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08篇文章
< 1 2 1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瘀证与血栓形成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44
1
作者 梁爱华 丁晓霜 +3 位作者 李文 薛宝云 王金华 杨洪军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0期1613-1616,共4页
目的:以细菌内毒素(LPS)与角叉菜胶(Ca)两种因素联合造模,制备一种方法简便、稳定的血瘀证和血栓形成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LPS/Ca造模组。造模组动物先每只给予Ca 5 mgip,16 h后给予LPS 50μg.kg-1iv,以注... 目的:以细菌内毒素(LPS)与角叉菜胶(Ca)两种因素联合造模,制备一种方法简便、稳定的血瘀证和血栓形成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LPS/Ca造模组。造模组动物先每只给予Ca 5 mgip,16 h后给予LPS 50μg.kg-1iv,以注射LPS时作为试验的0 h。于造模后24 h观察血栓形成,于造模后不同的时间点分批观察微循环变化、血液流变学指标、凝血指标和炎症反应指标。结果:LPS/Ca联合造模可建立稳定、重复性良好的血栓形成模型,不需剖杀动物在尾部即可肉眼观察和定量测量血栓。该模型还表现出微循环障碍以及全血黏度增高、血小板聚集率异常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同时还由于血栓形成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而表现出凝血指标延长。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明显的血瘀证客观指标的改变。模型早期动物血液中的炎性因子TNFα和IL-6明显增高,故该模型符合炎症诱导的热毒血瘀证特点。结论:LPS/Ca联合造模可建立一种操作简便、稳定的热毒血瘀证与血栓形成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血瘀证 细菌内毒素 角叉菜胶
下载PDF
柴胡总皂苷抗内毒素活性研究 被引量:42
2
作者 刘云海 陈永顺 +1 位作者 谢委 白杰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23-425,共3页
目的 :探讨柴胡总皂苷 (BCS)抗内毒素活性。方法 :从柴胡中提出柴胡总皂苷 ,用体外鲎试验法、细菌内毒素致兔热模型、细菌内毒素致卡介苗增敏小鼠毒性证实其抗内毒素活性。结果 :体外鲎试验法显示将 5 0mg·ml 1的柴胡总皂苷溶液稀... 目的 :探讨柴胡总皂苷 (BCS)抗内毒素活性。方法 :从柴胡中提出柴胡总皂苷 ,用体外鲎试验法、细菌内毒素致兔热模型、细菌内毒素致卡介苗增敏小鼠毒性证实其抗内毒素活性。结果 :体外鲎试验法显示将 5 0mg·ml 1的柴胡总皂苷溶液稀释至 32倍仍有直接破坏内毒素作用 ;解热实验显示 ,BCS +LPS组、模型组 (LPS)、BCS组的最大升温和平均升温分别为 0 0 5℃和 0 75℃ ,0 0 1℃和 - 0 2 5℃ ,0 4 9℃和 - 0 37℃ ,BCS +LPS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1) ;细菌内毒素致小鼠毒性实验显示 ,BCS +LPS组死亡率 (13 3% )大于BCS组 (5 0 % ) ,但与模型组 (90 0 % )相比 ,差异显著 (P <0 0 1)。结论 :柴胡总皂苷具有抗内毒素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总皂苷 内毒素活性 鲎试验 研究 细菌内毒素
下载PDF
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在肠屏障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3
作者 秦环龙 高志光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3-447,共5页
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是肠上皮细胞间的主要连接方式,对维持上皮细胞极性及调节肠屏障的通透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维持完整的肠上皮结构和功能对于保护肠道屏障功能、防止细菌内毒素及毒性大分子物质进入体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紧密... 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是肠上皮细胞间的主要连接方式,对维持上皮细胞极性及调节肠屏障的通透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维持完整的肠上皮结构和功能对于保护肠道屏障功能、防止细菌内毒素及毒性大分子物质进入体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紧密连接在肠上皮中的生物学功能、分子调控机制及当前研究现状等作综合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密连接 肠屏障 肠上皮细胞 作用研究 肠道屏障功能 细菌内毒素 结构和功能 生物学功能 维持
下载PDF
降钙素原(PCT)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39
4
作者 胡如雪 《江西医学检验》 2005年第3期259-259,244,共2页
关键词 临床应用价值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CRP) PCT 细菌内毒素 TNF-Α 感染诊断 治疗效果 炎症反应
下载PDF
血清D-乳酸、细菌内毒素及二胺氧化酶在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评估中的作用 被引量:40
