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敏感型纳米递药系统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1
作者 乔迪 吕宁 +2 位作者 钦佳怡 杨志海 饶跃峰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8-292,共5页
目的综述目前pH敏感纳米递药系统用于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方法在Pubmed和Google上检索近年国内外资料,阐明pH敏感纳米递药系统靶向肿瘤治疗的作用机制,对超顺磁性纳米粒、胶束、树状大分子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 目的综述目前pH敏感纳米递药系统用于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方法在Pubmed和Google上检索近年国内外资料,阐明pH敏感纳米递药系统靶向肿瘤治疗的作用机制,对超顺磁性纳米粒、胶束、树状大分子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结果近年来研发的pH响应的纳米载体可通过EPR效应积聚于肿瘤组织,并在弱酸性的肿瘤细胞外液或经内吞作用后在细胞质或溶酶体中释放药物。该pH敏感型载体能促进药物的靶向递送,在减少系统性不良反应的同时提高肿瘤化疗疗效。结论 pH敏感纳米递药系统在肿瘤靶向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开发具有靶向性、高效性、安全性的递药系统是目前该领域研究主要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敏感性 纳米系统 肿瘤靶向治疗
原文传递
pH敏感聚合物胶束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王狄狮 周艳霞 +5 位作者 李承洧 屈小又 王子琪 李馨儒 易崇勤 刘艳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2218-2224,共7页
pH敏感聚合物胶束以其粒径小、载药量高、可控释药等优势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特别对于抗肿瘤药物的靶向递送来说,p H敏感聚合物胶束呈现出极大的应用潜力。本文主要从p H敏感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载体的理论基础、类型和p H敏感机制等方... pH敏感聚合物胶束以其粒径小、载药量高、可控释药等优势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特别对于抗肿瘤药物的靶向递送来说,p H敏感聚合物胶束呈现出极大的应用潜力。本文主要从p H敏感聚合物胶束作为药物载体的理论基础、类型和p H敏感机制等方面综述了p H敏感聚合物胶束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敏感聚合物胶束 系统 pH敏感性机制 纳米系统 超分子聚合物 大分子自组装
原文传递
中药纳米递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赵静 刘艳 +2 位作者 解军波 王凤玲 张彦青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4-137,276,共5页
中药在中华民族长期疾病治疗与保健康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中药有效成分溶解性差,并且存在着不稳定、人体吸收率低等问题,导致其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中药纳米递药系统可以有效改善中药有效成分的溶解性、稳定性等特性,提高生... 中药在中华民族长期疾病治疗与保健康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中药有效成分溶解性差,并且存在着不稳定、人体吸收率低等问题,导致其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中药纳米递药系统可以有效改善中药有效成分的溶解性、稳定性等特性,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进入人体后的不良反应。对近年来中药纳米递药系统的类型、制备方法及优势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当前面临的主要难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后续中药纳米制剂的研究及生产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系统 生物利用度 溶解性 控释 靶向性
下载PDF
肿瘤光动力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仲丽晴 刘芹 刘宝瑞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41-346,共6页
