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鲅鱼鱼肉中组胺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8
1
作者 赵中辉 林洪 李振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94-197,共4页
通过生物胺菌(BAB)筛选培养基的初筛、高效液相色谱(HPLC)-柱后衍生-荧光检测(FLD)技术的分析以及VITEK 2菌种鉴定系统的使用,对鲅鱼鱼肉中的组胺菌(HFB)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13株生物胺菌均为革兰氏阴性菌,其中8株为组胺菌... 通过生物胺菌(BAB)筛选培养基的初筛、高效液相色谱(HPLC)-柱后衍生-荧光检测(FLD)技术的分析以及VITEK 2菌种鉴定系统的使用,对鲅鱼鱼肉中的组胺菌(HFB)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13株生物胺菌均为革兰氏阴性菌,其中8株为组胺菌。经鉴定,组胺菌分别为大肠埃希氏杆菌(两株)、荧光假单胞菌、侵肺巴斯德菌、泡囊短波单胞菌、居泉沙雷菌、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杀鲑气单胞菌,鉴定可信性大于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胺 组胺 高效液相色谱 鲅鱼 分离 鉴定
下载PDF
鲜活细点圆趾蟹中组胺菌的分离鉴定与生长特性
2
作者 余辉 陈洁 +2 位作者 何志勇 张爽 曾茂茂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4-129,共6页
利用HBI培养基结合薄层层析法对活细点圆趾蟹腮条和内脏中的组胺菌进行筛选,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组胺菌产组胺能力进行测定,再利用16SrDNA基因测序对其进行分子鉴定。同时,研究了温度、初始pH值、NaCl含量对组胺菌生长和组胺生成量... 利用HBI培养基结合薄层层析法对活细点圆趾蟹腮条和内脏中的组胺菌进行筛选,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组胺菌产组胺能力进行测定,再利用16SrDNA基因测序对其进行分子鉴定。同时,研究了温度、初始pH值、NaCl含量对组胺菌生长和组胺生成量的影响,以及壳低聚糖(COS)对组胺菌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从细点圆趾蟹的腮条中分离获得1株组胺菌,经鉴定命名为Enterobacter aerogenes OP-G2,其组胺生成量为(46.96±1.94)mg/L(30℃培养48h)。低温(<4℃)和/或高NaCl含量(≥10%)能有效控制E.aerogenes OP-G2菌株的生长和组胺的生成量,且对菌株组胺生成量的抑制率可高达92%以上。另外,当COS浓度≥0.5g/100mL时,对E.aerogenes OP-G2菌株抑菌率均在30.58%以上,且当pH 6.0时,1.0g/100mL浓度的COS对E.aerogenes OP-G2菌株抑菌率高达47.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点圆趾蟹 组胺 分离鉴定 组胺
下载PDF
秋刀鱼中组胺菌的分离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江凯 王韦华 +4 位作者 陈伟 王利斌 汤海清 罗海波 郁志芳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2-38,共7页
采用不同选择性培养基对秋刀鱼组织中的产组胺菌进行筛选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分析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同时研究了温度和pH值对不同菌株组胺产生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分离获得5株产组胺菌,分别命名为菌株1、菌株2、菌株3、菌株4... 采用不同选择性培养基对秋刀鱼组织中的产组胺菌进行筛选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分析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同时研究了温度和pH值对不同菌株组胺产生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分离获得5株产组胺菌,分别命名为菌株1、菌株2、菌株3、菌株4、菌株5,经鉴定依次属于哈夫尼菌属(Hafnia)、志贺氏菌属(Shigella)、变形菌属(Proteus Hauser)、沙雷铁氏菌属(Serratia)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5株菌在4~36℃温度下及pH值4.5~8.5范围内均能产生组胺,最适温度分别为20、36、36、20和25℃,最适pH值分别为8.5、7.5、6.5、6.5、7.5,在适宜培养条件下组胺产生能力均可超过20mg/mL。4℃低温和pH值4.5条件下5株菌组胺产生能力均显著(p<0.05)降低,但仍能保持较高的水平。以上结果为秋刀鱼组胺菌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刀鱼 组胺 分离 理化性质
