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置管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58
1
作者 江文 何海燕 +2 位作者 彭娜 刘蕾 曾登芬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66-1470,共5页
目的构建适用于临床的置管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患者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用于医护人员在PICC置管前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系统评估,判断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方法... 目的构建适用于临床的置管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患者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用于医护人员在PICC置管前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系统评估,判断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方法通过前期对PICC置管专业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文献查证和Meta分析,形成置管前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改良德尔菲法对18位PICC护理专家进行咨询和重要性评分,用Excel 2015和SPSS 21.0软件计算指标权重并修改定稿。结果依据PICC并发症的相关风险因素,建立了由4个一级指标和41个二级指标组成的置管前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包括患者基本情况(16个二级指标)、穿刺肢体情况(12个二级指标)、血管和导管选择情况(8个二级指标)和患者依从性(5个二级指标)。结论初步建立了置管前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能据此进行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从而针对性制定护理计划以预防和减少PICC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风险评估 评估指标 德尔菲法
下载PDF
肿瘤化疗病人应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PICC临床效果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49
2
作者 孔德华 张蕾 储静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07-1414,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与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化疗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检索Cochrane CDSR、PubMed、EMbase、CINAHL、SCI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及维普期刊资... [目的]系统评价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与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化疗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检索Cochrane CDSR、PubMed、EMbase、CINAHL、SCI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及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VIP)中关于肿瘤化疗病人应用VAP与PICC效果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半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由2位研究员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质量,使用RevMan5.3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项随机对照试验、2项半随机对照试验、7项队列研究。经Meta分析,试验组(采用VPA)导管堵塞发生率[相对危险度(RR)=0.26,95%可信区间(CI)(0.15,0.42),P<0.05]、导管感染发生率[RR=0.23,95%CI(0.14,0.38),P<0.05]、静脉炎发生率[RR=0.11,95%CI(0.05,0.25),P<0.05]、导管移位/脱出发生率[RR=0.18,95%CI(0.09,0.39),P<0.0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标准化均方差(SMD)=1.22,95%CI(0.38,2.06),P<0.05]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首次置管成功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PA较PICC在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及降低导管堵塞发生率、导管感染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导管移位/脱出发生率方面具有优势,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化疗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并发症
下载PDF
乳腺癌术后患者PICC置管主要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45
3
作者 陈玲 平荣 +3 位作者 申文荣 李涌涛 张翠萍 林素兰 《现代临床护理》 2015年第3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主要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430例行PICC置管的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调查,了解患者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主要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430例行PICC置管的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调查,了解患者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430例患者发生并发症为12.3%(53/430)。患者的年龄、合并症、穿刺方式、置管位置、置管护理和预防性治疗措施是乳腺癌术后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特别对年龄较大、患有糖尿病和/或高血压患者,在PICC置管维护期间,提高其规范置管护理操作,以降低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提高PICC使用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下载PDF
行PICC患者血栓和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6
4
作者 叶冠军 孙雅儿 +3 位作者 陆萍 桂宗英 周琴 余艳芬 《中华全科医学》 2019年第6期1037-1041,共5页
目的探讨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血栓和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8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行PICC的患者1 008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病史、实验室检查等... 目的探讨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血栓和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8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行PICC的患者1 008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对患者进行血栓和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风险评估,统计分析相关危险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血栓和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 008例患者共计45例发生血栓,发生率为4.46%;15例发生相关血流感染,感染率为1.49%。对于不同导管留置时间的患者,其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穿刺静脉和FIB含量是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长时间的PICC导管留置是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行PICC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血栓形成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其中患者的凝血指标、穿刺静脉的选择对血栓发生影响较大,长时间留置PICC是导致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对行PICC患者血栓和相关性血流感染并发症的认识,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有预见性的分级护理干预措施,通过药物预防和分级护理措施来降低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血栓 血流感染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基于微信视频的延续性护理对肠癌化疗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及导管维护知识的影响 被引量:33
