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CPP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曲守方 黄杰 +2 位作者 刘春梅 朱法良 高尚先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05-1208,共4页
目的:探讨无细胞短小棒状杆菌纳米级制剂(NCPP)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纳米技术制备NCPP。将NCPP与短小棒状杆菌分别注射小鼠腹腔,10 d后,处死小鼠,收集腹腔液体,分离培养巨噬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法,检测巨噬细胞分泌... 目的:探讨无细胞短小棒状杆菌纳米级制剂(NCPP)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纳米技术制备NCPP。将NCPP与短小棒状杆菌分别注射小鼠腹腔,10 d后,处死小鼠,收集腹腔液体,分离培养巨噬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法,检测巨噬细胞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IFN-γ)。结果:流式结果显示,NCPP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明显低于短小棒状杆菌组(P<0.05)。ELISA结果显示,NCPP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明显低于短小棒状杆菌组(P<0.01),分泌的干扰素(IFN-γ)水平明显高于短小棒状杆菌组(P<0.01)。结论:NCPP对巨噬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NCPP可以刺激巨噬细胞产生TNF-α和IFN-γ。TNF-α水平比较低,可能是NCPP副作用较少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小棒状杆菌 纳米技术 巨噬细胞 免疫调节 细胞细胞因子染色
原文传递
人类巨细胞病毒特异性CD8^+T细胞IFN-γ和穿孔素水平的检测 被引量:2
2
作者 查庆兵 徐丽慧 +2 位作者 迟晓云 何贤辉 肇静娴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0-443,共4页
目的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结构蛋白pp65衍生抗原肽(pp65495503,NLV)特异性CD8+T细胞的功能特性。方法将HLAA2NLV四聚体染色与细胞内细胞因子或穿孔素染色相结合,以流式细胞仪直接分析NLV特异性CD8+T细胞内穿孔素的表达水平,或者在NLV... 目的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结构蛋白pp65衍生抗原肽(pp65495503,NLV)特异性CD8+T细胞的功能特性。方法将HLAA2NLV四聚体染色与细胞内细胞因子或穿孔素染色相结合,以流式细胞仪直接分析NLV特异性CD8+T细胞内穿孔素的表达水平,或者在NLV抗原肽刺激6h后分析γ干扰素(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NLV抗原肽能诱导hCMV特异性CD8+T细胞分泌IFNγ,不同供者特异性CD8+T细胞产生IFNγ的比率存在较大差异(55.69±17.64)%,当NLV抗原肽质量浓度为10μgmL时IFNγ阳性细胞百分率最高;未经刺激的特异性CD8+T细胞内表达较高水平的穿孔素(53.90±16.41)%。结论识别单一表位的hCMV特异性CD8+T细胞合成IFNγ和穿孔素的能力存在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病毒 CD8^+T细胞 四聚体 细胞细胞因子染色 流式细胞
下载PDF
保存条件对恒河猴CD8^(+)T细胞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罗嘉慧 卢秋翰 +3 位作者 李国萃 张京京 丛喆 魏强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3-37,共5页
目的通过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intracellular cytokine staining,ICS)检测CD8^(+)T细胞反应强度,探究不同保存条件对CD8+T细胞活性影响。方法采集9只恒河猴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一部分新鲜细胞直接用于检测,剩余细胞冻存至... 目的通过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intracellular cytokine staining,ICS)检测CD8^(+)T细胞反应强度,探究不同保存条件对CD8+T细胞活性影响。方法采集9只恒河猴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一部分新鲜细胞直接用于检测,剩余细胞冻存至-80℃和液氮,冻存1周和1年再用于检测,检测时用阳性刺激物进行刺激,流式分析活细胞比例,MIP-1β、TNF-α、IL-2、IFN-γ四种细胞因子分泌情况和细胞脱粒标志物CD107a的表达情况。结果随着冻存时间的增加,细胞存活率降低,且液氮冻存比-80℃冻存有更高的存活率。在细胞因子分泌和细胞脱粒标志物CD107a的表达情况中,冻存一年的细胞MIP-1β、TNF-α分泌量显著高于正常细胞,细胞状态发生了改变,冻存一周的细胞与新鲜细胞状态更为相近。结论想要保持低的细胞死亡率和正常的CD8+T细胞反应,应使用新鲜细胞或短期冻存的细胞进行测量CD8^(+)T细胞反应水平的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细胞因子染色 CD8^(+)T细胞 细胞活性 恒河猴
下载PDF
抗马干扰素-γ单克隆抗体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及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白宇 张维军 +5 位作者 童铁钢 王群 徐树兰 孙庆歌 杨涛 吴东来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88-191,共4页
