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桡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桡动脉闭塞的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瞿奥林 任艳琴 +3 位作者 郭任维 马明峰 李莉 翟晓娟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0年第6期347-350,共4页
自1989年经桡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nsradial coronary intervention,TRI)首先被Campeau[1]报道后,TRI已在临床上广泛开展,包括欧美国家目前更趋向于TRI而并非是经股动脉入径,因为TRI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成功率高、住院时间少... 自1989年经桡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nsradial coronary intervention,TRI)首先被Campeau[1]报道后,TRI已在临床上广泛开展,包括欧美国家目前更趋向于TRI而并非是经股动脉入径,因为TRI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成功率高、住院时间少等优点。但其相关并发症也逐渐被临床医师所认识。桡动脉闭塞(radial artery occlusion,RAO)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1%~10%[2]。本文就对RAO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措施、干预措施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冠状动脉治疗 桡动脉闭塞
下载PDF
经桡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使用不同鞘管对术后桡动脉闭塞的影响
2
作者 李冰 《大医生》 2024年第13期66-68,共3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中使用不同鞘管对术后桡动脉闭塞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4年2月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收治的180例接受TRI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中使用不同鞘管对术后桡动脉闭塞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4年2月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收治的180例接受TRI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B组和C组,各60例。A组患者采用6F普通鞘管,B组患者采用6F薄壁鞘管,C组患者采用7F薄壁鞘管。比较3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管参数指标水平。结果3组患者穿刺时间、手术时间与造影剂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C组(均P<0.05)。术后3 d,3组患者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舒张期峰值流速(PDV)均高于术前1d,阻力指数(RI)均低于术前1d,且C组患者PSV和PDV均高于A组、B组,RI低于A组、B组(均P<0.05)。3组患者术前1d和术后3d的管腔直径、管腔面积和内中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RI中采用6F薄壁鞘管有助于降低术后桡动脉闭塞等并发症风险,7F薄壁鞘管有助于改善血流动力学,促进患者术后早期恢复,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冠状动脉治疗 鞘管 桡动脉闭塞
下载PDF
经桡动脉入径PCI术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秀华 《哈尔滨医药》 2022年第4期12-14,共3页
目的探究经桡动脉入径(TRA)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ASTEMI患者84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TRA-PCI治疗,观察组给予TRA-PCI联合替罗非班治... 目的探究经桡动脉入径(TRA)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ASTEMI患者84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TRA-PCI治疗,观察组给予TRA-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手术前后冠脉造影测量结果、术前、术后24 h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混合型同工酶(CK-MB)水平,术后1周心功能指标,及出血、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3级获得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观察组血清cTnI、CK-M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观察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血小板减少症,且两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TEMI患者采用TRA-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可改善术后心肌组织灌注,降低术后血清心肌生化标志物水平,改善心功能,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皮冠状动脉 替罗非班
下载PDF
经右侧桡动脉入径行选择性左乳内动脉造影5例体会 被引量:2
4
作者 高翔宇 赵慧强 +5 位作者 陈晖 李东宝 姚道阔 周力 丁晓松 李虹伟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9年第8期474-476,共3页
1 背景由于与静脉移植桥相比,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artery,LIMA)具有显著优越的远期通畅率,被广泛用作旁路移植物[1]。因此,在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当患者被判断为适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 1 背景由于与静脉移植桥相比,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artery,LIMA)具有显著优越的远期通畅率,被广泛用作旁路移植物[1]。因此,在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当患者被判断为适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时,应进行LIMA的术前评估,以确保在用作旁路移植物之前通畅。另一方面,对于使用LIMA作为桥血管的CABG术后患者,如再次评价桥血管通畅情况时,也需要行LIMA造影检查。LIMA桥血管造影检查和介入治疗的经典入路为股动脉入径,近年来采用左侧桡动脉入径造影有所增加[2]。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经桡动脉入径进行介入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医疗质量并降低成本[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 左乳内动脉
下载PDF
经桡动脉入径直接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ASTEMI的临床效果分析
