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9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艾灸与经络穴位红外辐射特性 被引量:105
1
作者 邓海平 沈雪勇 丁光宏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5-107,共3页
人体是一个天然的红外辐射源。人体红外辐射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可反映人体脏器和全身各部的代谢变化。经络对热的远距离传递以及艾灸激发循经高温线的现象 ,提示艾灸除了温热效应之外 ,光的非热效应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重要因素... 人体是一个天然的红外辐射源。人体红外辐射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可反映人体脏器和全身各部的代谢变化。经络对热的远距离传递以及艾灸激发循经高温线的现象 ,提示艾灸除了温热效应之外 ,光的非热效应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重要因素。而传统间接灸与人体穴位红外辐射光谱的惊人一致性 ,提示艾灸与穴位红外共振辐射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线 艾条灸 温热效应 脏腑病变 经络
下载PDF
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主要特征和显现规律研究 被引量:103
2
作者 胡翔龙 汪培清 +2 位作者 许金森 吴宝华 许小洋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25-328,共4页
利用红外辐射成像技术 ,对人体体表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结果表明这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群之中的正常生命现象 ,证实了古人对十四经脉循行路线的描述 ,并归纳出它的 5个基本特点和显现的规律 。
关键词 循经红升辐射轨迹 经络 红外辐射成像技术 人体 体表 显现规律 主要特征
下载PDF
穴位按摩在产后缺乳产妇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05
3
作者 朱云飞 刘玉玲 全小明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3-37,共5页
目的:评价穴位按摩对产后缺乳产妇的作用效果。方法:将6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剔除2例,最终观察组28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以产科术后常规护理,指导产妇母乳喂养,进行产后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 目的:评价穴位按摩对产后缺乳产妇的作用效果。方法:将6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剔除2例,最终观察组28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以产科术后常规护理,指导产妇母乳喂养,进行产后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与乳房相关的经络选取相关穴位进行按摩,于术后第3天上午8:00–9:00进行,每天1次,每个穴位按揉1 min,持续5 d。比较两组产妇泌乳量、乳房充盈度、乳汁淤积程度及乳汁黏稠度,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干预第1、2天两组产妇的泌乳量、乳房充盈度、乳汁淤积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3~5天观察组泌乳量、乳房充盈度、乳汁淤积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产妇的乳汁黏稠度在前4 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5天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显效率为64.3%(18/28),高于对照组的13.3%(4/30,P<0.05)。结论:在与乳房密切相关的经络上选取穴位进行按摩可有效促进缺乳产妇术后乳汁的分泌,减轻涨奶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缺乳 穴位按摩 经络
原文传递
艾灸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91
