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MIKE BASIN实现流域水资源三次供需平衡 被引量:34
1
作者 顾世祥 李远华 +1 位作者 何大明 崔远来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7年第1期5-10,28,共7页
三次供需平衡是现代水资源配置理论的核心,在系列年水资源供需平衡中,利用流域水资源规划管理工具MIKE BASIN,建立在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各个水平年流域水资源系统网络模型,及包括径流、蒸发、需水及水源工程调度特征的数据管... 三次供需平衡是现代水资源配置理论的核心,在系列年水资源供需平衡中,利用流域水资源规划管理工具MIKE BASIN,建立在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各个水平年流域水资源系统网络模型,及包括径流、蒸发、需水及水源工程调度特征的数据管理系统,通过模拟运算得到各种情景下的水资源配置结果。利用云南省境内元江-红河流域的1956-2000年系列径流、需水,结合节水挖潜、污水处理回用及水源工程建设规划方案,分析得到2000年、2010年、2020年、2030年4个水平年的三次平衡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配置 模拟 元江-红河流域 MIKE BASIN 纵向
下载PDF
纵向岭谷区冬、夏水热条件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31
2
作者 曹杰 何大明 姚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176-1182,共7页
利用纵向岭谷区内76个测站降水、温度资料和大气环流资料,研究该区冬、夏两季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区多年平均冬季降水空间上沿河流呈纵向分布;但纵向岭谷独特地形对冬季降水变化的空间分布影响不明显;冬季气候平均温... 利用纵向岭谷区内76个测站降水、温度资料和大气环流资料,研究该区冬、夏两季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区多年平均冬季降水空间上沿河流呈纵向分布;但纵向岭谷独特地形对冬季降水变化的空间分布影响不明显;冬季气候平均温度大致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由低纬到高纬温度逐渐递减;在区域上,纵向岭谷独特地形的“通道—阻隔”作用对冬季温度空间分布的影响不明显;但在怒江和澜沧江流域,这种影响则较为明显。纵向岭谷区多年平均夏季降水空间分布主要由纵向岭谷的“阻隔”效应,以及夏季从孟加拉湾来的气流和从南海来的气流在相应迎风坡面辐合,形成两支较强的上升气流所致;而纵向剖面大气环流的变化则较为均匀,显示了纵向岭谷的“通道”效应。纵向岭谷的这种“通道—阻隔”效应使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在区内交汇,并使区内夏季降水空间上及夏季降水的变化沿河流呈纵向分布。地形对怒江、澜沧江流域夏季温度空间分布的“通道—阻隔”作用较明显;对夏季温度变化的“通道—阻隔”作用则在纵向岭谷西北部地区最明显,但其余地区地形的作用则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 水热条件 通道-阻隔效应 云南
下载PDF
北半球夏季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交汇区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曹杰 李华宏 +2 位作者 姚平 何大明 年艾冰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2-309,共8页
在定义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汽影响边界及其交汇区的基础上,应用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提供的再分析资料,判识出北半球夏季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汽交汇区的具体地理位置,及交汇区中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汽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6,7和8月份太平洋... 在定义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汽影响边界及其交汇区的基础上,应用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提供的再分析资料,判识出北半球夏季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汽交汇区的具体地理位置,及交汇区中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汽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6,7和8月份太平洋水汽影响边界基本位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地理分界线,即100°E附近.印度洋水汽影响边界都在太平洋上,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渐东扩的趋势.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汽交汇区位于西至97.5°E、东至142.5°E的东亚地区.夏季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交汇区中,太平洋净水汽贡献率向西向北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印度洋净水汽贡献率的空间分异规律较太平洋的复杂,但大致向东向北呈逐渐减少的趋势;纵向岭谷区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印度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和印度洋 水汽 交汇区 净水汽贡献率 纵向
