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全膝关节置换不同入路对伸膝装置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
9
1
作者
周超
彭玮
司志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9期1337-1342,共6页
背景:传统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采用标准内侧髌旁入路,但其手术创伤大、康复时间长,且易对股四头肌腱在髌骨上极的止点造成干扰。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作为一种不干扰伸膝装置的入路方式,由于其无法提供充分的术野暴露,易对股肌造成损伤,目...
背景:传统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采用标准内侧髌旁入路,但其手术创伤大、康复时间长,且易对股四头肌腱在髌骨上极的止点造成干扰。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作为一种不干扰伸膝装置的入路方式,由于其无法提供充分的术野暴露,易对股肌造成损伤,目前其应用及安全性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分析内侧髌旁和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82膝)择期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41膝)和对照组(39例41膝),治疗组采用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对照组采用内侧髌旁入路。观察两组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膝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增加,但其置换后伤口引流量明显减少、直腿抬高时间及下地行走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两组置换前、置换后12周的H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治疗组置换后1周、6周的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置换后,两组患者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和股四头肌MMT分级均显著改善(P<0.05),而治疗组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股四头肌MMT分级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6%和15.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对伸膝装置影响小,可促进置换后关节功能及关节活动度的恢复,减少置换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
入
物
人工假体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
经
股
内侧
肌
下方
入
路
内侧
髌旁
入
路
手术
入
路
关节畸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并3D打印导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
1
2
作者
邬波
柳椰
+6 位作者
马旭
翟良全
杜明昌
谭成波
杨政博
付恂
赵晗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18年第4期214-218,共5页
目的评估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并3D打印导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沈阳市骨科医院关节外科应用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并3D导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骨关节炎患者63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进行视...
目的评估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并3D打印导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沈阳市骨科医院关节外科应用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并3D导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骨关节炎患者63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及髌骨Feller评分的评估。并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对患者股四头肌肌力及膝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于术前、术后1个月进行伸直位Q角及其髌骨外推Q角,屈曲30°位Q角及其髌骨外推Q角的测量。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63例患者均获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随访(14.5±2.7)个月。患者术后VAS评分[(1.8±0.4)分]、HSS评分[(93±6)分]和髌骨Feller评分[(26±4)分]较术前[(6.8±2.2、37±6、16±6)分]有明显改善(t=18.223,t=-51.741,t=-11.485,P<0.05);术后6个月患者股四头肌肌力[(80±8)分]较术前[(74±8)分]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771,P<0.05)。患者术后3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屈:(118±5)°,伸:(1.0±0.9)°]较术前[屈:(80±14)°,伸:(3.8±1.8)°]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06.062,F=105.050,P<0.05)。伸直位和屈曲30°位Q角及其髌骨外推Q角,以及两种状态下Q角差值,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伸直位:t=20.489,t=6.753,t=4.891,屈曲位:t=21.497,t=2.853,t=5.698,P<0.05)。结论应用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并3D打印导板辅助下完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创伤小、效果好、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
内侧
肌
下方
入
路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膝
3D打印
原文传递
采用股内侧肌下方入路与髌旁内侧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3
作者
庄勇
尹纪光
《饮食科学》
2017年第11X期79-79,共1页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主要用于治疗严重晚期骨关节病,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等严重关节炎症[1]。本文主要对采用股内侧肌下方入路与髌旁内侧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炎的患者进行...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主要用于治疗严重晚期骨关节病,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等严重关节炎症[1]。本文主要对采用股内侧肌下方入路与髌旁内侧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炎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做对比研究,以比较两者的优劣。目的探究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股内侧肌下方入路治疗后对膝关节功能恢复训练的影响,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对膝关节术后功能恢复训练的影响进行比较[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髌旁
内侧
入
路
股
内侧
肌
下方
入
路
全膝关节置换术