光动力治疗具有毒副作用小、适用瘤种广和可反复治疗等优势,在临床上已用于食管癌、中央型肺癌、脑胶质瘤等的根治、辅助或姑息治疗。光动力治疗除了通过产生活性氧,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外,还可产生肿瘤原位疫苗,引起肿瘤的免疫原性细胞死... 光动力治疗具有毒副作用小、适用瘤种广和可反复治疗等优势,在临床上已用于食管癌、中央型肺癌、脑胶质瘤等的根治、辅助或姑息治疗。光动力治疗除了通过产生活性氧,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外,还可产生肿瘤原位疫苗,引起肿瘤的免疫原性细胞死亡,促进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浸润,具有一定免疫治疗的属性。但光动力治疗存在氧气依赖和光敏剂的肿瘤选择性不足等缺陷,且单独光动力治疗诱导的弱免疫不足以触发全身抗肿瘤免疫反应。本文重点介绍光动力免疫治疗的机制,并针对上述不足阐述提高光动力免疫治疗疗效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免疫治疗 肿瘤微环境 协同治疗 肿瘤靶向 纳米系统
原文传递
酸敏感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高晶 王伟奇 于海军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58-1168,共11页
纳米递药系统有望实现药物靶向递送增加其生物利用度、降低其毒副作用,在肿瘤治疗方面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抗肿瘤药物的体内递送是一个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如何有效克服肿瘤组织(肿瘤部位的特异性富集滞留、深部渗透、高效细胞摄取)及细... 纳米递药系统有望实现药物靶向递送增加其生物利用度、降低其毒副作用,在肿瘤治疗方面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抗肿瘤药物的体内递送是一个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如何有效克服肿瘤组织(肿瘤部位的特异性富集滞留、深部渗透、高效细胞摄取)及细胞内(胞内可控药物释放)的多重物理屏障是抗肿瘤纳米递药系统面临的重大挑战.利用肿瘤组织及细胞内的微酸环境,在药物载体材料中引入酸响应化学键或功能基团,构建酸响应性纳米递药系统是实现肿瘤特异性药物递送、提高药物递送效率的有效途径.本文系统回顾了本课题组近年来在运用酸敏感高分子载体材料设计构建智能纳米递药系统,克服药物递送的关键物理屏障,改善肿瘤治疗效果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转化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系统 高分子载体材料 肿瘤微酸环境 肿瘤物理屏障
原文传递
纳米材料和纳米药物递释系统在抗细菌感染中的应用及机制 被引量:3
6
作者 何盈盈 周文铂 +2 位作者 邰启炜 李荣洁 俞媛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6-117,共12页
细菌感染治疗是全球关注的医学问题,抗菌药物的误用和过度使用,病原体新耐药机制的出现,导致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持续威胁抗感染治疗效果,并增加疾病传播、严重疾病的死亡风险。随着生物材料和纳米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围... 细菌感染治疗是全球关注的医学问题,抗菌药物的误用和过度使用,病原体新耐药机制的出现,导致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持续威胁抗感染治疗效果,并增加疾病传播、严重疾病的死亡风险。随着生物材料和纳米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围绕抗细菌感染展开了广泛研究。纳米无机材料特殊的光电磁和高穿透性等物理化学性质可产生天然抗菌作用。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实现药物缓控释,靶向输送从而提高抗菌疗效。本综述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进行阐述,并对围绕纳米材料、纳米药物系统包括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树枝状聚合物、仿生纳米载体等开展的抗细菌感染研究进行总结。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为提高抗细菌感染疗效,并可能克服耐药性的新型制剂的研发提供了有希望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感染 抗菌 无机纳米材料 纳米系统
原文传递
微环境激活型纳米递药系统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候博 王当歌 +3 位作者 高晶 王晖 李亚平 于海军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802-1809,共8页
免疫治疗已成为继手术治疗、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之后的重要肿瘤治疗手段。但是,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的体内递送仍面临挑战,如非特异性释放、较差的肿瘤渗透性和较低的肿瘤细胞摄取率等,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肿瘤治疗的效果。与正常组织不同... 免疫治疗已成为继手术治疗、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之后的重要肿瘤治疗手段。但是,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的体内递送仍面临挑战,如非特异性释放、较差的肿瘤渗透性和较低的肿瘤细胞摄取率等,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肿瘤治疗的效果。