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页岩油资源评价方法与资源潜力探讨
被引量:
9
1
作者
郭秋麟
米石云
+1 位作者
张倩
王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2-412,共11页
鉴于我国页岩油在类型划分、评价方法、评价参数标准和资源潜力预测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的现状,将页岩油划分为夹层页岩油、纯页岩油和原位转化页岩油三大类。根据这三大类页岩油明显不同的赋存与形成特征,分别建立了相应的容积法、基于...
鉴于我国页岩油在类型划分、评价方法、评价参数标准和资源潜力预测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的现状,将页岩油划分为夹层页岩油、纯页岩油和原位转化页岩油三大类。根据这三大类页岩油明显不同的赋存与形成特征,分别建立了相应的容积法、基于热解烃S1含量体积法、基于氢指数变化的生烃量法资源量计算方法模型,并确定各种方法模型的关键参数及参数下限标准,最后按照统一的参数标准评价了我国主要盆地页岩层系的三大类页岩油资源量。我国纯页岩油、夹层页岩油、原位转化页岩油地质资源量分别为145.4×10^(8), 95.1×10^(8),708.2×10^(8)t,可采资源量分别为9.4×10^(8),7.1×10^(8),460.3×10^(8)t。评价结果表明,我国页岩油资源丰富,是推动国内原油增产稳产的重要接替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数标准
资源评价方法
资源潜力
夹层
页岩
油
纯
页岩
油
原位转化
页岩
油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陆相中高成熟页岩油“组分流动”条件及其在提高页岩油产量中的作用
2
作者
赵文智
卞从胜
+8 位作者
李永新
刘伟
秦冰
蒲秀刚
江建林
刘诗局
关铭
董劲
申玉坦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0-730,共11页
基于中国陆相页岩油区重点试采井的生产曲线、生产制度、烃产物数量和产出烃构成随时间的变化等资料,开展页岩油精细馏分切割和页岩油组成变化对宏观流动性影响的试验以及分子动力学数值模拟,提出页岩油“组分流动”概念,并对组分流动...
基于中国陆相页岩油区重点试采井的生产曲线、生产制度、烃产物数量和产出烃构成随时间的变化等资料,开展页岩油精细馏分切割和页岩油组成变化对宏观流动性影响的试验以及分子动力学数值模拟,提出页岩油“组分流动”概念,并对组分流动的形成机理与条件进行探讨。研究表明:(1)在地下页岩微纳米孔隙中,轻烃、中质烃和重烃会按相似相溶原理发生混相,使重烃等难流动组分以分子聚集体方式“悬浮”在轻烃和中质烃溶剂中,从而显著降低其黏度并增加流动性和流动量;(2)小分子芳烃是组分流动发生的载体,气态烃和轻烃含量越高,越利于抑制胶质和沥青等重组分形成尺寸更大的聚集体,并增加其塑性变形能力,组分流动效果越好;(3)较高的地层温度可降低蜡质等重烃组分黏度,提高其流动性;(4)保存条件、地层能量和生产制度对控制轻烃组分含量、流出速度和形成稳定的“组分流动”都有重要作用,是页岩油多组分烃形成最优配伍和最大流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地下页岩油“组分流动”概念的提出对于提高页岩油单井产量和累计采出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
纯
页岩
型
页岩
油
中高成熟
页岩
油
微纳米孔隙
多组分烃
组分流动
相似相溶
分子聚集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页岩油资源评价方法与资源潜力探讨
被引量:
9
1
作者
郭秋麟
米石云
张倩
王建
机构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2-412,共11页
基金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2021DJ18)
重大科技专项(2019E-260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十四五”科技专项(2021DJ31)联合资助。
文摘
鉴于我国页岩油在类型划分、评价方法、评价参数标准和资源潜力预测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的现状,将页岩油划分为夹层页岩油、纯页岩油和原位转化页岩油三大类。根据这三大类页岩油明显不同的赋存与形成特征,分别建立了相应的容积法、基于热解烃S1含量体积法、基于氢指数变化的生烃量法资源量计算方法模型,并确定各种方法模型的关键参数及参数下限标准,最后按照统一的参数标准评价了我国主要盆地页岩层系的三大类页岩油资源量。我国纯页岩油、夹层页岩油、原位转化页岩油地质资源量分别为145.4×10^(8), 95.1×10^(8),708.2×10^(8)t,可采资源量分别为9.4×10^(8),7.1×10^(8),460.3×10^(8)t。评价结果表明,我国页岩油资源丰富,是推动国内原油增产稳产的重要接替领域。
关键词
参数标准
资源评价方法
资源潜力
夹层
页岩
油
纯
页岩
油
原位转化
页岩
油
Keywords
parameter criterion
resource assessment method
resource potential
interlayer shale oil
pure shale oil
in⁃situ converted shale oil
分类号
TE155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陆相中高成熟页岩油“组分流动”条件及其在提高页岩油产量中的作用
2
作者
赵文智
卞从胜
李永新
刘伟
秦冰
蒲秀刚
江建林
刘诗局
关铭
董劲
申玉坦
机构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赵文智院士工作室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0-730,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基金项目“中低成熟度陆相页岩油资源形成与原位转化开采机理”(U22B6004)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典型陆相中高熟页岩油富集特征与富集区评价”(2022yjcq03)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页岩油新类型富集机理与选区评价”(KJZX2023-01)。
文摘
基于中国陆相页岩油区重点试采井的生产曲线、生产制度、烃产物数量和产出烃构成随时间的变化等资料,开展页岩油精细馏分切割和页岩油组成变化对宏观流动性影响的试验以及分子动力学数值模拟,提出页岩油“组分流动”概念,并对组分流动的形成机理与条件进行探讨。研究表明:(1)在地下页岩微纳米孔隙中,轻烃、中质烃和重烃会按相似相溶原理发生混相,使重烃等难流动组分以分子聚集体方式“悬浮”在轻烃和中质烃溶剂中,从而显著降低其黏度并增加流动性和流动量;(2)小分子芳烃是组分流动发生的载体,气态烃和轻烃含量越高,越利于抑制胶质和沥青等重组分形成尺寸更大的聚集体,并增加其塑性变形能力,组分流动效果越好;(3)较高的地层温度可降低蜡质等重烃组分黏度,提高其流动性;(4)保存条件、地层能量和生产制度对控制轻烃组分含量、流出速度和形成稳定的“组分流动”都有重要作用,是页岩油多组分烃形成最优配伍和最大流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地下页岩油“组分流动”概念的提出对于提高页岩油单井产量和累计采出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陆相
纯
页岩
型
页岩
油
中高成熟
页岩
油
微纳米孔隙
多组分烃
组分流动
相似相溶
分子聚集体
Keywords
continental facies
pure shale type shale oil
medium-to-high maturity shale oil
micro-nanopores
multi-component hydrocarbons
component flow
similarity and intermiscibility
molecular aggregate
分类号
TE12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页岩油资源评价方法与资源潜力探讨
郭秋麟
米石云
张倩
王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陆相中高成熟页岩油“组分流动”条件及其在提高页岩油产量中的作用
赵文智
卞从胜
李永新
刘伟
秦冰
蒲秀刚
江建林
刘诗局
关铭
董劲
申玉坦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