下载PDF
中国西南纵向岭谷地区可降水量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6
4
作者 万云霞 张万诚 肖子牛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57-664,共8页
利用NCEP/NCAR1948~2002年月平均比湿、风场以及高度场等再分析资料,对纵向岭谷及周围地区的多年平均气柱可降水量及其月、季节变化以及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地区可降水量具有明显的月际、季节、年际... 利用NCEP/NCAR1948~2002年月平均比湿、风场以及高度场等再分析资料,对纵向岭谷及周围地区的多年平均气柱可降水量及其月、季节变化以及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地区可降水量具有明显的月际、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在纵向岭谷地区,气柱平均可降水量季节变化明显。四季都为南湿北干的分布,夏季可降水量含量最大,冬季最小,云南大气含水量的分布在整体上大致为西北东南向的“凹”字形。纵向岭谷可降水量的月际变化反映了纵向岭谷地区南北向通道作用和东西向阻隔作用。夏季可降水量在25°N附近、98.5°E附近以及106°E附近地区发生了明显变化。夏季、冬季纵向岭谷区的可降水量变化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纵向岭谷区夏季可降水量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生了年代际变化;冬季可降水量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期以及80年代初期发生了年代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柱可降水量 变化特征 纵向 通道-阻隔
下载PDF
三江并流形成时代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3
5
作者 明庆忠 史正涛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6年第4期1-4,共4页
滇西北三江并流区是世界上独特的纵向岭谷地貌区、世界自然遗产地。金沙江、怒江、澜沧江3条大江的阶地、河谷主要沉积物均为中更新世以来所形成,说明三江并流这一独特地貌—水文现象形成于中更新世及以后的时间。中更新世昆黄运动是西... 滇西北三江并流区是世界上独特的纵向岭谷地貌区、世界自然遗产地。金沙江、怒江、澜沧江3条大江的阶地、河谷主要沉积物均为中更新世以来所形成,说明三江并流这一独特地貌—水文现象形成于中更新世及以后的时间。中更新世昆黄运动是西南纵向岭谷乃至中国的地貌—河流发育重要转型事件,奠定了西南纵向岭谷区的自然地理格局,影响了三江并流区的现代地表过程和生态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形成时代 纵向 中更新世 阶地 沉积物
下载PDF
纵向岭谷作用下的干湿季气候差异及其对跨境河川径流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尤卫红 段长春 何大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7期56-65,共10页
以纵向岭谷区跨境河川的径流量观测数据和云南的雨量和气温场观测数据为基础,应用统计分析和小波变换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纵向岭谷作用下的干湿季气候变化差异及其对河川跨境径流量的影响.结论为:由于纵向岭谷区的独特下垫面作用,其降水... 以纵向岭谷区跨境河川的径流量观测数据和云南的雨量和气温场观测数据为基础,应用统计分析和小波变换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纵向岭谷作用下的干湿季气候变化差异及其对河川跨境径流量的影响.结论为:由于纵向岭谷区的独特下垫面作用,其降水量场变化与相应的跨境河川径流量变化的高相关区中心的纬度差异不显著,但经度差异却十分显著;在干季,东部的降水量明显大于西部,其降水量的相对偏差则稍小于西部,东部的平均气温则明显低于西部,其气温的偏差则明显大于西部;在湿季,西部的降水量明显大于东部,其降水量的相对偏差则明显小于东部,东部的平均气温也低于西部,但其气温的偏差则与西部差别不大;无论在干季还是在湿季,东部径流量的相对偏差都明显大于西部;纵向岭谷区对西南季风的阻隔作用较大,而对东北季风的阻隔作用相对较小,在其作用下的降水量变化的东西向差异主要表现在较小的时间尺度上,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大差异变小,而气温变化的东西向差异则比降水要小得多.近几年来,纵向岭谷区在湿季的降水量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偏多趋势,受其影响,跨境河川的径流量变化也主要表现为偏大趋势.近十几年来,纵向岭谷区气温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显著地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 干湿季 气候差异 跨境河川 径流量变化