与正常组织不同,肿瘤组织具有特异性微环境,如肿瘤细胞外的微酸、乏氧和过表达酶以及胞内的酸、还原和自由基等。近年来,科研人员根据肿瘤组织和肿瘤细胞的微环境特征设计了多种微环境激活型纳米递送系统,可对肿瘤胞外或胞内微环境的刺激信号做出特异性响应,增强递药系统在肿瘤部位的滞留、蓄积、渗透及肿瘤细胞摄取,并实现药物在肿瘤胞外基质或肿瘤细胞内可控释放,提高抗肿瘤药物的递送效率,改善肿瘤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本文简要回顾了本课题组利用微环境激活型纳米递药系统实现免疫治疗药物高效递送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的主要挑战和可能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 免疫治疗 肿瘤微环境 纳米系统 刺激响应
原文传递
阿霉素-姜黄素纳米递药系统制备及体外缓释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韫 边雯倩 +1 位作者 马晓彤 李婷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26-632,共7页
基于点击反应,高效合成具有pH响应性和高载药率的己烷-1,6-二丙炔酸二酯共交联阿霉素、姜黄素主链型纳米递药系统,并采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粒度仪、Zata电位、透射电镜进行结构及形貌表征,并考察其在不同pH条件的缓释行为,监测纳米... 基于点击反应,高效合成具有pH响应性和高载药率的己烷-1,6-二丙炔酸二酯共交联阿霉素、姜黄素主链型纳米递药系统,并采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粒度仪、Zata电位、透射电镜进行结构及形貌表征,并考察其在不同pH条件的缓释行为,监测纳米粒降解后的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所制材料为双药共载均匀球形纳米粒,粒径100~200 nm。通过pH响应化学键实现对药物“智能”化控制释放。纳米粒所载阿霉素的包封率49.7%,载药率59.4%;姜黄素的包封率41.1%,载药率35.7%。缓释曲线显示:随环境pH降低,药物释放率增大,粒径分布变宽,电镜观察形貌从均匀球形变成“树枝状”;而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药物基本不释放。实验表明该纳米递药系统具有良好的肿瘤微环境pH响应及缓控释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系统 PH响应 阿霉素 体外释 点击反应
下载PDF
多载药纳米递药系统用于提高多西紫杉醇抗肿瘤疗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兰双 严珍 +2 位作者 奉建芳 金一 涂亮星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40-148,共9页
目的对多西紫杉醇与其他抗癌药物共载药纳米递药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以多西紫杉醇为代表的化疗药物共载药纳米递药系统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以“多西紫杉醇”、“联合治疗”、“纳米递药系统”、“肿瘤”等... 目的对多西紫杉醇与其他抗癌药物共载药纳米递药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以多西紫杉醇为代表的化疗药物共载药纳米递药系统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以“多西紫杉醇”、“联合治疗”、“纳米递药系统”、“肿瘤”等检索词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查阅,总结多西紫杉醇与其他药物共载药纳米递药系统对肿瘤的治疗效果,并对其治疗机制进行归纳。结果多西紫杉醇属于典型的紫杉烷类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中,多西紫杉醇对多种恶性肿瘤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然而,现有多西紫杉醇注射剂由于其组织特异性差、使用有机溶剂增溶、易产生耐药性等原因,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抗肿瘤疗效的发挥及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将其他药物与多西紫杉醇联用是提高多西紫杉醇抗肿瘤效果、克服其耐药性和减少其不良反应的一种有效方法。然而,将多种药物简单物理混合所构建的制剂尚不能解决多西紫杉醇制剂现有的缺陷;而借助于纳米递药系统,可以有效克服以上缺陷。结论今后应深度挖掘纳米递药系统在共载抗肿瘤药物递送方面的意义,促使以多西紫杉醇为代表的化疗药物共载药在肿瘤治疗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紫杉醇 联合治疗 纳米系统 抗肿瘤
下载PDF
姜黄素纳米递药系统的构建及性能表征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肖莹 杨婷惠 +3 位作者 尚广亮 李明慧 唐淑坤 扈丹丹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3802-3807,共6页
