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21
1
作者 庞贵根 王宏川 《中国骨伤》 CAS 2002年第2期121-123,共3页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骨折固定 治则 复位固定
下载PDF
跟骨骨折临时外固定牵开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 被引量:4
2
作者 可雨奇 赵鑫 +1 位作者 田欣雨 潘德悦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49-652,共4页
[目的]介绍临时外固定牵开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的手木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0月—2020年12月采取双侧牵开经皮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16例,患者取健侧卧位,分别于跟骨结节、距骨头贯... [目的]介绍临时外固定牵开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的手木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10月—2020年12月采取双侧牵开经皮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16例,患者取健侧卧位,分别于跟骨结节、距骨头贯穿置入1枚斯氏针,内、外侧各连接1个跟骨牵开器,同时牵开,矫正内翻畸形,恢复后关节面平整及跟骨形态,尔后经皮空心螺钉固定跟骨骨折.[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98.00±14.76)min,术后未出现切口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浅层及深部组织感染等情况.术后Gissane角、B?hler角、跟骨长度、跟骨宽度及高度恢复良好,优良率93.75%.[结论]双侧牵开经皮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少,术前等待时间短,治疗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固定牵开 复位固定 空心钉
原文传递
关节镜微创经皮复位固定治疗Schatzker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3
作者 曾权 廖瑛扬 杜宇康 《中国伤残医学》 2022年第20期36-39,共4页
探讨关节镜微创经皮复位固定治疗Schatzker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20年6月就诊的4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20例)采取微创关节镜手术,对照组(20例)采取传统开放性手术,对比... 探讨关节镜微创经皮复位固定治疗Schatzker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20年6月就诊的4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20例)采取微创关节镜手术,对照组(20例)采取传统开放性手术,对比分析2组围术期指标、术后恢复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HSS评分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则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微创关节镜经皮复位固定治疗Schatzker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较好,减少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较小,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较快,膝关节功能恢复较为良好,患者感受到的疼痛感相对较少,是一种安全性较高、适用性较强、应用推广价值较大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微创手术 胫骨平台骨折 复位固定 膝关节功能
原文传递
经皮复位固定技术治疗严重塌陷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效果分析
4
作者 姚克胜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第18期36-37,共2页
目的:观察经皮复位固定用于严重塌陷型跟骨骨折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11月-2018年8月期间于我院接受经皮复位固定术治疗的30例(30侧)跟骨骨折患者,观察治疗效果并予以统计分析。结果:固定术平均时间为(45.8±7.1)分钟,出... 目的:观察经皮复位固定用于严重塌陷型跟骨骨折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11月-2018年8月期间于我院接受经皮复位固定术治疗的30例(30侧)跟骨骨折患者,观察治疗效果并予以统计分析。结果:固定术平均时间为(45.8±7.1)分钟,出血量为(99.4±3.2)ml,住院时间为(15.1±2.0)天。术后未出现皮肤坏死、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后12小时疼痛测评结果表明为中度疼痛。术后患者跟骨长度、高度、宽度、Bohler角、Gissane角和术前相比较,均有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结合AOFAS评分,判定术后足踝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3.3%。结论:采用经皮复位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过程相对安全可靠,近期与远期疗效较为理想,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复位固定 跟骨形态 并发症 疗效观察
原文传递
49例经皮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护理体会
5
作者 周莎莎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9期219-220,共2页
胫骨平台骨折(fracture of tibial plateau)是膝关节创伤中最常见的骨折之一,是典型的关节内骨折,其处理与预后将对膝关节功能产生很大的影响。既往采取的大切口手术,由于对膝关节周围的组织创伤较大,而且对关节腔内其他结构的损伤也... 胫骨平台骨折(fracture of tibial plateau)是膝关节创伤中最常见的骨折之一,是典型的关节内骨折,其处理与预后将对膝关节功能产生很大的影响。既往采取的大切口手术,由于对膝关节周围的组织创伤较大,而且对关节腔内其他结构的损伤也不易处理等缺陷[1],容易导致膝关节的早期退变和关节活动受限等不良后果,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位固定 胫骨平台骨折 护理
下载PDF
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国内外进展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战朝 杨明路 +1 位作者 黄霄汉 喻长纯 《中医正骨》 2003年第1期52-54,共3页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治疗 胫骨骨折 复位固定疗法
下载PDF
跟骨骨折经皮复位固定术后渐进性康复与护理 被引量:8
7
作者 李瑞 曲鑫 王玲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13期71-74,共4页