原文传递
亚洲季风区平均雨季起始期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7
作者 赵荻 姚平 +1 位作者 杨若文 曹杰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33-336,共4页
利用1961~1990年平均的降水资料,计算了亚洲季风区内91个测站的相对降水指数.在定义相对降水指数大于147作为雨季开始的标志后发现,亚洲季风区中最早进入雨季的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的纵向岭谷北部地区.该地区在3月份进入雨季,... 利用1961~1990年平均的降水资料,计算了亚洲季风区内91个测站的相对降水指数.在定义相对降水指数大于147作为雨季开始的标志后发现,亚洲季风区中最早进入雨季的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的纵向岭谷北部地区.该地区在3月份进入雨季,即纵向岭谷北部地区著名的“桃花汛”.在此基础上初步讨论了“桃花汛”形成的原因是由于青藏高原大地形作用下,暖湿西南气流沿纵向岭谷向着低纬高原的爬坡抬升作用。结合来自青藏高原的偏北气流带下的冷平流沿纵向河谷的下楔作用最终导致了该地区雨季的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季风 相对降水指数 雨季开始 纵向
原文传递
参考作物需水量计算方法在纵向岭谷区的应用对比 被引量:10
8
作者 顾世祥 李远华 +1 位作者 何大明 崔远来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1-27,共7页
利用纵向岭谷区内58个典型站点1971-2000年逐月气象资料,以及昆明、元江、大理、景洪、保山等5个站点建站至2000年逐日气象资料,从逐日、月及年的不同时间尺度,以Penman Montieth方程计算结果为标准,分析修正Penman法、Priestley Taylor... 利用纵向岭谷区内58个典型站点1971-2000年逐月气象资料,以及昆明、元江、大理、景洪、保山等5个站点建站至2000年逐日气象资料,从逐日、月及年的不同时间尺度,以Penman Montieth方程计算结果为标准,分析修正Penman法、Priestley Taylor、Hargreaves等不同方法计算参考作物腾发量的适用性。在月和年时段上,修正Penman法较标准值偏小1%-19%,3-10月份平均误差小于6%,各流域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不同水文频率年Priestley Taylor和Hargreaves公式计算的逐日ET0,都不同程度地比标准值小,昆明、保山、大理等半干旱或半湿润地区,Priestley Taylor公式计算结果更接近于标准值,平均误差11%-16%左右;景洪等湿润地区Hargreaves公式与标准值误差最小,为15%左右;但接近干旱区的元江则2种方法的结果都存在较大差异,相对误差大于25%;各月ET0的变异系数是Priestley Taylor大于Hargreaves公式,且绝大多数月份小于0.20;不同天气类型时Priestley Taylor计算精度变化大,晴和多云天气情况下的误差小于16.3%,阴雨天则误差比Hargreaves公式大,后者的计算精度在各种天气条件下较稳定;误差在年内的分布是7-8月最小,年初和年末最大,变化趋势与修正Penman法的对比结果相同。各种方法的ET0计算结果与标准值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需水量 计算方法 对比 Penman Montieth方程 纵向
下载PDF
纵向岭谷区“通道-阻隔”作用下气温和降雨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9
作者 何云玲 张一平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9-176,共8页
通过对纵向岭谷区1960-2000年气象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探讨了纵向岭谷对气温和降雨量的通道阻隔作用。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区准南北走向的山岭对西南气流具有较强的阻隔效应,导致西侧区域出现大面积的多雨区域(年降雨量在1 500-2 000 mm左... 通过对纵向岭谷区1960-2000年气象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探讨了纵向岭谷对气温和降雨量的通道阻隔作用。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区准南北走向的山岭对西南气流具有较强的阻隔效应,导致西侧区域出现大面积的多雨区域(年降雨量在1 500-2 000 mm左右);纵向岭谷区的河谷地带呈现显著的通道效应,表现在南、中部,河谷区域从南向北,呈现暖舌和湿舌分布;而在北部,河谷区域从北向南出现冷舌和少雨区域;因此纵向河谷的通道效应在热力作用上表现为,南部有利于暖空气向北输送,而北部有利于冷空气向南输送;在水湿效应上,南部同样呈现水汽输送通道作用,有利于水汽向北输送;但在北部则由于高大山脉背风坡的雨影或焚风效应,导致河谷区域降雨呈现减少趋势。另外,纵向岭谷对于降雨量分布格局变化的作用较强于气温;雨季,纵向岭谷山间河谷对水汽的“通道”效应明显,造成的年降雨量差值可>200 mm;干季,纵向岭谷对冷空气的屏障“阻隔”效应明显,引起的气温差值最大可达3℃;年平均而言,纵向岭谷对年降雨的“阻隔”作用最为显著,年降雨量差值可>1 00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 通道-阻隔效应 气温 降雨 空间分布
下载PDF