功能训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全膝关节置换不同入路对伸膝装置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
9
1
作者
周超
彭玮
司志平
机构
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
出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9期1337-1342,共6页
文摘
背景:传统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采用标准内侧髌旁入路,但其手术创伤大、康复时间长,且易对股四头肌腱在髌骨上极的止点造成干扰。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作为一种不干扰伸膝装置的入路方式,由于其无法提供充分的术野暴露,易对股肌造成损伤,目前其应用及安全性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分析内侧髌旁和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82膝)择期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41膝)和对照组(39例41膝),治疗组采用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对照组采用内侧髌旁入路。观察两组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膝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增加,但其置换后伤口引流量明显减少、直腿抬高时间及下地行走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两组置换前、置换后12周的H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治疗组置换后1周、6周的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置换后,两组患者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和股四头肌MMT分级均显著改善(P<0.05),而治疗组置换后关节活动度和股四头肌MMT分级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6%和15.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经股内侧肌下方入路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对伸膝装置影响小,可促进置换后关节功能及关节活动度的恢复,减少置换后并发症。
关键词
植
入
物
人工假体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
经
股
内侧
肌
下方
入
路
内侧
髌旁
入
路
手术
入
路
关节畸形
Keywords
arthroplasty, replacement, knee
joint deformities, acquired
range of motion, articular
recovery offunction
分类号
R318 [医药卫生—生物医学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并3D打印导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
1
2
作者
邬波
柳椰
马旭
翟良全
杜明昌
谭成波
杨政博
付恂
赵晗
机构
沈阳市骨科医院关节外科
出处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18年第4期214-218,共5页
基金
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面上项目(2015020567)
文摘
目的评估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并3D打印导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沈阳市骨科医院关节外科应用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并3D导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骨关节炎患者63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及髌骨Feller评分的评估。并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对患者股四头肌肌力及膝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于术前、术后1个月进行伸直位Q角及其髌骨外推Q角,屈曲30°位Q角及其髌骨外推Q角的测量。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63例患者均获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随访(14.5±2.7)个月。患者术后VAS评分[(1.8±0.4)分]、HSS评分[(93±6)分]和髌骨Feller评分[(26±4)分]较术前[(6.8±2.2、37±6、16±6)分]有明显改善(t=18.223,t=-51.741,t=-11.485,P<0.05);术后6个月患者股四头肌肌力[(80±8)分]较术前[(74±8)分]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771,P<0.05)。患者术后3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屈:(118±5)°,伸:(1.0±0.9)°]较术前[屈:(80±14)°,伸:(3.8±1.8)°]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06.062,F=105.050,P<0.05)。伸直位和屈曲30°位Q角及其髌骨外推Q角,以及两种状态下Q角差值,术后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伸直位:t=20.489,t=6.753,t=4.891,屈曲位:t=21.497,t=2.853,t=5.698,P<0.05)。结论应用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并3D打印导板辅助下完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创伤小、效果好、并发症少。
关键词
股
内侧
肌
下方
入
路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膝
3D打印
Keywords
Subvastus approach
Arthroplasty
replacement
knee
3D Printing
分类号
R687.4 [医药卫生—骨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采用股内侧肌下方入路与髌旁内侧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3
作者
庄勇
尹纪光
机构
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出处
《饮食科学》
2017年第11X期79-79,共1页
文摘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主要用于治疗严重晚期骨关节病,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等严重关节炎症[1]。本文主要对采用股内侧肌下方入路与髌旁内侧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炎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做对比研究,以比较两者的优劣。目的探究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股内侧肌下方入路治疗后对膝关节功能恢复训练的影响,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对膝关节术后功能恢复训练的影响进行比较[2]。
关键词
膝关节
髌旁
内侧
入
路
股
内侧
肌
下方
入
路
全膝关节置换术
功能训练
分类号
R687.4 [医药卫生—骨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全膝关节置换不同入路对伸膝装置影响的比较
周超
彭玮
司志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股内侧肌下方入路并3D打印导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邬波
柳椰
马旭
翟良全
杜明昌
谭成波
杨政博
付恂
赵晗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18
1
原文传递
3
采用股内侧肌下方入路与髌旁内侧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庄勇
尹纪光
《饮食科学》
201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