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种常见嗜尸性蝇类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江峰 尹晓宏 陈玉川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3-428,共6页
为了解决法医学人员对于嗜尸性蝇类的鉴定难题,对中山市、广州市及西安市5种常见嗜尸性蝇类共17个样本,对其线粒体COⅠ基因的348bp大小片段进行了RFLP和DNA序列分析,采用ABI377测序仪测序,DNASTAR软件预测限制性位点,DdeⅠ,DraⅠ和Hinf... 为了解决法医学人员对于嗜尸性蝇类的鉴定难题,对中山市、广州市及西安市5种常见嗜尸性蝇类共17个样本,对其线粒体COⅠ基因的348bp大小片段进行了RFLP和DNA序列分析,采用ABI377测序仪测序,DNASTAR软件预测限制性位点,DdeⅠ,DraⅠ和HinfⅠ3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酶切结果,MEGA3.0软件包进行序列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采用mtDNA扩增结合银染技术和DNA序列分析,均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上述三地5种常见嗜尸性蝇类的种类鉴定。本文结果为法医昆虫学中嗜尸性昆虫DNA鉴定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了数据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尸性蝇类 分子鉴定 线粒体co Ⅰ基因 RFLP 法医昆虫学
下载PDF
我国6个地方鸡品种线粒体COI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屠云洁 高玉时 +3 位作者 周新民 张学余 王克华 唐修君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33,共3页
以我国地方鸡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6个地方鸡品种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部分序列,分析COⅠ基因序列的多态性。结果表明:6个地方鸡品种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有22个突变位点,占分析位点总数的3.52%;6个地方鸡品种... 以我国地方鸡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6个地方鸡品种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部分序列,分析COⅠ基因序列的多态性。结果表明:6个地方鸡品种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有22个突变位点,占分析位点总数的3.52%;6个地方鸡品种单倍型多样度平均为0.7274,核苷酸多样度平均为0.352%,品种间核苷酸分歧度为0.283%~0.791%。6个地方鸡品种的COⅠ基因序列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鸡品种 线粒体co Ⅰ基因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不同水系绒螯蟹线粒体DNA的遗传差异和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胡鹏飞 李晓东 +2 位作者 戴伟 王茜 王晓梅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0-55,共6页
对中国大陆6水系10个地区中华绒鳌蟹和合浦绒螯蟹自然群体及1个俄罗斯地区日本绒鳌蟹群体中共289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进行了RFLP分析。选用8种能识别4碱基的限制性内切酶AluⅠ,DpnⅡ,HaeⅢ,MspⅠ,MseⅠ,RsaⅠ,Taq... 对中国大陆6水系10个地区中华绒鳌蟹和合浦绒螯蟹自然群体及1个俄罗斯地区日本绒鳌蟹群体中共289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进行了RFLP分析。选用8种能识别4碱基的限制性内切酶AluⅠ,DpnⅡ,HaeⅢ,MspⅠ,MseⅠ,RsaⅠ,TaqⅠ和TasⅠ及3种能识别6碱基的限制性内切酶ApaⅠ,NdeⅠ和VspⅠ对该基因片段酶切后,在11个群体中共检测到15种复合单倍型,其中复合单倍型1为除合浦绒鳌蟹以外的群体所共有,并均以该复合单倍型为主(46.4%~96.7%),复合单倍型4在合浦绒鳌蟹群体中占有很大比例(91.7%);合浦绒螯蟹与中华绒螯蟹北方水系(黄河、海河、辽河)的遗传差异最为明显(Pnet=0.060~0.061);不同水系中华绒螯蟹及合浦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具有一定的群体内遗传多态性(π=0.0002~0.0167),但并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鳌蟹 遗传差异 遗传多样性 线粒体co Ⅰ基因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下载PDF
线粒体COⅠ条形码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冬燕 邓平建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3164-3166,共3页
DNA条形码(DNA barcode)是指生物体内能够代表该物种的,标准的、有足够变异的、易扩增且相对较短的一段DNA片段。DNA条形码技术就是通过使用一个或一些短的DNA基因片段作为条形码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识别的技术,类似于超市用条形... DNA条形码(DNA barcode)是指生物体内能够代表该物种的,标准的、有足够变异的、易扩增且相对较短的一段DNA片段。DNA条形码技术就是通过使用一个或一些短的DNA基因片段作为条形码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识别的技术,类似于超市用条形码扫描识别成千上万种商品。该技术是近几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全新的物种鉴定技术,为解决传统分类学所面临的难题提供了新方法。DNA条形码技术的出现将极大地增强人类监测、了解和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能力,其在生命科学、法医学、流行病学,以及医药、食品质量控制等领域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co DNA条形码 应用 局限性