目的观察渐进性康复护理对跟骨骨折患者经皮复位固定术后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跟骨骨折患者5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渐进性康复护理。分析2组患者的足部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目的观察渐进性康复护理对跟骨骨折患者经皮复位固定术后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跟骨骨折患者5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渐进性康复护理。分析2组患者的足部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疼痛程度评分、疼痛缓解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足部功能恢复优良率、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疼痛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经皮复位固定术后跟骨骨折患者采用渐进性康复干预护理,能有效促进患者足部功能恢复,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复位固定 足部功能 渐进性康复护理 术后疼痛
下载PDF
经皮复位固定技术治疗严重塌陷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近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马利杰 姚双权 +1 位作者 吴昊天 张学斌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17-820,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复位固定技术治疗严重塌陷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近期效果。方法 2016年10月~2018年12月对33例(35侧)跟骨骨折采用经皮推顶复位技术复位距下关节面,恢复跟骨长度、高度和宽度,纠正内外翻畸形,经皮轴向支撑和横向加压螺钉固定... 目的探讨经皮复位固定技术治疗严重塌陷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近期效果。方法 2016年10月~2018年12月对33例(35侧)跟骨骨折采用经皮推顶复位技术复位距下关节面,恢复跟骨长度、高度和宽度,纠正内外翻畸形,经皮轴向支撑和横向加压螺钉固定骨折。结果手术时间(46. 7±6. 9) min。术后无皮肤坏死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2 h VAS疼痛评分(5. 1±1. 2)分。术前跟骨高度(40. 92±4. 11) mm,显著低于术后(44. 53±3. 53) mm(t=4. 114,P=0. 000);术前跟骨宽度(52. 30±4. 70) mm,显著高于术后(41. 66±2. 96) mm(t=10. 433,P=0. 000);术前跟骨长度(71. 81±6. 76) mm,显著低于术后(81. 86±3. 22) mm(t=8. 120,P=0. 000);术前Biohler角中位数5. 00°(-10. 3°~15. 5°),显著小于术后29. 10°(22. 5°~40. 5°)(Z=-5. 160,P=0. 000);术前Gissane角106. 39°±11. 61°,显著小于术后130. 53°±4. 74°(t=10. 938,P=0. 000)。术后6个月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足踝部功能评分(76. 0±6. 1)分,27侧良(77. 1%),8侧可。结论经皮复位、轴向支撑、横向加压固定技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复位固定技术 关节内骨折
下载PDF
经皮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对比 被引量:32
9
作者 陈斌 张焱 +1 位作者 穆帅 何智超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1274-1278,共5页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微创组30例采用经皮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关...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微创组30例采用经皮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关节面经皮复位困难的辅助行跗骨窦小切口直视下复位,常规组30例采用外侧"L"形切口开放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以及VAS和AOFAS评分,影像测量B?hler角和Gissane角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微创组在手术及住院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并发症上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切口均一期愈合,而常规组有7例发生手术切口皮缘坏死,经相应处理后愈合。随访12个月以上,微创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常规组,而AOFAS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测量两组患者在术后B?hler角、Gissane角恢复情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撬拨复位结合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经济适用、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复位固定 跗骨窦切口 开放复位固定
原文传递
脊柱机器人与传统透视辅助下微创经皮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对比研究 被引量:32
10
作者 田野 张嘉男 +4 位作者 陈浩 丁柯元 刘团江 黄大耿 郝定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9-75,共7页
目的比较脊柱机器人辅助和传统透视辅助下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植钉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2月-2018年1月收治的58例单节段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 目的比较脊柱机器人辅助和传统透视辅助下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植钉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2月-2018年1月收治的58例单节段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脊柱机器人辅助经皮复位内固定组,28例)和B组(传统透视辅助经皮复位内固定组,30例)。两组患者均无神经症状,不合并其他骨折和脏器损伤。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部位、骨折AO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及术前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矢状面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植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手术费用、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评分、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矢状面Cobb角。