情感功能、步态指标、大脑皮质兴奋性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86.27%)高于药物组(68.63%)(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AMD、FAQ均下降,治疗前后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TEF、BBS均上升,MAS下降,MAS低于药物组,治疗前后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EP下降,RMT、CMCT升高,治疗前后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100β、NSE均下降,BDNF上升,治疗前后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80%)与药物组(7.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联合普拉克索可有效治疗老年PD病,改善患者情感、运动及神经功能,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技术 普拉克索 老年帕金森病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和轻度认知障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14
作者 章天娇 戴文骏 +4 位作者 卢倩 徐兴俊 伍琦 王彤 沈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60-1067,共8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较高。AD是最常见的痴呆症类型,到2050年,痴呆症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将增加两倍,根据AD的生物学(而非临床)定义,这一估计数字将高出3倍[1]。病因...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较高。AD是最常见的痴呆症类型,到2050年,痴呆症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将增加两倍,根据AD的生物学(而非临床)定义,这一估计数字将高出3倍[1]。病因学和临床表现的异质性被认为是AD相关痴呆的共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度认知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 退行性疾病 病因学 ALZHEIMER 痴呆症 估计数字 刺激技术
下载PDF
舌面散刺联合经颅磁刺激技术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咽运动皮质、神经功能及血清GDF-15、S100β蛋白的影响
15
作者 吴小红 林金梅 +1 位作者 叶晓静 周王燕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41-145,共5页
目的探究舌面散刺联合经颅磁刺激技术(TMS)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咽运动皮质、神经功能及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可溶性蛋白-100β(S100β)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2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 目的探究舌面散刺联合经颅磁刺激技术(TMS)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咽运动皮质、神经功能及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可溶性蛋白-100β(S100β)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2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4)。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行TMS治疗,每次20 min,每天1次,每周3次,持续治疗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舌面散刺治疗,每天1次,每周6次,持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吞咽障碍造影评分量表(VDS)评分和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洼田饮水试验量表评分。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的血清GDF-15、S100β表达水平变化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舌卷痿缩、进食缓慢、饮水发呛、舌质瘀斑/黯淡以及脉细涩证候的评分分别为(1.90±0.01)、(2.69±0.75)、(2.66±0.24)、(1.02±0.13)、(1.18±0.20)分,均低于对照组[(2.54±0.34)、(3.05±0.24)、(3.85±0.71)、(1.17±0.22)、(1.32±0.0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VDS、P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VDS、PAS评分分别为(25.01±5.74)、(1.65±0.04)分,均低于对照组[(28.01±6.82)、(2.00±0.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NIHSS评分及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NIHSS、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别为(9.86±1.50)、(1.54±0.33)分,均低于对照组[(13.24±0.92)、(1.97±0.7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GDF-15水平较治疗前降低,S100β水平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GDF-15为(443.05±13.00)pg/mL,低于对照组[(487.24±26.51)pg/mL],S100β水平为(0.21±0.03)μg/L,高于对照组[(0.18±0.04)μg/L],差异均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面散刺 刺激技术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 咽运动皮质 功能 外周血指标
下载PDF
中医针灸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脑胶质瘤术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方伟 赵阳 《中国疗养医学》 2023年第4期406-409,共4页
目的观察中医针灸联合经颅磁刺激技术(TMS)对改善脑胶质瘤术后偏瘫患者认知功能、肢体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脑胶质瘤术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均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 目的观察中医针灸联合经颅磁刺激技术(TMS)对改善脑胶质瘤术后偏瘫患者认知功能、肢体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脑胶质瘤术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均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组采用中医针灸配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脑神经功能、脑血液流变学、认知功能、肢体功能及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脑神经功能、脑血液流变学、认知及肢体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14 d、30 d后,联合组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联合组的脑组织血浆黏度(PSV)、全血高切黏度(HSV)、全血低切黏度(LSV)低于对照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上肢、下肢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7.32%(3/41)低于对照组24.39%(10/41),P<0.05。结论采用中医针灸联合TMS技术治疗脑胶质瘤术后偏瘫可显著改善患者脑神经功能及脑血流动力学,对促进其认知功能、肢体功能恢复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均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术后偏瘫 中医针灸 刺激技术 功能改善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技术在癫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玉平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3年第2期123-125,共3页
关键词 刺激技术 癫痫 中枢运动阈值 脑功能 安全性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技术在研究工作记忆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曾静 王玉平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48-350,共3页
关键词 刺激技术 重复刺激 皮质神 记忆 生物学效应 电极刺激 感生电流 大脑皮质 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TMS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4
19
作者 唐卓润 梁天梅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0年第5期135-138,共4页
目的:研究丁苯酞注射液联合经颅磁刺激技术(TMS)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就诊先后顺序分为试验组(n=100)和对照组(n=100)... 目的:研究丁苯酞注射液联合经颅磁刺激技术(TMS)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就诊先后顺序分为试验组(n=100)和对照组(n=100)。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联合言语训练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注射液联合TMS治疗。比较两组西方失语成套测验(WAB)结果,采用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评估语言沟通能力,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MMSE评估神经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后WAB各项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CFCP评分均升高,试验组为(191.68±23.2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6.89±19.47)分(P<0.05);试验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为(11.27±2.5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45±2.96)分,MMSE评分(25.89±3.1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27±2.25)分(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TMS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临床效果好,能有效改善失语症严重程度,提高言语沟通能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注射液 刺激技术 急性脑梗死 运动性失语
下载PDF
不同频率的TMS对帕金森病的运动功能及抑郁状态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楼敏芳 陈志裕 +1 位作者 孙沐炎 汪翔 《浙江临床医学》 2019年第8期1081-1082,1085,共3页
目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频率的经颅磁刺激(TMS)对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抑郁状态的影响以及临床安全性.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90例帕金森病患者,将其随机均分成高频组、超低频组和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 目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频率的经颅磁刺激(TMS)对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抑郁状态的影响以及临床安全性.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90例帕金森病患者,将其随机均分成高频组、超低频组和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高频组和超低频组分别采用5Hz高频和0.1Hz超低频TMS进行辅助治疗,连续干预10d;对照组患者只采用常规药物疗法,接受假性刺激干预.在患者进行首次TMS前1d、末次干预后1d内以及治疗后10d随访时,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的第Ⅲ部分、Hoehn-Yahr分级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进行临床运动能力和抑郁状态的评定.结果治疗后的高频组、低频组的UPDRS Ⅲ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随访时的高频组UPDRS Ⅲ评分与超低频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高频组、低频组的H&Y分级均有明显降低(P<0.05),随访时的高频组的H&Y分级明显低于超低频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高频组、低频组的HAMD评分均有降低(P<0.05),但随访时的高频组的HAMD评分明显低于超低频组(P<0.05).结论高频TMS对帕金森病患者具有良好以及稳定的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障碍及抑郁并发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刺激技术 高频 超低频 抑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