原文传递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在昆虫分子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53
5
作者 刘勇 宋毓 李晓宇 《植物检疫》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6-50,共5页
本文对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在昆虫分子鉴定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对DNA条形码的意义、DNA条形码的原理、线粒体COⅠ基因的特点、DNA条形码的操作、DNA条形码技术在昆虫分子鉴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DNA条形码的发展趋势以及有... 本文对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在昆虫分子鉴定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对DNA条形码的意义、DNA条形码的原理、线粒体COⅠ基因的特点、DNA条形码的操作、DNA条形码技术在昆虫分子鉴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DNA条形码的发展趋势以及有关DNA条形码的争论进行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coⅠ基因 DNA条形码技术 昆虫分子鉴定
下载PDF
利用线粒体COII基因序列对中国尾蛱蝶属系统分化的研究(鳞翅目:蛱蝶科) 被引量:29
6
作者 王戎疆 万宏 +2 位作者 龙玉 雷光春 李绍文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43-247,共5页
利用线粒体COII基因序列分析法 ,研究了我国尾蛱蝶属 5种蝴蝶的系统分化。结果表明 ,在尾蛱蝶属 5个种的 12个样品中 ,4 0 5bp长的COII片段有 11 4 %的位点为多态性位点 ,大部分的碱基改变是转换。各物种内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明显小于不... 利用线粒体COII基因序列分析法 ,研究了我国尾蛱蝶属 5种蝴蝶的系统分化。结果表明 ,在尾蛱蝶属 5个种的 12个样品中 ,4 0 5bp长的COII片段有 11 4 %的位点为多态性位点 ,大部分的碱基改变是转换。各物种内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明显小于不同物种间的差异 ,种内个体间的差异一般为 0 5 %~ 1 5 % ,各物种间的差异绝大多数在 4 %以上。利用最大似然性法构建的尾蛱蝶属聚类关系图显示 ,尾蛱蝶属蝴蝶分为两大分支 ,一支包括大二尾蛱蝶、二尾蛱蝶和忘忧尾蛱蝶 ,另外一个分支包括窄斑凤尾蛱蝶和黑凤尾蛱蝶聚在一起。在大二尾蛱蝶、二尾蛱蝶和忘忧尾蛱蝶这一分支中 ,大二尾蛱蝶和忘忧尾蛱蝶的亲缘关系较近 ,而二尾蛱蝶较远。这些分子系统学的结果均与形态学的结果相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翅目 蛱蝶科 尾蛱蝶 线粒体co 系统发育分析 中国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的齿小蠹属昆虫DNA条形码研究 被引量:32
7
作者 常虹 郝德君 +4 位作者 肖荣堂 刘勇 钱路 安榆林 杨晓军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75-1081,共7页
齿小蠹属(鞘翅目:小蠹科)昆虫是植物检疫中经常截获的类群,为探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的特定区段作为DNA条形码快速准确鉴定齿小蠹种类的可行性,以齿小蠹属昆虫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线粒体COⅠ基因462bp碱基序列。... 齿小蠹属(鞘翅目:小蠹科)昆虫是植物检疫中经常截获的类群,为探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的特定区段作为DNA条形码快速准确鉴定齿小蠹种类的可行性,以齿小蠹属昆虫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线粒体COⅠ基因462bp碱基序列。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变异位点为259个,保守位点203个,简约信息位点181个,自裔位点78个。所有位点中,A,G,C和T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30.7%,16.5%,17.0%和35.8%。A+T含量较高,为66.5%,明显高于G+C含量,表现明显的A+T碱基偏嗜,且A与T含量相当,符合昆虫线粒体基因碱基组成的基本特征。转换与颠换结果显示:该段序列未达到饱和,可以得到准确的进化分析。利用Kimura2-parameter模型分析遗传距离得到,同物种间的遗传距离介于0.002~0.007之间,不同种间的遗传距离介于0.056~0.431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99,说明该段序列能够区分不同物种。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邻接法系统发育树(NJ树)显示,同一物种聚为同一小支,且分支自展值均为100%;近缘种能聚集在一起,且置信度很高(≥97%)。结果表明应用基于COⅠ基因片段的DNA条形码进行齿小蠹属昆虫分类鉴定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小蠹属 DNA条形码 线粒体coⅠ基因 遗传距离 系统发育树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Ⅱ基因序列的双斑长跗萤叶甲中国北方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8
8
作者 梁日霞 王振营 +2 位作者 何康来 丛斌 李菁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28-837,共10页
