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朱丹溪对经络学说的贡献 被引量:4
1
作者 袁宜勤 《江西中医药》 2000年第6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经络学说 朱丹溪 经络诊断 经络
下载PDF
经络病候传变规律研究探析
2
作者 郭静 高原 曾芳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63-1367,共5页
文章通过梳理经络病候传变的文献情况,总结出经络病候传变包含的“病-证-症-经-穴-术-时”7个关键因素;通过梳理多层张量数据表达方式在文本研究方面的运用,以及多视图谱聚类方法在构建经络病候传变模型上的优势,为未来文献研究在各层... 文章通过梳理经络病候传变的文献情况,总结出经络病候传变包含的“病-证-症-经-穴-术-时”7个关键因素;通过梳理多层张量数据表达方式在文本研究方面的运用,以及多视图谱聚类方法在构建经络病候传变模型上的优势,为未来文献研究在各层面、各维度文本数据“点-点、点-边、点-图、边-图、图-图”等的融合重构和聚类分析方面提供了新思路,为传承发展中医病机理论、提高临床诊疗实效提供新视角、探索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 研究 传变 规律分析 文献研究
原文传递
经脉不通对大鼠行为学及胃肠动力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叶丰瑶 张维波 +5 位作者 王燕平 贾术永 宋晓晶 李宏彦 顾鑫 熊枫 《中医药导报》 2019年第6期26-30,共5页
目的:采用行为学以及胃肠动力指标对大鼠经脉不通证候模型进行评价,为探索中医经络病候模型提供评价方法和基础。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1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非经结扎组10只,胃经结扎组10只和肾经结扎组11只。空白对照组... 目的:采用行为学以及胃肠动力指标对大鼠经脉不通证候模型进行评价,为探索中医经络病候模型提供评价方法和基础。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1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非经结扎组10只,胃经结扎组10只和肾经结扎组11只。空白对照组大鼠只进行麻醉处理,其余3组大鼠均用结扎法在相应的非经脉线或经脉线上进行结扎堵塞低流阻通道造模。采用旷场实验、糖水偏好实验观察行为学变化,通过计算胃残留率及小肠推进率观察胃肠动力变化。结果:胃经结扎组大鼠在造模后第1周行为学得分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在造模后第4、5周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肾经结扎组大鼠在造模后第1、2、4、5周行为学得分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或P<0.05);胃经结扎组大鼠在造模后第1周行为学得分显著低于非经结扎组(P<0.05),第5周显著高于非经结扎组(P<0.05);肾经结扎组大鼠在造模后每周行为学得分均显著低于非经结扎组(P<0.05或P<0.01)。胃经结扎组和肾经结扎组大鼠在造模后第1周中央区停留时间均显著少于空白对照组和非经结扎组(P<0.05)。胃经结扎组大鼠在造模后糖水偏好值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非经结扎组(P<0.01)。胃经结扎组大鼠小肠推进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非经结扎组(P<0.05)。结论:结扎堵塞大鼠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阴肾经循经低流阻通道,可导致与胃经、肾经病候相关的情志状态与胃肠动力改变,说明结扎法能引起大鼠相对特异性变化。本实验为经络疾病证候模型提供了评价手段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脉不通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阴肾经 经络 行为学 胃肠活动 中医证模型 大鼠
下载PDF
络病理论治疗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述要 被引量:3
4
作者 朱浩宇 冯晓纯 米佳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3年第4期321-322,共2页
腹型过敏性紫癜是过敏性紫癜的常见临床类型,发病急,病情重,临床治疗棘手。现代医学对过敏性紫癜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运用中医络病理论分析其病因病机,腹型紫癜的病位在阴络(胃络、肠络),邪毒滞络为腹型紫癜的发病之本,基本病理... 腹型过敏性紫癜是过敏性紫癜的常见临床类型,发病急,病情重,临床治疗棘手。现代医学对过敏性紫癜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运用中医络病理论分析其病因病机,腹型紫癜的病位在阴络(胃络、肠络),邪毒滞络为腹型紫癜的发病之本,基本病理环节为络脉瘀阻。拟理气活血,化瘀通络的治疗大法,选用桃仁红花煎治疗本病,并随证加味,临床应用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 过敏性 经络 中医 儿童
下载PDF
论从信息角度开展经络病候诊断客观化的研究
5
作者 李子孺 刘颂豪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90-691,698,共3页