下载PDF
水产品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细菌多样性及优势微生物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翁佩芳 李微微 +3 位作者 吴祖芳 周秀锦 陈树兵 张静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88-795,共8页
为研究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在不同冻藏时期的优势微生物,并且得到一个较全面的细菌群落组成结构,采用16SrDNA基因克隆文库及克隆子分析等方法,分别对冻藏1d、8d和20d条件下鲐鱼鳃体系中的细菌种群多样性、优势微生物及其中... 为研究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在不同冻藏时期的优势微生物,并且得到一个较全面的细菌群落组成结构,采用16SrDNA基因克隆文库及克隆子分析等方法,分别对冻藏1d、8d和20d条件下鲐鱼鳃体系中的细菌种群多样性、优势微生物及其中产组胺菌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期鲐鱼鳃内的细菌多样性均较强;冻藏1天的鳃体系中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占优势为总数的77.5%,产组胺细菌如泛菌属(Pantoea)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较少;第8天优势细菌种群是梭杆菌属(Fusobacteria bacterium)和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而产组胺菌如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和弧菌属(Vibrio)较前期数量有所增加;冻藏到第20天的优势种群为哈夫尼菌属(Hafnia)和沙雷菌属(Serratia),它们均是产组胺的菌群。鲐鱼中细菌多样性及其优势微生物的变化等全面信息可为了解鲐鱼水产品组胺发生的微生物机制及其控制方法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鲐鱼 16S rDNA克隆文库 组胺 优势种群 系统发育分析
下载PDF
咸鳓鱼中产组胺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8
5
作者 吴佳佳 王思齐 戴志远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1-76,共6页
针对细菌引起的腌制水产品中生物胺残留问题,胺以传统工艺腌制的咸鳓鱼为对象,利用组胺菌筛选培养基,从不同腌制时期的咸鳓鱼样品中对产组胺微生物进行了筛选,通过16S r DNA测序完成了分离菌株种属鉴定,采用PCR扩增检测了分离菌株组氨... 针对细菌引起的腌制水产品中生物胺残留问题,胺以传统工艺腌制的咸鳓鱼为对象,利用组胺菌筛选培养基,从不同腌制时期的咸鳓鱼样品中对产组胺微生物进行了筛选,通过16S r DNA测序完成了分离菌株种属鉴定,采用PCR扩增检测了分离菌株组氨酸脱羧酶基因携带情况,并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了分离菌株发酵液中组胺的含量。结果表明,分离纯化后共获得32株疑似产生物胺细菌,分布于3个属8个种。葡萄球菌属细菌是优势分离菌株,共计29株,以腐生葡萄球菌数量最多,共16株;24株分离菌株携带组氨酸脱羧酶基因; 23株分离菌株发酵液中测出不同浓度的组胺含量,产组胺菌发酵液组胺平均含量达38. 10μg/m L,其中,1株腐生葡萄球菌菌株发酵液中组胺质量浓度高达100. 21μg/m L,是分离菌株中组胺积累能力最强的菌株。咸鳓鱼生产中产组胺菌的研究,对评估咸鳓鱼的安全性,科学指导其发酵菌株筛选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鳓鱼 组胺 组胺 高效液相色谱(HPLC)
下载PDF
冷冻鲣鱼中产组胺菌的分离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杨健 吴祖芳 +2 位作者 周秀锦 翁佩芳 沈飚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5-31,共7页
采用Actis’s鉴别培养基,初步筛选鲣鱼组织中的产组胺菌;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初步分离菌株的产组胺能力。研究温度和pH因素对产组胺菌生长以及组胺产生的影响。通过生理生化、形态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产组胺菌。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Actis’s鉴别培养基,初步筛选鲣鱼组织中的产组胺菌;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初步分离菌株的产组胺能力。研究温度和pH因素对产组胺菌生长以及组胺产生的影响。通过生理生化、形态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产组胺菌。试验结果表明,分离得到两株产组胺菌,分别记为J2和J4。这两株菌在添加L-组氨酸的胰酶大豆肉汤里均能够产生组胺。菌株J2和J4最适生长温度均为30℃,最适pH分别为7和6。