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传统漆艺的理性传承与发展——就“福州脱胎源于天台说”等问题与汤春甫先生商榷 被引量:4
1
作者 郑鑫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88-194,共7页
汤春甫先生《工艺大师与干漆夹纻法》一文中"干漆夹纻"的用语以及"福州脱胎源于天台"的说法有令人误解之处,它忽略了"夹纻胎"与"纻胎"在胎骨工艺上的本质区别,以及中国与日本对这一工艺相关用... 汤春甫先生《工艺大师与干漆夹纻法》一文中"干漆夹纻"的用语以及"福州脱胎源于天台"的说法有令人误解之处,它忽略了"夹纻胎"与"纻胎"在胎骨工艺上的本质区别,以及中国与日本对这一工艺相关用语的不同表述,尤其是"福州脱胎源于天台"的说法缺乏可靠的论据支持,遮蔽并消解了传统脱胎漆器的发展历史。而这种对传统工艺及发展历史名实不辨的现象并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州脱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盱眙大云山汉墓出土夹纻胎漆器保护前期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陈潇俐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12,共6页
为了了解大云山汉墓出土夹芝胎漆器制作工艺,对漆片进行了含水率分析,基本都在60%以上;进行了厚度分析,总壁厚为2~3mm,纶胎厚为1.5—2.5mm,两面的漆层厚约为0.1~0.5mm;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法对红色、黑色漆膜进行了分... 为了了解大云山汉墓出土夹芝胎漆器制作工艺,对漆片进行了含水率分析,基本都在60%以上;进行了厚度分析,总壁厚为2~3mm,纶胎厚为1.5—2.5mm,两面的漆层厚约为0.1~0.5mm;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法对红色、黑色漆膜进行了分析,确定为传统的中国生漆,不含桐油;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红色漆膜为含有朱砂的大漆,黑色漆膜颜料为含铁化合物的大漆,为传统的漆器制作工艺。此研究有利于大云山漆器后续的科学保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云山 漆器 含水率 红外光谱
下载PDF
山东日照海曲墓地出土夹纻胎漆器初步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吴双成 蔡友振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7-75,共9页
为进行山东日照海曲出土夹纻胎漆器的脱水保护工作,选择了19块残片,运用体视显微镜观察(OM)、X光探伤机拍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对残片的制作工艺、材质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该批漆器是实用器;其苎麻之间无漆灰层粘结,... 为进行山东日照海曲出土夹纻胎漆器的脱水保护工作,选择了19块残片,运用体视显微镜观察(OM)、X光探伤机拍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对残片的制作工艺、材质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该批漆器是实用器;其苎麻之间无漆灰层粘结,有别于现代制作工艺;其易存水,是使其易遭受腐蚀的重要因素。本分析结果可为研究我国古代夹纻胎工艺提供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器 汉代 制作工艺
下载PDF
西汉夹纻胎耳杯漆层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佘玲珠 吴双成 +2 位作者 蒋成光 莫泽 金普军 《中国生漆》 2015年第4期43-48,共6页
湖南长沙风篷岭M1是一座重要的西汉晚期长沙王王后墓。该墓虽曾两次被盗,但仍出土了54件精美的夹纻胎漆器,为研究汉代长沙国夹纻胎漆器制作工艺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为此,本文采用体式显微镜(OM)、扫描电镜及其能谱(SEM/EDS)、X射线... 湖南长沙风篷岭M1是一座重要的西汉晚期长沙王王后墓。该墓虽曾两次被盗,但仍出土了54件精美的夹纻胎漆器,为研究汉代长沙国夹纻胎漆器制作工艺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为此,本文采用体式显微镜(OM)、扫描电镜及其能谱(SEM/EDS)、X射线衍射光谱(XRD)、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傅立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对风篷岭夹纻胎耳杯残片进行分析测试。研究结果显示这批器物胎体由漆灰粘结多层麻布而成,其上漆膜断面显示为3层,第一层为厚约97μm的漆灰层,经漆液调和粘土与骨灰颗粒制备,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厚度,如:外底>外腹>内腹和耳>内底;第二层为髤制在漆灰层上的底漆层,经打磨抛光处理,颜色以黑色调为主;第三层为表面的色漆层,采用了朱砂作为主要呈色颜料,形成了红色纹饰层或者红色漆膜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器 漆器 漆灰 汉代 制作工艺