5
作者 崔殿全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23期37-39,共3页
目的 探究经桡动脉入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的临床效果。方法 66例ASTEMI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3例。两组均行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 A组采用经股动脉入路PCI, B组采用经... 目的 探究经桡动脉入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的临床效果。方法 66例ASTEMI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3例。两组均行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 A组采用经股动脉入路PCI, B组采用经桡动脉入径直接PCI。对比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PCI成功率、术后TIMI血流分级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B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PCI成功率分别为96.97%、100.00%,均高于A组的75.76%、72.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TIMI血流分级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12%,低于A组的3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桡动脉入径直接经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ASTEMI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直接皮冠状动脉 替罗非班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下载PDF
桡动脉入径在冠脉造影中的应用
6
作者 吕海权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8年第7期532-533,共2页
目的:探讨桡动脉入径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住院行冠脉造影的患者310例,随机分成两组:桡动脉入径148例(Ⅰ组)、股动脉入径162例(Ⅱ组),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两组动脉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造影剂用量、平均操作时间... 目的:探讨桡动脉入径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住院行冠脉造影的患者310例,随机分成两组:桡动脉入径148例(Ⅰ组)、股动脉入径162例(Ⅱ组),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两组动脉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造影剂用量、平均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平均X线透视时间、血管迷走反应比较Ⅰ组小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桡动脉入径冠脉造影与股动脉入径相比同样成功率高、安全可行,且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平均X线透视时间较短、节约导管耗材,同时术后护理更方便,桡动脉入径为冠脉介入诊治开辟了新途径,可作为冠状动脉造影的常规入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桡动脉 冠状动脉造影术
下载PDF
经桡动脉入径直接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ASTEMI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7
作者 冯洋洋 《基层医学论坛》 2021年第16期2238-2240,共3页
目的探究经桡动脉入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7月1日—2020年6月30日期间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50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 目的探究经桡动脉入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7月1日—2020年6月30日期间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50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经股动脉入径直接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试验组采用经桡动脉入径直接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比2组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CCU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2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的CCU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入径直接经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STEMI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PCI 桡动脉 替罗非班 临床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远端桡动脉入径在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孙鑫 宋坤青 +3 位作者 王能 张峰 董少红 吴炯仁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0年第1期1-9,共9页
引言冠状动脉病变的诊疗技术在不断更新发展。最初时股动脉作为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入径选择,后续得益于鞘管技术的发展,目前桡动脉入径(transr... 引言冠状动脉病变的诊疗技术在不断更新发展。最初时股动脉作为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入径选择,后续得益于鞘管技术的发展,目前桡动脉入径(transradial access,TRA)已经被证实优于股动脉入径[1-2]。相比于股动脉入径,TRA能显著降低出血等血管并发症的发生[3],甚至能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死亡率[4],更为重要的是可增加患者的舒适度[2]。因此,目前我国90%以上的CAG及PCI手术由TRA完成[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冠状动脉治疗 冠状动脉造影 桡动脉 动脉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管并发症 鞘管 冠状动脉病变
原文传递
经桡动脉入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10
9