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是自2001年以来在我国北方为害玉米呈加重趋势的一种害虫。为初步探讨中国北方不同地理种群间和种群内该害虫的遗传分化程度、遗传多样性以及基因流水平,对来自中国北方的26个不同... 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是自2001年以来在我国北方为害玉米呈加重趋势的一种害虫。为初步探讨中国北方不同地理种群间和种群内该害虫的遗传分化程度、遗传多样性以及基因流水平,对来自中国北方的26个不同地理种群的线粒体COⅡ(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Ⅱ)基因片段序列的核苷酸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515头个体的长度为484bpCOⅡ片段中共发现了28个变异位点和15种单倍型。单倍型间的系统进化分析发现,15种单倍型主要分为两大分支。总种群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257,种群内单倍型多样度在0.100~0.515范围内。总种群的Fst为0.585,Gst为0.417,基因流Nm为0.35。AMOVA分子变异分析结果发现,双斑长跗萤叶甲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种群之间,占方差比率的58.58%。实验总种群及大部分种群的中性检验符合中性突变,说明我国北方双斑长跗萤叶甲在近期没有出现种群扩张现象。研究结果揭示中国北方双斑长跗萤叶甲不同地理种群间基因流水平低,种群间已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分化主要来自种群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长跗萤叶甲 线粒体co 地理种群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DNA COⅡ基因的亚洲玉米螟中国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分化及基因流研究 被引量:27
9
作者 李菁 张颖 +2 位作者 王振营 何康来 王强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35-1143,共9页
本文通过对中国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17个地理种群的线粒体COⅡ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对中国亚洲玉米螟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和基因流水平进行了初步研究。在获得的413条序列样本中共发现了34个变异位点、35种单倍型... 本文通过对中国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17个地理种群的线粒体COⅡ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对中国亚洲玉米螟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和基因流水平进行了初步研究。在获得的413条序列样本中共发现了34个变异位点、35种单倍型。总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811,种群内单倍型多样度在0.424~0.862范围内。17个种群间的平均基因流(Nm)为2.02。总群体的固定系数Fst为0.234。AMOVA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玉米螟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种群内部(76.45%)。各种群的TajimasD值中性检验符合中性突变,说明中国亚洲玉米螟在历史上没有出现群体扩张,群体大小稳定。各地理种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间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各地理种群中的单倍型在系统发生树上散布在不同的分布群中,缺乏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地理种群 线粒体coⅡ基因 单倍型 遗传分化 基因流
下载PDF
我国部分水果产区铃木氏果蝇与其他果蝇形态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任路明 王磊 +1 位作者 于毅 褚栋 《生物安全学报》 2014年第3期178-184,共7页
【背景】水果害虫铃木氏果蝇近年来传入许多国家,成为重要的入侵害虫,在我国的危害也呈现上升趋势。在水果生产中,铃木氏果蝇常与其他果蝇混合发生。【方法】在对我国水果产区果蝇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对分别采自山东威海、云南昆明、... 【背景】水果害虫铃木氏果蝇近年来传入许多国家,成为重要的入侵害虫,在我国的危害也呈现上升趋势。在水果生产中,铃木氏果蝇常与其他果蝇混合发生。【方法】在对我国水果产区果蝇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对分别采自山东威海、云南昆明、山东淄博、山东临沂地区的铃木氏果蝇、黑腹果蝇、海德氏果蝇、伊米果蝇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并利用线粒体COⅠ基因对所鉴别的果蝇物种进行了进一步验证。【结果】通过观察比较种间雄虫前翅和前足以及雌虫腹部和产卵器形态结构可以快速确定果蝇种类。【结论与意义】本研究认为,在宁德地区,互花米草在7月前侧重分蘖生长,7月后根茎开始快速生长,此结论为优化互花米草防治适期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铃木氏果蝇 水果害虫 形态特征 线粒体coⅠ基因 序列分析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Ⅰ的DNA条形码技术在贻贝科种类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1
作者 刘君 李琪 +3 位作者 孔令锋 陈军 郑小东 于瑞海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74-881,共8页