5
作者 缪景霞 李慧 +3 位作者 姚志琪 徐倩 庄伟欢 谢婕 《现代临床护理》 2020年第10期30-35,共6页
目的评价基于微信视频的延续性护理对肠癌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化疗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及导管维护知识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至9月在本院肿瘤科住院行PICC置管化疗的50例... 目的评价基于微信视频的延续性护理对肠癌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化疗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及导管维护知识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至9月在本院肿瘤科住院行PICC置管化疗的50例肠癌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PICC延续护理;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肿瘤科住院行PICC置管化疗的50例肠癌患者设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微信视频的延续性护理,两组干预时间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导管维护知识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及导管维护知识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基于微信视频的延续性护理有效落实了患者管道维护、功能锻炼、在线指导及居家护理等远程监控工作,实现了与当地护士远程沟通,提高了患者PICC自我管理能力及导管维护知识水平,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视频 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肠癌 延续性护理 自我管理 导管维护
下载PDF
B超引导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肱静脉置入PICC导管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9
6
作者 雷静 黄剑平 +3 位作者 黄玉葵 王玉球 文芳 周静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11-613,共3页
[目的]探讨B超引导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MST)在肱静脉PICC置管中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选择有PICC置管适应证且无置管禁忌证的住院病人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8例,对照组92例;两组均通过B超引导联合MST置入PICC导管,观察组选择经肱静... [目的]探讨B超引导联合改良塞丁格技术(MST)在肱静脉PICC置管中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选择有PICC置管适应证且无置管禁忌证的住院病人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8例,对照组92例;两组均通过B超引导联合MST置入PICC导管,观察组选择经肱静脉置入导管,对照组选择经贵要静脉置入导管,观察两组病人1次置管成功率、置管体位舒适度、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1次置管成功率、置管体位舒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引导联合MST经肱静脉置入PICC导管1次置管成功率高,置管体位较舒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超声引导 塞丁格技术 静脉 贵要静脉
下载PDF
PICC带管病人维护的影响因素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7
作者 沈柳 范绒丽 《全科护理》 2011年第1期72-73,共2页
综述影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带管病人维护的相关因素及研究进展。
关键词 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维护 影响因素 研究进展
下载PDF
PICC置管长度体外测量改良方法的临床效果探讨 被引量:25
8
作者 于士玉 吕红英 +1 位作者 边艳玲 王彦超 《护士进修杂志》 2016年第8期702-704,共3页
目的探讨成年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长度外测量改良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6例经右侧上肢或左侧上肢行PICC置管患者126例按置管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采用改良传统法(四点法):穿刺侧上肢与躯... 目的探讨成年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长度外测量改良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6例经右侧上肢或左侧上肢行PICC置管患者126例按置管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采用改良传统法(四点法):穿刺侧上肢与躯体在同一水平面并且成30°角,取穿刺点、穿刺侧上肢与躯体成30°角的顶点、同侧锁骨中点的下缘、右侧第三肋间隙(此点与右胸锁关节在一条直线上),用软尺依次测量所得三个测量值之和为置管长度;置管后拍X胸部正位片时同样采取:置管侧上肢与躯干成30°角的体位。对照组采用传统法(横L法)进行测量,比较两组PICC导管置管长度、导管尖端最佳位置率等。结果四点法测量长度(45.3±2.4)cm;传统方法测量长度(49.6±2.8)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9.38,P<0.01。观察组导管尖端一次到达上腔静脉最佳位置率90.4%,对照组为44.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30.41,P<0.01。结论成年患者行PICC置管时,应用改良传统法(四点法)外测量置管长度,杜绝了因置管侧上肢与躯干所成的角度不统一而导致的导管尖端位置的改变;能显著提高导管尖端一次到达上腔静脉最佳位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置管长度 外测量方法 四点法 护理
下载PDF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研究现状 被引量:24
9
作者 张星霞 胡艳杰 李卡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947-1950,共4页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时间受导管材质及构造、留置技术、并发症以及个体特征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有关PICC留置时间的研究多集中于现状描述、危险因素分析及并发症的预防、治疗和护理措施,强调通过规范操作流程减...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时间受导管材质及构造、留置技术、并发症以及个体特征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有关PICC留置时间的研究多集中于现状描述、危险因素分析及并发症的预防、治疗和护理措施,强调通过规范操作流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新型PICC导管的研发与创新方面研究较少,导管材料的改进作为PICC研究的新前沿可能为我国PICC研究提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留置时间 影响因素 综述
下载PDF
肿瘤病人PICC置管主要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10
作者 张晓蓉 徐元英 +1 位作者 龚宝珠 刘闽 《全科护理》 2009年第13期1150-1151,共2页
[目的]分析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主要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74例PICC置管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发生机械性静脉炎35例,导管相关性感染14例,导管堵塞12例,血栓形成3例;居家护理组并发... [目的]分析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主要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74例PICC置管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发生机械性静脉炎35例,导管相关性感染14例,导管堵塞12例,血栓形成3例;居家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住院护理组;头静脉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高于贵要静脉组。[结论]穿刺时应选择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并注意采用正确的护理方式,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肿瘤 并发症 相关因素