作者 高东爽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第8期147-148,共2页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入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的奇偶数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PCI联合替罗非...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入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的奇偶数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经桡动脉入径,对照组患者采用经股动脉入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PCI术成功率及LVEF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术后出血率(2.4%)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4%)均低于对照组(14.6%、19.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应用经桡动脉入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联合替罗非班,更够有效的减少术后出血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皮冠状动脉治疗术 替罗非班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下载PDF
替格瑞洛联合经桡动脉PCI术对NSTEMI患者血清Angptl 2及ESM-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秀敏 董志 戚凤君 《河北医药》 CAS 2019年第18期2749-2752,2757,共5页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联合经桡动脉入径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及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就诊的NSTEMI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联合经桡动脉入径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及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就诊的NSTEMI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观察组术前给予阿司匹林300mg嚼服、替格瑞洛180mg顿服,对照组予阿司匹林300mg嚼服,氯吡格雷600mg顿服,2组患者均行经桡动脉入径直接PCI术,术后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治疗,对照组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2组均治疗12个月。结果术前2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水平、Angptl2、Esm-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2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对照组升高更显著,术后7d、术后1个月CRP、IL-6、TNF-α、sCD40L水平下降,观察组下降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术后7d、术后1个月2组患者MPAR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下降较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2组患者的Angptl2、Esm-1水平均升高,且对照组升高显著,术后7d、术后1个月2组的Angptl2、Esm-1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MACE发生率、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格瑞洛联合经桡动脉入径直接PCI术可以降低血清IL-6、sCD40L、Angptl2水平,降低炎性反应,降低ESM-1水平,从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在临床上可广泛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格瑞洛 桡动脉直接PCI术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 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
下载PDF
桡动脉造影验证桡动脉变异的发生及其预测因素 被引量:8
11
作者 图尔荪江·纳曼 李国庆 程慧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8年第2期100-105,共6页
目的探讨桡动脉血管解剖变异的发生率及其临床预测因素。方法入选2016年1月1日至6月30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首次接受经桡动脉入径冠心病介入诊疗的1731例患者。记录所有患者相关基本信息及相关病史,均先行经右侧桡动脉入... 目的探讨桡动脉血管解剖变异的发生率及其临床预测因素。方法入选2016年1月1日至6月30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首次接受经桡动脉入径冠心病介入诊疗的1731例患者。记录所有患者相关基本信息及相关病史,均先行经右侧桡动脉入径桡动脉造影,据桡动脉变异的定义记录动脉解剖变异情况且分桡动脉入径变异组和桡动脉入径正常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对患者桡动脉血管解剖变异的预测价值。结果 1731例患者中桡动脉血管解剖变异86例(4.97%)其中男性47例,女性39例。桡动脉入径变异组中桡动脉痉挛的发生率33.72%(29/86),而桡动脉入径正常组中桡动脉痉挛发生率2.74%(45/16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桡动脉入径变异组中经右侧桡动脉介入诊疗的失败率26.74%(23/86),而在桡动脉入径正常组中其失败率为1.51%(25/16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右侧桡动脉入径介入诊疗的总体成功率97.23%(1683/1731)。女性、身高低、低体重、高脂血症、吸烟、饮酒、职业等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尿病、体重指数、高血压病、民族等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高脂血症、职业是农民与桡动脉变异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P<0.05),年龄每增加10岁、桡动脉发生变异的风险增加0.264倍(OR1.264,95%CI 1.006~1.587;P=0.044),女性桡动脉发生变异的风险是男性的3.999倍(OR 3.999,95%CI 2.241~7.136;P<0.001),有高脂血症患者桡动脉发生变异的风险是无高脂血患者的1.776倍(OR 1.776,95%CI 1.011~3.122;P=0.046),职业是农民患者桡动脉发生变异的风险是其他职业患者2.188倍(OR 2.188,95%CI 1.238~3.867;P=0.007)。结论桡动脉变异的发生率低,高龄、女性、身高低、低体重、高脂血症、吸烟、饮酒、职业是农民与桡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变异 预测因素 桡动脉治疗
下载PDF
经桡动脉入径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龙波 王智慧 +1 位作者 赵雷 刘斌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5年第1期34-36,共3页