菌株J2和J4产组胺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最适pH均为5,在适宜的实验条件下组胺产生量最大值为12.47mg/L。根据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生长和产组胺特性以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J2和J4均与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的亲缘关系最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鲣鱼 组胺 生理生化特性 16S RDNA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鲐鱼中产组胺菌的分离筛选与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杨健 吴祖芳 +2 位作者 周秀锦 翁佩芳 李微微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90-193,共4页
利用产组胺菌鉴别培养基,对鲐鱼内脏中产组胺菌进行初步筛选,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对分离菌株的产组胺能力进行了确认;并通过菌株的生理生化、形态和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研究了温度和pH对菌株生长和产组... 利用产组胺菌鉴别培养基,对鲐鱼内脏中产组胺菌进行初步筛选,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对分离菌株的产组胺能力进行了确认;并通过菌株的生理生化、形态和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研究了温度和pH对菌株生长和产组胺的影响。结果表明,从鲐鱼中初步分离的4株菌(T4、T5、T6和T9)在组胺发酵培养基中能够产生164.1~466.1μg/100mL组胺;经生理生化特性及16SrDNA序列测定为相同菌种,对其中T4菌株进行进化树分析,发现菌株T4与产粘液变形杆菌相似性最高。T4菌株生长和产组胺的最适温度均为20℃,最适pH均为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鲐鱼 组胺 生理生化特性 16SrDNA序列分析
下载PDF
腌鱼过程中组胺及产组胺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陈踊南 叶日英 +3 位作者 陈俏纯 陈慧珍 罗敏敏 陈欣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第12期2340-2343,共4页
旨在探索金线鱼腌制过程中组胺含量的变化规律,并分离鉴定产组胺的关键细菌。以冰鲜金线鱼为原料进行腌制,于不同时间点取样,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组胺含量,稀释平板分离法检测细菌总数,培养基呈色反应分离产组胺细菌,并根据菌株的产组胺... 旨在探索金线鱼腌制过程中组胺含量的变化规律,并分离鉴定产组胺的关键细菌。以冰鲜金线鱼为原料进行腌制,于不同时间点取样,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组胺含量,稀释平板分离法检测细菌总数,培养基呈色反应分离产组胺细菌,并根据菌株的产组胺能力确定关键菌株,对关键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微生物全自动分析仪鉴定和16S r DNA基因序列法鉴定。结果表明,金线鱼腌制过程中,组胺含量在盐渍的3 d内逐渐升高,于第4天干制后开始下降,变化规律近似正态分布。产组胺关键细菌是马胃葡萄球菌和蜂房芽孢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腌鱼 组胺 组胺 分离鉴定
下载PDF
浙东腌冬瓜产组胺微生物的分离及产组胺特性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徐赛男 吴祖芳 +1 位作者 张鑫 翁佩芳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5-121,共7页
为了解浙东地区传统腌冬瓜发酵体系中产组胺细菌及其组胺产生规律,本研究通过鉴别培养基结合HPLC筛选并确认了菌株的产组胺能力,并利用16S r DNA分子鉴定产组胺菌株;研究培养温度、p H和盐度对菌株生长和产组胺的影响。结果表明,从腌冬... 为了解浙东地区传统腌冬瓜发酵体系中产组胺细菌及其组胺产生规律,本研究通过鉴别培养基结合HPLC筛选并确认了菌株的产组胺能力,并利用16S r DNA分子鉴定产组胺菌株;研究培养温度、p H和盐度对菌株生长和产组胺的影响。结果表明,从腌冬瓜发酵前、中期筛选出的5株菌属于2个菌种,命为M1和M3,均是肠杆菌属,且分别与Enterobacter aerogenes(产气肠杆菌)和Enterobacter xiangfangensis的亲缘关系最近。这两种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均为30℃,最适生长p H均为7,在小于5%盐度时生长均稳定;在组胺发酵培养基中,产组胺的最适p H均为4,在20~35℃的适宜生长温度内,最适产组胺温度均为35℃,随盐度的升高,产组胺量均降低。适宜的实验条件下,M1和M3的最大生长量分别为11.65 lg CFU/m L和14.30 lg CFU/m L,最大产组胺量分别为35.66mg/L和39.54 mg/L。研究结果可为浙东特色腌冬瓜的加工工艺及质量安全控制等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腌冬瓜 组胺 高效液相色谱 16S r DNA 发酵条件