5
作者 丁春龙 王玉海 +2 位作者 杨理坤 朱洁 史亚琴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58-1261,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中D-乳酸、细菌内毒素及二胺氧化酶的水平在评估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0例TBI患者(TBI组),同时纳... 目的探讨血清中D-乳酸、细菌内毒素及二胺氧化酶的水平在评估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0例TBI患者(TBI组),同时纳入同期该院体检中心的4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健康对照组)。所有TBI患者均行药物或手术治疗。取患者和健康者的外周血以检测血清中D-乳酸、细菌内毒素及二胺氧化酶的水平。进一步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判断TBI患者治疗前血清中D-乳酸、细菌内毒素及二胺氧化酶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TBI组患者的血清中D-乳酸[(24.7±9.4)mg/L、(9.8±4.0)mg/L]、细菌内毒素[(9.1±5.8)U/L、(4.0±2.2)U/L]及二胺氧化酶[分别为(36.3±22.6)U/L、(15.2±3.6)U/L]的水平均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9.82、2.84、3.49,均P<0.05)。进一步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BI患者治疗前血清中D-乳酸、细菌内毒素及二胺氧化酶的水平与术前GCS评分呈负相关(r分别为-0.543、-0.617、-0.672,均P<0.01)。结论监测TBI患者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乳酸及细菌内毒素的水平可作为评估其颅脑损伤后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二胺氧化酶 D-乳酸 细菌内毒素 肠道黏膜屏障
原文传递
细菌内毒素的研究进展及其检查法的应用 被引量:36
6
作者 张虞婷 丁苏苏 李倚云 《天津药学》 2015年第5期66-69,共4页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和总结了细菌内毒素的起源、化学结构、生物活性及其毒性反应,就其检查法的应用进行了三点介绍。细菌内毒素在科学检验与研究中有重要意义,应进一步加强细菌内毒素及其检查法的研究,将其更好地应用于科学检验...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和总结了细菌内毒素的起源、化学结构、生物活性及其毒性反应,就其检查法的应用进行了三点介绍。细菌内毒素在科学检验与研究中有重要意义,应进一步加强细菌内毒素及其检查法的研究,将其更好地应用于科学检验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内毒素 鲎试剂 检查法
下载PDF
板蓝根对内毒素致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8
7
作者 刘云海 林爱华 +1 位作者 丁水平 郭咸希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9-151,共3页
目的 探讨并比较板蓝根氯仿提取物 (Ⅰ )及其不同极性组份 (Ⅱ、Ⅲ、Ⅳ和Ⅴ )对内毒素致鼠巨噬细胞诱生肿瘤坏死因子 (TNFα)和白细胞介素 6 (IL 6 )的影响。方法 用卡介苗诱导鼠巨噬细胞 ,按ELISA法 ,用样品作用后的内毒素诱生TNFα... 目的 探讨并比较板蓝根氯仿提取物 (Ⅰ )及其不同极性组份 (Ⅱ、Ⅲ、Ⅳ和Ⅴ )对内毒素致鼠巨噬细胞诱生肿瘤坏死因子 (TNFα)和白细胞介素 6 (IL 6 )的影响。方法 用卡介苗诱导鼠巨噬细胞 ,按ELISA法 ,用样品作用后的内毒素诱生TNFα和IL 6的定量检测比较五组样品抗内毒素强度。结果 样品Ⅰ和组份Ⅲ有较强的抗内毒素作用 ,组份Ⅱ、Ⅳ作用较弱 ,组份Ⅴ无作用。结论 板蓝根氯仿提取物及其第Ⅲ组份可作为抗内毒素活性物质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蓝板 细菌内毒素 炎性因子
下载PDF
中药柴胡抗细菌内毒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刘萍 杨芳寅 +1 位作者 周素文 马汉林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627-628,共2页
关键词 实验研究 柴胡 细菌内毒素 血管弥漫性凝血 中药药理
下载PDF
84种注射用药品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方法学研究 被引量:34
9
作者 蔡彤 张国来 +78 位作者 李波 肖华 周建平 周荔 曹春然 金鑫 姜素云 张晓莲 鲁京 张婷婷 李鸣 王江融 刘用国 李瑾翡 周智 陈邦树 游伯享 刘廷快 叶小青 李燕林 韩文华 张黎莉 周继春 徐晓月 李展 周效平 李庆忠 陈志英 牛慧玲 周素文 肖文华 杨雅婷 田洪 欧阳杰湖 梁春华 乔艳玲 卢海霞 汪岱延 陆益红 王秀英 刘彤 王丹 李昇刚 杨晓峰 刘国华 国明 祝清芬 朴晋华 董培智 高天红 阎凌霄 赵玉珍 肖珍 唐黎明 张振宇 马玉萍 张小萍 韩五成 芮菁 孙淑莲 韩晶 苑庆华 高秋芳 叶小敏 黄晓东 郑雨沛 杨林 迪丽努尔 叶青 高菊珍 张红宇 王莉 王璐 姚治 张劲松 匡荣 嵇扬 狄亚敏 姜春来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0-155,共6页
