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探索金线鱼腌制过程中组胺含量的变化规律,并分离鉴定产组胺的关键细菌。以冰鲜金线鱼为原料进行腌制,于不同时间点取样,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组胺含量,稀释平板分离法检测细菌总数,培养基呈色反应分离产组胺细菌,并根据菌株的产组胺...旨在探索金线鱼腌制过程中组胺含量的变化规律,并分离鉴定产组胺的关键细菌。以冰鲜金线鱼为原料进行腌制,于不同时间点取样,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组胺含量,稀释平板分离法检测细菌总数,培养基呈色反应分离产组胺细菌,并根据菌株的产组胺能力确定关键菌株,对关键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微生物全自动分析仪鉴定和16S r DNA基因序列法鉴定。结果表明,金线鱼腌制过程中,组胺含量在盐渍的3 d内逐渐升高,于第4天干制后开始下降,变化规律近似正态分布。产组胺关键细菌是马胃葡萄球菌和蜂房芽孢杆菌。展开更多
为了解浙东地区传统腌冬瓜发酵体系中产组胺细菌及其组胺产生规律,本研究通过鉴别培养基结合HPLC筛选并确认了菌株的产组胺能力,并利用16S r DNA分子鉴定产组胺菌株;研究培养温度、p H和盐度对菌株生长和产组胺的影响。结果表明,从腌冬...为了解浙东地区传统腌冬瓜发酵体系中产组胺细菌及其组胺产生规律,本研究通过鉴别培养基结合HPLC筛选并确认了菌株的产组胺能力,并利用16S r DNA分子鉴定产组胺菌株;研究培养温度、p H和盐度对菌株生长和产组胺的影响。结果表明,从腌冬瓜发酵前、中期筛选出的5株菌属于2个菌种,命为M1和M3,均是肠杆菌属,且分别与Enterobacter aerogenes(产气肠杆菌)和Enterobacter xiangfangensis的亲缘关系最近。这两种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均为30℃,最适生长p H均为7,在小于5%盐度时生长均稳定;在组胺发酵培养基中,产组胺的最适p H均为4,在20~35℃的适宜生长温度内,最适产组胺温度均为35℃,随盐度的升高,产组胺量均降低。适宜的实验条件下,M1和M3的最大生长量分别为11.65 lg CFU/m L和14.30 lg CFU/m L,最大产组胺量分别为35.66mg/L和39.54 mg/L。研究结果可为浙东特色腌冬瓜的加工工艺及质量安全控制等提供参考依据。展开更多
文摘旨在探索金线鱼腌制过程中组胺含量的变化规律,并分离鉴定产组胺的关键细菌。以冰鲜金线鱼为原料进行腌制,于不同时间点取样,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组胺含量,稀释平板分离法检测细菌总数,培养基呈色反应分离产组胺细菌,并根据菌株的产组胺能力确定关键菌株,对关键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微生物全自动分析仪鉴定和16S r DNA基因序列法鉴定。结果表明,金线鱼腌制过程中,组胺含量在盐渍的3 d内逐渐升高,于第4天干制后开始下降,变化规律近似正态分布。产组胺关键细菌是马胃葡萄球菌和蜂房芽孢杆菌。
文摘为了解浙东地区传统腌冬瓜发酵体系中产组胺细菌及其组胺产生规律,本研究通过鉴别培养基结合HPLC筛选并确认了菌株的产组胺能力,并利用16S r DNA分子鉴定产组胺菌株;研究培养温度、p H和盐度对菌株生长和产组胺的影响。结果表明,从腌冬瓜发酵前、中期筛选出的5株菌属于2个菌种,命为M1和M3,均是肠杆菌属,且分别与Enterobacter aerogenes(产气肠杆菌)和Enterobacter xiangfangensis的亲缘关系最近。这两种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均为30℃,最适生长p H均为7,在小于5%盐度时生长均稳定;在组胺发酵培养基中,产组胺的最适p H均为4,在20~35℃的适宜生长温度内,最适产组胺温度均为35℃,随盐度的升高,产组胺量均降低。适宜的实验条件下,M1和M3的最大生长量分别为11.65 lg CFU/m L和14.30 lg CFU/m L,最大产组胺量分别为35.66mg/L和39.54 mg/L。研究结果可为浙东特色腌冬瓜的加工工艺及质量安全控制等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