4
作者 兰蕾 常小荣 +2 位作者 石佳 张国山 谭静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12期2616-2620,共5页
灸法能防病保健,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引热外行。国内外研究普遍认为经络腧穴与艾灸物理化学作用的有机结合,产生了灸法的"综合效应"。对上述研究进展作以综述,并提出对灸法研究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 艾灸机理 物理作用 化学作用 药效 经络 腧穴
下载PDF
《内经》经筋的实质是神经 被引量:82
5
作者 秦玉革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7-150,共4页
通过解剖、定位、症状、临床及五行理论的对比分析,否定了后人对经筋的错误认识,论证了《内经》经筋的实质是以周围神经的躯体神经为主,含少部分中枢神经及植物神经功能。这一概念的澄清与回归,无论是对中医的继承、发展及中西医结合,... 通过解剖、定位、症状、临床及五行理论的对比分析,否定了后人对经筋的错误认识,论证了《内经》经筋的实质是以周围神经的躯体神经为主,含少部分中枢神经及植物神经功能。这一概念的澄清与回归,无论是对中医的继承、发展及中西医结合,还是科研、临床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 实质 《内经》 中医 神经
下载PDF
人体手臂部几个穴位与非穴位区红外辐射光谱特征 被引量:73
6
作者 丁光宏 姚伟 +7 位作者 褚君浩 沈雪勇 黄志明 刘辉 王盛章 杨静 魏瑚 费伦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3期2530-2535,共6页
用红外光谱检测装置记录到7名成人志愿者内关、劳宫和合谷穴等穴位区与其两侧旁开对照点红外光谱共63条, 从中发现: 人体红外辐射强度的个体差异以及穴位与非穴位区的红外辐射强度的差别都较大, 但频谱特性的差异却不大, 这表明人体红... 用红外光谱检测装置记录到7名成人志愿者内关、劳宫和合谷穴等穴位区与其两侧旁开对照点红外光谱共63条, 从中发现: 人体红外辐射强度的个体差异以及穴位与非穴位区的红外辐射强度的差别都较大, 但频谱特性的差异却不大, 这表明人体红外辐射具有相同的生物物理学基础; 在4-14 μm段, 人体辐射与黑体辐射差别不大, 而在4和14 μm波段人体辐射与黑体辐射差别 较大, 这表明人体表面除了主要的热致红外辐射外还存在其他原因的红外辐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穴位 红外辐射 光谱 经络 人体手臂部
原文传递
筋膜学说解读中医经络实质及针灸作用机制 被引量:69
7
作者 王春雷 吴金鹏 +1 位作者 王军 原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12-314,共3页
通过对筋膜结缔组织的发育生物学回顾,提出筋膜学假说,认为人体内可能存在一个有别于已知九大功能系统的新功能系统——筋膜系统,发挥机体的自体监控修复与支持储备功能,并从筋膜学角度,探讨中医经络实质及针灸作用机制。
关键词 筋膜学 经络 针灸机制 筋膜系统 自体监控修复与支持储备系统
下载PDF
P物质和组胺在经络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被引量:62
8
作者 史文春 赵晏 张保真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3-35,共3页
应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到微量P物质或组胺注于大鼠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的"肝俞"至"胆俞"一段的皮下部位,可以引起外周感觉神经末梢的传入放电明显增多。表明P物质和组胺可能是经脉线上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关键词 P物质 组胺 药理学 神经传递 经络
下载PDF
经络学说在中药透皮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68
9
作者 赵立岩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35-337,共3页
关键词 穴位贴敷法 经络 中药透皮治疗
下载PDF
肌筋膜触发点的理解:针灸与干针之争和现代针理学 被引量:69
10
作者 黄强民 张亚丹 +4 位作者 马彦韬 侯波 费青青 谭树生 张辉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79-784,共6页