目的对2000年版《中国药典》二部中有热原检查项的注射剂类药品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方法学研究,以确定热原检查法改为内毒素检查法的可行性,以及其检查限值的定值。方法通过28个省市药检所药理室的协作研究,采用细菌内毒素凝胶法,对... 目的对2000年版《中国药典》二部中有热原检查项的注射剂类药品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方法学研究,以确定热原检查法改为内毒素检查法的可行性,以及其检查限值的定值。方法通过28个省市药检所药理室的协作研究,采用细菌内毒素凝胶法,对每个品种抽取的样品进行干扰实验。结果确定了每个品种的不干扰浓度或稀释倍数,并以此判断该品种能否使用细菌内毒素法进行检验。结论84个品种可采用内毒素检查法,16个品种暂不能采用内毒素检查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药品 细菌内毒素 方法学研究
原文传递
降钙素原指导严重细菌感染和脓毒血症诊疗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3
10
作者 何礼贤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36-637,共2页
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降钙素的前体,是一种功能蛋白,由114-116个氨基酸组成,是严重细菌感染和脓毒血症诊断及治疗的标志物之一。除甲状腺外,各种器官尤其是肝脏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均能产生PCT。细菌内毒素是诱导PCT... 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降钙素的前体,是一种功能蛋白,由114-116个氨基酸组成,是严重细菌感染和脓毒血症诊断及治疗的标志物之一。除甲状腺外,各种器官尤其是肝脏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均能产生PCT。细菌内毒素是诱导PCT产生的主要刺激因子之一。PCT在接触感染的4h内开始释放,8h达到高峰,当感染受到控制时开始清除。目前,PCT被认为是一种继发性介质,可放大炎症反应,但其生物学作用及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细菌感染 降钙素原 脓毒血症 临床意义 诊疗 氨基酸组成 细菌内毒素 生物学作用
原文传递
安必洁多酶清洗液清除细菌内毒素实验研究 被引量:33
11
作者 许乐 张晓春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6-167,共2页
目的 探讨安必洁多酶清洗液清除细菌内毒素效果的可行性。方法 将被人工污染细菌内毒素的玻璃注射器浸泡在不同浓度、时间的多酶清洗液中至规定时间,然后按 GB/T14233.2 1993 行细菌内毒素检测,并与三效热原灭活剂清除效果比较。结果... 目的 探讨安必洁多酶清洗液清除细菌内毒素效果的可行性。方法 将被人工污染细菌内毒素的玻璃注射器浸泡在不同浓度、时间的多酶清洗液中至规定时间,然后按 GB/T14233.2 1993 行细菌内毒素检测,并与三效热原灭活剂清除效果比较。结果 安必洁多酶清洗液 1∶200 作用 30min、1∶150 作用 10min、1∶100 作用5 min细菌内毒素检测全部阴性;与800 mg/L三效热原灭活剂作用60 min效果相当。结论 安必洁多酶清洗液具有快速清除细菌内毒素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必洁多酶 清除 细菌内毒素 效果
下载PDF
超滤法去除中药注射液中的细菌内毒素 被引量:32
12
作者 尹楠 李红阳 +1 位作者 彭国平 郑云枫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927-929,共3页
用动态浊度法定量检测细菌内毒素的含量,以10k及50k截留分子量的超滤膜超滤,评价超滤技术去除三种自制中药注射液中细菌内毒素的效果。结果显示,各药液经超滤后,内毒素的含量均在0.388~0.843EU/ml,内毒素去除效率大于90%。
关键词 超滤 细菌内毒素 动态浊度法 中药注射液
下载PDF
右旋糖酐20葡萄糖注射液中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查研究 被引量:32
13
作者 苑庆华 唐元泰 +1 位作者 赵海山 贡立青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93-295,共3页
目的 :对右旋糖酐 2 0葡萄糖注射液进行细菌内毒素回收干扰试验 ,建立定量检测右旋糖酐 2 0葡萄糖注射液中污染内毒素试验方法。方法 :采用中国药典 2 0 0 0年版附录检测细菌内毒素的动态浊度法。结果 :右旋糖酐 2 0葡萄糖注射液用细菌... 目的 :对右旋糖酐 2 0葡萄糖注射液进行细菌内毒素回收干扰试验 ,建立定量检测右旋糖酐 2 0葡萄糖注射液中污染内毒素试验方法。方法 :采用中国药典 2 0 0 0年版附录检测细菌内毒素的动态浊度法。结果 :右旋糖酐 2 0葡萄糖注射液用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无干扰因素影响 ,内毒素回收率在 5 0 %~ 2 0 0 %范围内。结论 :使用内毒素动态浊度法定量检测右旋糖酐 2 0葡萄糖注射液的污染内毒素是可行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旋糖酐20葡萄糖注射液 细菌内毒素 动态浊度法 干扰试验 定量检查
下载PDF
血清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细菌内毒素在重症患者肠道功能评估中的作用 被引量:31
14