原文传递
培养液组胺的检测及鲣鱼产组胺菌的生物活性评价
10
作者 周秀锦 杨建 +2 位作者 周向阳 沈飚 吴祖芳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1期44-48,共5页
通过直接将培养液中的组胺经丹酰氯衍生化生成稳定的物质,以1,7-二氨基庚烷为内标,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VWD)方法检测培养液中的组胺;并研究了温度和pH对产组胺菌生长和组胺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液中组胺的检测方法... 通过直接将培养液中的组胺经丹酰氯衍生化生成稳定的物质,以1,7-二氨基庚烷为内标,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VWD)方法检测培养液中的组胺;并研究了温度和pH对产组胺菌生长和组胺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液中组胺的检测方法定量限为0.5μg/mL,回收率在100%~107%,满足方法培养液中组胺的检测。经分离得到的2株产组胺菌分别记为J2和J4,2株菌在添加L-组氨酸的胰酶大豆肉汤里均能够产生组胺;菌株J2和J4最适生长温度均为30℃,最适pH分别为7和6,菌株J2和J4产组胺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最适pH均为5,在适宜的实验条件下组胺产生量最大值为12.47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液 组胺 检测 组胺 生物活性
下载PDF
锯缘青蟹产组胺菌的分离与鉴定
11
作者 陈德强 谢吉红 +1 位作者 孙菲霞 黄丽 《现代食品》 2023年第15期171-173,177,共4页
本研究从锯缘青蟹中分离得到24株产组胺菌。经检测,24株产组胺菌均携带组氨酸脱羧酶hdc基因,通过16S rDNA比对分析,共鉴定为9个属15个细菌种,其中Acinetobacter baumannii为优势分离菌种,占比为25.0%;产组胺能力检测表明,24株产组胺菌... 本研究从锯缘青蟹中分离得到24株产组胺菌。经检测,24株产组胺菌均携带组氨酸脱羧酶hdc基因,通过16S rDNA比对分析,共鉴定为9个属15个细菌种,其中Acinetobacter baumannii为优势分离菌种,占比为25.0%;产组胺能力检测表明,24株产组胺菌发酵上清液平均组胺含量为33.97 mg·L^(-1),Aeromonas hydrophilaH_(20)的组胺含量最高达45.06 mg·L^(-1)。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锯缘青蟹产组胺微生物种类,以及加强锯缘青蟹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锯缘青蟹 组胺 分离鉴定
下载PDF
金枪鱼肉中组胺菌的分离及其理化性质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陶志华 佐藤实 《生物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1-43,共3页
目的:对金枪鱼肉中的组胺生成菌进行生化实验和功能酶检测,进而对鱼肉中组胺菌的存在提供可参考数据。方法:利用组氨酸肉汤培养液,对金枪鱼肉中的组胺生成菌进行筛选,然后通过生物化学实验和形态学实验,进而对组胺生成菌进行分析。结... 目的:对金枪鱼肉中的组胺生成菌进行生化实验和功能酶检测,进而对鱼肉中组胺菌的存在提供可参考数据。方法:利用组氨酸肉汤培养液,对金枪鱼肉中的组胺生成菌进行筛选,然后通过生物化学实验和形态学实验,进而对组胺生成菌进行分析。结果:分离得到2株组胺菌,菌种Ⅰ在5℃~30℃的培养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组胺生成量逐渐增加,在30℃有最高组胺生成量,约2 700ppm。菌种Ⅱ在25℃有组胺最高生成量约为2 400ppm。结论:依据两种组胺菌的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分离菌可能分别属于弧菌属、埃希氏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枪鱼肉 组胺生成 生物化学 形态学
下载PDF
四川自然发酵香肠中组胺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楠 杨勇 +3 位作者 李彬彬 徐晔 李仁杰 张姗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2-79,共8页