目的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抗马干扰素-γ(IFN-γ)单克隆抗体,为建立马IFN-γ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方法提供实验材料。方法利用FITC标记纯化的抗马IFN-γ单克隆抗体(SB10),荧光抗体经系列稀释后,对马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进行细胞内... 目的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抗马干扰素-γ(IFN-γ)单克隆抗体,为建立马IFN-γ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方法提供实验材料。方法利用FITC标记纯化的抗马IFN-γ单克隆抗体(SB10),荧光抗体经系列稀释后,对马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进行细胞内细胞因子IFN-γ单染色的流式细胞术检测,同时与商品化FITC标记的抗牛IFN-γ单克隆抗体(CC302)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对比试验。结果FITC-CC302染色马PBMC,1μl荧光抗体染色106个细胞时,分泌IFN-γ的细胞频率为9.35%,而FITC-SB10经系列稀释染色,在用0.25μl荧光抗体染色106个细胞时,分泌IFN-γ的细胞频率为9.90%。结论所制备的FITC标记的抗马IFN-γ单克隆抗体,可为建立马细胞免疫学研究方法奠定物质基础,进而为建立监测马机体免疫状态和研究机体免疫机制提供技术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干扰素-γ 单克隆抗体 异疏氰酸荧光素 细胞细胞因子染色
原文传递
应用四聚体酶联免疫斑点法和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法检测HIV-1感染者体内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研究
5
作者 褚福亮 徐东平 +2 位作者 金磊 高福 王福生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2007年第1期7-10,41,共5页
目的应用四聚体(tetramer)、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和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ICCS)方法研究HIV-1感染者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的数量和功能。方法应用三种tetramer检测14例HLA-A2阳性的HIV-1感染者外周血中特异性CTLs的频率,同时采用SL... 目的应用四聚体(tetramer)、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和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ICCS)方法研究HIV-1感染者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的数量和功能。方法应用三种tetramer检测14例HLA-A2阳性的HIV-1感染者外周血中特异性CTLs的频率,同时采用SL9(SLYNTVATL)体外冲击HIV-1感染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通过ELISPOT和ICCS方法检测产生γ-干扰素(IFN-γ)的CTLs,初步分析特异性CTLs在HIV-1感染中的作用。结果Tetramer SL9、IV9和YI9检测出的特异性CTLs占CD8+T细胞的百分比范围分别为0.06%-3.27%,0.05%-0.57%和0.09%-0.66%;其检出阳性率分别为11/14、10/14和5/7。ELISPOT和ICCS检测的产生IFN-γ的细胞近似,但远低于tetramer检测出的病毒特异性CTLs的数量。结论Tetramer可以敏感地检测出特异性CTLs。ELISPOT和ICCS则是研究CTLs功能的重要手段。联合使用三种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评价HIV-1感染者体内CTLs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四聚体 酶联免疫斑点法 细胞细胞因子染色
下载PDF
脑胶质瘤患者TH_1/TH_2细胞的平衡偏移及意义
6
作者 李永坤 徐庆雷 +2 位作者 谢观球 李萍 朱霞 《中原医刊》 2002年第10期1-2,共2页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患者外周血中T辅助淋巴细胞 (TH )亚群TH1/TH2 细胞的平衡变化及其在胶质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单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酶联免疫斑点法从单个细胞水平测定 2 6例脑胶质瘤患者外周血TH1、TH2 细胞的数目 ,并设...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患者外周血中T辅助淋巴细胞 (TH )亚群TH1/TH2 细胞的平衡变化及其在胶质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单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酶联免疫斑点法从单个细胞水平测定 2 6例脑胶质瘤患者外周血TH1、TH2 细胞的数目 ,并设健康对照组。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胶质瘤患者TH1、TH1/TH2 比值均明显降低 (P <0 0 1) ,而TH2 则明显升高 (P <0 0 1) ,且恶性程度愈高 ,上述指标变化愈明显。结论 :脑胶质瘤患者存在TH2 占优势的平衡偏移 ,这种偏移在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纠正TH1/TH2 细胞的平衡偏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2细胞 平衡偏移 脑胶质瘤 T辅助淋巴细胞亚群 细胞细胞因子染色酶联免疫斑点法 TH1细胞 发病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