急性心肌梗死为心内科常见急重症,除药物治疗外,再灌注治疗成为降低心肌梗死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的主要手段[1-2]。由于股动脉内径相对较大,不易痉挛,操作方便且穿刺成功率高,术中器械更换方便,且可以置入较为粗大的鞘管以保证手术成功... 急性心肌梗死为心内科常见急重症,除药物治疗外,再灌注治疗成为降低心肌梗死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的主要手段[1-2]。由于股动脉内径相对较大,不易痉挛,操作方便且穿刺成功率高,术中器械更换方便,且可以置入较为粗大的鞘管以保证手术成功率,为医院导管室最为常用的入径[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桡动脉 动脉 皮冠状动脉治疗
下载PDF
两种桡动脉通路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对比
13
作者 潘宇平 王晓玉 金国森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7期135-138,共4页
目的:比较两种桡动脉通路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9月—2022年12月玉环市第二人民医院内二科收治的120例行PCI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鼻烟窝区组选择远端桡动脉入径(TRA)即鼻烟... 目的:比较两种桡动脉通路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9月—2022年12月玉环市第二人民医院内二科收治的120例行PCI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鼻烟窝区组选择远端桡动脉入径(TRA)即鼻烟窝处作为穿刺点,常规组选择经典TRA。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桡动脉痉挛发生率、手臂疼痛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中均未发生桡动脉痉挛的情况;鼻烟窝区组手臂疼痛程度低于常规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烟窝区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67%,低于常规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烟窝区穿刺行PCI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术后手臂疼痛程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冠状动脉治疗 桡动脉通路 鼻烟窝区 桡动脉 穿刺成功率 疼痛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血管扩张药物干预下经桡动脉入径应用7 Fr指引导管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傅向华 耿巍 +4 位作者 谷新顺 郝国贞 范卫泽 姜云发 李世强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4年第12期749-754,共6页
目的评价血管扩张药物干预下经桡动脉入径应用7 Fr指引导管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入选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示分叉病变且适合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随机分成经桡动脉6 Fr指引导管组(6... 目的评价血管扩张药物干预下经桡动脉入径应用7 Fr指引导管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入选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示分叉病变且适合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随机分成经桡动脉6 Fr指引导管组(6 Fr组)和7 Fr指引导管组(7 Fr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动脉鞘管置入成功率、手术操作成功率、完成PCI操作时间、X线透视时间和对比剂用量。随访住院期间、术后30 d内的入径血管相关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共纳入229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其中6 Fr组113例,7 Fr组11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危险因素、临床特征、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 Fr组行常规鞘管置入;7 Fr组先行6 Fr鞘管置入,在充分局部麻醉并给予血管扩张药物的基础上更换为7 Fr动脉鞘管。6 Fr组有4例患者换用7 Fr指引导管进行手术操作;7 Fr组均成功完成PCI术,无患者转至6 Fr组。与6 Fr组相比,7 Fr组完成PCI操作时间更短[(52±9.2)min比(60±10.7)min,P<0.0001],球囊应用数量更少[(2.9±0.6)枚比(3.2±0.4)枚,P=0.002],X线透视时间更短[(24±8.2)min比(28±9.4)min,P=0.02]。两组对比剂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2±25.8)ml比(158±23.5)ml,P=0.20]。住院期间6 Fr组和7 Fr组前臂血肿[4/113例(3.5%)比6/116例(5.2%),P=0.76]及桡动脉闭塞[4/113例(3.5%)比9/116例(7.8%),P=0.26]的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0 d随访,两组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相似[2/99例(2.0%)比4/103例(3.9%),P=0.70],且均未见掌弓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结论在血管扩张药物的作用下,桡动脉血管内径增大,可容性增强,利于7 Fr指引导管分叉病变治疗操作,安全可靠,且并未增加血管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皮冠状动脉治疗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7 Fr指引导管 血管扩张药
下载PDF
上肢康复锻炼支具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应用
15
作者 蔡丽丽 王咏梅 +2 位作者 徐静 宁丽 邵柳俊 《浙江临床医学》 2021年第12期1828-1828,1831,共2页
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理想途径,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不需绝对卧床等优点,常选择桡动脉入径[1],术后一般应用止血装置进行穿刺处止血[2],但容易导致腕部制动受压,使术侧肢体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液循环障碍[3],进... 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理想途径,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不需绝对卧床等优点,常选择桡动脉入径[1],术后一般应用止血装置进行穿刺处止血[2],但容易导致腕部制动受压,使术侧肢体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液循环障碍[3],进而导致穿刺侧肢体发生水肿、疼痛、麻木等情况,甚则发生出血、肿胀、骨筋膜综合征[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筋膜综合征 血液循环障碍 上肢康复 绝对卧床 桡动脉冠状动脉 支具 桡动脉冠脉介 桡动脉
下载PDF
超滑导丝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致颈部血肿2例
16
作者 孙程辉 李倩 +1 位作者 刘亚宁 董秋立 《心脏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738-739,741,共3页
