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与区域应力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祁玉萍 张致伟 +4 位作者 龙锋 肖本夫 梁明剑 路茜 江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7-395,共19页
基于Cut-And-Paste(CAP)全波形拟合反演震源机制解方法和阻尼线性逆推法(DRSSI),采用分区域选取地壳速度模型的形式,计算得到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101.5°~104.5°E,26.5°~30.5°N)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结合构造... 基于Cut-And-Paste(CAP)全波形拟合反演震源机制解方法和阻尼线性逆推法(DRSSI),采用分区域选取地壳速度模型的形式,计算得到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101.5°~104.5°E,26.5°~30.5°N)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结合构造地质、GPS观测数据等已有研究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大凉山次级块体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主要以走滑和逆冲机制为主,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地质构造活动性质较吻合;区域应力场方向与GPS速度场运动方向基本一致,优势方向为NW-SE和NWW-SEE向,整个区域主要以走滑和逆冲性质为应力特征。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空间分布特征表明大凉山次级块体在川滇块体、巴颜喀拉块体和华南块体三者联合作用的影响下形成了现今的应力格局,川滇块体相对向SE滑移以及青藏高原物质的E、SE向逃逸为大凉山次级块体及其周围地区强烈变形及大尺度位移的主要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凉山次级块体 震源机制解 区域应力场 CAP方 线性阻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