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进行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后椎体"空壳现象"Logistic回归分析,为提升胸腰椎骨折手术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15-01-2017-01于我院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12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目的进行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后椎体"空壳现象"Logistic回归分析,为提升胸腰椎骨折手术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15-01-2017-01于我院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12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通过CT图像观察椎体"空壳现象"发生情况,将出现"空壳现象"患者设为观察组,未发生者设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病历资料,调查性别、年龄、合并骨质疏松等,通过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椎体"空壳现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24例患者术后12个月内出发生椎体"空壳现象"现象72例,发生率58.06%;两组合并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程度、骨折类型、椎体复位程度、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合并慢性疾病等因素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椎体压缩程度≥50%、合并骨质疏松症、年龄≥60岁,均是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后椎体"空壳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后椎体"空壳现象"发生率较高,椎体压缩程度≥50%、年龄≥60岁、合并骨质疏松症均会增加其发生风险。展开更多
目的探究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外科治疗后椎体空壳体积改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浙江省荣军医院收治的90例脊柱爆裂性骨折外科治疗后椎体空壳体积改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观察组。并回顾性分析同期收治的90例...目的探究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外科治疗后椎体空壳体积改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浙江省荣军医院收治的90例脊柱爆裂性骨折外科治疗后椎体空壳体积改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观察组。并回顾性分析同期收治的90例外科治疗后椎体空壳体积未改变的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外科治疗后椎体空壳体积改变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ol,BMI)、合并慢性疾病、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程度、骨折撑开复位、椎体复位程度和骨块再吸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36、6.035、8.427、6.883、5.182、6.921、4.273、8.427,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合并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程度高、骨折过渡撑开为外科治疗后椎体空壳体积改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合并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程度高、骨折过渡撑开为外科治疗后椎体空壳体积改变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对高危患者加强监测,以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改善预后。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进行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后椎体"空壳现象"Logistic回归分析,为提升胸腰椎骨折手术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15-01-2017-01于我院行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12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通过CT图像观察椎体"空壳现象"发生情况,将出现"空壳现象"患者设为观察组,未发生者设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病历资料,调查性别、年龄、合并骨质疏松等,通过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椎体"空壳现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24例患者术后12个月内出发生椎体"空壳现象"现象72例,发生率58.06%;两组合并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程度、骨折类型、椎体复位程度、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合并慢性疾病等因素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椎体压缩程度≥50%、合并骨质疏松症、年龄≥60岁,均是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后椎体"空壳现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后椎体"空壳现象"发生率较高,椎体压缩程度≥50%、年龄≥60岁、合并骨质疏松症均会增加其发生风险。
文摘目的探究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外科治疗后椎体空壳体积改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浙江省荣军医院收治的90例脊柱爆裂性骨折外科治疗后椎体空壳体积改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观察组。并回顾性分析同期收治的90例外科治疗后椎体空壳体积未改变的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外科治疗后椎体空壳体积改变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ol,BMI)、合并慢性疾病、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程度、骨折撑开复位、椎体复位程度和骨块再吸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36、6.035、8.427、6.883、5.182、6.921、4.273、8.427,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合并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程度高、骨折过渡撑开为外科治疗后椎体空壳体积改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合并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程度高、骨折过渡撑开为外科治疗后椎体空壳体积改变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对高危患者加强监测,以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