1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男,62岁,既往“高血压”病10年,血压最高160/100 mmHg (1 mmHg=0.133 kPa),平素未口服降压药物,血压控制不正常;“脑梗死”病史2年,未留有后遗症。发现“2型糖尿病”半年,饮食控制血糖。2020年7月7日因“阵发性胸闷... 1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男,62岁,既往“高血压”病10年,血压最高160/100 mmHg (1 mmHg=0.133 kPa),平素未口服降压药物,血压控制不正常;“脑梗死”病史2年,未留有后遗症。发现“2型糖尿病”半年,饮食控制血糖。2020年7月7日因“阵发性胸闷2 d”就诊于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入院诊断为:(1)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2)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3)2型糖尿病;(4)陈旧性脑梗死。入院后给与拜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抗,低分子肝素抗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皮冠状动脉治疗 超滑导丝 颈部血肿
下载PDF
经远端桡动脉入径:一种新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穿刺入径
17
作者 杨丽霞 王建龙 +3 位作者 刘睿方 张英 张薇 周玉杰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0年第1期1-3,共3页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桡动脉入径(transradial access,TRA)介入治疗的方法已被临床广泛接受,其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学习曲线短,患者体验良好。我国PCI手术发展迅猛,中国介入...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桡动脉入径(transradial access,TRA)介入治疗的方法已被临床广泛接受,其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学习曲线短,患者体验良好。我国PCI手术发展迅猛,中国介入医生克服了重重困难,介入手术量已越居世界首位,经桡动脉入径的比例也位居世界第一,超过90%,某些中心甚至超过95%[1]。桡动脉介入大师Kiemeneij教授是首位进行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专家,2017年他在EuroIntervention上率先报道经左手鼻烟窝处桡动脉入径行介入治疗,并证实其安全可行[2]。随后一系列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了采用远端桡动脉入径可使患者术中更为舒适,且术后止血压迫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减少,弥补了常规桡动脉入径的一些不足,同时也成为PCI治疗新的尝试[3]。Kiemeneij教授[2]的早期研究连续性入组了118例患者行PCI治疗,其中70例患者(59%)触摸远端桡动脉搏动明显,适合左侧远端桡动脉入径行PCI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冠状动脉 桡动脉 并发症发生率 压迫时间 患者体验 桡动脉搏动 手术 学习曲线
原文传递
护理专案在降低TRI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中的应用
18
作者 刘辉 王德菊 王德玉 《齐鲁护理杂志》 2023年第14期144-146,共3页
目的:探讨护理专案在降低经桡动脉入径行介入治疗(TRI)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1年4月1日~5月31日85例TRI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术前健康教育及术后指导;将2021年7月1日~8月31日85例TRI患者作为干预组,实施... 目的:探讨护理专案在降低经桡动脉入径行介入治疗(TRI)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1年4月1日~5月31日85例TRI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术前健康教育及术后指导;将2021年7月1日~8月31日85例TRI患者作为干预组,实施护理专案。比较两组TRI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穿刺部位疼痛、肢体肿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水泡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护理专案可降低TRI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治疗 护理专案 并发症 健康教育
下载PDF
经桡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致颈部血肿1例
19
作者 徐承义 刘成伟 +4 位作者 吴明祥 宋丹 彭剑 严亚林 苏晞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7年第10期598-600,共3页
1临床资料 患者女,78岁,身高158 cm,体重65 kg。因"反复胸痛5个月,加重5 h"于2014年8月11日入住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患者入院前5个月反复发作胸痛,位于心前区,性质为闷痛,症状严重时向左上肢放射,多在日间发病,活动后易发作,持续数... 1临床资料 患者女,78岁,身高158 cm,体重65 kg。因"反复胸痛5个月,加重5 h"于2014年8月11日入住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患者入院前5个月反复发作胸痛,位于心前区,性质为闷痛,症状严重时向左上肢放射,多在日间发病,活动后易发作,持续数分钟可缓解。入院前5 h再发胸痛,部位、性质同前,持续不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皮冠状动脉治疗 并发症 颈部血肿
下载PDF
经远端桡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0
作者 徐奕 杨跃进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0年第5期277-279,共3页
桡动脉入径(transradial approach,TRA)自1993年首次应用于临床以来,已逐渐成为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的首选入径[1]。远端桡动脉入径(distal transradial approach,dTRA)作为一种新的介入... 桡动脉入径(transradial approach,TRA)自1993年首次应用于临床以来,已逐渐成为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的首选入径[1]。远端桡动脉入径(distal transradial approach,dTRA)作为一种新的介入治疗入径,近年来在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展[2-10],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和报道仍较少。与传统TRA相比,dTRA被认为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但其推广和应用也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dTRA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与总结,对该入径的解剖学基础、优势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桡动脉 桡动脉 皮冠状动脉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