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目的:比较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至2019年4月,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了17篇文献共1890例患者。术后3个月,两组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血管背部疼痛、复发率、不稳定性、邻近节段疾病(ASD)率、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VAS-腿痛、VAS-腰痛、优良率、硬膜撕裂率、神经功能缺损、椎间感染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ELD在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ASD率、手术时间、血管背部疼痛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效果,但PELD在复发率、失稳率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予以验证。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整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4年7月~2017年6月因单节段LDH行PEL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476例,根据是否再次手术分为再手术组(36例)和...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整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4年7月~2017年6月因单节段LDH行PEL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476例,根据是否再次手术分为再手术组(36例)和对照组(440例)。利用Kaplan-Meier评估法生成累计再手术率。观察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史、糖尿病史、病程、手术时间、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手术及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等级、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Modic改变、腰椎失稳等临床参数,对上述参数做非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P<0.1)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初再次手术的时间间隔为12.2±10.3个月(1~48个月),63.9%的翻修手术(23例)在术后1年内进行,累计再手术率在4年时达到11.5%。再手术组与对照组在年龄≥50岁(52.8% vs 34.3%)、BMI≥24kg/m2(61.1% vs 43.9%)及腰椎失稳(47.2% vs 25.7%)、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16.7% vs 33.6%)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差意义(P<0.1),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Modic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手术主要危险因素为:BMI≥24kg/m2(OR=2.41,95%CI为1.183~4.907,P<0.05),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OR=0.33,95%CI为0.138~0.852,P<0.05)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单节段LDH患者PELD术后再手术多发生于术后1年以内,BMI≥24kg/m2是导致PELD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而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可能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比较经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为自建库至2019年4月,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了17篇文献共1890例患者。术后3个月,两组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血管背部疼痛、复发率、不稳定性、邻近节段疾病(ASD)率、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VAS-腿痛、VAS-腰痛、优良率、硬膜撕裂率、神经功能缺损、椎间感染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ELD在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ASD率、手术时间、血管背部疼痛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效果,但PELD在复发率、失稳率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予以验证。
文摘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整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4年7月~2017年6月因单节段LDH行PEL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476例,根据是否再次手术分为再手术组(36例)和对照组(440例)。利用Kaplan-Meier评估法生成累计再手术率。观察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史、糖尿病史、病程、手术时间、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手术及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等级、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Modic改变、腰椎失稳等临床参数,对上述参数做非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P<0.1)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初再次手术的时间间隔为12.2±10.3个月(1~48个月),63.9%的翻修手术(23例)在术后1年内进行,累计再手术率在4年时达到11.5%。再手术组与对照组在年龄≥50岁(52.8% vs 34.3%)、BMI≥24kg/m2(61.1% vs 43.9%)及腰椎失稳(47.2% vs 25.7%)、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16.7% vs 33.6%)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差意义(P<0.1),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手术医师、突出类型、椎间盘高度、Modic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手术主要危险因素为:BMI≥24kg/m2(OR=2.41,95%CI为1.183~4.907,P<0.05),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OR=0.33,95%CI为0.138~0.852,P<0.05)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单节段LDH患者PELD术后再手术多发生于术后1年以内,BMI≥24kg/m2是导致PELD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而椎间盘未突出部位钙化可能是再手术的保护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