纵向岭谷三江并流区河谷地貌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明庆忠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2期65-69,共5页
西南纵向岭谷地貌区北部的三江并流区是我国高山深谷发育的典型区域。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独龙江自北向南奔流,形成了较为典型的以峡谷为主的河谷地貌。其河谷地貌的主要特征有:突出的纵向岭谷地貌,构成了少有的三江并流奇观;地貌相... 西南纵向岭谷地貌区北部的三江并流区是我国高山深谷发育的典型区域。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独龙江自北向南奔流,形成了较为典型的以峡谷为主的河谷地貌。其河谷地貌的主要特征有:突出的纵向岭谷地貌,构成了少有的三江并流奇观;地貌相对高差大,河谷深切;河谷地貌形成演化发育明显受地质构造控制;流域范围内地貌类型和地貌组合多样化特征突出;地质地貌环境具有较强烈的生态脆弱性;河谷支流水源多发源于高山湖泊,两岸支流河谷分布不均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江并流”河谷地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深 纵向 三江并流 地貌特征
下载PDF
金沙江河谷灌溉需水转折趋势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顾世祥 何大明 +2 位作者 李远华 崔远来 李靖5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2-360,共9页
基于元谋、宾川、东川、祥云、楚雄及昆明等6个站1960-2000年的逐月气象数据及作物种植、农业耕作等资料,采用Mann-KendaU法和R/S分析法研究了金沙江干热河谷近40多年来的干湿变化及农业灌溉需水量转折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整个河谷... 基于元谋、宾川、东川、祥云、楚雄及昆明等6个站1960-2000年的逐月气象数据及作物种植、农业耕作等资料,采用Mann-KendaU法和R/S分析法研究了金沙江干热河谷近40多年来的干湿变化及农业灌溉需水量转折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整个河谷内降水量增加、日照时数减少,气温却出现升高和降低两种趋势,气温在干热河谷内为下降,但在龙川江、鱼泡江、普渡河等支流的上游地区呈升高趋势,但ET0都显著降低,干湿指数、水稻及农业综合灌溉需水定额也都呈普遍下降的趋势;金沙江河谷及支流上游的气象因子、ET0、干湿指数、水稻灌溉及农业综合灌溉定额系列的转折变化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个时段,在降水量最小的宾川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 金沙江 灌溉需水量 MANN-KENDALL检验 R/S分析 纵向 趋势分析
下载PDF
西南地区可降水量分布及其与纵向岭谷区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4
12
作者 任菊章 肖子牛 +2 位作者 张万诚 郑建萌 段长春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42-448,共7页
利用1948—2002年NCEP/NCAR资料对西南纵向岭谷及其周边区域可降水量做EOF分解,结果表明:无论在干季还是雨季,可降水量的前两个主分量在25°N以北的纵向岭谷地区呈纬向分布特征,其时间序列均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而纵向岭谷地区的... 利用1948—2002年NCEP/NCAR资料对西南纵向岭谷及其周边区域可降水量做EOF分解,结果表明:无论在干季还是雨季,可降水量的前两个主分量在25°N以北的纵向岭谷地区呈纬向分布特征,其时间序列均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而纵向岭谷地区的实际降水年代际的变化并不显著,其年际变化更为清晰。降水及可降水量多雨年和少雨年的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在干季,多雨年和少雨年的可降水量与降水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在可降水量差值变化梯度越大的区域,降水差异越明显。在雨季,多雨年和少雨年的可降水量差别不大,但降水存在显著的差异。可见,在干季可降水量与实际降水的关系更为直接,较雨季也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降水量 纵向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怒江干旱河谷灌溉定额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顾世祥 何大明 +2 位作者 李远华 崔远来 谢先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4-59,共6页