比较肌痛触发点(激痛点)与针灸穴位的异同点。肌痛触发点可明确看到B超下挛缩结节,而针灸穴位目前没有;肌痛触发点在临床症状上出现的牵涉痛路径与针灸经络路径近似,所以定位肌痛触发点要以牵涉痛为路径与定位针灸穴位要以经络为导向类... 比较肌痛触发点(激痛点)与针灸穴位的异同点。肌痛触发点可明确看到B超下挛缩结节,而针灸穴位目前没有;肌痛触发点在临床症状上出现的牵涉痛路径与针灸经络路径近似,所以定位肌痛触发点要以牵涉痛为路径与定位针灸穴位要以经络为导向类似;针刺肌痛触发点以扎跳为准,而针刺针灸穴位主要以酸胀麻痛为准。从临床观察到基础实验研究提供了大量肌痛触发点用针的病理生理学证据。认为肌痛触发点可能就是现代科学研究下的中医精准穴位,经络是神经、血管和筋膜力学思路的综合。针灸与干针尽管理论不同,但中西医的科学基础是贯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痛触发点(激痛点) 穴位 针灸 干针 湿针 牵涉痛 经络
原文传递
“经筋”实质的系统科学研究 被引量:67
11
作者 茹凯 刘天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29-233,245,共6页
十二经筋是中医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十二经脉关系紧密,在对经筋实质的研究中主要有肌肉说和神经说两种相互矛盾的观点。系统科学是相对于还原论的整体论科学,以系统结构的观点、控制的观点、信息的观点看待研究对象的功能和信息... 十二经筋是中医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十二经脉关系紧密,在对经筋实质的研究中主要有肌肉说和神经说两种相互矛盾的观点。系统科学是相对于还原论的整体论科学,以系统结构的观点、控制的观点、信息的观点看待研究对象的功能和信息涌现机制。针对经筋理论解释的矛盾点,在系统科学思维的指导下,结合"易筋经"功法理论和实践体验,综合现代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相关知识,定性地解读了经筋是由肌梭、肌腱以及韧带关节囊等具有张力本体感受性的线性组织功能连续而成的,具有形态、功能与感知信息相统一的人体有机系统组织。并细致分析了它的系统结构、功能性与肌肉间的互动关系、信息感受机制。最后还运用这一理论分析解答了中医经筋系统的循行规律、临床病症以及与精神的关系问题,都较好地说明了该理论解释的合理性、适用性、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筋 易筋经 经络 系统科学 实质研究
原文传递
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加热诱发 被引量:59
12
作者 胡翔龙 许金森 +3 位作者 叶蕾 杨杰 汪培清 吴宝华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8,共3页
在经脉线上的穴位或非穴位点加热 ,都可诱发出与该经脉路线基本一致的红外辐射轨迹 .经脉线上相关组织的导热性显著高于非经的对照部位 ,二者的物理学特性确有不同 .这一发现为进一步探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形成机理及其相关的物质基础 。
关键词 红外热像图 循经红外辐射轨迹 经脉循行路线 经络 中医学 人体体表 加热诱发
下载PDF
经脉温度特性的红外热像图显示 被引量:55
13
作者 张栋 付卫星 +2 位作者 王淑友 魏正岫 王凤玲 《针刺研究》 CAS CSCD 1996年第3期63-67,共5页
本文应用红外热像方法对43例健康人体躯干的体表温度进行了观察,目的是了解无大中血管纵向分布的前后正中线(督任二脉循行部位)上温度分布的特点。结果显示:自然状态下,57.1%的受试者背部正中线和7.7%的腹部正中线上具有纵向... 本文应用红外热像方法对43例健康人体躯干的体表温度进行了观察,目的是了解无大中血管纵向分布的前后正中线(督任二脉循行部位)上温度分布的特点。结果显示:自然状态下,57.1%的受试者背部正中线和7.7%的腹部正中线上具有纵向分布的高温线(带);在分别对命门穴和中肮穴艾灸后,70.4%的受试者背部正中线及56.0%的受试者腹部正中线上温度升高,并可形成较自然状态下更长。连续性更好的高温线(带);背中线上的高温线及艾灸后出现的升温线较长,最长可达约50厘米,而腹中线上的该线则较短,一般在10-30厘米左右。结果提示:循躯干前后正中线分布的高温线(带)似是督任二脉温度特性的客现显示,而该线(带)的形成可能与致密结缔组织或微循环的某种特异性调节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像技术 皮肤温度 经络 结缔组织
下载PDF
人体体表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形成机理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57
14
作者 胡翔龙 许金森 +3 位作者 汪培清 许小洋 高凌云 吴宝华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5-180,I001,I002,共8页