目的构建姜黄素纳米递药系统(H-PtNP-Cur),旨在解决姜黄素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的难题,使其发挥更好的抗肿瘤作用。方法通过粒度电位分析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考察载体的粒度、电位和形态;稳定性实验考察了载体的稳定性;紫外可见分光光... 目的构建姜黄素纳米递药系统(H-PtNP-Cur),旨在解决姜黄素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的难题,使其发挥更好的抗肿瘤作用。方法通过粒度电位分析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考察载体的粒度、电位和形态;稳定性实验考察了载体的稳定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验证姜黄素对铂颗粒的吸附;透析法分析载药量及释放率;流式细胞仪分析HepG2细胞对纳米载体的摄取;MTT法考察纳米载体对HepG2细胞的毒性;细胞成像实验考察纳米载体对HepG2细胞的抑制情况。结果成功合成了H-PtNP-Cur载体,其形态规整、大小均匀,测得粒径为(146.2±1.5)nm,电位(-10.5±0.6)mV,载药量为(12.4±2.7)%,包封率为(81.4±1.3)%,制备的载体稳定性较好,体外释放表明该载体可以控制姜黄素缓慢释放;细胞摄取结果表明纳米载体的构建有利于HepG2细胞的摄取;MTT实验说明纳米载体能够抑制HepG2细胞的生长;细胞成像实验证明H-PtNP-Cur对HepG2细胞的抑制率是最高的。结论H-PtNP-Cur纳米递药系统可以有效抑制HepG2细胞生长,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肝癌 HEPG2细胞 纳米系统
原文传递
载姜黄素pH敏感聚合物胶束的制备、表征及体内外抗非小细胞肺癌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侍慧慧 周美玲 +2 位作者 柳晔 张可娇 李飞飞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6264-6275,共12页
目的合成两亲性聚合物聚乙二醇-聚L-天冬氨酸[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b-poly(β-benzyl L-aspartate),PEGb-PBLA]和pH敏感性聚合物[octadecylamine-p(API-Asp)10,OAPI],并利用PEG-b-PBLA包载OAPI和抗肿瘤药物姜黄素,构建pH敏感... 目的合成两亲性聚合物聚乙二醇-聚L-天冬氨酸[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b-poly(β-benzyl L-aspartate),PEGb-PBLA]和pH敏感性聚合物[octadecylamine-p(API-Asp)10,OAPI],并利用PEG-b-PBLA包载OAPI和抗肿瘤药物姜黄素,构建pH敏感性载药胶束,考察其理化性质,并评价其体内外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效果。方法利用甲氧基聚乙二醇胺[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amine,mPEG2000-NH2]引发L-天冬氨酸-4-苄酯-N-羧基环内酸酐[benzyl(S)-2,5-dioxooxazolidine-4-acetate,BLA-NCA]开环聚合制备两亲性聚合物PEG-b-PBLA。利用硬脂胺引发BLA-NCA开环聚合和氨解反应合成具有pH敏感特性的聚合物OAPI。采用透析法制备载姜黄素的具pH敏感特性胶束(CNP),并对其粒径、稳定性和pH响应性体外药物释放等性质进行了考察。最后,利用NSCLC A549细胞、三维肿瘤球模型以及A549细胞建立的荷瘤小鼠模型考察了C-NP胶束的体内外抗肿瘤效果。结果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所制备的CNP呈类球形,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且分布均匀,其粒径为(165.32±1.53)nm,ζ电位为(−5.24±0.42)mV,载药量为(5.27±0.14)%,包封率为(88.46±3.28)%,临界胶束浓度为4.82μg/mL。体外稳定性实验显示在生理条件下,C-NP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敏感性实验显示在酸性条件下,C-NP不稳定,具pH敏感特性。体外药物释放结果表明,在pH 5.0的介质中孵育72 h后,C-NP的累积释放量高达(81.44±5.90)%,表明C-NP胶束具有良好的pH敏感性。细胞毒性实验、肿瘤球生长抑制实验证明C-NP能增强姜黄素体外抗肿瘤活性。细胞共定位实验显示,相比较pH不敏感组C-B-NP,C-NP可以在酸性溶酶体中快速分解,从而逃逸发挥抗肿瘤效应。体内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C-NP组显著抑制了荷瘤裸鼠的肿瘤生长。结论成功构建了载有姜黄素的pH敏感性胶束C-NP,其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和pH敏感性,且通过多种模型初步证实其对NSCL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敏感 非小细胞肺癌 姜黄素 纳米系统 聚合物 胶束
原文传递
小分子自组装纳米递药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雨婷 王悦全 +1 位作者 张申武 罗聪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6-529,共14页