利用福贡、潞江坝、孟定等3个站1960~2000年逐月气象数据及作物种植、农业耕作等资料,采用Mann-Kendal法和R/S分析法研究了怒江干旱河谷区近40年来的干湿变化及农业灌溉定额的转折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怒江河谷内降水增多、气温下降、年... 利用福贡、潞江坝、孟定等3个站1960~2000年逐月气象数据及作物种植、农业耕作等资料,采用Mann-Kendal法和R/S分析法研究了怒江干旱河谷区近40年来的干湿变化及农业灌溉定额的转折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怒江河谷内降水增多、气温下降、年ET0有增有减,但整个河谷朝湿润化演变;水稻灌溉定额和农业综合灌溉定额大多呈减少趋势,只有潞江坝的水稻例外。怒江河谷内气象因子、干湿指数的转折点在20世纪70~90年代初都出现过,但ET0、水稻灌溉定额、农业综合灌溉定额没有转折变化。进一步分析发现了福贡、潞江坝站ET0变化的"蒸发悖论"现象,反映出西南纵向岭谷区受特殊地理环境的作用下,呈现气候环境和灌溉定额变化趋势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怒江 干热河 参考作物腾发量 灌溉定额 MANN-KENDALL检验 R/S分析 纵向
下载PDF
纵向岭谷作用下的怒江跨境径流量变化及其与夏季风的关系 被引量:3
14
作者 尤卫红 郭志荣 何大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2期128-134,共7页
以怒江跨境径流量观测数据、NCEP/NCAR的U场、V场和NOAA的OLR场资料为基础,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纵向岭谷作用下的怒江跨境径流量变化及其与夏季风的关系.研究表明:怒江跨境径流量主要集中在纵向岭谷区的湿季或雨季(5-10月),其中... 以怒江跨境径流量观测数据、NCEP/NCAR的U场、V场和NOAA的OLR场资料为基础,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纵向岭谷作用下的怒江跨境径流量变化及其与夏季风的关系.研究表明:怒江跨境径流量主要集中在纵向岭谷区的湿季或雨季(5-10月),其中又以夏季或汛期(6-8月)为最多.怒江的跨境径流量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表现出了一种显著增多的时间演变趋势,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这种增加趋势是十分显著的.夏季怒江跨境径流量与较低层东西风分量的相关性不显著,与较高层东西风分量的相关性显著,与较低层和较高层南北风分量的相关性都是显著的,与OLR场的负相关性也是显著的.同时考虑动力学因子和热力学因子而建立的夏季风指数MI2的年际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反映出纵向岭谷区怒江流域西南季风环流系统的活动和变化,即指数MI2越大,则对应的夏季风环流系统的活动就越强,这时有利于夏季怒江跨境径流量的增加;反之,指数MI2越小,则对应的夏季风环流系统的活动就越弱,这时则不利于夏季怒江跨境径流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 怒江 跨境径流量 夏季风 指数
原文传递
云南纵向岭谷区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以黑惠江、龙川江、盘龙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跃 丁文荣 +1 位作者 曾和平 王剑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8-72,共5页
土地利用直接改变土壤侵蚀的方式和强度,具有突出的侵蚀环境效应.研究以黑惠江、龙川江、盘龙河流域为例,探讨了云南纵向岭谷区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表明,本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内部转化和相互转化引起土壤侵蚀程度的明显变化;耕... 土地利用直接改变土壤侵蚀的方式和强度,具有突出的侵蚀环境效应.研究以黑惠江、龙川江、盘龙河流域为例,探讨了云南纵向岭谷区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表明,本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内部转化和相互转化引起土壤侵蚀程度的明显变化;耕地向林地、草地的转化使侵蚀强度指数显著降低;林地向耕地、草地转化,均显著增加侵蚀强度指数;耕地、林地、草地的内部转化对土壤侵蚀也有少量影响.另外,以土地利用为主的人类活动明显影响河流悬移质含量,林地面积提高和土壤侵蚀减弱的区域,年输沙量也相应减少,相反则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纵向 土地利用 土壤侵蚀 侵蚀环境
下载PDF
纵向岭谷作用下云南热量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何华 陶云 +2 位作者 肖子牛 李华宏 王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0-127,共8页
应用主分量分析(PCA)、统计分析及非整波求功率谱方法对云南省125站1971—2003年主要热量指标的时空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纵向岭谷地形的“阻隔—通道”作用,使云南温度的纬向分布规律被破坏,经向分布规律比较明显,空间分... 应用主分量分析(PCA)、统计分析及非整波求功率谱方法对云南省125站1971—2003年主要热量指标的时空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纵向岭谷地形的“阻隔—通道”作用,使云南温度的纬向分布规律被破坏,经向分布规律比较明显,空间分布极不均匀;(2)纵向岭谷作用下云南热量地域分布差异显著,南部热量丰富,北部欠缺,西部比东部丰富,河谷地区热量最丰富,滇西北及山区热量最贫乏;(3)6、7月热量最丰沛,1月最为贫乏,春季热量好于秋季;(4)近30 a云南年平均气温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存在明显的7 a、11 a、18 a周期振荡;(5)云南年平均气温具有大范围位相一致的变化趋势及东部冷(暖)与西部暖(冷)的变化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 阻隔-通道 热量 时空特征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判别方法及其在纵向岭谷夏季降水预测中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尤亚磊 钟爱华 张利娜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43-347,共5页