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技术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物种鉴定的一门新兴技术,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原理是利用一段短DNA标准序列(对动物而言一般为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Ⅰ,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 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技术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物种鉴定的一门新兴技术,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原理是利用一段短DNA标准序列(对动物而言一般为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Ⅰ,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COⅠ)来实现物种鉴定。它的两大主要目的是鉴定已知种和发现新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条形码 双单亲遗传 线粒体co 贻贝科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Ⅱ基因的中国蝽科分子系统学研究(半翅目,异翅亚目) 被引量:14
12
作者 卜云 栾云霞 郑哲民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9-246,共8页
扩增并测定了我国蝽科4亚科8属11种昆虫线粒体COⅡ基因585 bp的序列,对序列的碱基组成、转换颠换、遗传距离等进行分析,探讨了COⅡ基因在该科的分子进化机制.并基于COⅡ基因序列数据,分别采用邻接法(NI)、最大简约法(MP)和贝叶斯推... 扩增并测定了我国蝽科4亚科8属11种昆虫线粒体COⅡ基因585 bp的序列,对序列的碱基组成、转换颠换、遗传距离等进行分析,探讨了COⅡ基因在该科的分子进化机制.并基于COⅡ基因序列数据,分别采用邻接法(NI)、最大简约法(MP)和贝叶斯推论法(BI)建立蝽科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蝽科昆虫COⅡ基因A+T含量平均为71.7%,存在较强的A+T含量偏向性,氨基酸的变异率为27.2%;亚科间的遗传距离介于0.168~0.242之间,大于亚科内属种间的遗传距离,蝽科与盾蝽科2外群之间遗传距离最大,两科之间存在明显的间断.分子系统发育树表明,短喙蝽亚科为蝽科中较为原始的类群,分化较早,益蝽亚科与舌盾蝽亚科关系较近,形成一对姐妹群,蝽科中捕食性种类--益蝽亚科是较为特化的类群,它是由植食性种类分化而来.蝽科4亚科间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为Phyllocephalinae+(Pentatominae+(Asopinae+Podopin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翅目 蝽科 分子系统学 线粒体coⅡ基因 中国.
下载PDF
不同地域株湖北钉螺CO1基因的差异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韩庆霞 牛安欧 李金木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0-322,共3页
目的 研究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不同地域株湖北钉螺CO1基因的差异,为湖北钉螺种下分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3个地域株的湖北钉螺,高盐法抽提细胞内全部DNA ,PCR法扩增线粒体CO1基因,纯化并测序。将测序结果输入MEGA2程序,Kimura双参数... 目的 研究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不同地域株湖北钉螺CO1基因的差异,为湖北钉螺种下分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3个地域株的湖北钉螺,高盐法抽提细胞内全部DNA ,PCR法扩增线粒体CO1基因,纯化并测序。将测序结果输入MEGA2程序,Kimura双参数法计算遗传距离,并分别用UPGMA法和最小进化法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PCR扩增获得CO1基因大小约70 0bp(含两侧引物)。遗传距离显示:13个地域株明显被分为两组,其中四川株和云南株为一组,组内遗传距离为0 .0 35 ,其余为另一组,组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 .0 14。而两组间的遗传距离为0 .12 9。两种方法构建的进化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进化树分两大支,四川株和云南株位于一支,其它地域株位于另一支。结论13个自然隔离株湖北钉螺CO1基因总体差异不大,显示为一个种,其中四川、云南株与其它地域株差异显著,支持以往滇川亚种的结论,长江中下游各地域株CO1基因非常相近,支持指名(或湖北)亚种的分类方法。福建株、台湾株的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探讨。光壳和肋壳钉螺CO1基因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钉螺 线粒体co1基因 序列分析 差异研究
下载PDF
DNA条形码技术在生物分类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4
作者 韦健红 吴文如 +2 位作者 喻良文 林小桦 李薇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430-433,共4页
DNA条形码技术是通过使用DNA序列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识别的技术。目前在动物分类中最常使用的基因序列是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亚基(mtCOⅠ)。该技术的出现可以为研究物种的进化规律、遗传变异、系统发育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提供理... DNA条形码技术是通过使用DNA序列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识别的技术。目前在动物分类中最常使用的基因序列是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亚基(mtCOⅠ)。该技术的出现可以为研究物种的进化规律、遗传变异、系统发育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提供理论依据。