下载PDF
福州沈家脱胎漆工艺考略
5
作者 王磊 郭立忠 《皖西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30-133,共4页
以福州沈家脱胎漆工艺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从艺术学、设计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角度对沈家脱胎漆工艺进行分析研究,结合中国传统漆工艺的发展历史,从沈家脱胎漆器的发展、脱胎漆工艺、夹纻工艺与纻胎工艺三个方面展开... 以福州沈家脱胎漆工艺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从艺术学、设计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角度对沈家脱胎漆工艺进行分析研究,结合中国传统漆工艺的发展历史,从沈家脱胎漆器的发展、脱胎漆工艺、夹纻工艺与纻胎工艺三个方面展开,探寻中国传统夹纻工艺的历史发展过程,梳理沈家脱胎漆工艺与中国传统夹纻工艺的血脉基因联系,深化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体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州沈家 漆工艺 工艺 工艺
下载PDF
漆雕塑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6
作者 郑志强 《雕塑》 2023年第5期76-77,共2页
“漆雕塑”是近年来雕塑领域逐渐兴起的一种表现形式,其融漆艺与雕塑于一体,拓展了雕塑艺术的边界,丰富了雕塑的表现形式。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及故宫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馆藏作品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梳理了漆雕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最后... “漆雕塑”是近年来雕塑领域逐渐兴起的一种表现形式,其融漆艺与雕塑于一体,拓展了雕塑艺术的边界,丰富了雕塑的表现形式。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及故宫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馆藏作品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梳理了漆雕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最后对漆雕塑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可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雕塑 漆艺
原文传递
一件淮北市东汉“木侠纻”耳杯的测试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华锋 钟博超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4-123,共10页
考古出土的漆器中,除木胎之外,有自铭“革园”的皮革与麻布为胎的漆器,有自称为“布”“绪”“纻”的麻布胎漆器,有自铭“布缯”的麻布和缯帛(一种丝织物)为胎的漆器,以及麻布夹贴于木胎之上的“木侠纻”漆器。作为夹纻胎漆器其中的一... 考古出土的漆器中,除木胎之外,有自铭“革园”的皮革与麻布为胎的漆器,有自称为“布”“绪”“纻”的麻布胎漆器,有自铭“布缯”的麻布和缯帛(一种丝织物)为胎的漆器,以及麻布夹贴于木胎之上的“木侠纻”漆器。作为夹纻胎漆器其中的一种类型,“木侠纻”漆器与“布胎”漆器在制作工艺上是否不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技术演变关系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本工作以2011年10月淮北市出土的一件东汉时期的耳杯为例,采用超景深视频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仪(SEM-EDS)等测试手段进行研究,深入了解汉代“木侠纻”漆器的工艺特点。显微结构观察发现在器物木胎与外层漆灰之间有着清晰的织物平纹组织结构,织物层的厚度仅占整体厚度的11.4%,远低于同尺寸“布胎”耳杯织物层所占的比例(后者一般在50%以上)。成分测试分析结果显示,髹漆材料为传统的中国大漆,红色漆膜呈色颜料为朱砂,织物材质可能为苎麻纤维,漆灰成分为SiO_(2)、NaAlSi_(3)O_(8)和Ca_(8)H_(2)(PO_(4))_(6)H_(2)O等常见物质。