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通话儿童致使动词终结义的习得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金虹 禤倩映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1-391,共21页
本文考察3岁和5岁的普通话儿童是否接受使用致使动词与完整体标记词“了”连用的句子描述零结果“未终结”事件。在汉语中,致使动词有单语素(如“杀”)和动结式(如“杀死”)两种形式。研究采用真值判断任务,分别测试三种不同结构的致使... 本文考察3岁和5岁的普通话儿童是否接受使用致使动词与完整体标记词“了”连用的句子描述零结果“未终结”事件。在汉语中,致使动词有单语素(如“杀”)和动结式(如“杀死”)两种形式。研究采用真值判断任务,分别测试三种不同结构的致使动词:i)单语素;ii)动结式;iii)单语素+“好几次”。结果表明,对能描述两种事件完成情况(终结+未终结)的单语素致使动词,普通话儿童很难达到成人般准确的理解,因为这个理解依赖上下文,需要成熟的语用推理能力。在没有明显的语言形式提示或触发(例如与“好几次”连用)的情况下,普通话儿童很难消除这个隐涵的事件终结义。5岁儿童已经较好地掌握动结式的终结蕴含,但可能因为习得的过度概括趋势,把终结蕴含推至单语素形式。3岁组则有不少儿童接受用动结式完整体形式的句子表述未终结事件,这种习得行为给著名的致使动词“终结义习得悖论”提供了新的证据,并从普通话儿童角度做出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使动词 终结 终结 终结习得悖论 语用能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