参考Neo等的方法评估植入椎弓根螺钉的精确性。结果A组植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均显著少于B组,手术费用高于B组(P<0.05);但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2个月。A、B组术后精确植钉百分率分别为93.75%(150/160)和84.71%(144/1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20,P=0.008)。除A组发生术后切口浅部感染1例,经换药后切口愈合外,两组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5,P=0.547)。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矢状面Cobb角、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机器人和传统透视辅助下经皮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无神经症状胸腰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机器人 透视 复位固定 胸腰椎骨折 植钉 准确性
原文传递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1
作者 李永全 董荣华 《医学综述》 2016年第14期2788-2791,共4页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肱骨近端骨折大多采用非手术治疗,但当骨折移位明显或骨折不稳定时常需手术方法治疗。骨近端骨折大多无明显移位,可采用非手术治疗手段;对于移位性肱骨近端骨折,临床上主要采用非手术治疗、经皮复... 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肱骨近端骨折大多采用非手术治疗,但当骨折移位明显或骨折不稳定时常需手术方法治疗。骨近端骨折大多无明显移位,可采用非手术治疗手段;对于移位性肱骨近端骨折,临床上主要采用非手术治疗、经皮复位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髓内针、肩关节置换等治疗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合的骨折类型和术后并发症,需要医师根据患者的情况作出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肩关节置换术 复位固定
下载PDF
钢板与髓内钉治疗“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的对比 被引量:11
12
作者 石华峰 王庆伟 +4 位作者 王华松 谢辉 黄继锋 蔡贤华 丰瑞兵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78-1082,共5页
[目的]对比切开复位钢板与闭合复位Trige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病例资料,其中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即开放... [目的]对比切开复位钢板与闭合复位Trige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病例资料,其中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即开放钢板组39例,骨折按Neer分型:2部分30例,3部分4例,4部分3例,骨折脱位型2例;采用闭合复位Trige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即闭合髓内钉组43例,2部分38例,3部分3例,4部分1例,骨折脱位型1例。[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开放钢板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术后引流量方面显著多于闭合髓内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2例患者随访12~48个月,平均(19.73±4.59)个月。随术后时间延长,两组患者Constant-Murley评分均显著增加,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个月,开放钢板组的Constant-Murley评分低于闭合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两组间Constant-Murle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显示两组患者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颈干角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1周时两组间颈干角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颈干角均较术后1周时稍有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未见内固定物松动、移位或断裂等并发症,开放钢板组1例出现肱骨头坏死。[结论]切开复位钢板与闭合复位Trige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均能获得较好效果,闭合复位Trigen髓内钉治疗创伤更小的同时,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开放复位固定 复位固定 锁定钢板 髓内钉
原文传递
经皮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隐匿性Lisfranc损伤 被引量:9
13
作者 陈玉宏 高翔 张殿英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78-681,共4页
[目的]评介经皮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隐匿性Lisfranc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12月,选择符合条件的32例隐匿性Lisfranc损伤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新鲜损伤19例,陈旧性损伤(外伤后超过6周) 13例,均为单足,平均年龄(36.23±... [目的]评介经皮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隐匿性Lisfranc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12月,选择符合条件的32例隐匿性Lisfranc损伤患者纳入研究,其中新鲜损伤19例,陈旧性损伤(外伤后超过6周) 13例,均为单足,平均年龄(36.23±5.14)岁。术后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量表进行评估,测定术前及术后3个月站立相足底平均压力值。[结果] 32例患者随访12~22个月,平均(16.17±2.41)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内固定物失效、再次骨折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新鲜损伤组与陈旧损伤组的AOFAS评价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相应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新鲜损伤组、陈旧损伤组治疗后3个月足底压力载荷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但相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隐匿性Lisfranc损伤的治疗,经皮闭合复位重建足弓、恢复足内外侧纵弓及横弓解剖形态,牢固内固定均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跗关节 隐匿性Lisfranc损伤 复位固定