生物纳米技术在药物递送领域的应用为高端创新制剂的研发注入了新动力,一系列新型纳米递药系统被相继开发乃至应用于临床。其中,由小分子药物或前药自组装形成的纳米递药系统因具有制备工艺简便、载药量超高和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等优势... 生物纳米技术在药物递送领域的应用为高端创新制剂的研发注入了新动力,一系列新型纳米递药系统被相继开发乃至应用于临床。其中,由小分子药物或前药自组装形成的纳米递药系统因具有制备工艺简便、载药量超高和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等优势而备受关注,已成为纳米递药系统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总结了小分子自组装纳米递药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首先,对小分子前药自组装纳米递药系统进行介绍,包括两亲性、疏水性和二聚体小分子前药自组装纳米递药系统。其次,分别介绍小分子化学药物和小分子生物药物自组装纳米递药系统的最新进展。再者,对小分子杂化共组装纳米递药系统进行总结和分析,包括小分子纯药共组装纳米递药系统、小分子前药共组装纳米递药系统及小分子前药/小分子纯药共组装纳米递药系统。最后,讨论了小分子自组装纳米递药系统的合理设计、应用前景和临床挑战,以期为新一代纳米制剂的设计与构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分子 小分子前 自组装 杂化纳米组装 纳米系统
原文传递
姜黄素及其与化疗药物的纳米递药系统协同抗肿瘤作用研究
13
作者 王薪淇 方玉秋 +3 位作者 尚瑞鹏 汪子贵 齐学洁 纪岩 《天津中医药》 CAS 2024年第1期123-129,共7页
随着癌症发病率的逐年上升,使用单一化疗药物治疗癌症易产生多药耐药性,联合用药可以在临床治疗中发挥优势。姜黄素是从活血化瘀中药姜黄中提取的亲脂性多酚类物质,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因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发挥协同抗癌作用,... 随着癌症发病率的逐年上升,使用单一化疗药物治疗癌症易产生多药耐药性,联合用药可以在临床治疗中发挥优势。姜黄素是从活血化瘀中药姜黄中提取的亲脂性多酚类物质,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因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发挥协同抗癌作用,克服多药耐药,已成为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姜黄素抗癌作用及常用纳米递药系统基础上,重点综述姜黄素与化疗药物合用的协同纳米递药系统,为抗肿瘤药物的高效递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纳米系统 抗肿瘤
下载PDF
小分子纯药自组装递药系统用于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贺思琴 高会乐 《中国医药导刊》 2024年第4期338-344,共7页
近年来,纳米技术在抗肿瘤小分子药物递送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然而,大部分基于载体的纳米递药系统都存在载药量低、制备工艺复杂、载体具有毒性和免疫原性等问题,阻碍了纳米制剂的临床转化。自组装技术的出现为此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其中... 近年来,纳米技术在抗肿瘤小分子药物递送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然而,大部分基于载体的纳米递药系统都存在载药量低、制备工艺复杂、载体具有毒性和免疫原性等问题,阻碍了纳米制剂的临床转化。自组装技术的出现为此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其中由小分子药物自组装得到的纯药递送系统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小分子纯药自组装递药系统制备工艺简单、载药量高、毒性低,具有可调式的分子结构,更强的药物保留性、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以及更高的患者依从性,在抗肿瘤领域的应用愈加广泛,具有良好的临床转化前景。本综述在肿瘤治疗的背景下,梳理和介绍了小分子纯药自组装递药系统的原理、分类、制备方法(传统及新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重点分析了单一纯药自组装递药系统和多药共组装递药系统在化疗、光疗、免疫治疗以及联合治疗中的最新应用进展,旨在探讨小分子纯药自组装递药系统在抗肿瘤治疗方面的发展潜力以及临床转化前景,为进一步优化小分子纯药自组装纳米递药系统并拓展其在抗肿瘤领域的应用提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装 纳米系统 小分子 制备方法 抗肿瘤治疗
下载PDF