从信息的角度开展经络病候诊断客观化的研究,能与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对中医适用诊断技术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为经络实质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把握人体“气血”的时间、空间异常信息,是从信息角度开展经络病候诊断客观化... 从信息的角度开展经络病候诊断客观化的研究,能与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对中医适用诊断技术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为经络实质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把握人体“气血”的时间、空间异常信息,是从信息角度开展经络病候诊断客观化的思路,包括理论、技术、实验三方面的研究与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 中医诊断客观化 信息
下载PDF
中医的认识方式:随师学习感悟
6
作者 欧阳珊婷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125-126,共2页
笔者学医12年,算初步人中医之门,2007年10月至今跟王居易老师临床学习,发现学习中医的方法成为中外争论的课题,自上世纪20年代始,中医界对这个问题进行不断的争论。而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完全适合学中医。经过学院的训练,自己埋头... 笔者学医12年,算初步人中医之门,2007年10月至今跟王居易老师临床学习,发现学习中医的方法成为中外争论的课题,自上世纪20年代始,中医界对这个问题进行不断的争论。而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完全适合学中医。经过学院的训练,自己埋头读书,从师的经历,笔者发现中医有3种主要的学习方法,即:解读、实践和领悟。而此成为中医独特的认识方式,它和现代认知论的学科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方式 中医文献 临床实践 感悟 学习方法 解读 经络 医典 认知论 张景岳
下载PDF
浅谈循经辨证在中医临诊的应用 被引量:8
7
作者 林韶冰 刘懿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609-611,共3页
关键词 经络辨证 经络辨证 应用
下载PDF
和胃针法治疗失眠理论探析
8
作者 黄天奇 傅璐瑶 +1 位作者 何克林 马睿杰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781-786,共6页
[目的]总结马睿杰教授运用和胃针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阐释和胃针法治疗失眠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思路。[方法]通过临床跟师学习,并查阅中医典籍和现代医学对失眠的临床研究文献,从马睿杰教授对失眠的病因病机认识、和胃针法的组成及... [目的]总结马睿杰教授运用和胃针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经验,阐释和胃针法治疗失眠的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思路。[方法]通过临床跟师学习,并查阅中医典籍和现代医学对失眠的临床研究文献,从马睿杰教授对失眠的病因病机认识、和胃针法的组成及取穴依据、和胃针法治疗失眠的理论及机制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马睿杰教授对本病的辨治思路。[结果]马睿杰教授认为,人之寤寐由心神主导,依靠营卫阴阳调节,与脏腑功能相关,其中脾胃功能的失常与失眠的发生密切相关。治疗本病,重视经络病候理论和中焦脾胃气机,认为足阳明胃经经气逆乱、营卫失和,脾胃亏虚、心神失养,升降失常、斡旋失司是失眠发生的重要原因。和胃针法是马睿杰教授以天枢、足三里、内关、公孙为主穴治疗失眠等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总结,此针法通过调畅脾胃气机、健运脾胃功能、平衡机体阴阳等改善失眠。[结论]和胃针法在失眠的临床治疗中具有取穴精简、疼痛感轻、远期疗效好的特点,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失眠具有切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胃针法 失眠 经络理论 脾胃 理论探讨 足阳明胃经 临床经验 马睿杰
下载PDF
诊脉与经络病候及针灸治疗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欧阳珊婷 柳长华 刘阳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192-192,共1页
中医早期的诊脉与经脉病候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诊脉技术与经脉学说促进了针灸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古人通过诊察多处“脉动”和观察多处的脉络,进而发现身体上下的联系,进而累积经验,发展理论,创造出针灸穴位治疗疾病的医学。《黄帝内... 中医早期的诊脉与经脉病候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诊脉技术与经脉学说促进了针灸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古人通过诊察多处“脉动”和观察多处的脉络,进而发现身体上下的联系,进而累积经验,发展理论,创造出针灸穴位治疗疾病的医学。《黄帝内经》中多处强调诊察经脉是进行针灸治疗之前的必要过程,并叙述多种诊脉的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治疗 诊脉 经络 《黄帝内经》 经脉 针灸理论 经脉学说 穴位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