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不干扰股四头肌(QS)和经股内侧肌入路进行微创全膝置换术(MIS-TKA)的早期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方法从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采用不干扰股四头肌和经股内侧肌入路分别完成33例和46例微创全膝置换术,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关节屈...目的比较不干扰股四头肌(QS)和经股内侧肌入路进行微创全膝置换术(MIS-TKA)的早期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方法从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采用不干扰股四头肌和经股内侧肌入路分别完成33例和46例微创全膝置换术,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关节屈曲活动度、VAS(visual analog scale)疼痛评分,支持带松解率和直腿抬高时间;采用膝关节协会TKA放射线评估表评估假体位置和力线等。结果手术时间不干扰股四头肌组明显比经股内侧肌组长(P<0.01)。而失血量,VAS评分,关节屈曲度和直腿抬高时间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胫骨假体内移不干扰股四头肌组为5例,而经股内侧肌组为1例,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股骨外移两组分别为3例和4例,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胫股角和假体的对线指标两组间无差异。不干扰股四头肌组发生有症状的深静脉血栓为3例,经股内侧肌微创组为4例。两组都未发现皮肤坏死,深部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的并发症。结论不干扰股四头肌和经股内侧肌入路微创全膝置换早期功能恢复和早期结果没有差异。不干扰股四头肌入路要注意后外侧角的暴露,经股内侧肌入路要限制股内侧肌劈裂的长度和方向。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分析经股内侧肌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56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采用经股内侧肌入路和内侧髌旁入路各28例,对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术后...目的比较分析经股内侧肌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56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采用经股内侧肌入路和内侧髌旁入路各28例,对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术后直腿抬高时间、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术后12周关节活动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年,平均14.3个月。经股内侧肌入路组手术切口长度、术后直腿抬高时间、VA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5)。两组在术后引流量、术后12周关节活动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内侧肌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相比较于内侧髌旁入路,术后疼痛轻,直腿抬高时间缩短,膝关节功能恢复快,疗效满意。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比较经股内侧肌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5例行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每例患者随机一侧采用经股内侧肌入路,另一侧采用内侧髌旁入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6周关节活动度、直腿抬高恢复时间,术后第1、2、3、6天对每例患者双侧膝关节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结果经股内侧肌入路组在直腿抬高恢复时间[(2.2±0.8)d vs(4.4±1.4)d]、VA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5),两组在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6周膝关节活动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内侧肌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与髌旁入路相比,可以减轻术后的疼痛,减少直腿抬高恢复时间,较早恢复膝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文摘目的比较不干扰股四头肌(QS)和经股内侧肌入路进行微创全膝置换术(MIS-TKA)的早期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方法从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采用不干扰股四头肌和经股内侧肌入路分别完成33例和46例微创全膝置换术,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关节屈曲活动度、VAS(visual analog scale)疼痛评分,支持带松解率和直腿抬高时间;采用膝关节协会TKA放射线评估表评估假体位置和力线等。结果手术时间不干扰股四头肌组明显比经股内侧肌组长(P<0.01)。而失血量,VAS评分,关节屈曲度和直腿抬高时间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胫骨假体内移不干扰股四头肌组为5例,而经股内侧肌组为1例,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股骨外移两组分别为3例和4例,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胫股角和假体的对线指标两组间无差异。不干扰股四头肌组发生有症状的深静脉血栓为3例,经股内侧肌微创组为4例。两组都未发现皮肤坏死,深部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的并发症。结论不干扰股四头肌和经股内侧肌入路微创全膝置换早期功能恢复和早期结果没有差异。不干扰股四头肌入路要注意后外侧角的暴露,经股内侧肌入路要限制股内侧肌劈裂的长度和方向。
文摘目的比较分析经股内侧肌入路与内侧髌旁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56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采用经股内侧肌入路和内侧髌旁入路各28例,对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术后直腿抬高时间、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术后12周关节活动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年,平均14.3个月。经股内侧肌入路组手术切口长度、术后直腿抬高时间、VA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内侧髌旁入路组(P<0.05)。两组在术后引流量、术后12周关节活动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内侧肌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相比较于内侧髌旁入路,术后疼痛轻,直腿抬高时间缩短,膝关节功能恢复快,疗效满意。
文摘[目的]系统评价经股内侧肌下入路行膝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OVID/Medline和中国万方数据库。全面收集有关股内侧肌下入路对比传统内侧髌旁入路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按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文献的方法学偏倚进行评价,提取文献数据并使用Rev Man 5.3.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3篇文献,其中12篇随机对照研究,1篇半随机对照研究,共1 246例膝关节。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后直腿抬高时间、早期KSS功能评分方面股内侧肌入路优于传统内侧髌旁入路,但在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膝关节活动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内侧髌旁入路相比,经股内侧肌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在术后早期KSS功能评分及直腿抬高时间上有优势,但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膝关节活动度及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