经鼻纳米递药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许乔 张华清 +1 位作者 周建平 丁杨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99-1104,共6页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药物的脑内递送通常受限于血脑屏障。经鼻给药作为脑靶向递药的一种无创给药方式,可绕开血脑屏障,实现药物至脑部的直接、高效靶向输送,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具有极大应用潜力。然而,鼻腔黏液纤毛清除力等屏障...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药物的脑内递送通常受限于血脑屏障。经鼻给药作为脑靶向递药的一种无创给药方式,可绕开血脑屏障,实现药物至脑部的直接、高效靶向输送,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具有极大应用潜力。然而,鼻腔黏液纤毛清除力等屏障限制了经鼻给药递送效果。依托纳米递药技术的发展,经鼻纳米递药系统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综述了经鼻入脑递药通路、常见经鼻纳米递药系统及其特性和治疗应用进展,为基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经鼻纳米递药系统设计提供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 经鼻 鼻-脑通路 纳米系统 血脑屏障
原文传递
原位自组装纳米递药系统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刘欣欣 郑翠霞 +2 位作者 牛梦亚 赵荦 王蕾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12,54,共13页
目的对原位自组装纳米递药系统的构建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基于肿瘤免疫治疗的药物递送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以“原位自组装”、“免疫治疗”、“肿瘤”等检索词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查阅,总结自组装纳米递药系统在... 目的对原位自组装纳米递药系统的构建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基于肿瘤免疫治疗的药物递送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以“原位自组装”、“免疫治疗”、“肿瘤”等检索词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查阅,总结自组装纳米递药系统在肿瘤部位的构建情况,并对其增强免疫疗效的机制进行归纳。结果原位自组装纳米递药系统能够通过体外辅助靶向到达病灶部位,在疏水相互作用、静电作用、配位键等多种作用力的驱动下,触发体外刺激或体内生理病理环境刺激进而原位自组装形成新的物质。该策略能够通过增加免疫药物滞留、提高肿瘤免疫原性、促进抗原呈递细胞的成熟以及增加免疫效应细胞浸润来增强机体免疫,综合提高免疫效力。结论今后应深度挖掘原位自组装纳米药物在抗肿瘤药物递送方面的意义,促使自组装药物在肿瘤治疗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原位自组装 纳米系统 免疫治疗 肿瘤微环境
下载PDF
叶酸受体介导的肿瘤靶向纳米递药系统 被引量:6
17
作者 文静 许茜 周家华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33-37,共5页
叶酸受体在上皮源性的恶性肿瘤细胞膜表面高度表达。叶酸靶向纳米递药系统具有叶酸-叶酸受体主动靶向和纳米递药系统被动靶向的双重优势,可实现化疗药物对肿瘤组织的靶向递送,有效提高药物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本文就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叶... 叶酸受体在上皮源性的恶性肿瘤细胞膜表面高度表达。叶酸靶向纳米递药系统具有叶酸-叶酸受体主动靶向和纳米递药系统被动靶向的双重优势,可实现化疗药物对肿瘤组织的靶向递送,有效提高药物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本文就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叶酸-脂质体、叶酸-树枝状聚合物、叶酸-聚合物胶束、叶酸-纳米球等叶酸受体介导的肿瘤靶向递药系统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酸 叶酸受体 恶性肿瘤 纳米系统 肿瘤靶向治疗
下载PDF
纳米递药系统负载奥希替尼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刘汝贵 赵瑞瑞 +1 位作者 刘春朝 武晓 《肿瘤防治研究》 CAS 2024年第2期134-139,共6页
奥希替尼是不可逆的第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用于治疗经典EGFR突变和T790M耐药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然而,与其他EGFR-TKIs一样,奥希替尼不可避免地存在获得性耐药、水溶性差、肿瘤累积率低等问题,限... 奥希替尼是不可逆的第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用于治疗经典EGFR突变和T790M耐药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然而,与其他EGFR-TKIs一样,奥希替尼不可避免地存在获得性耐药、水溶性差、肿瘤累积率低等问题,限制了其治疗效果。纳米递药系统可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延长药物血液循环时间,提高细胞摄取率,增加在肿瘤组织中的聚集改善药物耐药问题,已成为解决传统靶向药物弊端的有效手段。本文综述了第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的作用机制,重点阐述了奥希替尼纳米递药系统抗NSCLC的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奥希替尼 纳米系统