为了让更多非生物分类学研究者了解并将其应用于更多的领域,本文概述了DNA条形码技术的工作流程、技术特点以及在生物分类中的应用和对未来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条形码 生物分类 线粒体coⅠ基因 物种鉴定 应用分析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的中国二点委夜蛾遗传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朱彦彬 马继芳 +6 位作者 董立 李立涛 姜京宇 李智慧 董志平 董金皋 王勤英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7-465,共9页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是2005年首次在河北省发现危害夏玉米苗的新害虫,2011年7月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和江苏6省47市夏玉米苗期大面积暴发成灾,严重威胁玉米生产。为了从种群水平探讨该虫暴发成灾的机制,我们通过分析...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是2005年首次在河北省发现危害夏玉米苗的新害虫,2011年7月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和江苏6省47市夏玉米苗期大面积暴发成灾,严重威胁玉米生产。为了从种群水平探讨该虫暴发成灾的机制,我们通过分析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mtCOⅠ)基因序列来研究不同地区二点委夜蛾种群的进化关系。本研究采集了河北、河南、山东和山西等地的19个不同地理种群样本,用同源序列比对的方法分析样本mtCOⅠ基因片段,利用DnaSP5.0软件和Arlequin3.5软件对不同地理种群间的mtCOⅠ单倍型多样性分析和Tajima’sD中性检测,建立了单倍型邻接(N-J)系统发育进化树和单倍型网络图。结果表明,在203头个体的658bpmtCOⅠ基因片段中,得到17种单倍型和18个变异位点,河北省的二点委夜蛾的单倍型多态性最丰富,而河南、山东和山西3省采集的二点委夜蛾样品其单倍型均有与河北种群单倍型一致的类型。二点委夜蛾不同地理种群间基因流水平较高,种群间没有明显的遗传分化,并且在较近的历史时期未经历明显的种群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点委夜蛾 线粒体co 单倍型 遗传多态性 地理种群
下载PDF
海参DNA条形码的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14
16
作者 律迎春 左涛 +5 位作者 唐庆娟 段高飞 王春霞 李晋 徐洁 薛长湖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82-789,共8页
为研究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COⅠ)基因作为DNA条形码鉴定海参品种的可行性,本实验采集了7种海参(Holothuroidea)43个个体并获得其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利用DNAstar、DNAMAN和MEGA ... 为研究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COⅠ)基因作为DNA条形码鉴定海参品种的可行性,本实验采集了7种海参(Holothuroidea)43个个体并获得其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利用DNAstar、DNAMAN和MEGA 4.1软件分析计算了7种海参的碱基组成以及不同海参之间的种间遗传距离和种内遗传距离,利用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分别构建了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海参的种间遗传距离显著大于种内遗传距离,不同海参在系统树中分别形成各自独立的分支,表明以COⅠ作为海参DNA条形码进行品种鉴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建立海参DNA条形码的基础上,设计了针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的特异性探针。对4种海参(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冰岛参Cucumaria frondosa、加州拟刺参Parastichopus californicus及梅花参Thelenota ananas)进行斑点杂交实验,结果显示,该探针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较高的灵敏度,能够实现对仿刺参的鉴定。本研究为后续开展斑点杂交及基因芯片法鉴定海参种类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参 线粒体coⅠ基因 DNA条形码 种类鉴定 斑点杂交
下载PDF
中国近海银鲳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变异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吴仁协 梁秀何 +1 位作者 庄志猛 柳淑芳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80-488,共9页
对采自黄海、东海和南海的7个银鲳群体的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变异进行分析,研究银鲳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群体历史动态。在所分析的111个个体中检测到16个单倍型。7个群体呈现出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0.564~0.688) 和低的核苷酸多... 对采自黄海、东海和南海的7个银鲳群体的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变异进行分析,研究银鲳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群体历史动态。在所分析的111个个体中检测到16个单倍型。7个群体呈现出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0.564~0.688) 和低的核苷酸多样性(π=0.001~0.003)。单倍型遗传学关系、两两群体间的FST值和分子方差分析均表明中国近海7个银鲳群体间的遗传分化不显著。中性检验和核苷酸不配对分析均表明中国近海银鲳经历了晚更新世的群体扩张事件,扩张时间约为6.0×104~1.04×105 年前。研究结果表明,银鲳的卵和幼体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中国近海的海洋环流以及近期的群体扩张可能是造成中国近海银鲳群体在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上存在较高的遗传同质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鲳 线粒体coⅠ基因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历史动态