原文传递
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6
14
作者 申君熙 于诗洋 潘德悦 《创伤外科杂志》 2023年第10期793-798,共6页
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足部损伤之一,多数由高处坠落或交通事故导致,通常为粉碎性骨折,预后差。由于跟骨骨折较复杂、致残率高、并发症多,其治疗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近年来扩展外侧入路、跗骨窦入路等入路及经... 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足部损伤之一,多数由高处坠落或交通事故导致,通常为粉碎性骨折,预后差。由于跟骨骨折较复杂、致残率高、并发症多,其治疗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近年来扩展外侧入路、跗骨窦入路等入路及经皮复位内固定、关节镜辅助复位固定等微创手术逐渐流行,大大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致残率。本文就近年国内外针对跟骨粉碎性骨折手术入路及内固定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跟骨骨折的治疗提供方法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扩大外侧入路 副骨窦入路 复位固定 微创治疗
下载PDF
经皮植入CF系统万向螺钉治疗中老年胸腰椎骨折的应用效果观察
15
作者 刘金学 陈栋 +1 位作者 周家茂 潘合永 《大医生》 2024年第24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植入CF系统万向螺钉治疗中老年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86例于泗洪分金亭医院接受治疗的中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纳入研究,选例时间为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目的探讨经皮植入CF系统万向螺钉治疗中老年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86例于泗洪分金亭医院接受治疗的中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纳入研究,选例时间为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行切开复位CF系统固定钉内固定术,试验组患者行闭合复位经皮植入CF系统万向螺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影像学指标。结果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具有时间、组间差异,无交互效应差异(F时间=2.735,P时间=0.018;F组间=1.816,P组间=0.030;F_(交互)=1.692,P_(交互)=0.083)。两组患者术前至术后6个月的VAS疼痛评分呈持续降低趋势,且试验组术后3 d的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后凸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的矫正度、丢失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闭合复位经皮植入CF系统万向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中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效果较好,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创伤出血、减轻术后疼痛,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系统 万向螺钉 中老年胸腰椎骨折 复位固定
下载PDF
经皮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髌骨纵形骨折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伟 师佩兰 +1 位作者 肖玉周 王祥 《中华全科医学》 2014年第8期1211-1213,F0003,共4页
目的探究分析经皮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治疗髌骨纵行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以期为提高髌骨骨折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对2010年9月—-2012年9月共8例髌骨纵行骨折患者行经皮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术后第1天,鼓励患者床上进行股四头肌... 目的探究分析经皮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治疗髌骨纵行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以期为提高髌骨骨折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对2010年9月—-2012年9月共8例髌骨纵行骨折患者行经皮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术后第1天,鼓励患者床上进行股四头肌主动收缩舒张训练,术后3d进行助步器辅助下部分负重,术后1周后进行无辅助全负重训练,术后4周后恢复正常行走。术后4—6周门诊复查膝关节正侧位片。术后随访9—18个月,平均12个月,并依据Lyshdm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估。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通过随访调查,8例患者髌骨骨折均愈合良好。较传统开放手术,此方法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患者住院时间较短及功能锻炼早,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Lysholm膝关节评分为93~98分,平均95分,优良率为100%。结论对单纯髌骨纵行骨折患者行经皮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且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少。避免了开放手术导致的术后伤口感染、延迟愈合、不愈合、关节粘连等相关并发症发生。基本不破坏髌骨血液供应,操作易于掌握,能促进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康复快,保证其预后质量,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纵行骨折 复位固定 空心钉
原文传递
经皮钳夹复位固定治疗胫骨螺旋形闭合性骨折的临床分析
17
作者 吴育锋 陈细明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8期44-45,共2页
目的:观察经皮钳夹复位固定治疗胫骨螺旋形闭合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胫骨螺旋形闭合性骨折76例随机分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8例采用经皮钳夹复位固定治疗,对照组38例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组的Lysh... 目的:观察经皮钳夹复位固定治疗胫骨螺旋形闭合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胫骨螺旋形闭合性骨折76例随机分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8例采用经皮钳夹复位固定治疗,对照组38例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组的Lysholm及Irrgang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关节僵硬及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钳夹复位固定治疗胫骨螺旋形闭合性骨折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钳夹复位固定 胫骨螺旋形闭合性骨折 并发症