上述研究结果说明,比较汉代“木侠纻”漆器工艺与“布胎”漆器,在髹漆材料、呈色颜料以及漆灰中矿物质成分等方面并无区别,仅在织物层的厚度所占胎体尺寸比例等方面有着明显差异。同时,本研究中发现“仅在木胎一侧贴附麻布”的做法与文献记载的“两麻布夹贴于木胎之上的木侠纻”工艺并不完全一致。文章首次采用科技手段从制作材料、髹漆工艺等方面揭示了汉代“木侠纻”制作技术。事实上,从厚木胎斫制到薄木卷制成型,再到以布为胎,胎骨的变化见证了古代漆器水平的进化历程。从考古出土的漆卮、樽可以发现,薄木卷制而成的器型在两端的连接处仅依靠生漆或其他材料,其本身的结构并不牢固。古代漆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木侠 苎麻 漆器
下载PDF
天长汉墓出土夹纻胎漆笥工艺与装具文化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陈华锋 《中国生漆》 2020年第2期1-5,共5页
笥是中国古代最具实用性的装盛器具之一。文章从制作工艺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天长纪庄M19汉墓出土的漆笥,发现这件盝顶式双层结构的漆笥为夹纻胎制作工艺,代表了西汉时期江淮地区成熟的漆器制作特点;而上下层分隔并内置子盒的结构体现了古... 笥是中国古代最具实用性的装盛器具之一。文章从制作工艺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天长纪庄M19汉墓出土的漆笥,发现这件盝顶式双层结构的漆笥为夹纻胎制作工艺,代表了西汉时期江淮地区成熟的漆器制作特点;而上下层分隔并内置子盒的结构体现了古代盛物装具文化中"一器多用"、"分类存储"的功能特点,为研究古代漆器的制作以及古代造物思想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笥 江淮地区 装具文化
下载PDF
山东日照海曲汉代夹纻胎漆器金银装饰工艺浅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吴双成 白广珍 +4 位作者 杜可竹 刘建国 吴昊 胡文龙 胡杨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9-84,共6页
为了更好地探讨出土汉代夹纻胎漆器的金银装饰工艺,本研究运用显微镜等仪器,对山东日照海曲汉代墓地出土几件夹纻胎漆器的金银装饰工艺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金饰片多镶嵌在漆灰层上的漆膜层中,银饰片和银构件多镶嵌在漆膜及漆灰层中... 为了更好地探讨出土汉代夹纻胎漆器的金银装饰工艺,本研究运用显微镜等仪器,对山东日照海曲汉代墓地出土几件夹纻胎漆器的金银装饰工艺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金饰片多镶嵌在漆灰层上的漆膜层中,银饰片和银构件多镶嵌在漆膜及漆灰层中;在金银饰与漆膜接界处有出于保护目的,且与周围图案相协调的描饰;金银装饰上的描饰与其周围的描饰图案融为一体。夹纻胎漆器的金银装饰工艺因金银饰件面,与漆膜层面高低,分为"粘贴"和"镶嵌"两类,本研究样品中暂未发现粘贴工艺。结合现代漆器装饰工艺调查结果,初步探讨了几件夹纻胎漆器金银的镶嵌工艺流程。本研究可利于汉代夹纻胎漆器金银装饰工艺的发掘、利用与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漆器 金银装饰工艺
下载PDF
浅谈夹纻胎漆器的发展历程 被引量:2
10
作者 陶静姝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第10期52-53,共2页
夹纻胎漆器是中国漆器中重要的种类,文章介绍了夹纻胎漆器的制作、特点和主要发展历程。
关键词 漆器 发展
下载PDF
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出土耳杯的髹漆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佳佳 姚政权 +2 位作者 徐靖 杨娟 李华清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8-44,共7页
为研究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出土的漆器工艺特点,利用超景深三维显微镜、拉曼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等仪器对木胎和夹纻胎耳杯残片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耳杯的结构由内表面漆膜、内侧漆灰、胎体、外侧漆灰和外表面漆... 为研究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出土的漆器工艺特点,利用超景深三维显微镜、拉曼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等仪器对木胎和夹纻胎耳杯残片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耳杯的结构由内表面漆膜、内侧漆灰、胎体、外侧漆灰和外表面漆膜组成。木胎耳杯以榆木为胎,夹纻胎耳杯中的纺织品为麻类。红色漆膜的呈色物质为硫化汞。木胎耳杯漆灰层薄而细腻,填料主要为石英、钠长石和云母,夹纻胎耳杯漆灰层掺杂了大颗粒无机矿物,填料主要为骨灰、石英和钠长石。不同胎体的耳杯体现了不同的工艺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墩一号汉墓 耳杯 漆灰 髹漆工艺