原文传递
基于线粒体COⅡ基因序列的中华蜜蜂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振国 吉挺 +2 位作者 沈芳 梁勤 罗岳雄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67-575,共9页
通过分析我国20个不同地理种群中蜂线粒体COⅡ序列的变异,对中华蜜蜂群体遗传分化程度遗传多样性进行全面研究。结果表明:COⅡ基因部分序列中共发现16个变异位点和18个单倍型,核苷酸差异数的平均值为0.939,核苷酸分歧度(Dxy)在0.1%-0... 通过分析我国20个不同地理种群中蜂线粒体COⅡ序列的变异,对中华蜜蜂群体遗传分化程度遗传多样性进行全面研究。结果表明:COⅡ基因部分序列中共发现16个变异位点和18个单倍型,核苷酸差异数的平均值为0.939,核苷酸分歧度(Dxy)在0.1%-0.965%之间变化,核苷酸遗传距离为-0.007%-1.489%。总种群的Fst为0.4978,差异均极显著(P〈0.001)。研究结果显示种群总体单倍型多样性较为丰富,种群间核苷酸分歧度差异很大。20个东方蜜蜂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蜜蜂 线粒体co 地理种群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Ⅱ基因的中国大豆食心虫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分化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朱诗禹 徐伟 +3 位作者 高宇 崔娟 欧师琪 史树森 《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75-486,共12页
【目的】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Matsumura)是我国大豆Glycina max最重要的蛀荚害虫。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大豆食心虫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情况。【方法】通过测定大豆食心虫19个地理种群208头老熟幼虫的线粒体COⅡ基... 【目的】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Matsumura)是我国大豆Glycina max最重要的蛀荚害虫。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大豆食心虫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情况。【方法】通过测定大豆食心虫19个地理种群208头老熟幼虫的线粒体COⅡ基因序列(723 bp),利用MEGA6.0和Dna SP 5.0等软件分析大豆食心虫不同地理种群的基因序列变异和遗传分化情况。【结果】在19个大豆食心虫地理种群中共获得208条COⅡ基因序列,发现61个变异位点,包含57个单倍型。总群体单倍型多样度Hd=0.8522,各地理种群单倍型多样度范围在0.1818~0.9546间,总群体的固定系数Fst=0.4619,总遗传分化系数Gst=0.1186,总基因流Nm=0.29。总群体Tajima’s D检验结果不显著,表明大豆食心虫在较近的历史时期未出现群体扩张现象,群体大小稳定。单倍型网络图、ML单倍型系统树及采用不同地理种群间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系统发育树均显示,贵阳(GY)和都安(DA)种群与其余地理种群分化明显。AMOVA分子变异分析结果显示,东北组、西北组、黄淮组、华南组及西南组种群组间所占总变异的比例大于组内。【结论】大豆食心虫不同地理种群间基因交流较少,整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程度较高,遗传分化主要来自地理种群组间,且地理距离是影响不同地理种群间遗传距离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食心虫 线粒体coⅡ基因 地理种群 遗传分化 基因流
下载PDF
2种银鱼线粒体COⅡ及侧翼tRNA基因的测定分析及其亲缘关系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际峰 郝培应 +3 位作者 聂刘旺 汪成润 王洋 卢韫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24-428,共5页
探讨4种银鱼及香鱼线粒体COⅡ基因序列变异及它们的亲缘关系。测定和分析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线粒体COⅡ基因全序列及侧翼tRNA基因序列。并与有明银鱼、小齿日本银鱼及香鱼的同源序列比较,发现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COⅡ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差... 探讨4种银鱼及香鱼线粒体COⅡ基因序列变异及它们的亲缘关系。测定和分析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线粒体COⅡ基因全序列及侧翼tRNA基因序列。并与有明银鱼、小齿日本银鱼及香鱼的同源序列比较,发现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COⅡ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差异最小,香鱼与有明银鱼的差异最大。此外,选加大西洋鲑等共11种鱼类的COⅡ基因序列,用NJ法和MP法对其进行系统树重建,结果显示:系统树一致将4种银鱼和香鱼聚为一支,其中大银鱼与太湖新银鱼亲缘关系最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银鱼 太湖新银鱼 线粒体coⅡ基因 亲缘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