论述了皮肤的微循环状态和经脉线下深部组织中的传热通道 ,是形成循经红外辐射轨迹 (IRRTM)的两个主要因素 ,尤以后者更为重要 .该通道由深及浅 ,由多种已知的组织组成 ,可能还有一些未知的因素参与 .该处氧分压和组织温度较高 ,微循环... 论述了皮肤的微循环状态和经脉线下深部组织中的传热通道 ,是形成循经红外辐射轨迹 (IRRTM)的两个主要因素 ,尤以后者更为重要 .该通道由深及浅 ,由多种已知的组织组成 ,可能还有一些未知的因素参与 .该处氧分压和组织温度较高 ,微循环旺盛 ,能量代谢活跃 ,为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和传递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像图 循经红外辐射轨迹 经络 皮肤微循环 热传导
下载PDF
针灸影响微循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5
15
作者 林丽娇 许金森 +1 位作者 朱小香 郑淑霞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3-208,共6页
对近年来公开发表有关针灸对微循环影响的中英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传统中医经络理论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微循环有着微妙的联系,这种联系对经络的实质性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突破口;针灸可以通过多环节、多途径、多层次调节生理或病理状态... 对近年来公开发表有关针灸对微循环影响的中英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传统中医经络理论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微循环有着微妙的联系,这种联系对经络的实质性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突破口;针灸可以通过多环节、多途径、多层次调节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的机体微循环状态,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腧穴特异性的特点。鉴于当前研究存在着诸多不足,期待今后增加设计严谨、大样本、广泛开展的多中心联合实验予以规范系统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经络 微循环 综述
原文传递
经络的解剖学发现与筋膜学理论 被引量:54
16
作者 原林 白宇 +7 位作者 黄泳 吴金鹏 王春雷 王军 杨春 戴景兴 沙鸥 姚大卫 《上海针灸杂志》 2011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明确针灸穴位和经络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数字人数据和CT,MRI数据,对人体结缔组织断面图像进行标记和重建,并与中医经络相比较。对全身筋膜结缔组织支架进行生物进化和胚胎发育分析。结果对人体结缔组织断面图像进行标记和重建,... 目的明确针灸穴位和经络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数字人数据和CT,MRI数据,对人体结缔组织断面图像进行标记和重建,并与中医经络相比较。对全身筋膜结缔组织支架进行生物进化和胚胎发育分析。结果对人体结缔组织断面图像进行标记和重建,显示出与中医经络记载走行接近的影像结构,提示全身的结缔组织均与经络密切相关。结论经络的解剖学基础是人体筋膜支架。穴位是筋膜上在接受刺激时能产生较强生物信息的部位。作者提出一种新的解剖学分科方法和学术研究领域,即筋膜解剖学。筋膜解剖学认为人体是由非特异性结缔组织支架所构成的支持与储备系统以及由已分化功能细胞所构成的功能系统所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 穴位 解剖学 筋膜学 结缔组织
下载PDF
人体组织液定向流动与经络 被引量:44
17
作者 丁光宏 杨静 +6 位作者 陈尔瑜 沈雪勇 党瑞山 彭伟 承焕生 刘芳 费伦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811-818,共8页