下载PDF
扬州“妾莫书”墓出土漆耳杯制造工艺研究及扬州汉代漆器“工官”的思考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子尧 王冰 +3 位作者 张杨 靳祎庆 杨晖 吴玥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68-75,共8页
一、引言扬州,古称广陵,自西汉初吴王刘濞受封于此,"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带动了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吴、江都、广陵诸国遂成为汉代东南方极为重要的诸侯王国,据不完全统计,扬州地区1949年以来已发掘了近千座汉代墓葬,出土... 一、引言扬州,古称广陵,自西汉初吴王刘濞受封于此,"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带动了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吴、江都、广陵诸国遂成为汉代东南方极为重要的诸侯王国,据不完全统计,扬州地区1949年以来已发掘了近千座汉代墓葬,出土漆器数千件。广陵国漆器种类繁多,器形丰富,涵盖了古代汉人日常生活及丧葬礼仪所使用的各种器具,特别是漆面罩、漆枕等丧葬用具,极具地方特色。制作工艺上,分别使用了素髹、彩绘、针刻、金属扣饰、金银贴饰、宝石镶嵌等多种装饰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漆器 漆耳杯 髹漆工艺 制造工艺
原文传递
辽代漆器的发现、品种及工艺 被引量:1
13
作者 么乃亮 《辽金历史与考古》 2015年第1期304-318,共15页
从考古出土情况来看,辽代漆器的品种主要是日常实用器具,以漆盒、漆盘、漆匕、漆碗、漆箸等为主,胎骨多为木胎和夹纻胎,髹饰工艺主要有素髹、金银平脱及(?)器。辽宁法库叶茂台、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宁朝阳沟门子、河北宣化等辽墓出土漆... 从考古出土情况来看,辽代漆器的品种主要是日常实用器具,以漆盒、漆盘、漆匕、漆碗、漆箸等为主,胎骨多为木胎和夹纻胎,髹饰工艺主要有素髹、金银平脱及(?)器。辽宁法库叶茂台、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宁朝阳沟门子、河北宣化等辽墓出土漆器数量丰富,品种多样,工艺水平较高,反映出了辽代漆器的基本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漆器 素髹 金银平脱 (钅口)器
原文传递
大云山汉墓彩绘漆耳杯胎体病害处置
14
作者 易飞 阎红衣 胡佳佳 《中国生漆》 2022年第4期38-40,共3页
江苏盱眙县大云山汉墓中出土的汉代彩绘漆耳杯存在变形、饱水、断裂等多种病害,其中变形病害严重影响了文物的整体形貌。本文介绍了对其进行清洗、脱水、矫形、定形等技术处置流程,经处理后文物形状达到了预期效果。
关键词 大云山汉墓 漆耳杯 矫形
下载PDF
浅析福州现代漆塑造型风格的流变
15
作者 刘家茂 《中国生漆》 2022年第4期30-33,共4页
福州漆塑是福州漆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清末民初沈绍安家族把漆塑工艺推向历史发展的巅峰。解放后漆塑工艺进一步推陈出新,涌现斑纹填漆磨显等众多新技法,上世纪80年代福州漆塑一度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但受... 福州漆塑是福州漆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清末民初沈绍安家族把漆塑工艺推向历史发展的巅峰。解放后漆塑工艺进一步推陈出新,涌现斑纹填漆磨显等众多新技法,上世纪80年代福州漆塑一度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但受上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转型,民俗文化的淡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一度衰微,近些年,随着政府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扶植,福州漆塑以崭新的状态焕发新机。在当代艺术创作观念的影响下,在漆艺和雕塑两种艺术形态的交融下,漆塑的造型日趋简约。从福州漆塑造型风格的变迁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其发展中的一些路径,通过对这方面的梳理,相信能对福州漆塑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塑 髹饰 流变
下载PDF
脱胎漆器胎骨发展略考 被引量:1
16