下载PDF
肿瘤患者治疗间歇期出院后携带PICC并发症发生原因及护理 被引量:23
11
作者 林月庆 侯斌斌 张杏兰 《现代临床护理》 2012年第10期27-29,共3页
探讨肿瘤患者治疗间歇期出院后携带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ally insertedc entral catheter,PICC)并发症发生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对58例治疗间歇期出院后携带PICC患者在出院时建立长期手册,通过电话随访及回院复... 探讨肿瘤患者治疗间歇期出院后携带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ally insertedc entral catheter,PICC)并发症发生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对58例治疗间歇期出院后携带PICC患者在出院时建立长期手册,通过电话随访及回院复查了解患者PICC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结果穿刺点渗血2例,静脉炎1例,皮炎5例,导管堵塞1例,脂肪溢化1例,血栓2例。结论肿瘤患者治疗间歇期出院后携带PICC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除了应根据并发症发生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开展健康宣教,教会患者和家属导管的日常护理方法外,还应向患者提供就近PICC专业维护,定期电话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患者 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治疗间歇期 并发症
下载PDF
乳腺癌患者PICC化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对策探究 被引量:22
12
作者 邢善伟 葛丽 +1 位作者 何翠玉 丁德权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134-135,共2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化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对策探究。方法选择2016年9月到2018年8月我院接诊的5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均使用PICC进行化疗,记录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以及并发症。结果 5...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化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对策探究。方法选择2016年9月到2018年8月我院接诊的5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均使用PICC进行化疗,记录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以及并发症。结果 50例患者均获得一次性置管成功,置管时间12~147 d,平均(64. 45±8. 34) d;在置管期间,有1例患者出现上肢肿胀和疼痛,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有静脉血栓形成;有2例患者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经血培养结果呈阳性,置管处皮肤出现疼痛、红肿或有脓性分泌物;有1例患者沿PICC移行静脉皮肤表面出现机械性静脉炎; 2例出现输液障碍,1原因为导管堵塞,1例为导管异位所致。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 00%(6/50)。结论 PICC化疗过程中的并发症主要集中于静脉血栓、感染、静脉炎、输液障碍为主,临床上需提高置管技术、保持无菌操作,并密切观察置管后导管情况,给予相应预防措施,以期进一步减少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下载PDF
微波热疗联合置管肢体运动预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 被引量:20
13
作者 张洁 李爱敏 +3 位作者 常志伟 孙巧枝 陈保菊 郭洁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7-68,77,共3页
目的探讨微波热疗联合置管肢体运动训练预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274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微波组各137例。对照组在常规导管护理基础上进行置管肢体运动训练,微波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微波热疗,均... 目的探讨微波热疗联合置管肢体运动训练预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274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微波组各137例。对照组在常规导管护理基础上进行置管肢体运动训练,微波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微波热疗,均连续治疗14 d。结果微波组置管14 d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微波组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波热疗联合置管肢体运动训练预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的效果优于单纯肢体运动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静脉血栓 肢体运动 微波热疗
下载PDF
护理干预对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静脉炎的控制效果评价 被引量:19
14
作者 毛莎 曹军平 +3 位作者 管丽丽 刘小丽 赵楠 陈晓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3759-3760,3766,共3页
目的对肝移植患者的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方法调查医院2011年1月-2012年7月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共411例,以2011年11月1日PICC置管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前后为界,随机分... 目的对肝移植患者的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方法调查医院2011年1月-2012年7月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共411例,以2011年11月1日PICC置管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前后为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229例采用传统置管方法,干预组182例通过置管前、中、后干预护理及指导患者正确进行自我维护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预防静脉炎的发生。结果对照组229例PICC置管后患者发生静脉炎39例发生率为17.03%,干预组182例患者发生静脉炎15例发生率为8.24%,经χ2检验,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6,P<0.01)。结论对肝移植患者PICC置管前后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率,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 护理干预
原文传递
三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方法临床应用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19
15
作者 周芬 陈阳 王希楠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6年第23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三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需要PICC置管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 目的探讨三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需要PICC置管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传统的PICC置管组、改良塞丁格技术的盲穿组、血管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组,每组各30例,分析并比较三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期间的穿刺点局部渗血、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置管使用的时间等。结果血管超声引导下的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的PICC置管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穿刺点局部渗血、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置管时间等均优于传统的PICC置管组和改良的塞丁格技术盲穿组(均P<0.05)。结论血管超声引导下的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的PICC置管极大地提高了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减少了局部组织损伤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在预防机械性静脉炎和静脉血栓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缩短了置管使用的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临床上目前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PICC置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血管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 临床应用