采用产生物胺显色培养基,从20个四川自然发酵香肠样品中共分离得到不产生物胺的菌株256株。以肉制品发酵剂相关标准作为初筛条件得到菌株17株,且对组胺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解。对组胺降解率较高的5株菌的鉴定结果表明,19号、41号和46号分... 采用产生物胺显色培养基,从20个四川自然发酵香肠样品中共分离得到不产生物胺的菌株256株。以肉制品发酵剂相关标准作为初筛条件得到菌株17株,且对组胺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解。对组胺降解率较高的5株菌的鉴定结果表明,19号、41号和46号分别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混淆魏斯氏菌(Weissella confusa),47号和48号均为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19号、41号和46号菌株之间无明显拮抗作用,具有较好的生长能力和产酸能力,能耐受低温、低pH、60 g/L的食盐及150 mg/kg的亚硝酸盐,且混合菌株比单一菌株能更好地抑制产胺菌的生长。香肠成熟30 d时,接种组的组胺含量(46.56 mg/kg)比未接种组的组胺含量(66.77 mg/kg)降低了30.26%(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发酵香肠生产中接种可降解组胺的乳酸菌,能有效降低产品中组胺含量,提高发酵香肠的食用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香肠 组胺 组胺降解 乳酸 筛选 鉴定
下载PDF
鲭鱼鱼肉中组胺产生菌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7
14
作者 周卫枫 汤海青 +2 位作者 贺林娟 杨华 欧昌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225-229,共5页
根据产组胺能力,采用二步筛选法从鲭鱼肉中分离、筛选组胺产生菌(HPB),并通过生理生化实验结合16S rRNA序列同源性分析,对分离得到的HPB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筛选出的5株组胺产生菌中,2株为革兰氏阴性菌、3株为革兰氏阳性菌,将5株菌接种... 根据产组胺能力,采用二步筛选法从鲭鱼肉中分离、筛选组胺产生菌(HPB),并通过生理生化实验结合16S rRNA序列同源性分析,对分离得到的HPB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筛选出的5株组胺产生菌中,2株为革兰氏阴性菌、3株为革兰氏阳性菌,将5株菌接种到含2.0g/100mL组氨酸的培养基中,36℃条件下培养24h,培养液中组胺产量分别为210.5、823.0、130.5、229.0、217.0mg/L。根据生理生化特性与16S rRNA序列同源性分析,分离得到的HPB分别为蒙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onteilii)、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球形芽孢杆菌(Bacillus sphaericus)、溶酪大球菌(Macrococcus caseolyticus)以及松鼠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ciu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胺产生 16S RRNA 组胺 鲭鱼 筛选
下载PDF
鱼露中组胺降解菌的分离筛选及耐受性 被引量:6
15
作者 朱翠翠 王海英 +2 位作者 赵玉莹 徐莹 汪东风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15,共8页
生物胺(biogenic amines)在某些食品尤其是发酵食品中广泛存在,具有一定的食用安全隐患。为获得用于鱼露等发酵食品的生物胺降解菌,从天然发酵鱼露中采用双层显色培养基法初步筛选出不产生物胺的菌株,再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进行复筛... 生物胺(biogenic amines)在某些食品尤其是发酵食品中广泛存在,具有一定的食用安全隐患。为获得用于鱼露等发酵食品的生物胺降解菌,从天然发酵鱼露中采用双层显色培养基法初步筛选出不产生物胺的菌株,再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进行复筛,得到一株具有高效组胺降解能力的菌株MZ5。经鉴定该菌株为库德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该菌株在组胺质量浓度10~200 mg/L、乙醇体积分数0~5%、pH 5~7、NaCl质量浓度0~8 g/dL范围内均表现出较高的组胺降解活性。当初始组胺质量浓度为50 mg/L,pH为7时,组胺降解率高达98.61%。菌株Pichia kudriavzevii对乙醇、pH、盐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可作为发酵制剂,该研究结果为开发发酵食品生物胺降解剂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胺 分离筛选 组胺降解 耐受性 库德毕赤酵母
下载PDF
鲭鱼中组胺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和发酵条件初探 被引量:5
16
作者 欧昌荣 管娟 +4 位作者 汤海青 曹锦轩 黄玲 谢诚 廖媛媛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8-164,共7页