作者 蒋雪洁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55-57,共3页
中国漆器艺术源远流长。漆从最早对胎体的保护作用、装饰作用,到后来逐步演变成可以独立造物,这是漆艺发展中的重要蜕变。夹纻漆器的出现,打破了漆器主体造型的局限性,扩大了大漆的使用范围;清代脱胎漆器得以传承创新,使漆艺从平面、日... 中国漆器艺术源远流长。漆从最早对胎体的保护作用、装饰作用,到后来逐步演变成可以独立造物,这是漆艺发展中的重要蜕变。夹纻漆器的出现,打破了漆器主体造型的局限性,扩大了大漆的使用范围;清代脱胎漆器得以传承创新,使漆艺从平面、日用等方面摆脱出来,有了走向立体空间造型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器
下载PDF
长沙风篷岭汉墓出土木漆器保护修复
17
作者 蒋成光 莫泽 +1 位作者 佘玲珠 肖静华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21-25,共5页
漆器工艺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一项杰出发明,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新石器时代,髹黑涂朱的漆器就已出现,尤其是到了战国、秦汉时代,彩绘、镶嵌、描金、戗金、嵌螺钿、贴金银箔等装饰工艺均已产生,漆器品种增多... 漆器工艺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一项杰出发明,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新石器时代,髹黑涂朱的漆器就已出现,尤其是到了战国、秦汉时代,彩绘、镶嵌、描金、戗金、嵌螺钿、贴金银箔等装饰工艺均已产生,漆器品种增多,漆器制造空前繁荣,留下了大量工艺精湛的髹饰珍品[1]。这些漆器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漆器工艺及科学技术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存现状 漆器文物 保护修复
原文传递
湖北楚漆器制作工艺浅述
18
作者 刘露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91-97,共7页
战国时期,楚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它的鼎盛期。就楚国漆木器出土的情况来看,发现地点之多、品种之繁、数量之巨大、保存之完好,工艺之精美,都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中原各国。一、湖北楚漆器的考古发现湖北是楚国的... 战国时期,楚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它的鼎盛期。就楚国漆木器出土的情况来看,发现地点之多、品种之繁、数量之巨大、保存之完好,工艺之精美,都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中原各国。一、湖北楚漆器的考古发现湖北是楚国的腹地,出土漆木器的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湖北的荆州、荆门、当阳、随州、枣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器工艺 楚漆器
原文传递
夹纻胎造像保护修复方法初探
19
作者 王跃 李永智 《文物世界》 2015年第5期56-58,共3页
夹纻胎造像的制作方法作为我国的传统工艺,在我国历史悠久。目前,由于文化断层以及现代工业材料的不断创新等因素的影响,掌握这项技术的人已越来越少。夹纻胎造像的保护修复,一直是文物保护修复的重点。藏于右玉县博物馆的两尊明代夹纻... 夹纻胎造像的制作方法作为我国的传统工艺,在我国历史悠久。目前,由于文化断层以及现代工业材料的不断创新等因素的影响,掌握这项技术的人已越来越少。夹纻胎造像的保护修复,一直是文物保护修复的重点。藏于右玉县博物馆的两尊明代夹纻胎造像,由于库房常年湿度大、霉菌严重,造成两尊造像本体出现严重的病害状况。本文着重介绍了右玉县博物馆藏两尊明代夹纻胎造像保护修复理论与实践修复方法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像 霉菌 保护修复
下载PDF
汉代夹纻胎漆器的分类与分期
20
作者 杨小博 吴双成 《海岱考古》 2020年第1期438-456,共19页
夹纻胎是以一层麻布或多层相黏麻布支撑器物外形的漆器[1],亦称"布胎"或"脱胎"。最早发现于长沙左塘三号墓[2],至汉代其技术和数量均臻于顶峰。洪石[3]等学者从文献及考古发现的角度探讨夹纻胎的命名和内涵,但系统... 夹纻胎是以一层麻布或多层相黏麻布支撑器物外形的漆器[1],亦称"布胎"或"脱胎"。最早发现于长沙左塘三号墓[2],至汉代其技术和数量均臻于顶峰。洪石[3]等学者从文献及考古发现的角度探讨夹纻胎的命名和内涵,但系统研究尚未展开。近年来,科技考古的兴起为夹纻胎漆器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兽纹 几何纹 云气纹 卷云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