作者 何志捷 植耀炜 +3 位作者 黄超泰 周明根 邹子俊 李伟超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7年第4期400-403,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C)和细菌内毒素(BT)水平在ICU重症患者中的变化及其在肠道功能和病情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7例患者在入科24小时内进行APACHEⅡ评分,采用二胺氧化酶/乳酸/细菌内毒素联检试剂盒(酶法)定量... 目的探讨血清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C)和细菌内毒素(BT)水平在ICU重症患者中的变化及其在肠道功能和病情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7例患者在入科24小时内进行APACHEⅡ评分,采用二胺氧化酶/乳酸/细菌内毒素联检试剂盒(酶法)定量检测人体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细菌内毒素的活性,分析ICU重症患者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细菌内毒素的变化及其与APACHEⅡ评分的关系。结果根据患者是否存在胃肠功能障碍将ICU重症患者分为非胃肠功能障碍组和胃肠功能障碍组。非胃肠功能障碍组与胃肠功能障碍组的血清二胺氧化酶水平分别为6.33±9.55 U/L、16.46±22.60 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乳酸水平分别为11.66±12.36 mg/L、24.32±16.49 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细菌内毒素水平分别为9.34±10.17 U/L、11.43±9.70 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患者二胺氧化酶、D-乳酸、细菌内毒素水平和APACHE I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二胺氧化酶与APACHE II评分:r=0.427,P=0.01,D-乳酸与APACHEⅡ评分:r=0.53,P<0.001,细菌内毒素水平与APACHE II评分:r=0.451,P<0.001。结论 ICU胃肠功能障碍的重症患者血清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细菌内毒素水平显著升高,二胺氧化酶、D-乳酸、细菌内毒素水平和患者APACHE I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监测血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细菌内毒素活性可作为评估ICU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重要指标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胺氧化酶 D-乳酸 细菌内毒素 危重症
下载PDF
滥用抗生素对人畜的危害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25
15
作者 赵红梅 金升藻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CAS 2003年第4期164-167,共4页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导致多重耐药性的产生与内毒素的释放以及畜禽体内的残留 ,不仅直接影响动物产品的安全与卫生、畜牧业的生产与经济 ,而且极大的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与生存环境。本文以细菌耐药性的现状与抗生素治疗导致细菌内...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导致多重耐药性的产生与内毒素的释放以及畜禽体内的残留 ,不仅直接影响动物产品的安全与卫生、畜牧业的生产与经济 ,而且极大的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与生存环境。本文以细菌耐药性的现状与抗生素治疗导致细菌内毒素的释放及畜禽体内残留现象进行综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药物滥用 耐药性 细菌内毒素
下载PDF
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方法的常见问题剖析 被引量:28
16
作者 马莉 张凇 +2 位作者 王安航 龚慕辛 萧伟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33-734,共2页
综述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方法的常见问题。查阅近十年的研究论文,就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方法的常见问题进行综述,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法。细菌内毒素定量方法利用鲎试剂与内毒素间的链式酶原反应进行检测,影响因素众多。检测时应按照正确的... 综述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方法的常见问题。查阅近十年的研究论文,就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方法的常见问题进行综述,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法。细菌内毒素定量方法利用鲎试剂与内毒素间的链式酶原反应进行检测,影响因素众多。检测时应按照正确的操作规程,运用适宜的方法排除干扰,才能得到理想的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内毒素 鲎试剂 定量检测 常见问题
原文传递
pH值影响细菌内毒素测定的实验室研究 被引量:25
17
作者 高国政 颜锦 《中国药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62-165,共4页