组胺是影响水产品食用安全和贸易的重要风险因子之一,目前关于组胺相关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组胺产生菌方面。本文从冰鲜鲭鱼中分离筛选到1株高活力组胺降解菌T6,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检测和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学分析,确定该菌... 组胺是影响水产品食用安全和贸易的重要风险因子之一,目前关于组胺相关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组胺产生菌方面。本文从冰鲜鲭鱼中分离筛选到1株高活力组胺降解菌T6,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检测和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学分析,确定该菌株属于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 sp.。采用单因素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最佳发酵条件是:温度28℃,接种量4%,起始pH 7,种龄16 h,装液量50 mL/250 mL。本文筛选出的组胺降解菌,为利用生物方法控制水产品中组胺含量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胺 组胺降解 鲭鱼 16S rRNA同源性分析 鉴定 发酵条件
原文传递
鲭鱼鱼肉中组胺菌的分离及其理化性质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陶志华 张宏梅 佐藤实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19期331-332,共2页
利用组氨酸肉汤培养液,对鲭鱼鱼肉中的组胺生成菌进行筛选,然后通过生物化学和形态学实验,进而对组胺生成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得到2株组胺菌,菌种Ⅰ在5~25℃的培养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组胺生成量逐渐增加,在25℃组胺生成量最... 利用组氨酸肉汤培养液,对鲭鱼鱼肉中的组胺生成菌进行筛选,然后通过生物化学和形态学实验,进而对组胺生成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得到2株组胺菌,菌种Ⅰ在5~25℃的培养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组胺生成量逐渐增加,在25℃组胺生成量最高,约2700mg/kg。菌种Ⅱ在20℃组胺生成量最高,约为2000mg/kg。依据2种组胺菌的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分离菌可能分别属于摩尔摩根氏菌、嗜水性气单胞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鲭鱼肉 组胺生成 生物化学 形态学
下载PDF
海水中组胺菌的分离及其理化性质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陶志华 佐藤实 《生物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对海水中的组胺生成菌进行生化实验和功能酶检测,进而对海水中组胺菌的存在提供可参考数据。方法:利用组氨酸肉汤培养液,对海水中的组胺生成菌进行筛选,然后通过生物化学实验和形态学实验,进而对组胺生成菌进行分析。结果:分离得到... 目的:对海水中的组胺生成菌进行生化实验和功能酶检测,进而对海水中组胺菌的存在提供可参考数据。方法:利用组氨酸肉汤培养液,对海水中的组胺生成菌进行筛选,然后通过生物化学实验和形态学实验,进而对组胺生成菌进行分析。结果:分离得到2株细菌。结论:依据两种组胺菌的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分离菌可能分别属于奈瑟氏菌属、黄杆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 组胺生成 生物化学 形态学
下载PDF
秋刀鱼中组胺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3
19
作者 陶志华 佐藤实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16期287-288,共2页
通过半海水寒天培养基及组胺酸肉汤选择性培养液,组胺的电泳分析技术,对秋刀鱼肉中的组胺生成菌进行筛选、理化分析和功能酶检测及细菌鉴定试剂盒API20E的分析试验,进而对秋刀鱼肉中的组胺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分离得到1株组胺生成菌,... 通过半海水寒天培养基及组胺酸肉汤选择性培养液,组胺的电泳分析技术,对秋刀鱼肉中的组胺生成菌进行筛选、理化分析和功能酶检测及细菌鉴定试剂盒API20E的分析试验,进而对秋刀鱼肉中的组胺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分离得到1株组胺生成菌,通过生化分析,此菌株为假单胞菌。此菌株在5~30℃的培养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组胺生成量逐渐增加,在30℃有最高组胺生成量,约2 200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刀鱼 组胺生成 理化性质 形态学 分离 鉴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