下载PDF
生理盐水联合皮肤保护膜预防PICC过敏性皮炎50例效果观察 被引量:19
16
作者 张锦莲 曾芝云 +1 位作者 韩秋丽 刘丽 《齐鲁护理杂志》 2015年第22期88-90,共3页
目的:探讨生理盐水联合皮肤保护膜预防PICC过敏性皮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2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单纯用3M透明敷贴固定,观察组添加生理盐水擦拭后用皮肤保护膜涂抹,再用3M透明敷贴固定。随访至置管后42... 目的:探讨生理盐水联合皮肤保护膜预防PICC过敏性皮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2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单纯用3M透明敷贴固定,观察组添加生理盐水擦拭后用皮肤保护膜涂抹,再用3M透明敷贴固定。随访至置管后42 d,比较两组患者过敏性皮炎发生率、更换敷贴的频次与费用。结果:观察组过敏性皮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照组置管42 d更换敷贴次数明显多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42 d更换敷贴所需费用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理盐水联合皮肤保护膜维护PICC能减少更换敷贴的次数、预防过敏性皮炎的发生,且不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过敏性皮炎 皮肤保护膜
下载PDF
腔内心电图技术处理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8
17
作者 王龙凤 郭素萍 《护理研究(下旬版)》 2017年第1期376-379,共4页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技术处理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效果评价。[方法]选择870例行PICC置管且无置管禁忌证的病人,其中420例为观察组,45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法、改良塞丁格技术;观察组开展腔内心电图技术引导下插管。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技术处理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效果评价。[方法]选择870例行PICC置管且无置管禁忌证的病人,其中420例为观察组,45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法、改良塞丁格技术;观察组开展腔内心电图技术引导下插管。比较两组发生异位后处理时间、费用、病人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尖端异位率为23.09%,对照组尖端异位率为24.44%,两组尖端异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导管尖端异位时,护士根据监护仪P波变化当场调管耗时为(7.0±2.5)min,对照组调管耗时(40.0±3.6)min,两组调管耗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导管尖端异位调管所需费用少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腔内心电图技术处理PICC置管尖端异位较传统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率高、经济实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心电图 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异位
下载PDF
PICC延续护理手册在肿瘤化疗病人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8
18
作者 刘琳 刘敏 张云美 《护理研究(下旬版)》 2017年第9期3435-3438,共4页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延续护理手册在肿瘤化疗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30例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67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采用PICC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PICC延续护理手册...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延续护理手册在肿瘤化疗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30例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67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采用PICC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PICC延续护理手册。比较两组病人的PICC自我管理能力、带管满意度和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病人PICC自我管理能力和带管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导管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延续护理手册能为PICC带管病人的自我管理提供持续指导,记录和传递病人带管及维护的相关信息,保障病人带管安全,提高PICC延续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肿瘤 化疗 延续护理 护理手册
下载PDF
腔内心电图技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头端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9
作者 顾丽英 冯静英 +1 位作者 唐雪春 朱红娥 《护士进修杂志》 2018年第10期906-907,共2页
目的探讨通过腔内心电图技术,引导PICC导管头端定位于最佳位置。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乳腺癌化疗患者96例,应用腔内心电图技术置入PICC导管,置管过程中观察心电图特征性P波,确定导管头端最佳位置,置管后通过胸部X线摄片评价导管头端... 目的探讨通过腔内心电图技术,引导PICC导管头端定位于最佳位置。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乳腺癌化疗患者96例,应用腔内心电图技术置入PICC导管,置管过程中观察心电图特征性P波,确定导管头端最佳位置,置管后通过胸部X线摄片评价导管头端位置。结果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判断PICC导管头端进入上腔静脉的灵敏度91.7%,特异度为100%。结论腔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的出现能有效指导PICC导管头端定位于最佳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腔内心电图 导管定位 乳腺癌 护理
下载PDF
不同送管方法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17
20
作者 李于凡 陈丽萍 +1 位作者 崔其亮 刘丹 《现代临床护理》 2016年第5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送管方法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0月~2014年9月经贵要静脉行PICC置管的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设为对照组;将2014... 目的探讨不同送管方法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0月~2014年9月经贵要静脉行PICC置管的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设为对照组;将2014年10月~2015年9月经贵要静脉行PICC置管的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设为观察组,两组在PICC置管过程中,均采用传统的转颈法预防颈内导管异位发生,观察组当导管头端到达肩部时将穿刺侧上肢向头部上举与操作平台形成30°,送入导管至所需长度。观察两组颈内导管异位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PICC置管中,在传统的转颈法基础上,当导管头端到达肩部时将极低出生体重儿上肢向头部上举与操作平台形成30°,可降低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率,从而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 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颈内导管异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