关于人体经络本质的研究发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如在穴位注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小分子可观察到物质沿和古人描述的经络差不多的经线迁移,人们不仅得到了这样迁移的图像,而且还测量到了迁移的速度。但对这种循经的物质迁移一直没能从理论上... 关于人体经络本质的研究发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如在穴位注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小分子可观察到物质沿和古人描述的经络差不多的经线迁移,人们不仅得到了这样迁移的图像,而且还测量到了迁移的速度。但对这种循经的物质迁移一直没能从理论上给予解释。通过对人体小腿段胆经和胃经“地”的位置巨微解剖观察发现,经络线位置的骨间膜腓侧和胫侧的血管自上而下呈不均匀分布,在穴位区毛细血管密集,且在穴位和经线上的毛细血管排列呈与经线平行状,根据这一解剖事实,建立了一种毛细血管血浆与组织液交换的血液动力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数值模拟发现,在这样的解剖结构下,组织液能产生一种定向的流动并在毛细血管密集的穴位区获得加速,并不断接力构成一条与经络线相吻合的流线。在这种流线上物质可以定向输运,计算表明在生理状态下这种输运的速度为数厘米至数十厘米每分,这和实验观察到的循经感传速度及放射性核素循经迁移速度相一致。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组织压力增高、动脉压改变以及血管壁通透性的变化都会影响流速,这和人体经络的特征是相符合的,为解释经络的科学机理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络 组织液 流体力学 数值模拟动力学模型 流线 血液动力学模型 定向流动
下载PDF
《黄帝内经》气血经络概念解析 被引量:51
18
作者 张维波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08-716,共9页
对《黄帝内经》中涉及气血经络的一系列概念进行解析,通过分析《黄帝内经》描述的各概念之间的关系,结合后人的注释和现代科学知识,逐步用已知的概念阐明未知概念。指出经络是对血脉、分肉、筋等概念的分级概念,营卫是气血的部位层次概... 对《黄帝内经》中涉及气血经络的一系列概念进行解析,通过分析《黄帝内经》描述的各概念之间的关系,结合后人的注释和现代科学知识,逐步用已知的概念阐明未知概念。指出经络是对血脉、分肉、筋等概念的分级概念,营卫是气血的部位层次概念,气在不同的位置和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名称,是人体体液的不同表现形式,将气血经络概念用列表和图示的形式表示出来,成为层次分明的概念体系,为理解《黄帝内经》的思想提供了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血 经络 营卫 黄帝内经 解析
原文传递
眼针疗法的理论基础探讨 被引量:48
19
作者 王鹏琴 王健 +1 位作者 周鸿飞 李敬林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4期700-703,共4页
眼针疗法是彭静山教授首创的一种微针疗法。分为观眼识证和眼针疗法两部分。依据《证治准绳》所载"目形类丸,瞳神居中而前,如日月之丽东南而晚西北也。内有大络六,谓心、肺、脾、肝、肾,命门各主其一;中络八,谓胆、胃,大小肠,三焦... 眼针疗法是彭静山教授首创的一种微针疗法。分为观眼识证和眼针疗法两部分。依据《证治准绳》所载"目形类丸,瞳神居中而前,如日月之丽东南而晚西北也。内有大络六,谓心、肺、脾、肝、肾,命门各主其一;中络八,谓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各主其一;外有旁支细络莫知其数,皆悬贯于脑,下连脏腑,通畅血气往来以滋于目。故凡病发,则有形色丝络显现,而可验内之何脏腑受病也…"结合《内经》关于眼与脑、脏腑、经络的联系的论述,及八廓八卦确立了眼周八区十三穴。观察白睛脉络颜色、形态变化以诊断疾病,根据变化及辨证在眼眶周围针刺以防病治病。提出"眼络于脑,通调脏腑"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针疗法 经络 脏腑
下载PDF
人体体表经脉循行路线的自然显示 被引量:45
20
作者 胡翔龙 吴宝华 汪培清 《针刺研究》 CAS CSCD 1993年第2期83-89,共7页
本文在红外辐射成像的基础上,提取体表强度相同的瞬时红外辐射信号,并连续加以显示。在完全没有外加因素刺激或干扰的情况下,成功地显示了体表自然存在的红外辐射轨迹。对30名自愿者进行了49次观察,记录到594条辐射轨迹。这些轨迹呈线带... 本文在红外辐射成像的基础上,提取体表强度相同的瞬时红外辐射信号,并连续加以显示。在完全没有外加因素刺激或干扰的情况下,成功地显示了体表自然存在的红外辐射轨迹。对30名自愿者进行了49次观察,记录到594条辐射轨迹。这些轨迹呈线带状,长者可通达多个体区,行程与古典十四经脉的路线基本一致或完全一致,其中约有三分之一表现得颇为典型。本文所建立的方法使我们第一次能够直观地看到人体体表自然存在的经脉循行路线,证实了古代医籍中对经络的描述,实现了多年来人们的期望和追求。这些结果更加确凿地证明经络是人体固有某种“组织”和功能,它在“外周”必然有其相应的物质基础,为阐明经络的实质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经脉 经络 循经 红外辐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