下载PDF
双级靶向纳米递药系统用于脑部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9
作者 郑晓瑶 张奇志 蒋新国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1573-1576,共4页
目的综述"双级靶向"策略在脑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双级靶向纳米递药系统在脑部疾病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归纳。结果利用在载药系统上修饰双重靶向功能基的方法分别增加药物跨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 目的综述"双级靶向"策略在脑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双级靶向纳米递药系统在脑部疾病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归纳。结果利用在载药系统上修饰双重靶向功能基的方法分别增加药物跨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转运和于脑病灶区浓集,从而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结论双级靶向递药系统可实现药物脑内的精确递送,有利于脑部疾病的治疗,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级靶向 纳米系统 脑肿瘤 阿尔茨海默病 帕金森病
原文传递
氧化还原响应性二氧化硅载三氧化二砷纳米递药系统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被引量:6
20
作者 马瑞 汤红霞 +2 位作者 陆燕平 陈晓劼 李范珠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08-1516,共9页
目的以介孔二氧化硅(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为载体材料,通过具有氧化还原敏感的二硫键修饰,酰化反应连接无毒无免疫原性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静电吸附作用负载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构建... 目的以介孔二氧化硅(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为载体材料,通过具有氧化还原敏感的二硫键修饰,酰化反应连接无毒无免疫原性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静电吸附作用负载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构建一种载As2O3的氧化还原响应性二氧化硅(MSN-SS-PEG@As2O3)纳米递药系统,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二氧化硅,以二氧化硅、(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2-(2-吡啶基二硫基)乙胺盐酸盐以及甲氧基封端的PEG为基础,合成氧化还原响应性载体(MSN-SS-PEG)。通过马尔文粒度测定仪测定其粒径、Zeta电位;红外光谱法验证载体结构;采用透射电镜、小角粉末衍射仪等方法考察载体的形态及理化性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emission spectrum,ICP)考察了载As2O3的二硫键修饰二氧化硅(MSN-SS-NH2@As2O3)和MSN-SS-PEG@As2O3的载药量,利用热重分析仪进一步验证其载药量。透析袋法考察了不同p H条件下递药系统的体外释药特性。MTT法考察载体以及递药系统对人正常肝细胞(L02)或人肝癌Hep G2细胞的毒性。结果 MSN、MSN-SS-NH2、MSN-SS-PEG的电位分别为(-13.40±0.87)、(31.63±0.90)、(27.70±5.60)m V,经修饰后的载体最终电位为正。MSN-SS-PEG的粒径为(159.60±3.10)nm。透射电镜结果表明MSN、MSN-SS-NH2、MSN-SS-PEG均呈圆形或类圆形;通过ICP测定MSN-SS-PEG@As2O3的载药量4.38%;体外释放实验结果表明MSN-SS-PEG@As2O3具有氧化还原的敏感响应。相比于L02细胞,Hep G2细胞对载体的毒性更敏感,且随着载体质量浓度的增加MSN-SS-PEG组的细胞存活率大于MSN-SS-NH2组,表明PEG修饰可进一步降低载体的细胞毒性,提高载体的生物相容性。另外MTT结果表明MSN-SS-PEG@As2O3组抑制Hep G2细胞生长的效果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载体MSN-SS-PEG外观圆整,带正电,粒径均一,经修饰后的二氧化硅系统能在肿瘤特殊微环境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二砷 二氧化硅 氧化还原响应 肝癌 纳米系统 共沉淀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 热重分析 MTT法 L02细胞 HepG2细胞 细胞毒性 生物相容性 肿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