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经腹淋巴结切除术与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比较
1
作者
赵攀攀
《实用癌症杂志》
2023年第8期1374-1377,共4页
目的 比较经腹淋巴结切除术和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妇科恶性肿瘤患者92例,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经腹组,各组46例。经腹组予以经腹淋巴结切除术,腹腔镜组予以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对比两组围术期情况、...
目的 比较经腹淋巴结切除术和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妇科恶性肿瘤患者92例,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经腹组,各组46例。经腹组予以经腹淋巴结切除术,腹腔镜组予以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对比两组围术期情况、术后病理结果、并发症、生存率及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疼痛程度。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较经腹组短,淋巴结切除数目较经腹组多(P<0.05);术后12h、术后24h、术后48h,腹腔镜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较经腹组低(P<0.05);腹腔镜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4.35%(2/46)]、脉管浸润发生率[2.17%(1/46)]较经腹组[17.39%(8/46)、17.39%(8/46)]低(P<0.05);腹腔镜组切口感染发生率[0.00%(0/46)]较经腹组[15.22%(7/46)]低(P<0.05);腹腔镜组3年生存率[79.55%(35/44)]较经腹组[54.76%(23/42)]高(P<0.05)。结论 与经腹淋巴结切除术相比,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可提高淋巴结切除效果,并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减轻疼痛度,加快术后恢复,并可提高远期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
腔镜
淋巴结
切除术
经
腹
淋巴结
切除术
妇科
恶性肿瘤
宫颈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子宫内膜癌经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刘盈盈
荆敏
李志丽
《实用癌症杂志》
2022年第9期1516-1518,共3页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EC)经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88例EC患者均行子宫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统计淋巴结转移发生情况,并依据术后淋巴结转移与否将其分为转移组(n=25)、未转移组(n=63)。采...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EC)经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88例EC患者均行子宫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统计淋巴结转移发生情况,并依据术后淋巴结转移与否将其分为转移组(n=25)、未转移组(n=63)。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对EC经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88例EC患者术后出现淋巴结转移25例,淋巴结转移率为28.41%(25/88);转移组病理分期Ⅲ+Ⅳ期、病理类型浆液性乳头状癌+透明细胞癌、组织学分级G3、病灶直径≥2 cm、深肌层浸润、脉管浸润患者占比高于未转移组,有统计学差异;两组在年龄、腹腔积液细胞学、附件转移、宫颈浸润方面对比,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病灶直径、肌层浸润、脉管浸润为影响EC经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影响EC经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病灶直径、肌层浸润、脉管浸润,临床应高度重视,以早期发现、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经
腹
膜后
淋巴结
切除术
淋巴结
转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经腹淋巴结切除术与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比较
1
作者
赵攀攀
机构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
出处
《实用癌症杂志》
2023年第8期1374-1377,共4页
文摘
目的 比较经腹淋巴结切除术和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妇科恶性肿瘤患者92例,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经腹组,各组46例。经腹组予以经腹淋巴结切除术,腹腔镜组予以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对比两组围术期情况、术后病理结果、并发症、生存率及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疼痛程度。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较经腹组短,淋巴结切除数目较经腹组多(P<0.05);术后12h、术后24h、术后48h,腹腔镜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较经腹组低(P<0.05);腹腔镜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4.35%(2/46)]、脉管浸润发生率[2.17%(1/46)]较经腹组[17.39%(8/46)、17.39%(8/46)]低(P<0.05);腹腔镜组切口感染发生率[0.00%(0/46)]较经腹组[15.22%(7/46)]低(P<0.05);腹腔镜组3年生存率[79.55%(35/44)]较经腹组[54.76%(23/42)]高(P<0.05)。结论 与经腹淋巴结切除术相比,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可提高淋巴结切除效果,并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减轻疼痛度,加快术后恢复,并可提高远期生存率。
关键词
腹
腔镜
淋巴结
切除术
经
腹
淋巴结
切除术
妇科
恶性肿瘤
宫颈癌
Keywords
Laparoscopic lymphadenectomy
Transabdominal lymphadenectomy
Gynecology
Malignant tumor
Cervical cancer
分类号
R73-36 [医药卫生—肿瘤]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子宫内膜癌经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刘盈盈
荆敏
李志丽
机构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出处
《实用癌症杂志》
2022年第9期1516-1518,共3页
文摘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EC)经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88例EC患者均行子宫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统计淋巴结转移发生情况,并依据术后淋巴结转移与否将其分为转移组(n=25)、未转移组(n=63)。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对EC经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88例EC患者术后出现淋巴结转移25例,淋巴结转移率为28.41%(25/88);转移组病理分期Ⅲ+Ⅳ期、病理类型浆液性乳头状癌+透明细胞癌、组织学分级G3、病灶直径≥2 cm、深肌层浸润、脉管浸润患者占比高于未转移组,有统计学差异;两组在年龄、腹腔积液细胞学、附件转移、宫颈浸润方面对比,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病灶直径、肌层浸润、脉管浸润为影响EC经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影响EC经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病灶直径、肌层浸润、脉管浸润,临床应高度重视,以早期发现、早治疗。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经
腹
膜后
淋巴结
切除术
淋巴结
转移
危险因素
Keywords
Endometrial carcinoma
Retroperitoneal lymph adenectomy
Lymph node metastasis
Risk factors
分类号
R737.33 [医药卫生—肿瘤]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经腹淋巴结切除术与腹腔镜淋巴结切除术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比较
赵攀攀
《实用癌症杂志》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子宫内膜癌经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后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刘盈盈
荆敏
李志丽
《实用癌症杂志》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