在遵循Fisher判别准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判别系数和判别临界值随时间变化的新方法,并应用于能反映纵向岭谷区域降水主要变化规律的镇沅测站7月份降雨量的预报中.在前人工作指出印度洋海温变化对该区降水变化有显著影响的基础上,以前... 在遵循Fisher判别准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判别系数和判别临界值随时间变化的新方法,并应用于能反映纵向岭谷区域降水主要变化规律的镇沅测站7月份降雨量的预报中.在前人工作指出印度洋海温变化对该区降水变化有显著影响的基础上,以前期秋季、冬季和春季印度洋海温距平的纬向梯度为预报因子,建立判别预报方程.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此方法具有较好的历史回报率和外推预报率;同时具有良好的预报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SHER判别准则 时变参数 夏季降雨 纵向
原文传递
澜沧江水温时空分布特征及与下湄公河水温的比较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一平 高富 +1 位作者 何大明 李少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2期123-127,共5页
利用澜沧江流域11个基本未受人类活动干扰水文站的水温观测资料(20世纪60年代),分析了澜沧江水温的时空变化,并利用20世纪80年代后的澜沧江下游(允景洪站)的水温与下湄公河水温(清盛站)进行了比较,探讨了澜沧江下游与下湄公河水温的变... 利用澜沧江流域11个基本未受人类活动干扰水文站的水温观测资料(20世纪60年代),分析了澜沧江水温的时空变化,并利用20世纪80年代后的澜沧江下游(允景洪站)的水温与下湄公河水温(清盛站)进行了比较,探讨了澜沧江下游与下湄公河水温的变化趋势.经过分析发现:澜沧江上、下游的水温变化较大,明显受到纬度的影响,其效应干季大于雨季,冬季大于夏季;平均最低水温受纬度的影响最大,而平均最高水温的影响最小.由此可以认为:澜沧江由于受到河道准南北走向的影响,水温变化较大.另外,通过对澜沧江下游的允景洪站和下湄公河的清盛站近期的水温极其变化趋势的比较分析,发现:允景洪站与清盛站的水温差值是趋于减小.不论是干季、雨季还是年平均,允景洪站的水温趋于弱上升趋势;而清盛站的水温则有明显的降温趋势,由此造成了两站间的水温差异呈现减小趋势.这种相反的变化趋势表明,下湄公河的水温变化与澜沧江出境水温变化关联较弱,更多受区域来水水温和地方气候变化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下湄公河 水温变化 纵向
原文传递
纵向岭谷区农业水管理调控措施
19
作者 顾世祥 何大明 +2 位作者 李远华 崔远来 谢先红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24,共4页
为实现纵向岭谷区农业水管理调控,宏观上以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为基础,从需求入手,采取强化节水措施,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抑制需水的不合理增长,到2030年农田有效灌溉程度达到32%,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81,农业灌溉需水总量控制在89.8亿... 为实现纵向岭谷区农业水管理调控,宏观上以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为基础,从需求入手,采取强化节水措施,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抑制需水的不合理增长,到2030年农田有效灌溉程度达到32%,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81,农业灌溉需水总量控制在89.8亿m3,需水年均增长率仅0.52%,以MKIE BASIN模型的配置结果显示,各规划水平年能达到水资源供需平衡;微观上应建立数字流域工程,提高对流域雨水工情的实时监测。推行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制度,建立和完善包括实时灌溉预报、渠系动态配水、实时信息采集和预报修正、灌区空间信息管理等内容的流域单元农业灌溉用水及水资源的实时调度系统,利用水资源配置成果与短期实时调度相结合,实现流域单元的农业高效用水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管理 流域 实时调度 农业灌溉 水稻 纵向
下载PDF
山地地理
20
《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 2008年第1期28-30,共3页
关键词 山地地理 纵向 景观变化 山地学报 植被类型 青海高原 矮嵩草草甸 温带荒漠 地区景观 年平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