下载PDF
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9
18
作者 朱建国 黄泳标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5期49-50,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闭合复位微创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经皮闭合复位微创固定(A组,40例)或切开复位固定(B组,46例)治疗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 目的探讨经皮闭合复位微创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的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经皮闭合复位微创固定(A组,40例)或切开复位固定(B组,46例)治疗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Constant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t=26.463,P=0)、住院时间(t=2.651,P=0.029)、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χ2=8.227,P=0.00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B组;Constant评分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92,P=0.181)。结论经皮闭合复位微创固定疗法,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同时,提高了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安全性,对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肱骨近端骨折 闭合复位微创固定
下载PDF
三种术式治疗无神经症状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涛 郑永宏 +2 位作者 许正伟 郝定均 钱立雄 《骨科》 CAS 2020年第3期210-215,共6页
目的比较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微创经皮复位内固定术、切开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三种术式治疗无神经症状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99... 目的比较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微创经皮复位内固定术、切开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三种术式治疗无神经症状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99例无神经症状骨质疏松性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人,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KP组(40例)、经皮复位组(27例)和切开复位组(32例)。收集各组病人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伤椎Cobb角及相关并发症;以随访X线片评价骨折复位情况。结果PKP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0.7±0.1)h、(4.6±1.6)ml、(2.4±0.9)d,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且经皮复位组的出血量、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切开复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组病人术后、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KP组术后、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KP组术后骨水泥渗漏9例,无需处理。经皮复位组1例术后皮下血肿,处理后伤口愈合良好;2例术后钉道松动,无症状,术后1年取出。切开复位组术后病人伤口延迟愈合5例,处理后伤口延迟愈合。结论治疗无神经症状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这三种术式均可安全、有效缓解病人腰背部疼痛症状,但各有优缺点,临床应用还需根据病人诉求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胸腰椎 爆裂骨折 椎体后凸成形术 复位固定 切开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
下载PDF
双钢板固定植骨术结合经皮复位有限固定术在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思景 黎建义 +3 位作者 曾远 郭柱能 黄志全 谭仁斌 《青岛医药卫生》 2018年第4期252-254,共3页
目的探究双钢板固定植骨术结合经皮复位有限固定术在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科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25例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视患者软组织的损伤情况分别进行经皮复位有限固定术和双钢... 目的探究双钢板固定植骨术结合经皮复位有限固定术在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科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25例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视患者软组织的损伤情况分别进行经皮复位有限固定术和双钢板固定植骨术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膝关节功能评分、愈合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5例患者均完成随访,Rasmussen评分优良率达92%,5例出现张力水疱,1例出现浅表感染,1例出现排斥反应,1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导致恢复较差,采取对症治疗后均治愈出院。患者均愈合良好,无骨折畸形愈合、延迟愈合、骨筋膜室综合征、创口溃烂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双钢板固定植骨术结合经皮复位有限固定术在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中能够减少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对膝关节起到生物学固定的作用,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钢板固定植骨术 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 复位有限固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