目的:研究样品pH对细菌内毒素测定的影响。方法:应用动态浊度法定量测定样品中细菌内毒素的含量;由细菌内毒素参考标准品(RSE)制成两种浓度的稀释液,在14个pH量级上,与国内外两种鲎试剂(TAL,LAL)反应;观察每... 目的:研究样品pH对细菌内毒素测定的影响。方法:应用动态浊度法定量测定样品中细菌内毒素的含量;由细菌内毒素参考标准品(RSE)制成两种浓度的稀释液,在14个pH量级上,与国内外两种鲎试剂(TAL,LAL)反应;观察每组平均回收率。结果:pH梯度上,两种鲎试剂回收曲线都呈现三个反应高峰,分别为pH5.20,pH7.83/pH6.23和pH10.55。样品pH在6~8间实验结果稳定,4λ阳性对照的平均回收率为76.5%~115.9%和85.8%~99.8%;当样品pH值≤3或≥12时,细菌内毒素试验受到抑制,平均回收率≤56.8%。结论:细菌内毒素试验中应该调节检品pH;使用TAL时,检品pH应预调在(6.5~7.5)为好;使用LAL时,检品pH应预调在(6.2±0.1)或(6.7~7.8)为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内毒素 PH 鲎试剂 动态浊度法
下载PDF
超滤法去除细菌内毒素 被引量:23
18
作者 王铮 张惠新 戴海平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15-316,318,共3页
利用聚砜为膜材料 ,通过相转化法制成外压式聚砜中空纤维超滤膜 ,制成的中空纤维超滤器(φ90mm× 5 0 0mm) ,水通量大于 15 0L h·atm ,截留分子量在 6 0 0 0左右 ,可去除细菌内毒素 ,达到药典规定的指标。文中介绍了热原本质... 利用聚砜为膜材料 ,通过相转化法制成外压式聚砜中空纤维超滤膜 ,制成的中空纤维超滤器(φ90mm× 5 0 0mm) ,水通量大于 15 0L h·atm ,截留分子量在 6 0 0 0左右 ,可去除细菌内毒素 ,达到药典规定的指标。文中介绍了热原本质、定量表示及测定方法 ;介绍了外压式中空纤维超滤装置在药液除热原工艺中的使用情况 ,并提出在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内毒素 中空纤维 超滤装置 膜分离技术 药液 除热原工艺
下载PDF
抗内毒素治疗的新策略 被引量:16
19
作者 王东宁 张惟杰 吴祥甫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41-245,共5页
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LPS)是G- 菌造成的败血症或脓毒性休克病理中最重要的致病因素 ,若在整个病理过程的上游 ,即在细菌内毒素水平阻断脓毒性休克的发生 ,就可能限制或阻止病理性的次级炎症级联反应。本文综述了各种不同来源的... 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LPS)是G- 菌造成的败血症或脓毒性休克病理中最重要的致病因素 ,若在整个病理过程的上游 ,即在细菌内毒素水平阻断脓毒性休克的发生 ,就可能限制或阻止病理性的次级炎症级联反应。本文综述了各种不同来源的LPS结合蛋白在结合LPS从而中和并阻断内毒素的过程中的功效及应用现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内毒素 LPS结合蛋白 内毒素治疗 败血症 脓毒性休克
下载PDF
细菌内毒素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对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24
20
作者 张纯林 程运涛 +1 位作者 常青 胡志刚 《安徽医学》 2018年第10期1246-1248,共3页
目的评价外周血细菌内毒素、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对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意义。方法连续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无锡市第八人民医院诊断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共200例,经细菌培养确诊G+菌感染90例、G-菌感染70例、非细... 目的评价外周血细菌内毒素、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对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意义。方法连续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无锡市第八人民医院诊断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共200例,经细菌培养确诊G+菌感染90例、G-菌感染70例、非细菌感染40例;分别测定内毒素、CRP、PCT水平,比较G+菌感染组、G-菌感染组和非细菌感染组的内毒素、PCT和CRP水平以及阳性率,分析内毒素、PCT和CRP诊断细菌感染和病原菌种类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联合诊断的价值。结果 G-菌感染组内毒素和PCT水平和阳性率高于G+菌感染组,非细菌感染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G-菌感染组和G+菌感染组CRP水平和阳性率高于非细菌感染组(P <0. 05)。内毒素和PCT诊断细菌感染和病原菌种类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ROC分析得出,内毒素、PCT和CRP联合检测诊断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敏感性为95. 6%、特异性为93. 7%、准确性为0. 896;诊断G-菌感染的敏感性为90. 3%、特异性为87. 6%、准确性为0. 833。结论内毒素、PCT和CRP联合检测对判断下呼吸道细菌感染和病原菌种类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内毒素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下呼吸道感染 病原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